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守政
(鄄城縣古泉街道辦事處,山東 菏澤 274600)
小麥套種玉米栽培技術是在溝播小麥地壟頂上方栽培玉米,玉米和小麥都能夠在其最適宜的時間播種,其整個生育周期也能夠最大程度地合理利用光熱資源,以便提高2 種農作物的培育和生長效果,從而全面保障小麥與玉米的產量,實現農民增收增效的目標。
因此,農民要樹立科學種植的意識,嚴格按照小麥和玉米的生長習性栽培,真正實現小麥和玉米高產增收的目標,同時也有利于推進我國農業生產技術創新,為現代農業的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鄄城縣隸屬于山東省菏澤市,位于山東省西南部,該地區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為種植業營造了良好的條件,因此農業生產也是當地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小麥、玉米是當地主要的種植作物,適應性較強,產量相對較高,已經成為農民重要的增收渠道。近年來,鄄城縣小麥、玉米種植規模不斷擴大,但是由于農業生產環境的變化,小麥、玉米在種植過程中也逐漸暴露出一些問題,比如落后的種植技術使得小麥、玉米的產量達不到預期的目標,病蟲害防治不當,導致藥物濫用,使得農業生態環境遭受了嚴重污染,在這種情況下,必須要創新種植技術,通過采用小麥套種玉米栽培模式,進一步提高2 種作物的生長效果,實現小麥、玉米豐產。
在小麥、玉米的種植實踐中發現,小麥和玉米的生長習性差異較大,尤其是玉米生長期間對溫度、水分、光照等自然條件的要求較高,而且玉米是先于小麥種植,也就是在夏季播種,3 個月后成熟收獲,收獲玉米后再播種小麥,這種種植方式會使得小麥錯過最佳的播種時間,小麥的出苗率也會受到影響,因此會導致小麥產量下降,但是如果提前播種小麥就需要提前收獲玉米,玉米的成熟度不夠就收獲會影響其產量和質量,因此運用小麥套種玉米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勢在必行。當地種植實踐證明,小麥套種玉米也有顯著優勢。
一是可以最大程度上滿足玉米對高溫、高熱的需求。小麥、玉米均能在適宜時間進行種植,從而為其生長奠定良好的基礎。二是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小麥套種玉米可以最大程度上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單位面積內土地能夠獲得最大產量,種植效益顯著提升,農民經濟效益得以提高。三是提高田間管理的合理性。小麥套種玉米的種植方式可以結合其生長需求確定合理的間距,在水分以及肥料的供給上能夠得到較好的協調,因此可以有效提高田間管理的合理性,保障小麥、玉米高質量生產。
肥沃的土壤環境以及優良的氣候條件能夠促進小麥、玉米的長勢,為其高產提供保障,因此在小麥套種玉米栽培中要做好選地與整地工作。在選地時,結合當地種植環境,應選擇最適宜小麥、玉米共同生長的地塊,應選擇地勢平坦、排灌方便、土壤層深厚、有機質含量豐富的壤土或者沙壤土作為種植地,且該地塊應避免連作,降低病蟲害的發生概率。
整地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土壤環境,在實際操作中,農民應充分翻松已經硬化的土地,一般施用伸縮機犁地即可,需要將犁地深度控制在40 cm 左右,這樣可以將底土翻耕上來經過紫外線照射進行殺菌處理,提高土層透氣性,并改善其物理性狀等,犁地時要注意將其中存在的石塊、垃圾等清理干凈,為小麥、玉米幼苗生長發育營造良好的條件。施加底肥進一步提高土壤肥力,施肥與松土同步進行,一般情況施入完全腐熟農家肥3 000~4 000 kg/hm2、復合肥50 kg/hm2、磷肥25 kg/hm2、鉀肥15 kg/hm2。通過施肥可以有效提高土壤肥力,為小麥、玉米生長提供充足的養分,這也是培育壯苗的重要環節[1]。
農業生產中選擇品種至關重要,會直接影響其產量與質量,尤其是在小麥套種玉米栽培的過程中,要慎重選擇品種。一方面要結合鄄城縣氣候條件以及市場需求進行選擇,另一方面要綜合考慮小麥套種玉米的栽培要求,應盡量選擇具有高產潛力、抗病蟲害能力強的品種,為了保證小麥和玉米順利套種,還應按照實際情況選擇小麥和玉米品種,比如小麥需要選擇矮稈品種,玉米需要選擇緊湊型早熟雜交品種,避免小麥和玉米在生長過程中相互干擾,營造更加良好的光照和通風環境。
選好所要種植的小麥、玉米品種后,農民要從正規渠道購買種子,并做好種子處理工作。在小麥種子處理過程中,一方面需要通過晾曬來增加小麥汲取養分和水分的能力,借助陽光和紫外線殺死其中的病蟲害。另一方面需要包衣處理種子,可以施用殺菌藥劑進行拌種,比如可以按照每10 kg 麥種加入12.5%全蝕凈(硅噻菌胺)20~30 mL 兌水100 mL進行拌種,在促進種子發芽的同時能夠有效增強小麥抵抗病蟲害的能力。在處理玉米種子的過程中,需要用水浸泡種子,并去除玉米種子內含有的雜質,再用藥劑浸泡種子,等待種子完全浸濕之后,再拿到太陽底下晾曬,以殺滅種子攜帶的病蟲害,還可以施用磷酸二氫鉀藥劑進行拌種,從而消滅種內攜帶的病蟲害[2]。
一是適時播種。科學選擇播種時間,需要考慮當地的氣候條件、土壤環境以及品種等因素,但是有些農民在實際操作中會出現播種過早或者過晚的問題,如果播種過早會導致小麥和玉米在生長過程中相互爭奪養分,養分供應不足會影響小麥、玉米的生長質量,播種過晚會縮短玉米的生長周期,使玉米籽粒干癟,其產量與質量會受到較大的影響,一般最適宜的播種時間為小麥收獲前14 d,播種量為52.5 kg/hm2,播種過程中可以采取機械播種的方法,節省人力資源。二是播種方式。小麥寬幅精播套種玉米的方式可以通過擴大行距、減少播種量的方式來保證播種均勻,這樣可以營造一個良好的通風透光條件,不僅可以保障小麥生長更加健壯,還可以增加玉米產量。在種植帶寬162 cm、畦面寬122 cm 的地塊利用大小行播種6 行小麥,在中間套種1 行玉米即可,大行距為34 cm,小行距為22 cm,畦背寬為40 cm。小麥收取前5~7 d 分別在畦背以及套種行上各套種1 行玉米,即6 行小麥套種2 行玉米,行距控制在81 cm 左右[3]。小麥窄背等行套種玉米有利于充分發揮邊行的優勢特點,提高小麥與玉米的產量,在灌溉條件較好的區域可以采用該播種方式,增產效果明顯,播種9 行小麥,同時套種2 行玉米,將畦面寬控制為225 cm,畦背寬控制在35 cm,小麥平均行距控制在25 cm,玉米平均行距控制在75 cm。三是播種行向。栽種過程中,需盡可能保證行向為東西方向,可以避免小麥與玉米生長期間爭奪光照,避免出現遮陽問題,只有充足的光照才能夠保障小麥、玉米良好生長,為其高質量豐產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是間苗與定苗。玉米播種完成后10 d 左右正式出苗,要做好后續的田間管理工作。一般在玉米幼苗第3 片葉長出長為3 cm 左右的葉心時開始間苗,并遵循“去弱留強”原則,徹底清理弱苗、小苗以及病苗,以便控制玉米植株密度,并達到培育壯苗的目標,如果發現缺苗應該及時補苗[4]。二是水分管理。小麥在不同生長時期對水分的需求差異較大,過冬返青階段應澆透返青水;小麥拔節期可以利用自流清水的方式澆灌;拔節期小麥需水量最大,尤其是遇到干旱天氣,需要及時灌水。在玉米生長周期中,前期對水的需求量較少,灌漿期應滿足其對水分的需求[5]。三是施肥管理。農作物在不同生長階段對肥料的需求不同,因此在施肥時需要結合小麥、玉米的生長階段以及營養物質需求采用科學的施肥辦法,小麥長出3 片葉后要早追分蘗肥,用量為75 kg/hm2;小麥分蘗期,需要施足底肥保障小麥在冬季有充足的肥料,可使小麥正常返青;小麥抽穗期葉面噴肥,用0.1%~0.2%磷酸二氫鉀溶液,每隔7 d 噴施1 次,共噴施2 次,從而保障小麥產量。在玉米3~4 葉期施用尿素525 kg/hm2或者噴施葉面專用有機肥等,以此促進玉米植株生長;玉米生長期要做好追肥,一般施用45%鉀肥,追施50%氮肥。生長過程中玉米葉片相對茂盛,可以適當降低施肥量。四是除草。良好的農田環境會生長出大量雜草,不僅會與小麥、玉米爭奪營養物質,還會為病蟲害提供棲息的場所,農民需要在小麥3~5 葉期、禾本科雜草2~5 葉期開展針對性的治理工作。在具體防治中需要結合雜草種類選擇藥物,避免影響小麥、玉米生長。
病蟲害是威脅農作物生長質量的重要因素,因此農民要重視病蟲害防治。在小麥套種玉米的過程中,發生的病蟲害也比較復雜,小麥常發的病蟲害有雙斑螢葉甲、蚜蟲、葉螨等,玉米常發的病蟲害有蚜蟲、黏蟲、玉米螟以及大小斑病等,其中玉米螟還會對小麥造成為害。在具體防治過程中可以采用綠色病蟲害防治措施。
一是農業防治。農業防治貫穿于小麥、玉米的整個生長周期,采用土壤殺菌的方式減少地下病蟲害,也可以施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5 kg/hm2+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5 kg/hm2兌水1 500 kg/hm2混合均勻后灌入土壤中,提高土壤養分含量,降低病蟲害的發生概率。同時,使用殺蟲劑、殺菌劑處理種子,做好田間管理、水肥管理工作[6]。二是物理防治。該方式主要是利用工具控制害蟲種群數量,比如使用滅蟲燈、害蟲誘殺板等,利用害蟲的趨光性、趨色性等特性,將害蟲吸引到滅蟲燈或者誘殺板附近消滅害蟲。三是生物防治。一方面根據蟲害種類,引進害蟲天敵,減少害蟲數量,另一方面施用生物農藥起到以菌治菌的效果。四是化學防治。農民要合理選擇農藥,并按照使用說明配制藥劑,在具體防治過程中,針對玉米螟可以在田間施加孢子Bt 可濕性粉劑200 倍液防治,針對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可以選擇50%多菌靈500 倍+80%甲基托布津800~1 000 倍溶液、高脂膜增產劑280 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300~500 倍液等噴霧防治,針對小麥赤霉病,可在小麥齊穗揚花初期選用25%氰烯菌酯懸浮劑1 500~3 000 mL/hm2、40%戊唑·咪鮮胺水乳劑300~375 mL/hm2兌水噴霧防治[7]。
小麥套種玉米作為一種新型的栽培技術,在農村的應用并不廣泛,甚至還有很多農民認為這一栽培方式會影響小麥、玉米的產量,因此需要基層農業部門做好該技術的推廣工作。
一是加強宣傳。組建專門的宣傳小組下鄉宣傳,可以與農民一對一交流,讓農民了解小麥套種玉米的應用方式,以便可以更好地從思想上接受該栽培技術。二是做好示范種植工作。可以選擇某區域進行示范種植,讓農民可以切實看到小麥套種玉米的栽培成果,從而真正地認識到應用該栽培技術可以提高種植效益。三是做好服務工作。及時幫助農民解決相關問題,讓農民在應用該技術時無后顧之憂[8]。
小麥套種玉米在提高作物產量與質量上有著較高的應用價值,當地農民應加強學習相關栽培技術,以便可以提高小麥套種玉米的生產質量。同時,相關部門要重視推廣該技術,擴大普及范圍,從而不斷提高當地小麥、玉米種植水平,對促進我國現代農業的建設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