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安婷 張朝 叢航 李青 姜楠

摘?要:以化學類專業無機化學課程為例,通過修訂課程教案和大綱,進一步落實課程思政的教學理念,整合專業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和考核評價,將德育與專業教育有機結合,推動全員全程全方位協同育人,切實推動專業建設水平持續提升和人才培養質量穩步提高。
關鍵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人才培養;教風學風
中圖分類號:TB?????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24.087
繼續深化高等學校教育改革是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師資隊伍建設等各方面的迫切需要,是促進高校畢業生更高質量創業就業的重要舉措,也是大學內涵式發展的必然要求。新形勢下,專業課程立德樹人的要求和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任務都需要教師充分挖掘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并將其有機地融入到專業教學中,充分發揮課程育人育才的功能和實踐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和使命。
無機化學是貴州大學化學一流學科重點建設的專業核心課程,也是化學類學生必修的專業課。對無機化學課程持續進行改革是一流學科建設和本科教學質量提升的落實,也是關于課程、專業、教師隊伍、教風學風提升工程和創新創業引領計劃的實施。在課程思政的大背景下,課程以內容重塑、立德樹人、專業素養提升和本科教育教學改革深化為立足點和出發點,把課程思政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過程,使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受到思想價值的引領,構建思政與專業課程同向同行的協同育人模式。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課程思政理念和案例融入
課程思政理念要求課程不僅要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還要具備思政教育的功能。教師要與專業教育相結合,有意地、有機地和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通過課程中蘊含的文化和價值,將其具體、生動的轉化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學內容,充分發揮課程所承載的育人功能,圍繞政治認同、家國情懷、自我認識、責任擔當、專業理想信念、科學精神、文化素養等重點方面落實思政教育。因此,課程在深化課程改革和提升學生專業素養的基礎上,教師在教學中教育引導學生四個正確認識(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正確認識遠大抱負和腳踏實地)。把立德樹人的思政教育貫穿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構建思政與專業課程同行同向協同育人目標。
基于課程思政建設要求?;瘜W類專業無機化學課程從教學大綱、教案、課堂教學、評價、教學反思等方面進行了相應的調整。大綱和教案在原來基本內容、教學目的和要求、重點難點的基礎上增設思政融入點、教學方法、技能訓練、課前和課后設置和教學后記。教學環節通過問題導入或案例等教學方式將思政元素融入課堂教學實踐中。如緒論部分通過化學發展史、化學事件與化學大家故事,給學生傳遞家國情懷、做人做事、科學精神,激發學生對科學和專業熱愛,通過課外閱讀《化學簡史》《化學家和化學史》等書籍后寫的讀后感,并把這種情感通過文字呈現;又如元素周期律章節中通過科學家門捷列夫與元素周期表與諾貝爾獎以及稀土之父“徐光憲”的故事談科學家的科學精神等。例如學習硫及其化合物時,通過酸雨是怎樣形成、怎樣解決的問題導入到教學活動的中,介紹酸雨典型案例,交流酸雨對環境的影響,討論從化學平衡角度怎樣消除酸雨產生和影響,進一步提出保護環境的措施和方法以及學生在實驗和科研中怎樣踐行綠色化學理念等,讓學生正確認識和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和矛盾,增強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整個環節完成了基礎知識的學習和夯實、價值引領和思維訓練以及素養提高。部分章節凝練的思政內容見表1。
課程思政使化學理論學習的內容與具體的化學事例和生產生活相聯系,成為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紐帶和橋梁,使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參與、共情、思考、感悟、喚起和激發學習的欲望和探究興趣以及學習的自主,在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過程中得到知識的遷移和運用,現實知識的內化。提高學生緣事析理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及科學素養。
2?教學內容整合
無機化學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專業基礎課程,其知識涵蓋面廣、內容豐富。受到學時限制,必須對教學體系和內容進行精練和整合,凝練講授內容,突出重點講授,采用彩色圖片文字、模型演示、動圖和視頻等方式多元化呈現。因此,在原有教學大綱和教案基礎上,將教學重心聚焦在章節核心內容和要解決的核心問題上。教學中心內容如化學反應熱力學與動力學、元素周期律、四大化學平衡和物質結構和性質等,解決化學反應進行的方向和限度、化學反應速率和機理、化學平衡和移動以及元素周期律等核心問題。內容精煉和整合上將“氫和稀有氣體”“鑭系元素和錒系元素”在“元素周期律”中進行整合講解;“無機化學”新興領域內容與學科特色以及教師從事科學研究(瓜環超分子配合物、納米材料,催化等)結合后融入到配位化學基礎、碳族和催化劑等章節的教學中,讓學生了解學科前沿技術以及研究熱點方向,提升學生對科學研究的濃厚興趣。元素部分與周期律拓展內容讓學生在課外通過學習通線上資源(視頻、PPT、資料和書籍等)自主學習或通過課外小組學習共同完成;元素內容通過結構—性質—應用與原理—性質—反應串聯起來講,完成從“知識點—知識面—知識體系”的構建,引導學生掌握化學底層邏輯思維方法,增強學生對化學學科的全面認識以及樹立專業思想(整合部分內容見表1)。
3?教學方法改進
教學方法在原來講授、交流和討論的基礎上,根據章節教學內容特點,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如啟發式、互動式、融合式、案例式、問題導向或探索式等)結合的形式,進行課程思政與專業知識和能力素養的教學。課堂上對重點難點問題多提問、多設問、多追問,啟發學生的思考和促進問題的解決,在夯實“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的基礎上,加強“品格塑造”。同時,運用先進的教學設施(智慧教室)、教學平臺(雨課堂、超星學習)、教學工具(模型教具、微視頻、動圖)和小班教學以及溝通方式(平臺群消息、主題討論、微信)相結合,實現信息技術和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師生交互性、軟件可視化和小組協作的教學新法有效促進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創新思維。
例如講解堿金屬時把有“白色石油”之稱的鋰礦這種重要的戰略資源與時事聯系起來,把鋰礦—鋰(離子)電池—諾貝爾化學獎—新能源—產業與原理—性質—反應串聯起來講解,增加了課程內容信息的寬度和深度,把課程思政與鋰的性質、原理及其應用聯系了起來,吸引和調動了學生學習和探索的興趣和動力。例如針對化生創新班學生,在學習稀溶液的依數性時,靈活選取與學生專業對口的植保案例(植物的抗旱和抗寒)進行微專題研討,讓學生參與到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通過滲透壓知識在植保問題上的遷移,獲取了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案,鞏固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認識并解決問題能力,加強了學生的專業認同和熱愛及投身其專業領域實現自身價值的期盼。
通過改進教學方法,課堂教學實現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改變,同時也打破有限教學的時間和空間限制,延伸教學的深度和寬度。
4?注重過程性評價
課程考核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檢驗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我們堅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學習成果為導向,學習效果為標準”,狠抓過程教學和評價,量化思政和知識點的學習成效。依據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及結果進行評價,由原來重視結果評價的方式轉變為了過程和結果評價并重的評價方式,建立并加強了過程性考核的評價體系。教學過程通過對知識的綜合運用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考察,線上課前預習和測試、課后主題討論與測試以及章節作業和測試等,增設課堂問答、隨堂練習、主題小論文、小組任務、交流討論等,深化知識的運用,加強過程性評價,通過任務分解和完成量化過程學習和評價建立。通過快捷的溝通方式及時把結果反饋給學生,增強學生學有所得的滿足感和持續學習的信心和動力,同時能及時掌握學生薄弱的環節以及知識點掌握程度等,教師根據實際情況適時調整教學進度,保證課程各階段的教學效果。章節學習結束后,師生一起梳理知識脈絡和章節之間的聯系,繪制思維導圖,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本章重點和難點以及課程全局,進一步鞏固專業知識和核心素養。上述環節計入課程過程性評價,結合期末考試共同檢驗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效果,通過結果及時調整教學和考核形成閉環。上述方法和措施在教學中覆蓋率達到90%以上,過程學習評價的成績占比達到40%。
5?實踐情況
課程方案的調整和實施已有4個教學周期,取得了良好效果。課程以充實的案例、整合的專業教學內容、順應時代發展的教學理念及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重視過程性評價方式,將思政教育滲透到課程內容設置和課堂講授實踐等環節,增強了教學的思想性和理論親和力,提高了課堂知識的有趣、有用性與思政含金量。常態化過程性教學活動夯實了“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以及“品格塑造”,訓練了學生邏輯思維、掌握和運用知識、持續學習與溝通、表達與寫作、團隊協作和創新能力,提升了學生綜合素養。
從學生對課程思政、課堂教學和評價方式等環節的表現和反饋,看到了學生學習和處理問題積極性在提高,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具有創新性和懷疑精神,課堂參與度和學生知識、能力和素養有了提升。通過“純風行動”和“博學計劃”延展學生成長的通道,教風、學風和考風進一步得到改善和提高。學生進入實驗室、參與化學學科競賽(如化學創新實驗競賽)和項目(SRT,創新創業等)的積極性持續增強。化學類學生近兩年的化學創新實驗競賽均有獲得國家一等獎,考研率和錄取線率逐年提高達到了65%和39%。同時,促進了教師團隊加強教學反思和換位思考,調整教學策略和教學內容實踐的合理性等,教師專業教學水平、教學效益和教研以及科研能力得到持續提高,教師的教書育人職責也得到深化。
6?結論
在課程思政背景下,通過修訂教學方案,融入課程思政教育、整合專業知識點教學、改進教學方法和評價機制,持續深化對無機化學課程的教學改革,開發了課程資源,強化了培養過程管理和專業人才培養,提高了教學質量,踐行了教師立德樹人的任務,提升學科和教學團隊的建設。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18,(9):7.
[2]立德樹人,為民族復興提供人才支撐——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重要講話.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8/201612/t20161209_291329.html.
[3]韓憲洲.深化“課程思政”建設需要著力把握的幾個關鍵問題[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17(2):16,15.
[4]朱國賢,謝木標,陳靜,等.無機化學教學中“課程思政”教育的探索與實踐[J].大學化學,2021,36(3):6.
[5]張玉榮,袁耀鋒.無機化學及無機化學實驗中的思政元素[J].大學化學,2021,36(3),2007057.
[6]馬亞魯,馬驍飛,田昀,等.價值引領融入“無機化學與化學分析”的課程思政建設[J].大學化學,2020,35(8):5055.
[7]馬占營,范廣,高豐琴,等.無機化學“課程思政”教學設計案例研究——以緒論教學為例[J].大學化學,2021,36(3):2101033(2of6).
[8]楊艷華,王寶玲,李艷妮,等.無機化學課程思政探索——以“配位化學基礎”中部分內容的教學設計為例[J].大學化學,2021,36(3):10.
[9]吉林大學、武漢大學、南開大學,宋天佑等編,《無機化學》(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10]王鴻鋼,肖琰,趙兵,等.課程思政背景下無機化學教學改革初探[J].高等藥學教育研究,2022,(2):5660.
[11]杜新帥,王宇,李海秋,等.無機化學教學中以金課標準提升學生創新思維——以形狀記憶合金材料教學為例[J].化學教育(中英文),2022,43(02):3639.
[12]朱玉軍.突出創新思維和科學研究方法的化學元素研究——評《化學元素新論》[J].化學教育(中英文),2020,0(5):111111.
[13]張樹永,朱亞先.高等學校化學類本科一流專業建設標準和建設重點淺析[J].大學化學,2021,36(5):2012036.
[14]朱亞先,洪煒,吳麗晶,等.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之探索[J].中國大學教學,2016,(10):2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