潘艷鳳, 陳小明, 王燕, 徐慧勇, 鄭平
(江西省九江市湖口縣中醫醫院, 江西 九江 332500)
周圍性眩暈是一種因自身空間定向能力和平衡功能失調而產生的自我感覺, 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 目前臨床選用腦血管擴張劑、 吩噻嗪類及抗組織胺類藥物治療周圍性眩暈,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控制患者的眩暈癥狀, 但因服藥時間過長導致的毒副作用限制了其在臨床上的應用, 且臨床癥狀多反復發作[2]。 周圍性眩暈在中醫學中歸屬于 “眩暈癥” 范疇, 病因多由 “痰飲內阻-清陽不升-清竅失養” 所致, 病理因素以“風、 火、 痰、 瘀、 虛” 為主[3]。 中醫辨證論治, 從宏觀上整體改善患者的機能和狀態, 臨床療效甚佳。 基于此, 本研究探討自擬天麻白術湯聯合針刺治療周圍性眩暈患者的臨床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本院2021 年1 月至2023 年1 月收治的144 例周圍性眩暈患者, 符合 《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中眩暈癥診斷標準。 應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A 組、 對照B組和觀察組各48 例。 觀察組: 男23 例, 女25 例; 年齡26 ~66 歲, 平均年齡 (44.38 ± 10.22) 歲; 平均病程 (2.86 ± 0.36)年。 對照組A 組: 男23 例, 女25 例; 年齡25 ~64 歲, 平均年齡 (43.79 ± 10.31) 歲。 對照組B 組: 男24 例, 女24 例;年齡27 ~67 歲, 平均年齡 (44.72 ± 11.12) 歲。 三組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A 組: 靜滴甲磺酸倍他司汀 (石家莊四藥股份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58319) 治療, 10 mg/次, 1 次/d, 2周為一療程。 對照B 組: 針刺百會、 風池、 雙側夾脊穴辨證取穴。 患者取坐位, 常規消毒, 取風池穴, 使用一次性無菌針灸針, 向鼻尖斜刺進針約1 寸, 施捻轉泄法, 不留針。 后換成仰臥位, 直刺太沖0.5 ~0.8 寸, 施提插捻轉泄法; 直刺百會穴0.3 ~0.5 寸, 行捻轉平補平瀉法; 直刺夾脊穴0.5 寸, 行平補平瀉法, 留針20 min, 1 次/d。 連續10 d 為一療程, 治療2 個療程。 觀察組: 在對照B 組基礎上采用自擬天麻白術湯, 方藥: 天麻、 白術、 茯苓各30 g, 甘草10 g。 1 劑/d, 水煎至200 mL, 早晚餐后分服, 200 mL/次。 連續10 d 為一療程, 治療2 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①臨床療效。 顯效: 治療后眩暈等癥狀完全消失, 且隨訪3 個月未見復發; 有效: 治療后眩暈等癥狀明顯改善, 且隨訪3 個月間有眩暈發作; 無效: 治療后眩暈等癥狀未見明顯改善。 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 /總例數×100%。 ②眩暈障礙。 采用參考眩暈障礙評定量表 (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 DHI)[5]評定三組患者的眩暈癥狀情況,包括軀體、 功能、 情緒三個方面, 總分100 分, 評分越高表明眩暈癥狀越明顯。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1.0 統計軟件處理數據。 計量資料以x ± s 表示, 采用t 檢驗; 計數資料以n (%) 表示, 采用χ2檢驗; 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3.75%, 顯著高于對照A 組的66.67%和對照B 組的60.42% (P <0.05)。 見表1。

表1 三組的臨床療效比較 [n (%)]
2.2 DHI評分治療后, 三組的DHI 評分均低于治療前, 且觀察組DHI 評分低于對照A 組和對照B 組 (P <0.05)。 見表2。
表2 三組的DHI 評分比較 (±s, 分)

表2 三組的DHI 評分比較 (±s, 分)
注: 與同組治療前比較, *P <0.05; 與觀察組比較, #P <0.05。
組別 時間 軀體評分 功能評分 情緒評分 總評分觀察組 治療前 24.13±2.33 19.36±1.79 22.53±2.19 63.29±6.34(n=48) 治療后 7.32±0.74* 8.71±0.85* 8.12±0.79* 24.35±2.33*對照組A 組 治療前 23.22±2.29 18.34±1.89 21.26±2.23 62.26±6.35(n=48) 治療后 10.61±1.09*# 12.43±1.32*# 11.39±1.25*# 32.78±3.43*#對照組B 組 治療前 24.17±2.29 19.53±1.91 22.36±2.21 64.34±6.29(n=48) 治療后 10.62±1.11*# 13.52±1.31*# 12.62±1.23*# 34.86±3.42*#
周圍性眩暈是由于前庭器官出現病變引起的疾病, 屬于一種運動性錯覺, 占所有眩暈發作的70%左右, 臨床上多呈陣發性發作, 同時伴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如頭痛、 耳鳴、 惡心、 嘔吐、 出冷汗、 面色蒼白等表現, 甚至出現平衡失調功能失調或障礙, 嚴重時出現血壓下降, 嚴重干擾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影響其身心健康[6]。 當前, 臨床上治療周圍性眩暈患者首選甲磺酸倍他司汀、 苯海拉明等抗眩暈藥物, 雖然可減輕臨床癥狀,但長期以來也遺留有一定的殘留效應[7], 甚至會導致部分患者出現焦慮、 抑郁等精神心理疾病。
中醫學遵循辯證論治的治療原則, 多有良好療效。 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3.75%, 顯著高于對照A 組的66.67%和對照B 組的60.42% (P <0.05); 治療后, 三組的DHI評分均明顯低于治療前, 且觀察組DHI 評分明顯低于對照A組和對照B 組 (P <0.05), 表明自擬天麻白術湯聯合針刺治療周圍性眩暈患者的臨床療效明顯提高, 且患者的眩暈障礙明顯改善。 分析原因為, 自擬天麻白術湯中以天麻為君, 白術為臣, 茯苓為佐, 甘草為使。 天麻性平味甘, 可息風止眩, 有祛風通絡之效; 白術性溫味甘苦, 可燥濕健脾; 茯苓甘淡可滲利小便以化痰飲, 性平又可健運脾胃而促進水濕運化; 白術與茯苓二者健脾祛濕以杜痰之源; 甘草性平味甘, 可健脾和中為使藥。 另外肖輝[8]的研究表明, 本方所選用的方藥使用頻次均為80 次以上的藥物, 均是治療眩暈病癥的要藥。 此外, 在針刺取穴上, 鳳池為手足少陽與陽維脈的交會穴, 針刺風池穴能激發經脈氣血, 使清陽之氣上注于腦竅, 髓海得養則眩暈癥消。 百會穴首見于 《針灸甲乙經》, 歸屬督脈, 別名 “陽五會”, 意為百脈交會之處。 頭為諸陽之會, 而百會穴則為各經脈氣會聚之處, 故針刺百會穴能激發督脈經氣, 上注于腦竅。督脈行于身后, 為 “陽脈之海”, 頸椎為督脈所主, 夾脊穴位于督脈兩旁, 依據 “腧穴所在, 主治所在” 的原則, 針刺頸夾脊穴可調整督脈氣血, 活血化疲。
綜上所述, 自擬天麻白術湯聯合針刺治療周圍性眩暈患者的臨床效果顯著, 可明顯改善患者的眩暈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