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盈盈, 杜闖, 王以平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日間手術中心病房, 河南 鄭州 450052)
乳腺癌為女性常見的惡性腫瘤, 手術為治療乳腺癌的首選方案, 術后輔助化療可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1]。 乳腺癌術后靜脈化療的療程較長, 患者可因化療藥物引起的胃腸道反應、 骨髓抑制等不良反應等降低依從性。 目前, 日間化療模式已成為國內全新的診療模式, 該模式下患者周轉速度快, 不同疾病化療方案存在差異, 加上化療藥物的毒副作用、 患者自身身體素質耐受性差, 增加乳腺癌患者日間化療期間的安全隱患[2]。 延續護理是在日間病房護理中發展而來的服務模式, 可為居家患者提供專業指導, 但目前對于接受日間化療的乳腺癌患者尚缺乏科學、 系統的延續護理措施。 集束化護理是將有循證依據支持的護理措施進行整合, 以提高護理質量, 促進患者恢復為目的的干預方案[3]。 基于此, 本研究探討集束化延續護理對乳腺癌術后日間化療患者依從性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1 年2 月至2023 年1 月本院收治的110 例乳腺癌術后日間化療患者, 按照抽簽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5 例。 觀察組年齡34 ~71 (49.94 ± 8.46) 歲, 受教育年限 (11.61 ± 2.44) 年; 醫保情況: 自費3 例, 新農合20 例,城鎮醫保32 例; 靜脈導管: 外周靜脈置管6 例, PICC 置管43例, 輸液港6 例。 對照組年齡36 ~74 (51.12 ± 8.91) 歲; 受教育年限 (11.45 ± 2.39) 年; 醫保情況: 自費5 例, 新農合18 例, 城鎮醫保32 例; 靜脈導管: 外周靜脈置管7 例, PICC置管41 例, 輸液港7 例。 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
1.2 方法常規延續護理, 護士在患者化療后1 周進行電話隨訪, 了解患者的基本情況 (如康復、 藥物服用、 飲食、 睡眠、運動、 疼痛、 管路維護等), 并給予指導 (包括飲食、 活動、服藥指導等)。 化療后第2 周, 進行第2 次隨訪, 主要了解患者藥物服用及化驗檢查指標等, 預約好下次化療時間。 觀察組采用集束化延續護理: ①分析歸納延續護理在乳腺癌化療患者中應用中常見的問題, 在中文及外文數據庫中以 “乳腺癌”“化療” “延續護理” 及對應英文為關鍵詞檢索相關的文獻,提取獲得的文獻, 并咨詢專家, 結合本院實際情況總結出下述問題: a.缺乏統一且標準的隨訪內容; b.延續護理具體措施無明確依據; c.針對乳腺癌日間化療患者的延續護理方案不具體。②制定集束化延續護理方案, 組建由乳腺外科醫師、 護士長、心理咨詢師、 營養師、 靜療專科護士組成的延續護理集束化護理團隊。 設置2 人根據文獻類型、 研究對象及干預措施獨立瀏覽文獻的標題及摘要, 有至少1 人認為文獻有必要納入則進一步獲取全文, 邀請專家進行評議。 根據循證研究、 專家意見及病區實際問題、 患者意愿, 制定實操性強的延續護理干預措施, 包括延續護理實施形式、 化療后營養與飲食宣教、 靜脈導管指導、 服藥指導、 不良反應應對方式、 化驗檢查指導及返院化療預約等。 ③干預措施。 乳腺癌患者術后出院時及首次化療前, 護士多次通過口述、 集體健康宣教等方式向患者講解乳腺癌術后化療期間延續護理的價值、 具體措施及相關內容。 通過微信為患者提供全面、 系統的指導, 并利用微信群進行互動溝通, 督促患者遵醫用藥, 提高患者對疾病知識的了解, 增強其自我護理能力。 指導患者及照護者關注本科室的公眾號, 每天上午8: 00 通過公眾號推送相關信息。 出院當天向患者發放健康教育手冊、 飲食指導清單等, 普及營養知識, 并指導患者記錄日常飲食情況, 護士結合隨訪信息調整飲食指導單內容。PICC 置管患者在日常護理期間應適當進行手臂功能鍛煉, 促進血液及淋巴回流, 告知患者預防PICC 置管并發癥的方法; 詳細講解服用藥物的種類、 數量、 次數及堅持用藥重要性。 教會患者應對化療不良反應的方式, 如轉移注意力、 尋求社會支持等, 護士可針對患者情況提供認知行為干預、 音樂療法、 問題解決療法等。 通過電話及微信等方式了解患者康復情況, 針對患者情況開展個體化的復查管理。
1.3 觀察指標評價治療依從性: 完全依從: 可完全遵醫囑用藥、 化療、 鍛煉、 復查等; 部分依從: 偶有不遵醫囑情況, 需護士或家屬督促; 不依從: 經常不遵醫囑。 采用生命質量測定表[4]評估患者的生活質量, 包括生理、 功能、 情感、 社會4個維度, 分值越高則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3.0 統計軟件處理數據。 計量資料以x ± s 表示, 采用t 檢驗; 計數資料以n (%) 表示, 采用χ2檢驗; 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依從性觀察組治療依從性為98.18%, 高于對照組的80.00% (P <0.05)。 見表1。
2.2 生活質量評分護理后, 觀察組生活質量各維度評分高于對照組 (P <0.05)。 見表2。
表2 兩組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s, 分)

表2 兩組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s, 分)
n時間 組別 生理 功能 情感 社會護理前 觀察組 55 48.19±1.56 49.35±1.82 52.39±2.52 50.17±3.16對照組 55 48.10±1.41 49.38±2.06 52.27±1.88 49.92±2.36 t 0.317 0.081 0.283 0.470 P 0.752 0.936 0.778 0.639護理后 觀察組 55 70.19±3.82 83.18±1.22 84.16±8.45 80.44±7.56對照組 55 66.22±2.45 76.18±2.07 62.89±1.92 67.42±2.93 t 6.488 21.606 18.204 11.909 P 0.000 0.000 0.000 0.000
乳腺癌術后化療為重要的輔助治療手段, 對控制病情、 延長患者生存時間至關重要。 然而化療周期較長, 加上化療藥物引起的不良反應等, 可對患者生活質量產生不良影響, 加重其身心負擔, 降低其治療依從性, 甚至退出治療, 影響患者預后轉歸[5]。 本研究中, 乳腺癌化療患者均入住日間病房, 當天辦理入院及出院, 為患者提供集束化延續護理可保證患者獲得完整的專業指導。 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治療依從性為98.18%, 高于對照組的80.00% (P <0.05), 提示集束化延續護理可提高乳腺癌患者術后化療的依從性。 分析原因為, 集束化延續護理通過為患者提供有循證依據支持的護理服務, 針對性地講解健康知識, 并在隨訪期間加強督促患者, 使患者充分認識到堅持治療的重要性, 進而積極配合治療。 隨著醫療模式轉變, 臨床對治療效果的評價不再局限于癥狀控制, 轉而考量綜合性更強的生活質量[6]。 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護理后生理、 功能、 情感及社會評分高于對照組 (P <0.05), 提示集束化延續護理可提高乳腺癌術后日間化療患者生活質量。 分析原因可能為, 為患者提供延續護理時, 護士、 營養師及心理咨詢師共同參與, 出院時向患者發放健康管理手冊及飲食清單, 保證患者營養攝入均衡, 增強自身體質; 心理咨詢師針對患者心理狀態給予有效的指導, 幫助患者合理應對不良情緒, 減輕不良情緒對疾病的影響, 積極配合治療; 主治醫師則根據患者的化驗指標調整治療方案, 減輕化療的毒副作用, 綜合性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 集束化延續護理可提高乳腺癌術后日間化療患者的治療依從性, 改善其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