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會敏, 梁桂芳
(河南省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 急診科, 河南 南陽 474300)
多發傷是指同一致傷因子作用下, 對機體造成的兩處及以上解剖部位或臟器造成的損傷, 且其中至少有一處損傷可威脅患者生命安全。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 交通意外事件及企業安全事件頻發, 以致多發傷發生率也隨之增加[1-2]。多發傷合并脊髓損傷患者病情危重, 且常伴有大量出血, 如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 致殘、 致死風險較高。 由于多發傷發生較急, 急救護理過程中易出現各種護理危機事件, 嚴重影響急救護理質量。 危機管理滲透式風險預控作為臨床常見的護理風險管理模式, 旨在嚴密監控護理流程, 及時發現護理過程中潛藏的護理風險并有效預防或規避, 達到提升護理管理質量的目的[3]。 基于此, 本研究探討危急管理滲透式風險預控急救護理在多發傷合并脊柱損傷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9 年3 月至2020 年3 月我院實施危機管理滲透式風險預控急救護理前收治的37 例患者作為對照組,男21 例, 女16 例; 年齡24 ~71 (47.38 ± 9.59) 歲; 脊柱損傷節段: 腰椎15 例, 頸椎8 例, 胸椎12 例, 骶椎2 例。 選擇2020 年4 月至2021 年4 月我院實施危機管理滲透式風險預控急救護理后收治的37 例患者作為觀察組, 男20 例, 女17 例;年齡26 ~71 (47.42 ± 9.61) 歲; 脊柱損傷節段: 腰椎15 例,頸椎9 例, 胸椎12 例, 骶椎1 例。 本研究已通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 (P >0.05)。
1.2 方法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 接到求救電話并了解其基本情況后, 通知出診團隊出診; 急救人員抵達現場后, 常規采取建立靜脈通路、 供氧、 固定等急救措施; 使用擔架將患者搬運至急救車上進行轉運; 途中密切監護患者生命體征, 如有異常應及時處理。 觀察組實施危機管理滲透式風險預控急救護理:①出診前: 接到求救電話后, 通過提問方式針對性了解患者情況, 初步評估其傷情, 預判急救現場可能出現的不當處置情況, 并對現場人員實施針對性的危機事件預防指導, 包括避免隨意搬動患者軀體, 注意保護患者頭部、 脊柱等部位; 通知急救人員出診, 簡潔交代患者傷情, 提示可能需要的特殊急救藥物、 器械等準備, 并于出車前再次進行特殊急救藥物、 器材準備齊全的有效性核查。 ②現場急救: 組建三級預警體系“護理部-質控-科室質控”, 由具有豐富臨床經驗的護理骨干組成,對護理進行全方位監控。 急救人員在前往現場過程中對現場急救內容、 流程等進行互述, 快速過濾相關配合事項, 明確模糊事項與內容; 抵達現場后, 急救人員按照流程開展建立靜脈通路、 清除口鼻異物、 維持呼吸道通暢及生命體征評估等措施,評估患者傷情是否符合安全轉運要求, 若符合則安全搬運至轉運設施上, 并嚴格維持患者四肢處于伸直狀態。 ③院外至院內轉運環節: 持續密切監護患者病情, 如有心臟呼吸驟停征象,應立即進行有效的心肺復蘇; 協助患者取平躺體位, 注意防止因嘔吐致氣道阻塞, 如失血較多, 應及時補液擴容; 轉運途中聯絡院內急救, 通報傷情, 給予急救準備提示, 告知到達時間, 以便患者入院后可立即開展后續急救治療。 ④院內急救環節: 院內急救人員根據院前急救人員的電話提示內容準備急救器具、 藥品及流程, 待患者入院后立即開展緊急救治; 在評估患者傷情基礎上, 提前為截癱風險較高的患者準備牽引床位。
1.3 觀察指標①急救效果: 顯效: 經有效救治與護理后, 患者傷情得到有效控制, 生命體征趨于平穩; 有效: 經有效救治與護理后, 患者傷情得到基本控制, 但仍需進行生命體征監護; 無效: 經有效救治與護理后, 患者傷情尚未得到控制, 且存在惡化風險。 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 /總例數× 100%。 ②護理危機事件發生情況: 包括人員操作失誤、 程序執行偏差、 設備器械故障等。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0.0 統計軟件分析數據。 計數資料以n (%) 表示, 采用χ2檢驗, 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急救效果觀察組急救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P <0.05)。 見表1。

表1 兩組的急救效果比較 [n (%)]
2.2 護理危機事件發生情況觀察組護理危機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P <0.05)。 見表2。

表2 兩組的護理危機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n (%)]
多發傷具有病情復雜、 動態多變及致殘致死風險較高等特點, 合并脊椎損傷患者病情較為嚴重, 傷情變化更為復雜, 增加急救及護理難度[4]。 臨床救治過程中不僅需考慮受傷部位的傷情, 還需了解各傷情之間的關系及對患者整體機體狀態的影響。 為保障良好的救治效果、 改善患者預后, 應注意規避急救人員、 流程等因素的影響, 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風險。
常規急救護理內容較為單一, 急救人員遵循一般流程開展救護, 缺乏規范化、 針對性, 不利于減少潛在護理風險, 臨床應用受限[5]。 危機管理滲透式風險預控是一種監控護理服務全程的護理風險管理模式, 可提前預測可能存在的護理風險, 開展系統性管理與控制, 進而達到減少護理風險事件的目的[6]。本研究結果顯示, 與對照組相比, 觀察組急救總有效率較高,護理危機事件發生率較低, 表明危機管理滲透式風險預防急救護理在多發傷合并脊柱損傷患者中的急救效果顯著, 且護理風險事件發生風險較低。 本研究針對多發傷合并脊柱損傷患者實施危機管理滲透式風險預控急救護理, 圍繞患者急救全流程開展管理工作, 可增強急救護理人員的危機管理意識及警惕性,并提升其對危機事件風險因素的識別能力, 便于有效制定相應風險預控方案, 進而實現對急救各環節危險因素的前瞻性管理。 該護理模式強調出診前針對現場人員進行預防性指導, 避免擅自、 盲目進行施救對患者造成二次傷害, 為急救人員的現場急救奠定良好基礎。 針對現場急救、 轉運及院內急救環節的風險進行預控, 以提升醫護人員的工作質量, 確保各項急救措施有效落實, 減少操作失誤、 程序執行偏差等護理危機事件的發生, 促使急救順利進行, 提升急救效果[7]。 同時, 危機管理滲透式風險預控急救護理可通過監測護理全流程, 及時發現護理危機元素, 便于護理過程中查漏補缺, 可防范護理危機事件的發生, 有效控制傷情, 保障臨床急救工作的有效開展, 并降低患者致殘、 致死率, 進而獲得更好的急救效果。
綜上所述, 危機管理滲透式風險預控急救護理在多發傷合并脊柱損傷患者中的急救效果顯著, 可減少護理危機事件。
(責任編輯: 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