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王園, 張鴻
(上饒市鄱陽縣血吸蟲病防治站 檢驗科, 江西 上饒 333100)
血吸蟲病是由血吸蟲寄生于人體所致的疾病, 嚴重危害居民健康[1-2]。 日本血吸蟲病是由日本血吸蟲寄生在機體肝臟門靜脈系統而誘發的病癥, 是一種流行范圍廣、 危害大的傳染病, 易感者可通過皮膚接觸尾蚴污染的水源而受到感染[3-4]。日本血吸蟲病以入侵部位發生皮炎為主要臨床表現, 且還會存在發熱、 全身皮疹等癥狀, 若此類患者未盡早接受診治, 反復或大量感染血吸蟲, 可出現腹水等肝功能嚴重受損表現, 危及生命安全[5]。 因此, 對日本血吸蟲病做到早篩查、 早治療至關重要。 病原學檢測是既往臨床檢查寄生蟲病的 “金標準”, 但檢測過程較為繁瑣, 耗時較長, 故難以作為早期篩查手段。 間接血凝試驗 (IHA) 是一種免疫學診斷措施, 具有特異性高、操作簡便快速、 觀察結果時間短、 無需特殊儀器等優勢。 基于此, 本研究分析IHA 在日本血吸蟲病門診篩查中的效用, 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1 年12 月至2023 年1 月于本站行日本血吸蟲病門診篩查的300 例居民作為對象。 納入標準: ①依從性較好; ②對本試驗內容知曉, 并自愿簽訂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 ①合并血液系統疾病; ②存在酒精、 藥物依賴史; ③合并惡性腫瘤; ④心、 肝、 腎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 ⑤患有精神疾病, 難以正常溝通; ⑥免疫系統、 凝血功能紊亂。 其中男性156 例, 女性144 例; 年齡21 ~68 歲, 平均年齡 (43.67 ±1.59) 歲; 體重指數18.5 ~27.0 kg/m2, 平均體重指數 (25.41± 0.79) kg/m2。
1.2 方法(A) 標本采集: ①糞便標本: 受檢者于衛生間排便后, 以勺子或木棒取雞蛋大小糞便一塊置于清潔、 干燥廣口容器中, 送檢。 ②血清標本: 采集所有受檢者晨起空腹5 mL 靜脈血于試管內, 留存待檢。 (B) 檢測方法: ①IHA: 于每支凍干致敏細胞安瓿放入1 mL 稀釋液, 完全混合成致敏紅細胞懸液; 于V 型血凝板第1 孔內放入100 μL 標本稀釋液, 第2 ~4孔內放入25 μL 標本稀釋液, 依次開展倍比稀釋, 于第4 孔徹底混合后丟棄多余的25 μL, 第1 孔棄多余的75 μL, 第1 ~4孔血清稀釋度分別為1 ∶5、 1 ∶10、 1 ∶20、 1 ∶40; 之后于每孔加致敏紅細胞懸液25 μL, 搖晃1 ~2 min, 在37 ℃下放置0.5 h 后觀察結果; 每次試驗均設置已知陰性、 陽性對照, 若待測血清稀釋度≥1 ∶10, 并有凝集反應產生者則判定為陽性。 ②DIGFA: DIGFA 試劑盒由岳陽訊超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生產。 質控點、 檢測點均出現紅色斑點, 判定為陽性反應; 質控點顯紅色, 檢測點未出現紅色斑點或僅為痕跡, 判定為陰性反應。
1.3 觀察指標IHA、 DIGFA 在日本血吸蟲病門診篩查中的效能: 以病原學檢測為 “金標準”, 統計分析IHA、 DIGFA 對日本血吸蟲病的篩查作用, 靈敏度=真陽性例數/(真陽性例數+假陰性例數); 準確度=(真陽性例數+真陰性例數) /總例數; 特異度=真陰性例數/(真陰性例數+假陽性例數)。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0.0 統計軟件處理數據。 計數資料以n (%) 表示, 采用χ2檢驗; 計量資料以x ± s 表示, 采用t檢驗; 一致性采用κ 檢驗 (κ>0.75 表示一致性極好, 0.4 ~0.75表示一致性中等, <0.4 表示一致性差); P <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IHA、 DIGFA 在日本血吸蟲病門診篩查中的效能以病原學檢測為 “金標準”, IHA 的靈敏度、 特異度、 準確度高于DIGFA (P <0.05)。 κ 檢驗顯示, IHA篩查日本血吸蟲病與 “金標準” 檢查結果具有極好的一致性 (κ=0.864, P =0.000)。 見表1、 表2。

表1 IHA、 DIGFA 在日本血吸蟲病門診篩查中的檢出情況 (例)

表2 IHA、 DIGFA 在日本血吸蟲病門診篩查中的效能
血吸蟲病是因血吸蟲寄生在機體中而誘發的疾病, 日本血吸蟲病屬于我國主要流行的血吸蟲病, 在臨床具有較高的患病率[6-7]。 日本血吸蟲病主要流行于貧窮農村地區, 特別是從事農業與漁業的地區, 且主要在夏秋季節發病[8]。 日本血吸蟲病以腹脹、 腹瀉等為主要表現, 隨著病情不斷進展, 還會出現乏力、 消瘦等全身癥狀表現, 若血吸蟲寄生于胃幽門部, 會加重胃腸癥狀[9]。 因此, 需于早期對該病進行篩查, 以盡可能地減少患病人數, 保證居民身心健康。
針對日本血吸蟲病, 病原學檢測為臨床檢查的 “金標準”,但低度流行區人群糞檢陽性率處在較低程度, 以往所用的病原學檢測已難以符合該類地區高危對象篩查、 人群病情檢查等工作的要求。 同時, 病原學檢測所需檢查時間較長, 因而難以作為日本血吸蟲病的早期篩查方式。 因此, 探索更為快速有效的早期篩查措施成為臨床的研究重點。 研究[10]表明, 血吸蟲病的免疫學診斷手段具有高水平的敏感度與特異度, 且檢測迅速、 操作簡便, 可彌補病原學檢測的局限性。 近年來, 血清免疫學診斷發展快速, 方法具有多樣性, 而選擇一種較為理想的檢查措施至關重要。 本研究結果顯示, 以病原學檢測為 “金標準”, IHA 的靈敏度、 特異度、 準確度分別為80.77% (21/26)、98.20% (273/278)、 98.00% (294/300), 明顯高于DIGFA 的23.08% (6/26)、 93.13% (271/291)、 92.33% (277/30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 <0.05); κ 檢驗顯示, IHA 篩查日本血吸蟲病與“金標準” 檢查結果具有極好的一致性 (κ =0.864, P =0.000)。 由此可見, IHA 在日本血吸蟲病的門診篩查中作用明顯, 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分析原因為, IHA 是將旋毛蟲可溶性抗原吸附于紅細胞上, 與對應的抗體產生凝集反應, 反應時間僅需3 ~7 min, 檢查較為迅速, 可于早期及時篩查出血吸蟲病。 但IHA 特異度較低, 分析原因可能與檢查現場應用試劑存在批次差異、 現場試驗條件不一致、 檢查人員操作水平不一致等因素有關。
綜上所述, IHA 在日本血吸蟲病診斷中特異度、 準確度較高, 可用于日本血吸蟲病的早期門診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