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曉勇, 朱小珍, 郭勇勇
(吉水縣中醫院 1 普外科, 2 手術室, 江西 吉安 331600)
腹股溝斜疝是一種普外科常見疾病, 多發于男性群體, 患者發病后常感腹股溝區明顯下墜感, 并伴有腫痛、 牽連痛等表現, 若未及時處理嵌頓現象, 極易誘發腸壞死, 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2]。 全腹膜外疝修補術為現階段臨床治療腹股溝斜疝患者的常用手段, 但術后患者疝囊被完整剝離, 內環口較寬, 存在復發風險[3]。 近年來, 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 腹膜外間隙內環口縮窄術逐漸應用于臨床中。 基于此, 本研究分析腹膜外間隙內環口縮窄聯合全腹膜外疝修補術在腹股溝斜疝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1 年1 月至2023 年1 月我院收治的60例腹股溝斜疝患者。 納入標準: 符合 《成人腹股溝疝診斷和治療指南 (2018 年版)》[4]中相關診斷標準; 單側疝; 符合手術指征, 且無手術相關禁忌癥; 治療依從性較高; 對本研究知曉, 并自愿簽訂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 存在全身性感染; 切口疝、 復發疝; 凝血功能、 免疫系統異常; 肝腎等臟器功能不全; 合并嚴重的腦器質性疾病。 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兩組各30 例。 觀察組男23 例, 女7 例; 平均年齡 (40.58 ± 3.06)歲; 平均病程 (7.61 ± 1.12) 個月; 疝位置: 左側19 例, 右側11 例。 對 照 組 男21 例, 女9 例; 平 均 年 齡 (40.34 ± 2.97)歲; 平均病程 (7.52 ± 1.06) 個月; 疝位置: 左側18 例, 右側12 例。 兩組基線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 (P >0.05), 有可比性。
1.2 方法觀察組予以腹膜外間隙內環口縮窄聯合全腹膜外疝修補術治療: 患者取頭低腳高位, 全麻后在臍下作1.5 cm 切口, 于腹直肌下方行鈍性分離, 進到腹膜前間隙后建立氣腹,控制氣腹壓力為12 mm Hg; 唇齒10 mm 套管針進到恥骨后及膀胱前間隙, 將恥骨聯合與Cooper 韌帶暴露, 在臍下兩邊腹直肌外部穿刺5 mm 套管針, 同時穿刺5 mm 套管針于恥骨聯合、臍連線三等分點部位; 分離恥骨后與膀胱間隙, 顯露患病處的Cooper 韌帶, 探尋出疝囊, 鈍性剝離輸精管、 睪丸血管, 游離疝囊, 暴露內環口; 以倒刺線連續縫合內環口至精索無壓力放入補片, 補片需將恥骨肌孔覆蓋, 后固定補片; 然后拔出套管針, 解除氣腹, 閉合切口, 術畢。 對照組予以全腹膜外疝修補術治療: 手術體位、 麻醉措施同觀察組, 直接行經腹膜前間隙補片修補, 具體手術步驟同觀察組, 但未開展內環口縮窄。
1.3 觀察指標①手術相關指標: 術中出血量、 手術時間、 下床活動時間與住院時間。 ②疼痛程度: 于術前、 術后3 d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 (VAS) 評定患者的疼痛程度, 分值0 ~10分, 分數越低則疼痛程度越輕。 ③并發癥: 陰囊積液、 鞘膜積液、 睪丸腫脹等。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0.0 統計軟件分析數據。 計量資料行t 檢驗, 計數資料行χ2檢驗, 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手術相關指標兩組的術中出血量比較無統計學差異 (P >0.05); 觀察組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 下床活動時間、 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P <0.05)。 見表1。
表1 兩組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s)

表1 兩組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s)
組別 n 術中出血量(mL) 手術時間(min)下床活動時間 (h)觀察組 30 117.68±7.25 26.37±4.21對照組 30 118.95±7.38 21.45±3.67 t 0.672 4.825 P 0.504 0.000 14.21±2.30 17.38±2.69 4.906 0.000住院時間(d)4.31±1.08 5.95±1.36 5.172 0.000
2.2 疼痛程度術后3 d, 兩組的VAS 評分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 >0.05)。 見表2。
表2 兩組的VAS 評分比較 (±s, 分)

表2 兩組的VAS 評分比較 (±s, 分)
組別 n 術前 術后3d觀察組 30 5.29±1.36 1.57±0.49對照組 30 5.35±1.24 1.69±0.56 t 0.180 0.883 P 0.859 0.381 t P 13.407 14.734 0.000 0.000
2.3 并發癥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6.67%, 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6.67% (P <0.05)。 見表3。

表3 兩組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n (%)]
腹股溝斜疝屬于一種疝氣, 占所有腹股溝疝的80%以上,多是由腹腔內臟器自腹股溝內環處向體表外突出而形成。 腹股溝斜疝發病機制較為復雜, 臨床多認為其發生與腹壁薄弱、 長期腹腔內高壓密切相關, 而年齡、 性別等亦與該病發生與發展有關[5-6]。 手術是目前臨床治療腹股溝斜疝的主要手段, 其中全腹膜外疝修補術臨床應用較多, 該術式具有微創、 術后恢復快等優勢, 但疝囊橫斷后淋巴回流受阻, 易引發血清腫, 且其內環口較寬, 術后存在較高復發風險[7]。 本研究結果顯示, 與對照組相比, 觀察組手術時間較長, 下床活動、 住院時間較短, 并發癥發生率較低, 提示腹膜外間隙內環口縮窄聯合全腹膜外疝修補術雖然會延長手術時間, 但可促進腹股溝斜疝患者術后更快恢復, 減少患者并發癥發生。 分析原因在于, 全腹膜外疝修補術中縮窄內環口, 可促使疝囊殘腔縮窄消失, 以此預防盲袋效應的發生, 進而減少并發癥, 加上無需引流管引流,患者術后可更早下床活動, 有利于患者術后恢復; 另外, 全腹膜外疝修補術中采用套管鏡頭實施手術操作, 在疝缺損處放置補片, 可提升局部組織支撐力, 加之對內環口行縮窄處理, 因氣體壓力作用, 可避免疝囊向外突出, 增強手術療效; 而觀察組手術時間延長的原因則可能與增加內環口縮窄操作有關。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 術后3 d 兩組的VAS 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表明腹膜外間隙內環口縮窄聯合全腹膜外疝修補術未明顯加重腹股溝斜疝患者術后疼痛程度。 分析原因在于, 全腹膜外疝修補術中采用倒刺線于內環口行連續荷包縫合, 縮窄內環口, 對于手術部位的牽拉較為輕微, 故未明顯加重患者的術后疼痛。
綜上所述, 與全腹膜外疝修補術相比, 腹膜外間隙內環口縮窄聯合全腹膜外疝修補術可明顯降低腹股溝斜疝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但未明顯加重患者術后疼痛程度, 有利于術后盡快恢復。
(責任編輯: 何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