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濱
摘 要:戲劇配樂在創作過程中不可缺少民間旋律的應用,所以多數音樂愛好者也提高了對“民間旋律”的關注度。如此,則可讓更多的民間旋律被檢索、收集,使得其能夠成為素材,并且輔助音樂教學活動以及音樂創作活動的開展,使其可以順利應用于戲劇配樂的創作過程中?;诖吮疚慕Y合實際思考,首先簡要分析了民間旋律的主要內容,其次闡述了民間旋律在戲劇配樂創作中的應用措施,以期對相關部門的工作有所幫助。
關鍵詞:民間旋律;戲劇配樂;創作;應用
中圖分類號:J61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32-00-03
對于我國的民族音樂而言,其不僅可以反映群眾的日常生活,還能彰顯社會的變化,利用多樣化的載體,豐富民族音樂中的內容并通過其獨特的風格,增加在戲劇等多方面的感染力。因此,將民間旋律應用于戲劇配樂的創作過程中,能夠增加人們對戲劇的遐想空間,讓音樂成為一種載體,成為藝術的表達。如《生產大合唱》《紅河赤衛隊》等,通過民間的音調,完成對戲劇的創造,從而讓民間旋律順利在戲劇中進行應用,進而引發受眾的共鳴。
一、民間旋律的主要內容
民間旋律是具有地域性特點的,其包含了民歌、民謠、民樂等內容,也包括民間的短篇詩歌。其中,國際民間音樂協會表示,民間旋律的定義是較為廣泛的,其可以通過口傳的方式,將普羅大眾的音樂進行發展,使得其可以成為音樂的一種散布過程。這樣,演奏者在檢索到音樂信息后,運用教習記錄的方式,則可實現對民間旋律的宣傳。
所以,大多數民間旋律展示了廣大群眾在歷史的長河中,能夠口耳相傳,將先輩們所創作的音樂傳承下來,使這種獨特的音樂能夠形成一部完整的音樂作品。如此,其不僅可以通過演奏樂譜、演奏樂器等形式出現,還能夠在最大程度內展現出地域性、民族性,讓該區域內的民俗習慣得以保留。運用民間旋律與民族活動相互配合的方式,在社會中流傳至今。
例如,民族民間旋律《孟姜女》。這首作品在20世紀的90年代開始流傳,其中的故事發生于蘇州等地區,具有相對濃郁的地域特點。該作品由王志信、劉麟等人,通過百家雜曲等音樂積累,融會貫通,讓故事得以改編,最終成為一首藝術歌曲。在完成改編后,《孟姜女》才能夠基于大眾對音樂的審美,在某一階段風靡音樂論壇,讓其中的民間旋律成為戲劇中的重要配樂。
二、民間旋律在戲劇配樂創作中的應用措施
(一)與本土文化相互協調
將民間旋律應用于戲劇的配樂創作過程中,不僅可以表達出較高的藝術價值,還能將本土的文化進行挖掘,利用舞臺中的人或者事來彰顯出當地群眾的社會表現。
首先,以“采茶戲”為例,其在創編的過程中需要檢索本地的一些音樂元素,運用本土形成的地方戲劇種,使得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能夠體現得淋漓盡致。這樣一來,則會讓戲劇在創編的過程中離不開當地的音樂屬性,讓創作者不再一味地去追求高大上,而是采用音樂交錯表達的方式,讓伴奏在演繹的過程中可以通過管弦樂進行表達,在唱腔進行設計的過程中,不再運用固化的演唱方式,而是采用板腔的唱法,防止戲種發生過多的改變。如此,則可了解到當地本土文化與戲劇配樂在創作過程中相互之間的協調,并且在當地的民間旋律融入后,方可讓戲劇在演繹過程中更加生動。
其次,如《永遠的歌謠》一般,其在創編的過程中主要采用的中西編配的方式。在創編階段,樂隊需要增加琵琶、二胡以及嗩吶的應用,讓其中的民族特點更加突出。如此,則可利用交響樂器的配器方式,使其中的伴奏能夠與打擊樂器相互契合。這樣,在創編的過程中,則可運用情感表達的反思,利用模擬的方法,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此,就能夠如“采茶戲”一般,讓演奏的歌曲深入人心,在二胡的配合下,使得受眾振奮不已;也可運用背誦鑼鼓經的方式,通過民間旋律的貫入,讓人們能夠獲得耳目一新的感覺,形成一場不一樣的視聽盛宴。
(二)實現新詞與原調的配合
將民間旋律運用在戲劇的創作過程中,能夠通過相對廣泛的方式,使人們在記住戲劇內容的同時,輕易地就能將其唱出來。并且,還能夠在民間廣泛地流傳。
首先,在我們熟知的《騎白馬》這一音樂作品中,其作為民間旋律,在大街小巷廣泛流傳。而在作品《東方紅》的創作過程中,作者運用填詞的方式,讓人們可以更容易接受戲曲的內容。起初,《東方紅》所表達的內涵為贊美黨并讓人們去了解革命領袖的不易及艱辛,使得群眾能夠更快地記錄《東方紅》的內容。這樣一來,采用填詞的方式,則可讓《東方紅》在民間得到廣泛的流傳。
其次,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我國經濟效益的不斷提升,《東方紅》這首曲目也逐漸變成了陜西、寧波以及甘肅地區贊頌民族英勇戰士所創作的作品,使得后續的《東方紅》在流傳的過程中能夠更改為三個段落。
另外,在一些地方的音樂作品,如宜興地區的民間歌曲《紫竹調》、無錫地區的民間歌曲《放黃鶯》、河北地區的民間歌曲《放風箏》等,其在創編的過程中都是以曲譜為基礎,而并非歌詞。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舊歌新唱”,通過原曲調,讓新詞能夠順利得到應用,保證原生態的民歌能夠成為一種人們熟知的民歌,并且可以在民間流行化,甚至可以將其應用于戲劇的創作過程中。
最后,可以在傳統的小調基礎上進行填詞,以保證戲劇作品是具有朝氣的。如《翻身五更》中,運用鮮明的層次表達方式,合理地進行填詞,讓五更中的月象能夠成為一種分節點,讓填詞的方式與當中對戲劇的審美需求相契合。這樣一來,則可表達出在戲劇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期間的真實景象,讓其能夠在這一時期得到廣泛流傳。既可以表現出我國東北地區的美好盛況,又可以通過民間旋律來展現出當地基層農民的勝利景象。通過小調的應用,表達出群眾的勝利心情。
(三)體現歌劇戲曲的內涵
將民間旋律應用于戲劇創作過程中,能夠讓受眾更容易接受。例如,我國著名的《白毛女》這一曲目,其作為歌劇的一種在現階段的民族曲式上也有較好的發展。若站在藝術作品的層面上進行分析,可以了解到民族歌劇在創作過程中的不易。其在創編的過程中,會運用靈感汲取的方式,將其中與人們日常生活相吻合的片段進行檢索,從而引發受眾想象,讓其與創作人員有思想層面的共鳴。
首先,在戲劇創作過程中,可以將《白毛女》中存在的音樂進行檢索,將獨特的旋律進行整理,并且可以應用于民間戲劇《青陽傳》等相關創作中[1]。
其次,在《王貴與李香香》這一音樂作品中,戲劇配樂也是從其他的民間作品中汲取的靈感。作者在創編的過程中探索了《信天游》這一音樂作品的內涵,通過樂曲汲取的方式,獲得了一定的靈感。而《小二黑結婚》,這一音樂作品的靈感也是源自其他的樂曲。因為這部戲劇是山西梆子與山西民歌的結合作品,所以,在其創作的過程中,增加對地方類作品的思考,讓《襄河謠》《洪湖赤衛隊》等作品都能夠成為一種素材。這樣,則可在《小二黑結婚》戲劇創作過程中增加靈感,實現對地方民歌與河南戲曲內容的融合[2]。
諸如此類,部分戲劇在創作過程中都不可缺少對民間作品的應用,通過民間旋律的融入,豐富了作品的創作內涵。例如,《劉三姐》等戲劇,作者會融合民族音樂方面的內容,整合藏族、壯族以及哈薩克族的音樂內容,通過作品吸收的方式,增加對民間音樂素材的使用。如此,則可讓京劇、越劇以及川劇中都有揚州一帶的清音。據此,則可讓民間旋律順利應用于戲劇的創作過程中,讓其成為一種獨特的旋律。并且,創作者應堅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原則,使自己在創作的過程中能夠進行創新,讓自己可以站在實際的層面上進行思考,從而讓《洪湖赤衛隊》等具有實際意義的歌劇長久留存[3]。
最后,通過民間旋律和戲曲內容的融合,讓更多群眾的文化需求能夠得到滿足,讓傳統的藝術內容能夠更加豐富,從而使得更多的音樂創作人員能夠檢索戲曲元素,運用升級及創編的方式,將各區域內的民間旋律進行匯總,讓老少皆知的音樂作品能夠應用于京劇以及相關戲劇的創編環節。通過夸張、粗獷等藝術表達方式,讓曲目能夠相互融合,使得戲曲的藝術特點更加明顯。如在京劇中增加一些音色相對明亮的樂器,通過其輔助,帶給受眾一種置身于戲中的體驗;也可通過北方旋律的應用,讓戲劇在演繹的過程中,從粗獷中體現著歡快,使聽眾能夠更加從容地面對戲劇[4]。
(四)新調與原調的配合
在民間旋律應用過程中應增加在原調方面的思考,創作者可以通過創新的方式使其變為新調,運用此種方式形成一種獨特的氛圍,保證原調在應用過程中可以與新調進行配合,在此基礎上進行升級。利用民間旋律,使其中的結構以及節奏能夠進行延伸、壓縮以及刪減。通過移調、多聲部的操作方式,保證更加新穎的音樂作品能夠形成。據此,則可在原調的基礎上進行改編,讓工作人員運用編曲創作的方式,適當地放緩速度并運用相對新穎的歌詞,增加二度音程。這樣,則可運用“#5-4”,讓創作人員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通過合理的詮釋,突出戲曲的內涵。
例如,《澧水船工號子》中,曲目主要以四個號子為主,通過新調改編的方式,讓《平板》《三幺臺》等旋律能夠在其中進行合理應用。新調的應用,需要管弦樂的配合,以彰顯出群眾在勞作過程中的內涵。
再者,以《喜洋洋》這一管弦類的樂曲為例。其中,涵蓋了ABA結構內容,在A段中,運用了《賣膏藥》這一民間旋律,而歌曲在演繹的過程中,需要運用雙笛的方式,讓其中產生頓挫音,保證其中的加花技巧得到很好利用,從而運用歡快的原曲,展現出曲目的內涵。而其中的B段,則可運用其他的山西民歌,如通過對《碾糕面》這一民間歌曲的改編,讓其中相對舒展的歌曲內容得以留存,通過上句和下句銜接,利用起承的方式,增加四樂句的應用,促使板胡、二胡等能夠起到潤色的作用?;蛘撸ㄟ^木魚來完成節奏等多方面的調整工作,使得創編人員在編創的過程中,將其中的喜悅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而最后一段,則是在A段的基礎上進行升級。如此,則可運用潤色的方式,將民間曲目進行融合,保證更多的戲劇能夠運用民間旋律進行配樂,從而創作出滿足大眾審美需求的作品[5]。
(五)新調涵蓋原調
原調在應用過程中主要包含民間音樂的內容,使得新調能夠成為原調在應用過程中的一種動機。如此,則可運用特色節奏、特定的音程,讓其作為后續戲劇在創編過程中的基礎;也可運用系統化的整合方式,運用原創音樂體現出民族的內涵。例如,《鐵路修到苗家寨》這一曲目在應用過程中,需要引領人們了解苗族音樂所具備的特點,其中的四度音程在演奏的過程中,依靠反復推演的方式,展現出其所具備的跳躍感;利用詮釋的方法,保證歌曲在創作的過程中能夠展現出其中的喜悅之情、感激之情。
并且,在戲劇的創編過程中,應從全劇的角度進行思考。在演繹的過程中,為表達出苗族音樂的特點,可以運用相對完整的音調,實現對戲劇的全方位設計。利用微調,將下調音、主音進行融合;也可增加對下行拖腔的應用,并且增加對西北民歌的使用,讓戲劇在演繹的過程中能夠形成鮮明的對比。
(六)主旋律與戲劇的配合
戲劇作為一種藝術的表達方式,將民間旋律應用于戲劇的配樂過程中,不僅可以反映當時的時代特點,更能符合受眾對音樂的需求。所以,通過戲劇與民間旋律的配合,能夠讓創作人員更加重視作品的演繹效果,進而讓時代及歷史的發展更加清晰。例如,可以在戲劇表達過程中,增加對其時間以及空間方面的重視,明確戲劇是具有整體性特點的。這樣一來,在民間旋律應用的過程中,可以運用離散、跳躍、隨意的方式,使基調、樂曲以及音樂動機等相互協調,防止在戲劇的場景與聲音元素之間出現嫌隙。此外,運用承接下文的方式,保證樂曲在應用的過程中不會產生矛盾;也可通過空白的填充方法,增加戲劇中的聲音線索,運用戲劇與主旋律之間的配合,將劇情的發展推向高潮。如此,則可運用整體性的設計方式,保證樂段能夠分段進行使用。通過民間旋律的應用,劇情以及配樂能夠相互配合,從而增強戲劇的隨意性,使戲劇在演繹的過程中有跳躍感。
例如,在某戲劇中,通過主旋律與戲劇的配合,推進戲劇內容的開展。通過調性的變化,增加戲劇在演奏過程中的技巧,使音樂更加有韻味。
三、結束語
將民間旋律應用于戲劇的演奏過程中,能夠讓其充當配樂,使得創編人員利用民間文化、民間藝術的檢索,從中汲取養分,保證民間旋律能夠順利應用于藝術作品的創作過程中。并且,通過民間作品的應用,讓人們能夠更好地記錄戲劇中的內容。通過增加配樂,凸顯出民間藝術的重要性。運用民間旋律,可以提高戲劇的創作水準,以保證能夠打造精品音樂,從而滿足群眾對戲劇文化的需求,讓創編人員能夠應用更多的民間旋律,創作出良好的藝術作品。
參考文獻:
[1]王予瑋.冀中革命根據地劇社音樂活動研究(1937~1949)[D].哈爾濱音樂學院,2022.
[2]陳雨晴.西貝柳斯以“卡雷利亞”命名的兩部作品主題發展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22.
[3]陳琛.哈恰圖良音樂創作的影響因素[D].西北師范大學,2022.
[4]周子衿.四部《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的和聲比較研究[D].武漢音樂學院,2022.
[5]唐俊婷.貝多芬愛情題材利德作品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