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生態智慧內容豐富,思想深邃,反映了我們祖先在長期實踐中總結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之道,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理論淵源,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新發展。建設“美麗灣區”,就要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借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生態智慧,加強大灣區生態保護,建立宜居宜業宜游的大灣區,把大灣區建設成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
第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新發展
作為我們黨重大理論創新成果,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蘊含著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的精髓,彰顯了我們黨高度的文化自覺與使命意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中華文明傳承五千多年,積淀了豐富的生態智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勸君莫打三春鳥,兒在巢中望母歸的經典詩句,‘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的治家格言,這些質樸睿智的自然觀,至今仍給人以深刻警示和啟迪。”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總結提煉出能夠有效指導生態文明實踐的生態智慧,增強人們對自然的認知理解與實踐能力,對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無疑具有深遠意義。
源于我國古代優秀傳統文化的生態智慧,也是一種生存智慧,反映了祖先們在長期實踐中總結的與自然和諧相處之道。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我們的先人們早就認識到了生態環境的重要性。《論語》中說:‘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意思是不用大網打魚,不射夜宿之鳥。荀子說:‘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黿鼉、魚鱉、鰍鱔孕別之時,罔罟、毒藥不入澤,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呂氏春秋》中說:‘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這些關于對自然要取之以時、取之有度的思想,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總書記的這些重要論述充分表明了生態智慧本質上就是人與自然應該如何和諧相處的法則,使我們認識到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可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蘊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是對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的當代傳承和科學發展,是對古代樸素生態傳統和歷史實踐綜合性重塑和整體性超越,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生態文明領域的生動體現。
第二,科學認識“美麗灣區”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2018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視察時指出:“要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廣東改革開放的大機遇、大文章,抓緊抓實辦好;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要把生態保護放在優先位置,對標世界一流灣區,深化同香港、澳門生態環保合作,建立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粵港澳大灣區。”2019年2月頒布實施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以建設美麗灣區為引領,著力提升生態環境質量,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實現綠色發展、低碳發展與循環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的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巨大進展,但目前看,“美麗灣區”建設還存在如下不足:一是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不足。珠三角核心區和港澳地區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已接近上限,城鎮擴張對生態空間的擠占較為明顯,土地資源約束趨緊。港口建設占用大量灘涂、林地等自然生態用地以及大規模圍填海活動對濱海濕地生境造成破壞。珠江三角洲河網區的歷史遺留環境污染與新型污染問題交織,人口與產業密集,環境負荷較重。二是海洋生態環境保護面臨巨大挑戰。粵港澳大灣區是依托“海灣”這一得天獨厚的地理區位優勢而建立的世界級城市群,海洋生態環境關系大灣區的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和持續力,也是未來大灣區發展和融合的關鍵所在。但灣區海岸線資源約束趨緊,尤其是中山、廣州和東莞的自然岸線保有率較低。局部海域生態功能弱化,海洋生物多樣性、海洋生物體質量呈下降趨勢,船舶港口、海水養殖等造成的海上污染形勢不容樂觀,海洋生態環境保護面臨巨大挑戰。三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突出。自然資源和環境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和條件,經濟發展受到自然資源的制約。未來發展進程中,制造業仍將是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的重要支柱,工業制造業發展造成的結構型污染排放壓力仍將處于高位,發展與保護的矛盾越發尖銳。隨著環境治理與品質改善潛力邊際遞減,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難度加大,也就是說剩下的都是“硬骨頭”,需要有更大的決心和更有力的措施。四是綠色科技創新能力有待提高。近年來,雖然廣東省出臺了不少推進科技創新的政策,但用于傳統技術綠色化改造和研發綠色新型技術的基礎投入不足,同時對綠色科技創新的統籌規劃和引導也不夠。在綠色科技創新上,技術引進較多,自主研發創新不足,企業綠色科技創新的能力和動力不足,有些領域技術依賴嚴重,需要加大激勵和扶持力度,營造可持續的綠色創新機制。
粵港澳大灣區三地環保合作基礎良好,但生態保護修復的合作機制需進一步完善,需要加強統籌協調,推進生態保護修復過程的一體化協同,求得“最大公約數”推進美麗灣區建設。對存在問題,要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要正確認識,有效把握、科學應對,借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生態智慧,對標國外一流灣區,深化粵港澳生態環境保護合作,在環境友好、綠色低碳、生態修復方面狠下功夫,共同推進美麗灣區建設,推動大灣區綠色生態高質量發展。
第三,借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生態智慧,破解“美麗灣區”建設中的難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視察廣東重要講話中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在全國新發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廣東要認真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廣東深化改革開放的大機遇、大文章抓緊做實。2023年6月在全國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放眼未來,要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就要借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生態智慧,破解“美麗灣區”建設中的難題,因時因勢推進實踐、制度與理論創新,加強大灣區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第一,在大灣區環境治理現代化建設上下功夫。中國古代設置了系統的生態保護機構和官職,其中生態保護職位是“虞衡”。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朝代的更替,生態保護的相應官職漸趨細化完善。秦漢時設置少府,唐朝設立虞部郎中。明清時期,職位設置進一步細化為虞衡清吏司、都水清吏司和屯田清吏司。加強大灣區環境治理現代化建設,就要借鑒古人系統整體的治理觀,借鑒古代環境治理的制度化建設,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借鑒古代環境治理的精準化建設,要繼續完善空氣監測網絡,推進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協同防控,強化臭氧污染協同治理,打造大氣污染防治先行區。加快構建具有區域特色的大灣區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指標體系,率先探索與國際接軌的生態環境管理體系。第二,強化海域生態保護,加大海洋生態修復力度。我國古代有著內涵豐富的海洋生態思想,《尚書》中最早記錄了中國人的海洋觀念,所謂“文命,敷于四海。”古代人就對海洋著敬畏之心和崇尚之情,“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描繪了月亮在遠方大海上升起、灑下皎潔月光、照亮蒼茫大海的良辰美景。加強海洋生態保護,借鑒古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和對海洋的敬畏之心,樹立“紅線”意識,嚴格執行《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加大海岸線保護與管理力度,特別是對于原生自然岸線,應實施最嚴格保護制度;強化海岸線整治修復力度,嚴禁占用自然岸線進行圍填海等開發活動,提高人工岸線集約、節約利用水平。對于海洋保護區、重要濱海濕地、重要漁業海域等其他類型的海洋紅線區,實施針對性管控措施,確保海洋生態紅線制度落實到位。借鑒古人道法自然的實踐觀和對海洋之美的崇尚之情,像愛護生命一樣愛護海洋,深入推進“藍色海灣”綜合整治工程,組織開展“凈灘凈海”社會公益行動和環保宣傳活動,修復受損岸線、增加濱海濕地面積,有效控制圍、填海規模。第三,在綠色低碳可循環大灣區建設上下功夫。《資治通鑒·唐紀·唐紀五十》中曰:“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意思是人類要有計劃地索取,有節制地消費,就會常保富足。推動大灣區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大灣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要借鑒古人取用有度的消費觀,通過能源結構低碳轉型、優化生產力布局和倡導綠色生活方式等途徑,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生產體系、流通體系、消費體系,全面提升能源安全綠色保障水平。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強資源能源節約集約利用,促進資源跨界循環利用,構建覆蓋大灣區的循環經濟體系。
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文化本源,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的邏輯延伸和現代發展,是中華民族對于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建設“美麗灣區”,要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傳承和發展中華文明中天人合一的自然觀、道法自然的實踐觀、綠水青山的財富觀、取用有度的生產觀、系統整體的治理觀等文化基因。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作者系廣州科技貿易職業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