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3年9月27日,廣東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廣東省生態環境教育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條例》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引領,以生態環境教育命題,以生態環境素養立意,著眼廣東生態環境教育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進行了頂層設計。從制度機制上為生態環境教育工作提供依據和保障,進一步深化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大眾化傳播,提升全社會生態環境素養,激發起全社會共同呵護生態環境的內生動力,對弘揚綠色發展理念、培育生態環境素養、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圖讀懂《廣東省生態環境教育條例》
2023年9月27日,廣東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廣東省生態環境教育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自 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出臺意義
制定并出臺《條例》,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提高公民生態環境素質,促進生態文明建設,依法推進廣東省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舉措,對加強廣東省生態生態環境教育,助力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適用范圍
《條例》適用于廣東省行政區域內宣傳普及生態環境法律法規和知識,培養生態環境素養和行為習慣,提高生態環境保護技能等教育活動。
主要特點
小切口
《條例》共二十一條,全面總結并固化了近年來廣東省生態環境教育實踐中的經驗做法,聚焦解決生態環境教育實踐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
定原則
《條例》明確生態環境教育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遵循政府主導、統籌規劃、分類實施、全民行動的原則,堅持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相結合。
明職責
《條例》明確了政府及有關部門的職責,規定了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群團組織的生態環境教育職責,壓實了相關主體責任,細化了學校、家庭、環境監管重點單位、新聞媒體等各方面的生態環境教育職責,規定了有側重、可操作的生態環境教育內容及措施。
重引導
《條例》鼓勵、引導、支持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公共場所,以及相關單位、社會組織及公民創建環境教育基地、開展生態環境教育、提供教育資源和服務,推動全社會共同參與生態環境教育。
有激勵
《條例》明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可以采取政府補貼、獎勵激勵、購買服務等措施,支持社會力量開展生態環境教育。對在生態環境教育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予以表彰獎勵,對未依法履行相關生態環境教育責任的責令改正。
實施內容
職責要求
要加強對生態環境教育工作的領導,統籌做好生態環境教育經費保障,將生態環境教育納入相關規劃,并作為生態環境保護目標責任考核內容,每年向本級人大報告生態環境教育工作情況。
縣級以上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負責組織、指導、協調本行政區域的生態環境教育工作。
縣級以上教育、財政、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廣播電視等有關部門以及自然資源、住房城鄉建設、水利、農業農村、林業等其他負有生態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相關部門,要按照各自職責,做好生態環境教育相關工作。
省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要會同教育、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等有關部門建立生態環境教育標準和測評體系,組織開展生態環境教育師資培養和課程開發,在數字政府體系框架下建設學習平臺,并向社會共享教育資源。
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要會同有關部門組織編寫面向不同群體的生態環境教育資料。鼓勵開展生態環境教育題材的文學與藝術等作品創作,支持生態環境教育相關教材出版發行。
實施要求
每年全國生態日所在周為生態環境教育周,在生態環境相關的節日期間,各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組織開展生態環境教育。
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團組織要加強對本單位工作人員及社會公眾開展生態環境教育。家庭要陪同未成年人參與學校、社區、生態環境教育基地等組織開展的生態環境教育活動。新聞媒體要加強生態環境宣傳和輿論引導,開展生態環境主題教育。
教育主管部門要推動生態環境教育融入學校、幼兒園教育內容,普通高等院校、職業學校(含技工學校)要開設包含生態環境教育相關內容的公共選修課。
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和其他負有生態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要加強生態環境法律法規和知識宣傳,每年開展不少于兩次專題教育。
全社會要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積極參與生態環境教育活動。
其它要求
鼓勵、引導、支持各類單位或者場所創建生態環境教育基地。
鼓勵公共場所結合自身特點和優勢,利用宣傳欄、廣告牌、顯示屏、廣播等載體開展生態環境教育。
鼓勵社會力量以捐助、捐贈、提供志愿服務等方式,向社會提供生態環境教育資源和服務,開展和參與生態環境教育。
鼓勵創新宣傳形式,通過新媒體等向公眾開展生態環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