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霞, 梁曉鳳, 黃展麗, 鄭亞媚, 張兒花
(廣東藥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廣東 廣州 510080)
慢性胃炎及胃潰瘍是消化系統常見疾病之一, 多是由幽門螺桿菌、 胃黏膜受到損傷、 胃酸分泌過多等因素所致[1]。 患者表現為腹部節律性疼痛、 噯氣、 反酸等臨床癥狀, 病程長、 遷延不愈, 且易反復發作。 近年來由于人們生活環境變化、 壓力增加、 飲食結構變化等, 慢性胃炎及胃潰瘍發生率也顯著增加, 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2]。 因此, 采用科學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 對提高患者遵醫行為及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基于此, 本研究分析循證型敘事護理對慢性胃炎合并胃潰瘍患者的遵醫行為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21 年3 月至2022 年5 月收治的慢性胃炎合并胃潰瘍患者86 例,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3 例。 納入標準: ①符合 《慢性胃炎基層診療指南 (2019年)》[3]中慢性胃炎及胃潰瘍相關診斷標準; ②臨床主要表現為腹痛、 腹脹、 噯氣反酸, 經胃鏡檢查明確診斷, Hp 陽性經14C-尿素呼吸試驗明確診斷; ③認知正常, 有基本的閱讀理解能力, 能配合研究, 相關臨床資料完善。 排除標準: ①有胃腸手術治療史; ②肝腎功能障礙, 造血系統存在嚴重器質性疾病; ②合并消化道惡性腫瘤; ③嚴重感染疾病; ④精神疾病;⑤妊娠期、 哺乳期。 對照組男25 例, 女18 例; 年齡32 ~74歲, 平均 (61.52 ± 5.62) 歲, 病程2 ~13 年, 平均 (7.52 ±2.82) 年, 潰瘍大小0.42 ~1.64 cm, 平均 (0.93 ± 0.25) cm;慢性淺表性胃炎19 例, 慢性萎縮性胃炎24 例。 觀察組男24例, 女19 例; 年齡32 ~76 歲, 平均 (62.52 ± 5.53) 歲, 病程3 ~14 年, 平均 (8.15 ± 2.42) 年, 潰瘍大小0.43 ~1.66 cm,平均 (0.94 ± 0.26) cm; 慢性淺表性胃炎22 例, 慢性萎縮性胃炎21 例。 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 (P >0.05)。
1.2 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 主要包括評估患者病情, 遵醫囑完成治療和病情監測, 給予用藥、 膳食、 作息生活方式的指導和干預。 觀察組采用循證型敘事護理, 主要內容: ①循證問題: 護理人員收集患者入院后診治情況及一般資料, 如文化程度、 家庭環境、 愛好等。 將患者及家屬的疑問記錄整合作為循證問題。 ②循證支持: 查閱相關文獻資料, 尋求循證支持。由責任醫生負責指導循證干預方案構建, 護士長負責循證證據質量評估; 匯總文獻數據, 最終形成循證型敘事護理證據。 ③循證應用: 根據患者不同病情予以相應飲食指導, 以低脂肪、高維生素、 高蛋白易消化食物為主, 避免刺激性食物。 針對以往不良飲食結構、 習慣、 作息時間、 運動、 心理情緒、 機體抵抗力等問題給予指導, 同時發放圖文疾病知識手冊鞏固知識。④引導敘事: 將病房布置得溫馨舒適, 注意保護患者隱私。 主動引導患者交流, 明確患者目前最苦惱、 最困惑或最亟待解決的問題, 將問題外化、 具體化。 耐心傾聽患者敘事過程, 微笑點頭, 記錄高頻詞語進行分析, 對患者重點問題給予回應, 描述自身類似經歷, 產生共情, 使患者認可并敞開心扉, 釋放負性情緒。 ⑤敘事改寫: 了解患者患病前如何解決生活、 工作中遇到的難題, 強化肯定并擴大其背后蘊含的意義, 讓患者意識到自身能力和潛能, 循序漸進提升自信心, 激發自身力量; 同時梳理所有敘事內容, 以文字、 圖片、 PPT 等方式幫患者重新構建原有敘事認知, 以轉變態度。 ⑥深化敘事干預: 在患者每次治療、 敘事描述時, 根據其情感需要, 以文字、 視頻、 照片等方式鼓勵患者, 物化其成長, 同時積極調動家屬、 親友等共同見證患者進步。
1.3 觀察指標①遵醫行為: 采用自制依從性量表進行調查,包括自我監測、 按時服藥、 健康飲食運動、 定期復診等。 ②生活質量: 采用生活質量核心問卷 (QLQ-C30) 評價, 包括社會功能、 角色功能、 心理功能、 軀體功能及認知功能5 個方面,每項100 分, 得分越高則患者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 統計軟件分析數據。 計量資料行t 檢驗, 計數資料行χ2檢驗, 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遵醫行為 觀察組自我監測、 按時服藥、 健康飲食運動、定期復診比例均高于對照組 (P <0.05)。 見表1。

表1 兩組的遵醫行為比較 [n (%)]
2.2 生活質量護理后, 觀察組生活質量各項評分高于對照組(P <0.05)。 見表2。
表2 兩組的生活質量比較 (±s, 分)

表2 兩組的生活質量比較 (±s, 分)
注: 與同期對照組比較, *P <0.05, #P >0.05。
組別 時間 社會功能 角色功能 心理功能 軀體功能 認知功能觀察組 護理前 72.23±7.90# 73.64±5.79# 73.59±6.12# 73.45±7.44# 54.52±10.92#(n=43) 護理后 80.16±3.44* 85.66±4.56* 86.89±7.88* 87.45±7.43* 68.46±11.23*對照組 護理前 70.56±5.42 74.67±5.76 74.56±5.34 72.45±6.71 53.51±9.52(n=43) 護理后 76.89±9.44 82.34±6.89 83.56±4.67 76.87±8.98 75.62±12.52
近年來隨著醫療水平的發展, 人們的健康理念也發生了改變, 對護理的要求也相應提高, 傳統的被動式、 僵化、 機械護理模式已無法滿足人們的護理需求[4]。 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對鞏固慢性胃炎胃潰瘍治療效果、 減少復發、 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遵醫行為、 護理后生活質量均優于對照組 (P <0.05), 表明循證型敘事護理能明顯提高慢性胃炎合并胃潰瘍患者的遵醫行為及生活質量。 分析原因為, 循證型敘事護理主要包含循證護理和敘事護理兩個方面, 循證護理將護理研究和護理實踐有機結合, 以護理研究為依據, 以護理實踐為指南, 改變臨床護士以經驗和直覺為主的習慣和行為,通過提出問題、 尋找實證、 運用實證等一系列方式為患者提供最佳的護理措施[5-6]。 敘事護理是由后現代心理學的敘事療法和臨床護理相結合的一種新型心理護理模式, 屬于人文護理范疇[7], 打破以往只了解患者病史、 病情的慣例, 通過傾聽、 吸收患者患病故事, 發現護理要點, 運用敘事療法實施護理干預, 使護士與患者無障礙溝通, 讓患者在治療同時感受到關愛與溫暖。 循證型敘事護理包含對患者的人性關懷, 讓護士更了解患者, 讓患者感受尊重和關懷[8]。 通過與患者親切交談, 耐心傾聽, 了解患者具體情況, 為其制定針對性護理干預措施;通過與患者產生共鳴, 尊重患者感受, 重視其需求, 增強護理服務意識; 通過了解患者人生經歷, 引導其宣泄負性情緒, 使其感受到人文關懷[9]; 啟發患者正確面對, 通過外化與解構問題的方式, 以多角度思考, 激發自身潛在力量, 充分調動主觀能動性, 促進疾病恢復。
綜上所述, 循證型敘事護理可有效提高慢性胃炎合并胃潰瘍患者的遵醫行為及生活質量,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