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佳
摘 要: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人們對文化生活的追求正在不斷提高,音樂是人們豐富精神世界,追求審美體驗的重要形式,當前人們對音樂合唱的喜愛與日俱增。合唱指揮是合唱藝術的靈魂,合唱指揮既具有音樂表演藝術的特點,同時也是對音樂最直觀的表達,因此必須形成獨具特色的藝術表現機制,讓合唱藝術更具審美價值。合唱指揮中主動拍與被動拍的運用是影響合唱藝術表現力的重要因素,主動拍起到主動表達和明確提示的作用,被動拍則是指只需要被動跟拍,不需要主動表達。合唱指揮中,做好主動拍與被動拍的有效運用,才能真正全面演繹優秀的音樂作品,本文就合唱指揮中主動拍與被動拍各自的特點及作用展開分析,提出了合唱指揮中主動拍與被動拍的合理運用策略。
關鍵詞:合唱指揮;主動拍;被動拍
中圖分類號:J6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32-00-03
合唱指揮作為合唱藝術表現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實施效果與合唱藝術的整體質量及藝術價值息息相關。在傳統理念的長期影響下,許多人只是將合唱指揮看作一個可有可無的崗位,錯誤地認為合唱指揮就是打打拍子,隨意揮舞指揮棒,卻忽略了合唱指揮在音樂作品演繹中的重要性,沒有真正意識到合唱中合唱指揮的價值和作用。實際上合唱指揮對合唱的完成度能夠產生直接影響,在進行藝術創作時合唱指揮,作為演藝作品靈魂的主體占據著絕對主導的地位。倘若合唱指揮只是盲目地擊拍,則無法呈現作品的完整內容,這種重復性的簡單動作很難突出合唱作品的起伏性,有效運用主動拍和被動拍,能夠更加全面地演繹合唱作品,指揮手法的變化,應當結合具體的作品內容以及音樂特征進行引導,主要有主動拍和被動拍兩種類型,二者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合唱指揮的擊拍動作。合理把握主動拍和被動拍技術,能夠系統性地呈現出音樂的起伏以及音樂的情感,因此合唱指揮應當從音樂作品本身出發,將音樂作品的高潮和低潮呈現給所有合唱隊員,以此為基礎,全面提高合唱作品質量。
一、合唱指揮中主動拍與被動拍的特點及作用
合唱指揮中指揮者是合唱隊的核心,在排練以及合唱表演的過程中,指揮者的能力素養與合唱表演的整體水平息息相關,在合唱演出欣賞中,不僅要重視合唱表演的音樂性,同時也要看指揮者的現場指揮效果,為此合唱指揮應當格外關注對眾多技巧的熟練和運用,真正突出主動和被動的價值。主動與被動主要是指指揮方法中主動拍和被動拍,主動拍是由指揮者在排練中主動引進樂隊進入音樂的一種指揮方法,其主要目的和作用在于幫助樂隊調整節奏并且感受力度變化;被動拍則是在主動拍基礎上產生的一種指揮方法,主要為了凸顯主動拍的價值,并且起到輔助作用。從某種程度上來看,主動拍是被動拍的具體表現形式,二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
拍子分為主動拍和被動拍,主要是因為音樂不同結構以及指揮的不同需求,音樂具有很多門類,每一段音樂都有其特定的形態,有些音樂較為激烈,有些音樂則平靜似水,不同的音樂作品本身具有不同的審美價值,倘若采用同一種指揮方式和指揮動作去演繹,則容易導致音樂作品本身缺乏審美意義。實際上,音樂處于相對平穩具有延續性的狀態時,不需要過分醒目地指揮樂隊,避免出現破壞音樂氣氛的問題,因此需要采用被動拍的擊拍方式,相反的,倘若音樂情緒較為突出,速度變化及起伏較大,則需要利用主動拍的擊拍形式做出恰當的引導,更好地調整合唱隊的演唱節奏。因此,靈活運用主動拍和被動拍,能夠體現指揮者的指揮水平,在有效把握分寸和尺度的情況下提高合唱演出的審美意蘊[1]。
主動拍的擊拍動作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即預備動作、反射點、點與點之間的連續動作。主動拍,顧名思義應當突出主動性,因此預備動作應當明顯可觀測,手部需要做出較為突出的上提動作,為后續音樂情緒變化或者速度的變化起到預示作用,此時其他合唱隊員能夠隨著動作進行呼吸,做好具體的準備。在合唱成員人數較多的情況下,想要保障合唱的整齊性以及節奏的統一性,就必須做好主動拍的應用,在此情況下渲染音樂氛圍,確保音樂具有較強的表現力。被動拍則需要結合具體情況弱化甚至取消擊拍動作,從而追求一個模糊和圓滑的點,采用勻速進行的擊拍方式。
二、合唱指揮中合理運用主動拍與被動拍的前期準備
(一)提高合唱指揮審美鑒賞能力
合唱指揮者作為合唱演出節奏的把握者,在合唱指揮中能夠發揮重要作用,為了全面突出主動拍與被動拍的有效運用,合唱指揮者自身應當具備較強的審美鑒賞能力,能夠在音樂作品中做出創新探索與嘗試,以此為基礎體現審美鑒賞能力的價值。作為合唱演出的靈魂人物,合唱指揮者應當對自身提出較高的要求,能夠在日常音樂活動中主動學習先進理論,了解不同類型的音樂風格在自我發展和建構中具備更強的音樂審美能力,能夠思考如何系統完整地演繹音樂作品,進行音樂合唱表演。指揮者自身需要考慮到如何積累合唱指揮的相關專業知識,在系統性學習合唱指揮理論的同時,積極參與多種類型的訓練和實戰,同時也要學習和模仿優秀指揮家的方法技巧。在合唱指揮者自身綜合素質得到顯著提升的情況下,他們能夠做好對合唱指揮中主動拍和被動拍應用的探索,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合唱指揮的演繹能力[2]。
(二)重視常規合唱訓練活動價值
在合唱指揮中合理運用主動拍與被動拍,不僅強調指揮者的個人素質,同時也要通過多種類型的訓練形成良好的默契,確保指揮者和合唱團成員之間保持密切的協同,能夠通過合唱訓練等多種方式形成良好的默契,真正適應指揮者。實際上,合唱表演不僅強調將各聲部的音樂融合在一起,同時也需要重視各方面的配合,在反復訓練中實現各成員之間的默契配合,能夠從合唱指揮的統領價值出發,在反復訓練中看懂指揮者的動作,并且學會結合指揮者動作調整節奏。合唱的訓練活動設計應當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全面性,既要考慮到各成員基本演唱能力和審美能力的訓練,同時也要在結合具體音樂作品的情況下進行反復演繹,通過這樣的方式形成一定的記憶,并且在反復磨合中快速調整狀態。為了充分突出主動拍與被動拍的調節作用,合唱指揮者還應做好與合唱成員的溝通交流。一方面基于經驗分享,相互適應協調,另一方面也要通過合唱訓練中實際問題的挖掘,進一步調整思路轉變策略[3]。
(三)感知音樂作品節奏特點及情感內涵
對音樂作品節奏特點和情感內涵進行深度挖掘,是做好合唱表演的重要前提。在合唱指揮中,為了突出主動拍與被動拍之間的協同配合,指揮者和合唱成員同樣需要保持密切的交流,能夠共同對音樂作品進行深入鑒賞,在感知音樂作品獨特魅力和內涵的同時,真正實現合唱指揮各項活動的有序開展。實際上,主動拍與被動拍的技巧運用應當把握好時機,能夠結合不同音樂作品的編排方式及具體的演繹形式做出相應調整,只有做好對音樂作品的剖析,才能把握好合唱指揮的節奏,為有序運用主動拍和被動拍奠定基礎。比如,在主動拍的運用位置設置上,需要先對歌詞的邏輯關系進行梳理,對主要表現的情緒內容進行挖掘,在情感深刻的地方采用主動拍的自拍技巧,進一步凸顯表現意圖。對于被動拍的運用,則需要在各個環節做好設計管理,比如在合唱音樂作品中音樂旋律的慣性表現部分需要采用被動拍,又或者長音保持時,同樣采用被動拍的擊拍方式,跟隨聲音滑動并計算拍子。
三、合唱指揮中主動拍與被動拍的運用策略
(一)選擇恰當的指揮圖式
指揮圖式是由點與線構成的,點是指拍點,它與音樂的速度息息相關,拍點的選擇需要具有彈性并且準確穩定,可以視作音樂合唱指揮中的支架;拍點的選擇是指點與點之間手的運行軌跡,主要呈現了音樂的旋律線,可以看作音樂的靈魂。實際上,線的走向和起伏有著特殊的圖式,不同音樂指揮者的習慣不同,對音樂作品的理解不一樣,在關于圖式選擇上也會做出相應調整,但是圖式的核心宗旨在于傳遞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并且真正提高音樂合唱表演的藝術性。在運用主動拍和被動拍進行合唱指揮時,需要結合音樂的具體曲風以及相關結構特點在揮拍圖式上做出相應調整,盡可能地增強揮拍起伏的層次性,做到點線交融,渾然一體。比如在主動拍的圖式選擇上動作幅度應當較大,能夠方便演唱團成員觀測,通過手部的上下揮動,增強力量感,而被動拍的圖式選擇則強調柔和舒緩,能夠起到過渡的作用[4]。
(二)設計起拍和收拍動作
起拍和收拍的動作設計需要具有較強的審美意義,同時也需要合唱指揮具有較強的經驗技巧,能夠運用正確的動作帶領合唱隊完成音樂演唱,在保障合唱指揮整體效果的同時真正提高動作的美感和指揮作用。起拍動作設計應當將準備動作、預備拍、起拍作為重要的三個環節,其中預備拍尤為關鍵能夠體現出音樂的整體形象,因此需要格外慎重。預備拍的動作應當與起拍動作相反,比如先抬手為起拍動作中的下壓預留空間。設計收拍動作,則需要考慮到作品本身體現的情感內涵以及帶給聽眾的情緒,比如作品本身激昂向上,可以采用力量較強的收拍動作,手臂堅定有力,并且隨著音樂結束變為緊握拳狀態,相反的,倘若作品較為柔和,意境深遠,則收拍動作設計需要盡量輕盈,增強聽眾的視覺和聽覺體驗。
(三)控制指揮動作幅度大小
指揮動作的幅度大小與音樂速度力量以及風格息息相關,通常來說音樂速度較快的作品動作幅度較大,且應做到堅決揮拍,而音樂較為悠揚的作品,同樣需要根據音樂節奏,加大動作幅度,增強線條優美流暢性。關于大幅度的指揮動作設計,需要使用大臂乃至上身的輔助動作加以擴展,通過打開小臂增加線條的長度,對于幅度力量較大的動作,需要保持身體穩定,將力量重心置于手部。通常來說,大幅度的指揮動作主要應用于節奏和力量感較強的音樂作品,以大幅度動作演繹悠遠的情感以及意境。小幅度的指揮動作則通常應用于輕盈活潑的音樂作品,在活潑的音樂中調整動作幅度,并且采用彈性的動作帶給人歡快的感覺,在貼近音樂內涵的同時真正調整節奏并且做出變化,在關注情緒表現的同時簡化動作,并且真正起到解釋音樂的效果[5]。
(四)做好雙手的分工與合作
為了充分突出合唱指揮中主動拍與被動拍的實際價值,在進行合唱指揮時,應當做好雙手的分工,結合實際經驗以及相關規律,在音樂合唱指揮中發揮左右手各自的分工合作作用,突出音樂形象特點。通常來說,右手起到主要作用,在調整音樂節拍、提示聲部以及指出重音等方面起到直接的指示效果。而左手指揮也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主要應用于提示音樂的情緒、描繪音樂的形象等。在主動拍與被動拍應用方面,需要結合左右手的具體分工,做出細致的調整,既可以運用左右手單獨指揮合唱,同時也能夠雙手合作。在全面突出主動拍和被動拍相輔相成效果的情況下,需要結合雙手指揮的基本特征,把握好左右手各自的指揮時機,在分工與合作中增強合唱指揮的實效性。
(五)調整手的方位和手勢
手的方位和姿勢,對于合唱指揮所呈現的美感有著直接影響,通常來說,在揮拍過程中手的上下活動范圍,要求是上不過眉,下不過腰。通常而言,高位置的手勢能夠表達強有力的音樂形式,而低位置的走勢則是強調柔和舒緩的情緒,這就意味著指揮手法的差異應當與意識處理方式的變化相結合,抬手后迅速下打表示強,而手柔和地往上抬則表示輕。在主動拍和被動拍相互結合并且得到應用的過程中,同樣需要準確把握好手的位置及具體走勢,能夠在結合具體作品的情況下,做好合唱指揮者的手勢設計,常規狀態下手型保持半開,旋轉手心向下,在主動拍的擊拍動作設計中手心向上,手臂有力上抬突出音樂自然振奮的特點,相反的,手心向前進行指揮,則體現音樂的舒緩[6]。
(六)主動情感傳遞與升華
音樂作品背后蘊含著深刻的情感內涵,合唱指揮中主動拍和被動拍的應用,應當重視情感的傳遞及升華,能夠在速度、力量及節奏發生變化時,由指揮者做出相應的調整,在動作變化和音樂相融合的情況下,增強音樂的流暢性。關于情感的傳遞,應當結合音樂作品本身的情感內涵,在主動拍和被動拍的協調中突出指揮動作的導向作用和功能。指揮動作既要向合唱團成員發出指令,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向聽眾傳遞了情感。當聽眾觀察到指揮者動作變化時能夠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在合唱演出中增強一定的整體性。通常來說,主動拍的預備動作及起拍動作能夠做好情感鋪墊,聽眾在觀察指揮動作時,能夠有一定的心理準備,在情感上增強體驗與認知。
綜上所述,在合唱指揮中合理應用主動拍與被動拍是保障合唱指揮整體水平的關鍵,也是提高合唱表演藝術審美價值的重要前提。合唱指揮者應當具備較高的音樂審美素養和創造力,能夠結合具體音樂作品選擇恰當的合唱指揮方式,在合理把握好主動拍與被動拍各自應用價值的情況下,做好合唱指揮的各項設計,在合唱指揮動作、節奏、手勢變化等各方面取得預期效果的情況下,合唱指揮整體水平能夠得到充分保障,在呈現優秀合唱表演作品的同時真正提高合唱藝術的影響力[7]。
參考文獻:
[1]張慶智.合唱指揮技法對合唱團員審美能力的影響分析[J].藝術大觀,2023(16):40-42.
[2]何昌輝.以美學思維探索合唱指揮藝術的實踐過程及實現路徑[J].藝術家,2023(04):68-70.
[3]睢曉杰.合唱指揮與雙鋼琴伴奏的合作探究[J].明日風尚,2023(06):50-52.
[4]王傳寶.起拍和收拍技巧在合唱指揮中的應用研究[J].喜劇世界(下半月),2023(01):35-37.
[5]王佳也.基于視覺因素下合唱指揮肢體動作的探究[J].當代音樂,2022(11):155-157.
[6]陳偉.多維度思維模式在合唱指揮藝術中的運用研究[J].藝術評鑒,2022(17):20-23.
[7]田雨薇.樂隊指揮技法在合唱指揮中的融合[J].藝術評鑒,2022(17):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