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銳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穩步發展,地方經濟建設成為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高等職業教育作為地方經濟的重要支撐,對于推動經濟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現實中,部分高職院校在服務地方經濟建設中面臨種種問題,如辦學定位模糊、專業設置與地方產業不匹配以及人才培養模式的滯后。這些問題制約了高職教育與地方經濟建設的緊密結合。本文針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并提出一系列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的路徑策略,旨在促進高職教育與地方經濟的協同發展。
關鍵詞:職業教育;地方經濟;辦學定位;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F2?????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24.003
0?引言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地方經濟建設日趨重要,而作為地方經濟建設的重要支撐——高等職業教育,其在推動地方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逐步凸顯。因此,探討并構建高等職業教育更有效地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的路徑,對于促進兩者之間的協同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本文旨在深入剖析當前高職院校在服務地方經濟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相應的改進策略,旨在為相關政策制定和實踐提供參考。
1?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的現狀
1.1?辦學定位不夠準確
在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高職院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本應緊密結合地方經濟需求,將培養目標、專業內容及教學方法與之高度一致。但現實情況卻顯示,眾多高職院校在辦學過程中仍受到傳統計劃經濟時期的教育觀念影響,致使其辦學定位顯得不夠精準。盡管地方經濟建設對人才的需求日益明確,但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上的目標尚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一方面,其培養目標仍停留在傳統的“專業知識+技能證書”的簡單組合階段;另一方面,盡管院校從師范類教育向職業類教育轉型,但在辦學理念上,仍然難以完全擺脫師范教育的束縛。這種思維模式使得高職教育在人才培養上與地方經濟實際需求存在一定的偏差,難以實現與企業、社會的深度融合。
1.2?專業布局特色不明顯
專業是高職教育的核心,其設置的合理性直接關系到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高職教育的品質。專業設置應當高度匹配地方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的趨勢,以滿足各行各業對于技術型人才的需求。然而,受制于多種因素,一些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表現出不適應地方經濟結構變遷的趨勢。其專業設置中所體現的特色不足,更多的是遵循傳統模式,缺少與時俱進的創新意識。一些學校的專業設置顯得陳舊,與當前地方經濟發展和支柱產業的需求相去甚遠,導致了教育資源的浪費和人才的過剩。此外,部分學校的培養規格過于單一,缺乏層次感,使得學生畢業后的就業途徑受到限制。在實際的學校運作中,應當重視地方產業的實際需求,進行及時的專業調整和更新,確保人才培養與地方經濟發展同步。
1.3?人才培養模式與地方經濟發展需求不匹配
人才培養模式是教育體系中至關重要的部分,旨在確保學生在完成學業后能夠滿足社會和工業的需要。然而,當前許多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仍固守傳統,未能切實應對地方經濟的多變性和復雜性。這種固守往往體現在未充分整合地方行業資源、未與當地企業達成有效合作等方面。這導致了學校的培養目標與地方經濟的需求之間存在顯著的鴻溝。而教育的根本目標,就是為社會和經濟培訓合格的人才。若高職院校不能及時調整與更新其培養模式,學生很可能會在畢業后面臨更大的就業挑戰。
1.4?建設內容和方式過于單一
地方經濟建設的需要是多種多樣的,而高職院校在為地方經濟服務時往往表現出較為單一和有限的策略。當前,多數學校仍以傳統的方式,如輸送畢業生、提供專業培訓等來回應地方經濟的需求。這種單一模式在短期內或許能夠帶來一定效果,但長遠來看,其對于地方經濟的實際貢獻有限。此外,為了真正服務于地方經濟,高職院校需要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服務內容,如員工的專業知識培訓、持續教育等,以滿足地方企業和行業的深度需求。
1.5?忽視地方產業的需求
盡管高等學校的科研工作取得了許多值得驕傲的成果,但這些成果在實際應用和轉化上仍然面臨巨大的挑戰。當前的研究環境過于強調成果的產生,而忽視了其與地方產業的實際連接。此外,很多教師和研究人員更注重論文發表、著作出版和獎項申報,而忽視了科研成果在地方經濟發展中的實際應用價值。這種傾向導致了高職院校在科研上的努力與地方經濟的實際需求之間存在巨大的鴻溝。為了真正做到科研與經濟的有機結合,高職院校需要更加關心地方產業的需求,并努力實現科研與產業的深度融合。
2?高等職業教育與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的路徑
2.1?明確高職教育目標,塑造獨特職教特點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已逐漸成為推動地方經濟增長的核心力量。為了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高職院校應明確其培養目標并強化自身獨特的教育特色。高職教育的核心不僅僅是提高生產實踐的知識和技術能力,更應注重對組織領導及執行者的全面培訓。這要求所培養的學生不僅具備豐富的文化背景和綜合技能,還要具有實踐經驗,以適應地方經濟的真實需求。因此,高職學校應秉承“面向地方,服務地方,辦出特色”的教育理念,確保教育目標與地方經濟發展緊密結合。為實現教育卓越并助力地方經濟,高職院校需根據自身的資源、條件和優勢,確立其教育特色。這包括在招生宣傳、人才培養方案設計、課程架構和職業發展指導等多方面,充分展現學校的特點和優勢,以增加學校的影響力。另外,加強與地方政府和企業的合作關系,也是確定培訓目標和塑造教育特色的關鍵。地方政府和企業作為直接受益者,對學生的培訓需求有著深入了解。因此,高職院校應主動與之合作,如邀請企業參與課程設計,理解企業對人才的實際需求,或邀請行業專家為學生設計技能培訓。這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提升水平,還能更好地滿足地方經濟的發展需求。
2.2?根據地方產業需求調整專業設置
地方經濟的發展方向和特色決定了人才的需求。高職院校在專業設置時,必須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確保所培養的學生能夠滿足地方企業和產業的實際需求。首先,針對地方經濟的特點和發展方向,高職院校應主動開設與之匹配的特色專業。例如,當地若以眼視光技術產業為主導,則學??梢蚤_設相關的技術專業,如眼視光技術、物流管理等,為相關企業輸送合格人才。此外,對于已有的旅游管理、機電一體化、銅加工等關鍵專業,也應根據地方政府的產業戰略進行調整和優化,確保這些專業能夠為地方經濟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持。其次,傳統學科的升級改造也是專業設置的關鍵環節。高職院校不能單純地依賴新專業的開設,而應將重點放在對現有學科專業的升級和改造上。例如,可以在商務英語專業中融入地區的旅游文化知識,確保學生在學習傳統學科的同時,也能掌握新的技能和知識。最后,企業與高職院校之間的緊密合作是確保專業設置與地方產業需求匹配的關鍵。企業不僅可以為學校提供關于市場人才需求的寶貴信息,還可以直接參與到專業設置的過程中,確保學校的教育培訓與企業的實際需求完全匹配。例如,上海雄博精密儀器有限公司與鷹潭市政府合作,在鷹潭職業技術學院開設眼視光技術專業,為公司輸送了大量合格人才。
2.3?推進多樣化人才培養策略
2.3.1?實施“2+1”人才培養模式
“2+1”模式明確了高職學生的培訓和實習路徑。前兩年學生在學校完成理論知識學習,為其打下堅實的基礎;而第三年則進入企業,進行實際操作與實踐,使得學生對所學知識有更深入的認識并快速適應工作環境。這種模式不僅讓學生在實際生產中運用所學知識,更有助于他們更快地為將來的就業做好準備,對于企業而言,也有機會對人才進行提前培育和觀察,確保其后續投入的員工能夠快速地適應工作環境,從而提高企業的整體效率。
2.3.2?實施訂單式培養模式
訂單式培養模式為高職院校與用人單位之間提供了更加緊密的合作機會。此模式以市場需求為核心,由用人單位明確提出所需人才的技能和知識要求,與高職院校共同設計培訓方案。該模式既提供了明確的培養方向,又確保了人才培訓與市場需求的一致性。比如,某學院與移動公司合作,為其定制電子商務專業的教學方案,學生畢業后能夠迅速投入到移動公司的工作中,實現了教育與生產的無縫對接。
2.3.3?實施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
工學結合模式強調的是校企合作的深度。這不僅僅是學生進入企業實習,還包括企業直接參與教學,或者學校與企業共同開展項目研究。這種模式強調實踐與理論的緊密結合,為學生提供了更加豐富的實踐機會。如工業園區附近的學院,可利用地理位置優勢,與園區內的企業進行深度合作,比如短期的實習、共同研究、項目開發等,使得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就深入到生產第一線,了解最新的生產技術和市場需求,為其后續的就業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2.4?拓展合作領域,提供多維度的服務支持
2.4.1?為企業進行員工提供專業技能培訓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員工需要掌握的技能和知識在不斷更新。因此,定期為員工提供培訓變得尤為重要。高職院校可以利用其豐富的教育資源和經驗,為地方企業提供針對性的員工培訓服務。例如,針對新技術和新業務的發展,高職院校可以提供專門的短期培訓課程,幫助企業員工快速掌握關鍵技能。此外,針對企業的特定需求,學校還可以提供定制化的培訓課程,確保培訓內容與企業實際情況緊密結合。此外,高職院校應積極與企業合作,了解其實際需求,定期更新培訓內容,確保培訓始終與時俱進。通過與企業的深入合作,高職院校不僅可以為企業提供高效、實用的培訓服務,還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培養更多的應用型人才。
2.4.2?加強職業資格認證及學歷提升教育
為滿足企業和員工對于持續教育的需求,高職院校應提供學歷提升教育服務。這不僅可以幫助企業員工提升自己的學歷,還可以為他們提供更多的職業發展機會。此外,隨著職業資格認證在招聘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強,高職院校應加強職業資格考證培訓。這不僅可以為學生和企業員工提供更多的職業發展機會,還可以為地方經濟提供更多的高素質人才。例如,高職院??梢耘c地方企業合作,提供專門的資格考證培訓課程,幫助員工快速掌握考試所需的技能和知識。此外,學校還可以利用其豐富的教育資源,為企業員工提供學歷提升教育服務,幫助他們提升自己的學歷和職業能力。
2.5?加強科研活動,提供技術支持
高等學校具備豐富的人力和技術資源,為地方經濟注入活力的同時,也能夠助力自身的科研工作和教育進程。為應對當前高等學??蒲信c市場需求之間的脫節現象,首先應確立科研與地方經濟協同發展的理念。該觀點主張科研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行業需求相結合,確保研究內容既與學校的學術發展相符,又能滿足地方發展的實際需求。以此為出發點,不僅能促進學??蒲械膶嵱眯院蛯嵭?,還能夠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建設。每個地區都有其獨特的自然資源和社會文化背景。高等學校應深挖這些特色,結合地方的經濟社會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科研活動。例如,地處山區的學??砷_展與生態旅游或農業相關的研究,而工業發達地區的學校則可致力于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此外,學校也應加強與地方政府、企事業單位、農村和社區的合作,深入了解其需求,為其提供技術支持和解決方案。高等學校應建立完善的科研管理體系和激勵機制,鼓勵師資隊伍開展與地方經濟緊密相關的研究。同時,加強各類創新平臺如實驗室、技術研究中心的建設,確??蒲谢顒拥玫匠浞值闹С趾唾Y源保障。例如,學??梢钥紤]與企業共建研究中心,旨在推動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為地方經濟建設提供更強大的技術支持。
3?結束語
綜上所述,本文針對當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系列實用的策略和建議,助力高職教育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建設。通過明確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確保專業設置與地方產業緊密對接、采取靈活的人才培養模式等方法,可以進一步強化兩者之間的協同效應。這不僅對于高職院校自身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更為地方經濟建設提供了強大的人才和技術支持。未來,期望高職教育能夠持續地創新與完善,進一步加強與地方經濟建設的緊密結合,共同為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程莉娜,蔣玨.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經濟面臨的問題與對策路徑——以懷化職業技術學院會計專業為例[J].產業創新研究,2023(08):184186.
[2]沈霞,范堯明.服務地方經濟視角下高職院校實驗室的建設和管理——以高職院校紡織專業為例[J].紡織報告,2020,39(05):5456.
[3]陳亞軍.陜西省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現狀與對策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17(11):2326.
[4]涂清芳,程震,姜自紅,等.高職院校農林類專業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的探索[J].現代農業科技,2017(01):281282+286.
[5]薛亨微.高職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探索[J].中國高??萍迹?015(06):7374.
[6]向彥.新建本科院校繼續教育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的思考[J].雞西大學學報,2015,15(01):3134.
[7]周蓼蓼.地方院??蒲信c地方經濟共生發展研究——以高職為例[J].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14(01):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