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镕
十月廣東,秋風習習,天高云淡。在充滿著收獲喜悅的季節里,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司司長劉友賓一行于2023年10月9日—12日在廣東調研,先后走訪了廣東省中山市、珠海市、廣州市三地,實地了解生態環境宣教工作開展情況。
在短短的幾天時間里,劉友賓司長出席2023年生態環境新媒體及網絡宣傳工作培訓班并講話,也與廣東省生態環境廳領導、地市政府及生態環境局領導、生態環保工作者、高校教師、生態文學作家、生態環保志愿者們進行了親切的交流會談和深入探討。劉司長就當前生態環境宣傳、生態文學創作、生態環境教育立法等領域的現實情況以及未來廣東開展相關工作的重點方向提出了富有見地的觀點和建議,現本刊將此輯錄成文,以饗讀者。
發揮政務新媒體作用
提升傳播影響效果
近年來,各地的政務新媒體在推進政務公開、優化政務服務、凝聚社會共識、創新社會治理等方面取得了較好成效,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也要看到功能定位不清晰、信息發布不嚴謹、建設運維不規范、監督管理不到位等問題仍然存在。
因此,為切實提高生態環境系統政務新媒體的運維水平,推動生態環境系統政務新媒體持續健康發展,不斷提升生態傳播影響力,10月10日上午在中山市舉辦的2023年生態環境新媒體及網絡宣傳工作培訓班上,針對當前生態環境領域網絡宣傳形勢和特點以及政務新媒體運維、網絡宣傳等工作的實際情況,劉司長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劉司長說,政務新媒體是黨和政府聯系群眾、服務群眾、凝聚群眾的重要渠道,是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重要手段,是引導網上輿論、構建網絡空間的重要陣地,也是探索社會治理的新模式、提高社會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徑。廣大生態環保工作者要與時俱進,充分建立互聯網思維,真正要把政務新媒體運用好。做好生態文化傳播工作要遵循三個基本原則:一是要聚焦中心、突出主題;二是要改革創新;三是要求真務實。
“廣東生態環境”公眾號作為廣東生態環境系統的政務新媒體,在各項排名中常位居全國前列。比如今年8月推出的《【動畫說環?!啃滦抻啠懔私狻垂裆鷳B環境行為規范十條〉》微信文章,將五部門聯合發布新修訂的《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規范十條》以動畫的形式予以展示,讓公眾更直觀、生動、充分地了解具體內容,獲得了較高的公眾接受度,閱讀量突破了10萬+,入選了“2023年8月生態環境系統政務新媒體傳播影響力榜單”,可以說這樣的政務新媒體是受公眾歡迎的,也是應該繼續找準定位,發揮自己的特色和優勢的。
當今時代面臨互聯網新技術、新媒介對傳播格局帶來的新變化、新挑戰,生態環境宣傳隊伍就是要站在時代前沿,引領風氣之先,主動借助互聯網思維與新媒體的傳播優勢,提升傳播影響力,打造生態環境領域網絡宣傳的制高點,努力唱響生態文明建設主旋律,推動生態環境保護事業蓬勃發展。
重視專業人才培養
加大生態傳播力度
思維活躍、人才濟濟的高校歷來是學術探討和理論研究的前沿陣地,很多新觀點、新主張、新路徑都是在此誕生。為此劉友賓司長帶領調研組一行于10日下午特意到訪了北京師范大學珠海校區環境與生態前沿交叉研究院,同該院領導、教師和專家們進行了熱烈的探討和交流。
劉司長說,多年來,北京師范大學珠海校區立足廣東,在自身建設發展方面取得了十分不錯的成績,特別是積極服務于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成立了環境與生態前沿交叉研究院,具有戰略性與前瞻性,值得稱贊。師生們始終精進專業、深耕厚植,在積極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方面所開展的理論研究、項目實踐和宣傳教育工作都產生了顯著成果,令人欣慰。
針對目前國內環境類人才培養和生態環境理論研究方面的現狀,劉司長強調,廣東的高校具有良好的現實基礎,一些環境類學科的研究也走在全國前列。希望在未來進一步重視對環境類專業人才的培養,拓展環境史、環境文化、環境美學、環境哲學、環境傳播等方面的研究深度和廣度,強化自身特色。比如在環境與生態前沿交叉研究方面,是否可以考慮將環境社會科學也納入到自身范疇,進行更加系統深入的研究。
接下來希望廣東的高校從文化、歷史等多維度加深理解生態文明的豐富內涵,積極培育并弘揚生態文化,促進培育生態倫理,培養生態道德和公共人文道德,期待大學師生們結合實際,加大生態傳播力度,為廣泛傳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繼續作出積極貢獻。
優化宣傳陣地建設
創新教育開展模式
近年來,隨著生態文明建設廣泛深入推進,環境教育基地建設實現了在環境宣教工作領域由“輔陣地”向“主陣地”的轉變。廣東努力將各類環境教育基地、環保專業設施、生態環境體驗中心優化升級,打造成為開展環境宣教、環境科普工作的重要陣地、載體和窗口,為此劉友賓司長帶領調研組一行也分別于10日、11日和12日前往中山生態文化展、珠海規劃展覽館和廣州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主題館進行參觀調研。
在現場實地觀看了各類生動直觀的宣傳展示內容后,劉司長有感而發:廣東的環境教育工作一直走在全國前列,目前廣東全省共命名了220多個省級環境教育基地,也對不再符合要求的基地進行了清理,取消了命名,保留下來的教育基地在傳播生態文明理念、提高公眾生態環境素養、推動環保公眾參與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成為了宣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展示綠美廣東生態建設成效的重要窗口。這項工作廣東完成得很扎實深入,接地氣、有效果。
劉司長說,我也了解到《廣東省生態環境教育條例》已經通過廣東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審議,在明年1月1日就可以施行。這也是廣東省在環境教育立法方面的一個重要突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從制度機制上為生態環境教育工作提供了依據和保障。
大家要深入思考如何引導環境教育基地更好地發揮自身功能,如何在提升公民生態文明意識、構建環境治理全民行動體系方面提供更具有推廣價值的經驗模式,這是生態環境宣傳教育工作領域的一個重要議題。我們既要發揮學校面向青少年開展環境教育的作用,同時也要針對廣大社會公眾開展更加直觀、更加科學、更加有效的環境教育和宣傳。既要注重生動性,也要注重平等性,轉變長期以來有可能存在的居高臨下式的教化方式,而是以一種更加尊重的態度、平視的角度進行交流和對話。
所以我們建設教育基地、開放環保設施、提供體驗場所,開展各類環境教育、志愿服務,都要以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為前提,在增強現場感、感染力、創新性上面多下功夫,進行春風化雨式的宣傳教育,才更有效果、更能深入人心。提升公民生態文明意識重在行動,政府部門要拓寬公民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渠道,加大對于志愿者的培育力度,凝聚更廣泛的社會力量投入到美麗中國的建設中。
借助優美環境體驗
培育熱愛自然情懷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隨著全國各地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習近平總書記的這句金句為越來越多的人所耳熟能詳,其中的內涵也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感同身受。11日和12日,劉友賓司長帶領調研組一行走訪了位于珠海的香山湖公園和位于廣州市的海珠國家濕地公園,實地感受廣東多年來在提升都市人居環境質量、致力于保護生物多樣性、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方面所付出的努力。
入秋的廣東依然綠草如茵、林木繁盛,加上湖水澄澈、天空潔凈,良好的生態環境的確是自然饋贈給人類難得的一份禮物,自然之美,彌足珍貴。
面對如斯環境,劉司長感嘆說,現在在生態文明領域,傳播最廣、最朗朗上口的一個金句肯定是總書記說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其他還有像“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薄翱吹靡娚剑靡娝?,記得住鄉愁?!币彩亲尨蠹叶级炷茉敗⒗斡浽谛摹槭裁茨墚a生這樣的效果,除了簡短樸素,生動形象,就是因為大家感同身受,能夠激發共鳴。
他還表示,在總書記的金句里,很多都體現出熱愛自然的人文情懷、崇尚自然的生態智慧,比如“要倡導尊重自然、愛護自然的綠色價值觀念,讓天藍地綠水清深入人心,形成深刻的人文情懷。”“中華文明歷來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钡鹊?。
所以我們要在更高層次、更深含義上去學習領會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也將這些理念自然、有機地融入到我們日常的環境保護宣傳、環境傳播工作中。通過帶領廣大公眾實地感受環境之美、自然之魅,增強沉浸式、帶入式體驗,激發出他們心底對美好自然質樸的熱愛、欣賞,對良好環境真切的向往和追求,然后自發地想要尊重自然、保護生態,進而形成人人、事事、處處崇尚生態文明的社會氛圍,這是我們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全民行動最希望達到的效果、實現的目的。
提升生態美學價值
加強生態文學創作
近年來,生態環境部高度重視生態文學,2021年、2022年分別在青海和遼寧舉辦的六五環境日國家主場活動上,生態環境部聯合中國作家協會專門組織了中國生態文學論壇。今年的六五環境日國家主場活動又將中國生態文學論壇專門獨立出來,在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舉辦。因此促進新時代廣東生態文學高質量發展,也成為此次調研組到訪廣東的重要目的之一。12日上午,在貫徹落實《“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提升公民生態文明意識行動計劃(2021-2025年)》專題調研座談會上,劉司長邀請生態環境系統和生態文學作家代表踴躍發言,分享生態文學創作和發展推動方面的好經驗、好做法,也對未來廣東生態文學發展提出了殷切期望。
劉司長說,生態文化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生態文化體系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是生態倫理、生態道德、生態理性、生態意識、生態思維和生態美學的價值載體,而生態價值觀念是生態文化體系的核心內容并貫穿其建設全過程。
文化涵蓋的范圍非常廣泛,僅就狹義的文化而言,文學也是排在十分靠前的位置。文化傳播有很多種方式,我認為最核心的第一個方式就是文學創作,文學本身就是一種包含濃厚審美旨趣的文化傳播方式,與生態美學密切相關。
作為生態文學作家,就是要在創作中不遺余力地描繪美、展示美、歌頌美、追求美,提升作品生態美學價值,引導社會審美價值取向。要傳播生態文明主流價值觀,培育生態道德,弘揚生態文化,以文化人,以藝通心;要書寫生態文明建設的偉大實踐,記錄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光輝歷程,講述各地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的生動故事;要謳歌先進人物的感人事跡,發揮榜樣模范的引領示范作用,鼓勵和引導公眾知行合一,積極踐行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要贊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美。以優美的筆觸和藝術形式描繪美麗中國建設新畫卷,充分挖掘和弘揚中華民族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文化內涵,展現中華歷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
通過生態文學作品的感染和帶動,激發起全社會共同呵護生態環境的內生動力,是建立以生態價值觀念為準則的生態文化體系的重要基礎。要努力讓每個人都成為生態環境的保護者、建設者、受益者,不斷增強全民生態環境保護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形成保護生態的強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