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 安, 王雪利
(桂林信息科技學院外貿與外語學院,廣西桂林 541004)
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政策范式變遷經歷了醞釀萌芽期(1998—2001 年)、試點探索期(2002—2009 年)、迅速發展期(2010—2013 年)以及全面建設期(2014 年至今)[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國辦發〔2015〕36 號)指出,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是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迫切需要,是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促進高校畢業生更高質量創業就業的重要舉措;2017 年8 月15 日,習近平總書記給第三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青年紅色筑夢之旅”的大學生的回信,囑托青年學生在創新創業中增長智慧才干,在艱苦奮斗中錘煉意志品質,在億萬人民為實現中國夢而進行的偉大奮斗中實現人生價值[2]。
另外,《關于進一步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21〕35 號)提出,從“將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提升教師創新創業教育教學能力、加強大學生創新創業培訓”3 個角度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指導意見不僅要求高校建立課堂教學、自主學習、結合實踐、指導幫扶、文化引領為一體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打造創新創業教育示范課程。同時,要求教師改革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強化高校教師創新創業教育教學能力和素養培訓,推動教師把實踐經驗融入課堂教學,打造校園創新創業和高校創新創業培訓品牌活動等[3]。
在高校實行創新創業教育是全球教育強國的普遍共識。創新創業教育實踐,美國和德國起步較早,以麻省理工學院和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為典型代表。學校通過企業家、公司高層管理人員參與學校教學,開設創業課程體系,實施案例教學法,與相關產業、政府等建立緊密合作方式,為學校創新創業學生提供資源支持等,共同構建了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
近十年來,國內對高等學校領域創新創業教育的研究方興未艾。研究主要集中在:①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的建設或創新創業訓練體系的構建。李雙壽等[4]在分析國內外創新創業教育現狀的基礎上,針對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提出構建將價值塑造、能力培養和知識傳授融為一體,融合創意、創新、創業全生態培養體系。②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結合的具體實踐探索。劉文杰[5]提出推進高校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構建“通專結合”的高校創新創業課程體系,解決高校創業課程教學與專業課程教學存在“兩張皮”的現象。傅田等[6]以“三螺旋”理論為工具,提出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徑。③以學科競賽促進創新創業教育。丁坤[7]、宋爽等[8]提出以學科競賽促進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改革。李忠玉等[9]以計算機科學為例,構建學科競賽體系,促進大學生創新工程能力的提高。
項目式教學的研究,大部分都集中于中小學和職業教育各科目的教學設計。少數研究集中在本科教育領域,主要是關于項目式教學改革與學科競賽相結合的研究。倪晨等[10]以大學生物理實驗競賽為例,通過對參賽學生項目開展路徑的調研,肯定了開展項目式教學對競賽積極提升作用。周猛飛等[11]提出競賽與項目式教學相結合,將知識傳授為主的傳統教學轉化為以完成項目、競賽體驗、解決問題為主的多維互動式教學。
在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中,尚存在一些誤區。①創業教育對象有精英主義取向[12],學校僅注重具有創業潛力學生的培養,把資源挹注到少部分學生身上,使創新創業教育變成一種精英教育。這樣的創新創業教育沒有普遍性,大部分學生沒有受益。②部分高校把創新創業教育等同于創業教育,強調學生的實踐創業行為而忽略了“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一個能創新的人,應該是一個具有思辨性思維、敢于進取、樂于打破常規的人。③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截然分開,存在“兩張皮”現象。實際上,創新創業教育需要和專業教育相結合,即與學生本專業課程教學相結合,兩者應該是相輔相成。只有這樣,專業課教師才能參與創新創業教育中,而且必須參與進來,從而達到師生彼此促進、共同進步。
關于創新創業型外貿外語人才培養的研究,也同樣集中在上述3 個方向。然而,屬于大文科范疇的外貿與外語專業,實踐教育本來就比較缺乏,學者的研究更多是站在理論高度上指導,缺乏具體的、可復制、適用于應用型本科高校的模式。與理工醫農類專業相比,隸屬傳統大文科范疇的外貿外語類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著實踐性教育被忽視、實踐教學比例偏低、實踐教學評價不科學等問題,而實踐恰好是實現有效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途徑。
外貿外語專業是涉外型專業,除注重培養學生有較強的外語能力外,還應具有較強國際視野、國際社會適應能力、較強的跨文化溝通和商務實踐能力[13]。因此,外語能力、國際視野和商務實踐能力既是外貿外語專業的特點,也是其創新創業教育的特點,外貿與外語專業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必須圍繞這三大特點進行。
現行的做法或者單獨探索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或者將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或相關競賽結合。需要進一步厘清專業課教師在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之間的角色,以及在學生和企業之間的角色。學科競賽可以作為一座橋梁,連接起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亦連接起學生和企業。而任課教師作為競賽的指導者、授課者,把學科競賽課和專業課連接起來。
因此,探索基于“競教融合”的外貿外語雙創實踐教育機制,對培養具有行業實踐能力的國際化應用型人才,具有積極意義。
學科競賽的選擇,從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高校競賽評估與管理體系研究工作組發布的《2021 全國普通高校大學生競賽排行榜》,根據外貿與外語專業的特點,選擇“全國高校商業精英挑戰賽”為主打賽事。商業精英賽是由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商業行業委員會牽頭主辦的國家級學科競賽活動。經過10 多年的發展,商業精英系列賽事在高校覆蓋全面,已成為中國基于校企合作的國際經貿教育領域規模最大的學科競賽活動和綜合實踐平臺。
商業精英賽下設一系列賽事,精選其中的國際貿易競賽作為主打賽事,輔以跨境電商競賽、商務談判競賽和品牌策劃競賽3 個賽事。國際貿易競賽涉及撰寫參展計劃書、展位海報設計與商品陳列、新產品發布會(外語)、模擬貿易談判等多個實踐環節,均需要扎實的外語能力與外貿職業技能。
國際貿易競賽分為省級賽和國賽兩個級別。參照賽事評分標準和流程,再設置一個校級賽,目的在于覆蓋學校所有外貿外語專業學生,通過校賽,再選拔優秀隊伍參加更高級別的比賽。校賽、區賽和國賽三個級別,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動手實踐平臺,相關專業課教師擔任競賽指導教師,所有學生分成不同的團隊。各學生團隊在教師指導下,與企業對接具體產品。
與學科競賽相結合,可以大力推動創新創業教育成效。①國際貿易等賽事,是基于銷售企業實際產品,學生必須以團隊的形式開展比賽,根據個人特長,分工明確,如英語表達能力強的同學,負責產品發布會、談判和合同的草擬等環節;設計動手能力強的同學,負責海報設計、展品陳列和宣傳視頻拍攝等任務;國際貿易實務知識扎實的同學負責報價等。團隊的協作溝通能力,都能在競賽過程中得到加強。②完成競賽的過程中,持續與團隊成員、指導教師、企業人員溝通、對產品的了解不斷深入,不斷接觸到本行業最新信息,有利于拓寬學生視野,強化本專業知識,有利于創新思維的提升。③學科競賽可給學生帶來成就感,也會帶來挫折感,考驗學生的心理承壓能力。團隊協作、創新思維和承壓能力,都是創業必備的素質。
項目式教學要求師生共同完成特定的任務或作品,強調學生的自主探索和分工合作,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及綜合職業素質[14],具有真實性、實踐性、跨學科性、合作性、創新性等特點[15]。通過頂層設計、以項目式教學方式改革教學模式,完善評價機制,可以有效推動外貿外語專業的創新創業教育。
2.3.1 頂層設計
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條件和政策,為基于學科競賽的項目式教學下雙創型外貿外語人才培養模式做好頂層設計(見圖1)。

圖1 基于“競教融合”的外貿外語雙創實踐教育機制
(1)啟動資金。在起步階段,依據學校對創新創業教育的激勵政策,為國貿競賽校賽、區賽和國賽申請經費,師生競賽支出和差旅費得到充分保障;相關任課教師積極申報年度校級、自治區層面各類教學改革項目,以教改項目立項的形式,促使各任課教師規范自己的教學改革。
(2)人員組織。成立專門的商業精英賽事學生社團,由相關課程任課教師擔任指導教師。學生社團的成立,讓賽事的組織和舉辦成為外語外貿專業每年固定的學科競賽,社團的傳承更有利于培養既有賽事策劃組織能力,又有賽事參與水平的學生團隊。被選拔代表學校參加區賽、國賽的學生團隊,都可以加入社團。
(3)企業資源支持。國際貿易比賽基于真實企業和真實產品,因此,學生社團以項目團隊的形式,入駐學校創新創業基地,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資源,對接企業,深化產教融合,形成教師-學校-企業協同育人、多方聯動的機制,共同推進創新創業教育。
2.3.2 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
傳統課堂以講授為主,以教師為中心,嚴重阻礙了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發展。基于學科競賽的項目式教學,在保證課程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將相關學科競賽以項目的形式融入課程教學,拓寬課程教學內容的寬度和深度。
因此,圍繞國際貿易比賽所需要的外貿職業技能,結合外貿外語專業三大特點即“外語能力、國際視野和商務實踐能力”,對《國際經濟貿易理論與實務》《英語公眾演講》《國際商務談判》《國際市場營銷》4 門專業課進行項目式教學改革。
4門課程知識點相互補充。《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是最核心的課程,它從國際貿易術語、國際貿易商品的價格、商品價格構成和價格換算、國際貿易結算、國際貿易方式、國際貨物運輸與保險、買賣合同等,為學生構建最基本的外貿進出口知識體系;《英語公眾演講》從演講的準備、演講技巧、受眾分析、支撐材料收集、演講提綱撰寫、視覺輔助工具的使用等,培養學生用英語進行主題演講和即興演講的能力;《國際商務談判》主要從談判的知識準備、談判目標設定、談判方案制定、談判的策略與技巧、談判僵局的處理、商務談判禮儀、不同文化背景的談判風格、談判風險管理等,教會學生如何應對模擬場景的談判;《國際市場營銷》主要從國際市場營銷環境、國際市場營銷調研、國際市場分析與預測、國際目標市場戰略、國際市場產品與定價策略、國際促銷策略、國際市場營銷組織和計劃與控制等,使學生熟識制定商品營銷與品牌策劃方案的基礎知識(見圖2)。

圖2 學科競賽與項目式教學融合
各課程整個教學活動分為“理論”+“項目”兩部分。理論教學在課堂進行,完成后即進入“項目式教學”。實施的項目,即從前期準備到參加完成國際貿易比賽全過程。根據實際情況分設子項目,如參展宗旨與目標設定、產業與產品調查與分析、營銷策略規劃、展位設計、商品陳列、產品特征及賣點的挖掘、報價、合同磋商與簽署等。
基于國際貿易等賽事的項目式教學,是與企業緊密聯系。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就產品出口銷售的方方面面,需要與企業溝通。這一過程,不僅是了解產品的過程,也是了解行業現狀、認識社會的過程,學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可更好地與社會對人才需求趨勢相結合,為學生未來就業、創業創造條件。
2.3.3 完善評價機制
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是基于“競教融合”的外貿外語雙創實踐教育機制質量保障(見圖3)。

圖3 基于“競教融合”的外貿外語雙創實踐教育機制評價體系
(1)評價主體不僅包括學校和教師,還應包括其他雙創教育主體政府、企業和學生。評價內容涵蓋校企合作、創新創業基地、師資隊伍建設、課程項目式教學、學科競賽獲獎等方面,課程項目式教學又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效果4 個方面。通過多元化評價主體對評價內容進行綜合全面的評價,了解基于學科競賽的項目式教學對雙創型外貿外語人才培養的效果,評價結果反作用于雙創教育主體和內容,雙創教育主體(同多元評價主體)根據評價結果反饋及時修改完善相關政策、改進教學模式等,構建切實可行的雙創型外貿外語人才培養模式。
(2)改進課程考核方式。基于學科競賽的項目式教學課程采用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考核方式,重點考查學生的專業知識水平與知識應用能力,體現課程考核的全面性、多元化。形成性評價占比不得低于課程總評的50%,注重項目式教學過程考核,學科競賽結果占項目式教學過程考核的50%,同時參考學生的平時表現、小組項目進展情況、總結報告等。
基于“競教融合”的外貿外語雙創實踐教育機制,以雙創型外貿外語人才培養為育人目標,優化頂層設計,改革教學模式,完善評價機制,以學科競賽和項目式教學推動雙創教育,實現學科競賽成果、項目式教學成果和雙創成果的相互轉換。
(1)基于學科競賽的專業課程項目式教學增強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形成初步的創新創業思維。通過探究式的課堂師生互動、小組討論,參加第二課堂學科競賽、企業見習和實習等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創新創業思維、提升職業素養。
(2)促進專業知識和雙創知識內化。通過外貿外語類專業課程理論知識的系統講授,學科競賽的實踐,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使知識真正內化吸收成為自身知識庫的一部分。
(3)提升專業技能和雙創能力。基于學科競賽的項目式教學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課程將專業技能訓練融入學科競賽之中,學生以團隊的調研、自主設計方案論證、參賽、項目總結和反思,鍛煉學生專業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
師資是人才培養的關鍵,雙創型外貿外語人才培養離不開創新思維能力強、專業知識和技能齊備的師資隊伍。高校教師一般都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儲備和較強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但是因為部分教師未有企業工作經歷和經驗,所以在知識應用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方面尚需進一步提升。
各專業課教師成為競賽指導教師,組成競賽指導教師團隊。①除定期組織開展學科競賽指導培訓外,在完成比賽過程中,為提升指導能力,教師團隊教師與企業建立良好互動,帶領學生深入合作企業進行調研、學習,或教師本人到企業掛職,真正了解行業需求和崗位對專業知識能力的要求。培養“雙師型”教師隊伍。②邀請行業專家對教師進行講座和培訓,幫助教師了解行業最新動態,邀請合作企業優秀員工擔任賽事的共同導師等。
通過上述互動,有利于構建一支理論知識與實操技能兼備的復合型專業課教師團隊。
國際貿易比賽大多以產學合作模式為導向,通過競賽,學校團隊為企業和產品提供了一定的市場推廣與宣傳,為獲得企業的支持、爭取企業的贊助與行業專家的指導,需要與企業建立良好的校企互動關系,進一步同企業建立學生專業實踐、專業實習和就業基地。
通過學科競賽平臺而建立的校企合作平臺,引導有創業意愿、創業能力的學生團隊入駐學校創新創業基地,搭建外貿外語專業創新創業成果轉化平臺,成立學生社團、工作室或初創企業。外貿外語專業學生可以從產品代理、產品推廣、品牌宣傳策劃、文化創意、跨境電商直播、跨境電商銷售等領域切入創業項目,解決外貿與外語類學生長期來輕實踐、重理論的教學模式,完成學科競賽、專業教育、創新創業教育、校企合作、創新創業成果的閉環轉化。
學科競賽以項目的形式融入課程教學,將專業知識應用于實踐使創新創業訓練有機結合,實現學科競賽和雙創成果相互轉換、項目式教學和雙創成果相互轉換,有效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創新創業能力。雙創型外貿外語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和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基于學科競賽的項目式教學改革項目立項1項,采用基于學科競賽的項目式教學課程4 門;培養雙師型認證教師4 人,組成專項競賽指導教師團隊4 個;建立外貿外語創新創業基地2 個,校外合作企業十余家;近5 年學生團隊獲得全國高校商業精英挑戰賽國際貿易競賽全國一等獎2 次、全國二等獎2 次、區級二等獎2 次、區級三等獎2 次,全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區級三等獎2 次、校級獎十余次。基于學科競賽的項目式教學實踐證明,雙創型外貿外語人才培養模式可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