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張強
摘 要:為了促進中國油畫的現代化發展,本文立足民間美術視角,針對中國油畫現代化中的民間藝術應用狀況以及未來的發展策略進行研究。首先,簡單探討了中國油畫發展過程中的民間藝術發展狀況。其次,針對中國油畫發展的現代性特征進行分析,并提出,民間藝術為中國油畫提供了支持以及審美創新,且民間藝術元素為中國油畫現代化發展提供了參考。最后,文章針對民間美術視角下的中國油畫現代化發展,提出了借鑒歷史、兼顧民主性現代性、綜合運用主觀色調色彩等幾點策略。
關鍵詞:民間美術;中國油畫;現代性
中圖分類號:J2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32-00-03
中國油畫在長時間更新發展的過程中,適當借鑒了西方國家諸多流派繪畫成果,主要體現在媒介、觀念和形式方面。在目前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油畫的精神價值同樣也面臨著失衡發展的危機。農耕文化是中國民間美術體系得以形成發展的基礎條件,但縱觀我國的歷史發展看來,民間美術的形式特征和時代同步性存在著一定的脫節現象,這對于油畫體系的完整傳承和發展都會產生明顯的負面影響。作為中華文化藝術價值體系重要組成部分的民間美術,中國油畫需要展示中華民族在長時間發展中形成的文化內涵、民族性,需要真正做到中西兼收并蓄、取長補短。基于此,本文基于民間美術視角就中國油畫的現代發展狀況以及具體的策略進行研究,在促進中國油畫創新發展的過程中,不僅能夠滿足現代群眾的文化心理需求,同時也促進了中國油畫與西方國家油畫作品的深層對話。
一、中國油畫發展中的民間藝術發展分析
在20世紀30年代之后,在我國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特殊背景下,中國境內的諸多知名藝術家開始將西方的現實主義及現代主義引入油畫創作中,最為知名的代表人物就是徐悲鴻和林風眠,與中國傳統文化概念相比,西方國家形成的現代主義理念與其有著一定的相似程度,但在近現代的特殊時代背景下,當時的繪畫主流便是現實主義的現實繪畫[1]。隨著近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革新,我國的傳統繪畫觀念未能全方位發揮作用,自20世紀50年代后,因為我國始終是以蘇聯當時的發展模式作為核心,藝術文化同樣也會受到當時蘇聯地區的影響,這也使得現實主義油畫成為當時我國藝術油畫的主流。自此之后,經歷的一系列的文化藝術活動,使得我國逐漸形成了一種中西融合的文化藝術局面,且藝術創作是以西方藝術作為主要的判斷標準。我國藝術家始終倡導與世界文化體系接軌,如此一來,中國油畫便開始適應西方藝術的審美需求。也正因如此,中西文化融合使得中國油畫變成西方文化藝術流派的主要樣板。中國藝術進入現代化發展階段不僅是歷史發展的選擇,同時也是諸多藝術家在反思中的有選擇地接受。現如今,我國境內的藝術發展需要以已有的文化資源為基礎不斷調整、豐富西方藝術體系的現代性,并以此為基礎形成一個與西方主流藝術現代性完全不同的中國藝術現代性。隨著中西方文化的深入交流,中國油畫從之前的古典階段逐漸轉移到現代化階段是發展的主流趨勢。20世紀出現的西方現代藝術流派使得人類文明的渠道需要進一步拓寬,世界各國在接受現代主義洗禮之后,會以更加強勢的姿態融入全新的發展渠道中[2]。
而在目前全球化、反全球化對立發展的局面下,中國的油畫藝術家始終面臨著如何進行創新以及進步的難題。民間美術作為一種植根于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藝術體系,在科學觀、造型觀、空間觀等方面都能夠為中國油畫的發展提供專業的精神以及資源支持。進入21世紀之后,我國境內的油畫藝術家更加關注利用本土文化資源進行油畫創作的創新,以此促進中國油畫的現代化發展。
二、從民間美術視角出發審視中國油畫現代性
(一)為中國油畫提供了精神支持
我國歷經千余年時間形成的中華藝術傳統文化體系中,民間美術不僅承載了中華民族幾千年形成的情感,同時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基礎。民間美術始終與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更加關注美術與民間生活之間的有效聯系。如此一來,民間藝術便具有明顯的藝術經驗當下性以及藝術理想的世俗性雙重特征,更加關注人類群眾在日常生活中生成的各種生活體驗,與我國傳統文人畫共同建立了中華優秀藝術體系。我國的民間藝術體系在持續發展的過程中,所有文人畫作品都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藝術家卻認為這些文人畫作品并非土壤,種子只有種在土壤中才能夠發芽,民間藝術才是創作的土壤所在。民間藝術作為我國長時間發展過程中,傳統文化逐漸積淀形成的藝術形式,是以本原的方法參與到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中的,藝術創作和生活之間的距離被進一步拉近,能夠在滿足人民群眾理想和需求的同時,形成回歸自然的審美風格。在長時間歷史發展過程中,民間美術與傳統文化是無數代群體共同形成的文化元素,包含了中國人民自古以來獨有的思維方式以及審美精神,同時也彰顯了中國傳統藝術的核心理念,可以為形成中國風格的油畫作品提供必要的精神支持。
(二)利用民間藝術進行審美創新
從某種程度上看,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成的民間美術,在造型觀念方面與西方現代主義的造型理念之間有著一定的相似性,更加關注藝術創作的主觀性以及藝術家的內心表達,提倡使用人類本能以及樸素的方法進行技術造型以及色彩填充。在西方現代主義藝術發展的過程中,現代主義的誕生不僅是當時社會發展的結果,同時也是中西方文化交匯發展形成的一種理念。攝影技術的持續發展,帶來了圖像復制的現象,使得西方藝術要對自身的寫實傳統進行全面反思,在全方位學習東方藝術體系以及文化技術的基礎上,形成了現代藝術的基本發展形態[3]。正因如此,中國油畫在借鑒西方油畫發展理念以及各種筆觸技巧之后,同樣能夠促進中國油畫的系統化發展,解決各種現代化發展問題。創作者需要對已有的文化資源體系全方位進行審視,確保能夠從中國的原始文化藝術體系也就是民間美術體系中,發掘各種優秀的傳統文化因子,持續進行傳承和發展,在研究中國油畫傳統形式的同時,保障中國油畫的形式和美術內涵能夠符合當代人的審美要求。
(三)民間文化元素為中國油畫現代化發展提供參考
中國民間藝術與中華傳統文化體系相伴而生,發展歷史悠久,諸多藝術家都是以民間美術藝術體系中的文化基因以及元素為基礎進行藝術創作的。比如,以我國最為常見的秦漢石刻以及近現代的木版年畫、剪紙等看來,作為重點民間藝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作品創作的過程中更加提倡利用生命記憶的造型方法針對創作者心中的故事進行描繪,以此展現其思想感情[4]。在這種創作過程中出現的獨立自由的心靈,也擺脫了這些外在文化觀念以及藝術作品創作中的傳統意識形態的束縛,體現了個人在社會生活中生存體驗的真實性。在20世紀初期,我國境內建立了第1個現代藝術組織——決瀾社。決瀾社在長時間發展的過程中,始終堅持探索發展中國油畫藝術,利用油畫展現新時代精神的發展宗旨,做到在建立東方油畫藝術潮流的同時,對當時的油畫發展產生十分深刻的影響。龐熏琴作為中國油畫現代化發展中的代表性人物,自1939年之后對貴州當地的少數民族民間工藝美術進行研究,并且在其《趕集歸來》這一作品中,各種人物形象始終立足于當地民間藝術形式,并將當時中國文人畫作品的氣氛渲染方法融入其中,使得現代油畫語言工作得以同時具備裝飾性以及繪畫性。在龐熏琴的早期發展過程中,其創作的油畫作品始終存在著西方現代主義觀念的影子,但同樣也逐漸擺脫了傳統油畫創作形式以及民間美術固有理念和形式的限制,確保現代文學意識和傳統的民間美術二者得以深層融合。作為當時決瀾社的代表成員的關良,在早期油畫作品創作的過程中,是以當時的西方印象派和野獸派風格作為基礎,但同樣也包括了中國民間美術的各種組成元素,最終形成的油畫作品帶有明顯的中國意蘊。關良創作的《武松打虎》是以民間美術的造型觀念作為核心,與西方繪畫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寫實繪畫造型有著明顯的區別。西方的寫實繪畫是以客觀世界存在的真實對象作為參照物,并且要對對象不斷進行修正和調整,確保描繪的對象能夠和已有對象完全相似,并準確地進行造型。如此一來,創作者的創新意識和想象力無法主動參與其中,甚至在缺乏照片參考的情況下無法進行藝術創作。記憶力的造型力則是以創作者的生命體驗作為基礎,可以通過將過去生命與當時的心境相互映照進行造型。在接觸西方現代主義流派之后,關良將中國民間藝術以及其他文化遺產有效融合,形成了中式油畫創作風格,并且對于中國油畫的現代化發展也有著良好的促進作用。
三、民間美術視角下的中國油畫現代化發展分析
(一)借鑒歷史
在對中國油畫的現代化發展歷史進行考察的背景下,如何利用民間藝術促進中國油畫的現代化發展是每一位藝術家都在思考的關鍵問題。中國油畫的傳承和發展是在我國從傳統社會主義向現代社會轉變發展的過程中形成的,也是中國傳統封建社會向現代社會發展的背景下逐漸發展的,因為我國經歷了較長時間的封建社會,導致中國美術與西方美術相比并未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逐漸從古典藝術形態轉變為新的藝術形態。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油畫的發展不得不借鑒西方油畫的語言模式,并融入中國優秀傳統元素,拓寬發展路徑,這也意味著中國油畫繪畫藝術的發展與西方國家相比始終較為落后。中國油畫的現代化發展要將近現代歷史發展過程中諸多藝術家形成的救亡圖存以及愛國主義精神作為核心,并傳承發展優秀的傳統作品,確保將現代性的民族精神與作品創作有效融合,借此彰顯中華優秀文化的民族性和現代性。藝術家在推動中國油畫現代化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就中西方油畫二者之間存在的區別全方位進行分析,并針對西方油畫藝術家在創作方面的具體手法以及技巧進行批判性借鑒,彌補傳統油畫創作中的各種不足,確保中國油畫作品可以同時彰顯民族精神以及現代性,體現中華民族的靈魂[5]。此外,在中國油畫現代化發展的過程中,藝術家必須在思想方面重視中國油畫藝術與西方油畫藝術之間二者存在的差別,在積極鑒別、吸收西方油畫作品創作手法、觀念的基礎上,彌補二者之間的差別,以此創作出帶有現代性和民族精神的中國現代油畫藝術作品。
(二)兼顧民主性和現代性
從民間美術發展的層面看來,中國油畫的現代化發展需要創作人員以社會主義和民間藝術發展的視角作為基礎探索全新的發展方向。在這種要求下,藝術家不僅要對傳統民間美術給予關注,同時也需要打破傳統油畫創作觀念的束縛,對于西方油畫藝術在長時間發展中形成的藝術和技巧適當進行借鑒。在當今的時代發展背景下,我國油畫藝術的創作需要以不同地區的民族文化作為基礎,確保本土藝術元素能夠與當今社會發展有效融合,賦予中國油畫作品現代氣息。藝術家要在全面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借鑒西方油畫藝術精華的基礎上,促進中西方油畫藝術以及民間美術三者能夠有效融合,保障中國油畫作品在創作的過程中能夠客觀反映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凸顯中國發展特色,保障油畫作品及藝術同時具備民族性和現代性。
(三)主觀色彩和色調的綜合運用
在民間美術視角下的中國油畫現代化發展,同樣要求藝術家擺脫傳統的色彩運用的限制,轉而使用各種主觀色調以及色彩。色彩本就是在藝術創作過程中表達人們內心情感的語言。主觀色彩是指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結合自身思想情感和行為,不拘于客觀色彩限制的再現,而是以自身情感為基礎進行主觀再造,保障各項創作色彩能夠具備一定的含義,并非指顏色本身。這種主觀色彩可以被創作者賦予相應的主觀意識,并體現其精神性。比如,在《回聲》這部作品中,創作者并沒有進行過多的細節性描寫,只是使用了各種扁平的圖案線條以及單純的色塊,配合強烈的畫面對比,并以深色背景作為襯托,借此凸顯民族服飾的艷麗色彩,并且利用抽象的方法體現人物的表情。在作品創作過程中的線條以及色彩的穿插使得油畫作品有著良好的象征意蘊。同時,在《古道集市》這部作品中,畫面中描繪了一位身著潔白少數民族服飾的女性,坐在一邊,與背后五彩斑斕的色彩形成了鮮明對比。這種以當地工藝圖案作為背景,利用多種顏色進行裝飾點綴的方式,使得整個畫面的色彩十分多樣,能夠在其他背景圖案吸收的基礎上進行主觀的總結提煉,使得整個油畫的畫面結構變得更加豐滿。這種方式表達的藝術十分精致,并且使用的各種色彩都是由圖案線條和色彩共同組成的,有著良好的象征意義。
四、結束語
民間藝術作為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藝術形成的一種特殊文化體系,可以為中國油畫的現代化發展提供相應的元素以及精神支持。中國油畫現代化發展是在當時的民族存亡的危機背景下,吸收借鑒西方現實主義的諸多元素逐漸形成的全新發展趨勢。在全新的發展形勢下,中國油畫的現代化發展要求藝術家在做到以史為鑒的基礎上,同時兼顧油畫創作的現代性和民族性,進一步彰顯民間藝術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元素以及內涵,配合各種主觀色調以及色彩的運用,全面表達自身的情感,進一步豐富畫面的結構。
參考文獻:
[1]孟巖.九十年代以來新疆油畫的現代性轉型研究[D].新疆藝術學院,2022.
[2]劉大勇.全國美展油畫作品的“中國經驗”研究(1949-2019)[D].東北師范大學,2020.
[3]譚瀟瀟.1912-1937年中國油畫中的女性肖像題材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20.
[4]姜岑.警惕油畫在“民族化”和“現代性”追逐中丟失本體——全山石談當代中國油畫發展[J].美術,2017(12):11-12.
[5]劉汝言.中國油畫藝術發展考察及其現代性研究[J].藝術科技,2016,29(0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