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虹倩

摘 要:中國是一個具有豐富歷史底蘊的文明古國,不同民族的特征在歷史的長河中百花齊放,而中國鋼琴音樂的民族化進程主要是以鋼琴音樂的發展史為線索,結合中國音樂史學、聲樂理論知識,成熟運用作曲法和演奏技法創作具有中國特色的音樂作品,從民間傳統哲學入手,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的精神風貌。本文簡述了中國鋼琴音樂民族化的發展進程,隨之詳細敘述中國鋼琴音樂民族化發展的具體表現,最后重點強調中國鋼琴音樂民族化發展的意義,意在助力民族化視域下中國鋼琴音樂的發展,為中國鋼琴音樂民族化的探究歷程增磚添瓦。
關鍵詞:中國鋼琴音樂;民族化;音樂探究
中圖分類號:J6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32-00-03
中國鋼琴音樂涉及民族傳統、地域人文、調式流派等多個內容,是在鋼琴音樂的基礎上展現出中國的民族特色、風俗特點等內容。中國鋼琴音樂的民族化是現階段我國鋼琴音樂發展的大方向,是作曲家們積極推崇的一種創作方式。民族化的鋼琴音樂與中國傳統和社會環境緊密相關,對音樂的各個領域也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一、中國鋼琴音樂簡介
鋼琴音樂是全球音樂交流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來自西方的音樂藝術,最早可追溯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才算真正地融入中國音樂的發展。中國本土音樂以包容謙遜的態度接納、學習、發展此類優秀音樂,歷經近百年的挫折與繁榮,終是順利地孕育、萌芽和成長。即便中國鋼琴音樂的步伐走得仍是緩慢,但能夠穩扎穩打地邁好每一個門檻。從西方鋼琴音樂、中國鋼琴音樂、鋼琴樂器制造、鋼琴演奏理論知識等多個角度交叉研究,探索發現符合中國特色的鋼琴音樂道路,通過歷史驗證結合民族特點根據國情現實需求,留下諸多璀璨耀眼激勵人心的音樂作品。時至今日,中國鋼琴音樂仍在不斷發展,并以民族化為基礎展示中國獨有的風格,以求在音樂歷史的洪流中書寫難忘的記憶。
二、中國鋼琴音樂民族化的發展進程簡述
(一)鋼琴音樂民族化開始時期
萌芽開始期間(1910-1929年),西方音樂思潮悄悄地進入中國打開了中國傳統音樂的大門。受西方音樂的影響,充滿熱情的愛國音樂家們更掀起了一場盛大的新音樂運動,這是西方鋼琴音樂藝術對我國傳統音樂的影響,也使得中西方音樂相互交融[1]。在如此亂世下,現實世界的摩擦與碰撞并不影響音樂藝術領域的繁榮發展,音樂家對中國化鋼琴音樂創作不斷深入探索,創作出了一大批優秀作品,如《送別》《春游》《大江東去》《我住長江頭》等。這對當時的中國社會乃至當代的中國都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也預示著中國鋼琴音樂的春天正在前來的路途中。
(二)鋼琴音樂民族化成長時期
鋼琴音樂的創作,雖然大家在創作手法上各不相同,但全國各界民眾團結一心使當時的鋼琴音樂創作表現出共同的特點,即具有強烈的民族主義色彩[2]。彼時的中國鋼琴音樂多數基于中國傳統音樂的音階調式,強調以傳統音樂的五聲調式與排列結構為基礎,再運用我國民族音樂特有的加花、合頭、合尾等手法豐富其表達形式,實現樂曲建構的延伸拓展性;在和聲寫作處理方面,音樂創作者們沒有過分崇洋媚外更沒有閉門造車,而是調和我國傳統音樂特點與西方音樂風格間的矛盾,巧妙的應用和聲配置,推進我國鋼琴音樂民族化歷程的探索,形成一種獨特的和聲風格,展示宏偉龐大的東方特色;在音樂編寫方面,我們擅長運用行云流水般的旋律自由地編制淳樸、動聽的復調織體,展示出西方復調技術和與中式思維融合的巨大潛力。
(三)鋼琴音樂民族化繁榮時期
鋼琴音樂創作繁榮時期大概分為三個大階段,第一階段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十七年(1950-1966年),國家面貌和民族狀態皆是煥然一新,鋼琴音樂的民族化和鋼琴音樂教育事業都得到了迅速的發展,鋼琴音樂的創作工作呈現出“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空前盛況,藝術工作者們積極探索、開拓創新取得豐碩成果,中西音樂相融合,“西學中用”的知識理論觀點也逐漸被大眾所接受,中國鋼琴音樂民族化創作正逐漸踏上正軌。與此同時,人們也逐漸重視起音樂教育工作的正規性和專業性,這一舉措培養出了大批音樂人才,杰出的人才力量更大幅提高了我國鋼琴音樂創作的水平。第二階段是1966-1976年,為使鋼琴音樂能夠存活,鋼琴家和教授開展了自救行動,以鋼琴改編創作為主要特點,演奏傳統樂曲、民歌小調以及革命歌曲,使原本被埋沒的質量優異的民族音樂重現人世,廣受民眾的好評,繼續推動鋼琴音樂的民族化進程。第三階段是1977-1999年,中國鋼琴音樂實現了“一元化”向“多元化”方向發展的過渡,新思想新觀念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開放和活躍[3]。在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這種創作態勢尤為突出,鋼琴音樂家大膽借鑒西方作曲技術,結合我國民族風格進行創作,開創中國鋼琴音樂新風格,實現理論與實踐的雙通道發展,中國鋼琴音樂的民族化發展和多元性特征也更加明顯,伴隨著人們對民間音樂的深入研究,鋼琴音樂民族化的創作空間更為寬廣,技法更具新意,形式更為多樣,發展更為成熟。
三、民族化視域下中國鋼琴音樂的發展表現
(一)和聲語言的融合
近年來西方音樂的和聲方法可以概括為:和聲思維復雜化、和弦結構多樣化、和聲進行自由化以及調性觀念擴大化四大板塊[4]。打破了大、小調式對和聲處理的長期影響,采用中古調式、五聲調式、某些民族的特殊調式、泛音音階、全音音階、十二音階等其他調式與音階,為和聲處理提供更多的選擇和可能性;還應用四六和弦與不協和和弦,打破傳統的三度疊置原則,改為追求不協和的、粗糙的和聲效果,促使和聲中的音響尖銳化、緊張化與復雜化;還有以自然音體系的各音做各種自由組合處理和聲等方法。而中國音樂有著完全不同于西方音樂的調式調性,在中國傳統民族音樂中,五聲、七聲調式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五聲調式即宮、商、角、徵、羽五個音,在民族調式里叫正音,除正音外還有清角、變宮、變徵、閏四個偏音;以五聲調式為基礎,增添兩個不同的偏音就是我們所講的七聲調式[5]。采用五聲、七聲調式進行音樂創作,能夠明顯地體現我國民族特色,是我國特有的和聲處理方式。如此看來東西方音樂的和聲處理方式差異很大,但兩者也還是有能夠融會貫通的地方,作曲家多用兩者共通的音樂意境和相似的音響效果,以中國民族調式為主體,避免西方和聲體系的“不倫不類”,以西方和聲方式模擬具有民族特色的東方音色,塑造適合我國傳統的民族調式旋律,中國鋼琴音樂正逐漸形成有別于西方鋼琴音樂的道路,從稚嫩邁向成熟,從國門走向世界。
(二)音色曲式的重塑
曲式就是樂曲的結構形式,西方鋼琴音樂的曲式結構早在古典主義時期就已經成型,多數運用回旋曲式、奏鳴曲式、復三部曲式、變奏曲式等結構,強調的是嚴謹、規整、有序和邏輯性,致使其音樂發展循規蹈矩偏向理性邏輯。而中國的民族傳統音樂更側重于抒情,更加注重于意境,曲式則追求“形散而神不散”的自由結構,主調音樂看似主導了感性音樂情感,但實際上是音樂的情感內容影響著多段散體結構的發展,因此中國傳統音樂會顯得更自由。在中國鋼琴音樂民族化發展的道路上,作曲家延續西方傳統體裁形式的同時順應了中國的傳統習慣,創新發展了很多音樂組合形式,如集句、聯句、集曲、聯曲等,廣泛應用于改編曲和原本音樂創作當中[6]。民族樂器獨特的音色是我國民族音樂創作的特色之一,想將民族化落實到鋼琴音樂作品中就繞不開鋼琴音樂與民族樂器音色的融合,而在我國現有的鋼琴音樂中,需要作曲家利用鋼琴所獨有的技術手段改變原本曲調,還原傳統樂器音色并展示出來,通過模仿民族樂器的獨特音色,可以最大可能地保留作品的風味、彰顯民族特色,中西交融的演奏方式能使聽眾感覺到通篇流暢自然、美妙動聽,這也正是鋼琴音樂與我國傳統樂器音色所結合的妙處。
(三)審美理念的改進
作為藝術的一個分支,音樂深深植根于各自的傳統之中。由于中西方文化有著極大的差異,自然也影響了各自音樂領域的發展。中國音樂體系作為一個獨立完整的藝術體系,有著自己鮮明的價值理念,基于各方面的影響,我們向來重視和諧統一的友善思想,音樂上也講究“天人合一”的創作理念與思想境界,特別是對于音色的寧靜、淡雅與幽遠的追求,才是中國人所需要的那種“高、潔、清、虛、淡”的音樂美感。在改編傳統作品時,應該以辯證發展的眼光看待外來文化,尊重傳統音樂的美學特點,考慮民族審美需求,在立足我國基礎之上吸納引用西方的復調技巧,將中西方音樂的寫作手法進行交融,以求在鋼琴音樂作品中展現出我國深厚的人文底蘊以及獨特的音樂理念,迸發中國的生命力,創作專屬于中國鋼琴藝術的優秀作品。
四、民族化視域下中國鋼琴音樂的發展意義
(一)中國鋼琴音樂民族化的現實意義
隨著中國民族音樂的不斷發展,中國鋼琴音樂的民族化是中國鋼琴音樂發展的必經之路。民族化發展真正實現了鋼琴音樂的大眾化,其作為一種貴族音樂傳入中國時,并不是普通百姓能夠真正享受到的音樂,這種情況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也沒有較大的改觀。主要原因是:鋼琴作為西方的樂器飽含來自西方的審美和理念,與大多數民眾的傳統思想差別較大,普通大眾無法在短時間內理解欣賞到鋼琴音樂的美好。但經過我國許多優秀作曲家的共同努力,大膽嘗試將鋼琴音樂與民族音樂融合,創作出民族化的音樂作品。通過結合當代流行音樂和鋼琴音樂,演奏大家所熟識的經典曲目,滿足中國人的審美需求,提升大眾對鋼琴音樂的體驗感,讓越來越多的國人了解喜愛民族化的鋼琴音樂作品,使中國鋼琴音樂被更多的人接納和認可[7]。
在民族音樂的創作道路上,我們不光要學習了解西方音樂,更要同西方音樂深入交流,以深厚的民族情感為靈感,以多彩的民族音樂作后盾,彰顯鋼琴音樂的美學價值和藝術生命力,推動了民族音樂的蓬勃發展,自主認識到:任何民族的,都是世界的,只有這樣民族化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寬、越走越遠。在鋼琴音樂民族化過程中,民族音樂藝術的各個領域都能看到鋼琴民族化對民族音樂發展的影響,有效解決大眾審美與高等音樂追求間的矛盾,消除中西音樂結構形式的矛盾,以尊重民族民俗為基礎改編創作音樂作品,進而使其成為中華民族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中國鋼琴音樂民族化發展必將是我國今后的主要發展方向,作曲家和藝術家定要樹立堅定的信念與信心,在傳承民族的前提下創作出體現中國精神與民族特色的鋼琴音樂作品,展示民族藝術魅力,增強民族自信心,為中國鋼琴音樂民族化發展奠定扎實的根基。
(二)中國鋼琴音樂民族化的美學呈現
中國鋼琴音樂的民族化像一絲源泉煥發了傳統音樂的新活力,運用新的音色和聲重構樂曲線性結構,用全新的音樂效果喚起人們對曲調旋律的記憶,讓傳統民族音樂作品有了新的美學特質。通過巧妙的運用處理復調織體結構,豐富音樂編曲構架,使音樂作品更加飽滿,感情表達更加充盈,將鋼琴音色多變、音域寬廣、和聲豐富等特點充分發揮出來,帶給聽眾不同以往的審美享受和沖擊,而這恰恰符合藝術的創新規律[8]。民族音樂作品通過鋼琴重新演繹,不單單是再現和復原民族作品,更是對傳統民族音樂的繼承和肯定,這也成了中國鋼琴音樂民族化的一大特點。再創作再挖掘的過程是對民族音樂的重新認識,是對民族藝術空間的再次拓展,是對新美學品質的探索,民族音樂也因此被鋼琴音樂再次賦予生命力煥發光彩。而作為聽眾來講,民族化的改變讓鋼琴音樂作品更加貼近大眾生活,能融入人們的情感當中,使人們獲得新的想象空間,產生自己的審美意象,擁有屬于自己的體驗與理解。中國鋼琴音樂民族化依靠符合國人的審美理念終會長久地發展下去并廣為流傳,在世界音樂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五、結束語
自古以來,中國音樂對外來樂器都有很強的兼容性,中國鋼琴音樂民族化的發展是以傳統、民族音樂為根基,用鋼琴藝術來體現中國傳統的精神風貌的碰撞行為。優秀的作曲家不斷地嘗試著把中國風格、民族韻味呈現于鋼琴作品中,有意識地將鋼琴音樂創作進行民族化處理,積極地推進中國鋼琴音樂民族化發展,可見,音樂民族化進程的重要性。同時,希望今后能有更多優秀的中國鋼琴作品被大家看到和熟識,讓中國鋼琴音樂突出于時代共性,綻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參考文獻:
[1]趙颯爽,呂彥興.論中國鋼琴音樂的民族化創作[J].參花(下),2023(05):95-97.
[2]張淼.中國鋼琴音樂的民族化發展[J].戲劇之家,2017(12):84-85.
[3]梁茂春.百年琴韻——中國鋼琴創作的第四次高潮(一)[J].鋼琴藝術,2019(09):18-25+31.
[4]王安國.現代和聲與中國作品研究[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5]孔麗.我國早期鋼琴作品作曲技法民族化的追求[J].北方音樂,2016,36(06):10.
[6]吳祖強.曲式與作品分析[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1.
[7]李春曉.從中國鋼琴作品看鋼琴音樂的民族化[J].黃河之聲,2015(09):82.
[8]李莉.基于新文科視域下中國鋼琴音樂作品的解讀方式與演奏路徑[J].黃河之聲,2021(09):15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