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靖
(鄒平市綜合檢驗檢測中心,山東鄒平 256200)
食品安全一直以來都是人們關注的焦點,而微生物污染是造成食品安全問題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微生物檢測至關重要。酶聯免疫吸附法作為一種可靠、高效的微生物檢測技術,基于抗原-抗體反應原理,通過標記抗體或抗原的方式,可以快速、準確檢測食品中的毒素、藥物殘留、微生物等,具有結果準確、靈敏度高、選擇性好等優點。因此,酶聯免疫吸附法一直被廣泛應用于檢測真菌毒素、轉基因食品、藥物材料及食品微生物等。
酶聯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作為一種常見的免疫檢測技術,基于抗原-抗體反應原理,通過將待檢測物質(如藥物殘留、毒素或微生物)與特異性抗體結合,使用酶標記的底物或二抗來實現檢測。該技術具有簡便易行、高特異性、高靈敏度等特點,可用于定性或定量分析[1]。酶聯免疫吸附法的核心與關鍵在于抗原-抗體反應,如果待測樣品中存在目標物質(抗原),其會與特異性抗體發生結合,這種結合可借助直接、間接或夾心ELISA 等來實現。
常見的ELISA 類型包括直接ELISA、間接ELISA 及夾心ELISA。其中,直接ELISA 最簡單,其將待測樣品中的目標物質(抗原)與酶標記的特異性一抗進行結合,而后通過底物的酶反應來檢測目標抗原的存在,這一方法適用于抗原濃度較高的情況。間接ELISA 較常用,通過將待測樣品中的目標物質(抗原)與特異性一抗結合,而后再放入酶標記的二抗與一抗結合,觀察底物的酶反應來檢測目標抗原的存在,這一方法具有較高的靈敏性,適用于抗原濃度較低的情況。夾心ELISA 又稱間接捕獲ELISA,在樣品檢測過程中,其憑借兩種特異性抗體的結合來獲得目標物質,原理是第一種特異性抗體、目標物質及酶標記的第二種特異性抗體形成“夾心”結構,而后通過底物的酶反應來檢測目標抗原的存在[2]。這一方法因具有較高的靈敏度與特異性等優點而被廣泛應用于食品中毒素與微生物的檢測。除了上述提到的ELISA 類型,還有其他ELISA 變種,如競爭ELISA,這些ELISA 在特定的應用場景下具有適用性與優勢。在實際應用中,可以結合具體需求來選擇最恰當的方法完成目標物質的檢測。
酶聯免疫吸附分析法操作步驟涉及樣品處理與檢測以及數據分析。樣品處理與檢測的主要步驟如下。①樣品處理。根據實際需要,采取不同的樣品處理方法,如稀釋、濃縮、提取等,得到適合ELISA分析的樣品。②固相板涂層。在固相板(微孔板或多孔板)的孔洞內涂上特異性抗體,并將固相板放置在孵化箱或冰箱中,在特定溫度與時間條件下,抗體會與孔洞內的表面結合。③加入樣品。將樣品加入至涂有抗體的固相板孔洞中,使待測物質與固相板上抗體形成特異性結合。④洗滌。洗滌孔洞的目的是去除非特異性結合的物質。⑤加入二抗。再加入酶標記的二抗,如抗動物IgG、抗人類IgG 等,其可以與待測物質形成特異性結合。⑥再次洗滌。再次洗滌的目的是去除非特異性結合的二抗。⑦加入底物。加入含有底物的試劑,使底物與酶標記的二抗產生反應,生成可觀測的信號。常見的底物有ABTS、TMB 等。⑧停止反應。加入一定的反應停止溶液,停止酶與底物的反應,一般是通過添加化學物質或改變pH 值來實現。⑨測量。利用ELISA 讀板儀可以讀取反應產生的信號強度,通常以吸光度(OD值)表示,同時按照具體實驗設計與樣品處理的方式,能選擇合適的波長完成測量[3]。
實際ELISA 實驗中,結合樣品的OD值,能夠定量或定性分析樣品中目標物質的存在。其中,數據分析通常包含以下幾個方面。①標準曲線繪制。根據已知濃度的標準品來制作標準曲線,再測量標準品的OD值,并繪制出OD值與濃度之間的關系曲線。②樣品濃度計算。按照樣品的OD值,借助標準曲線完成反推,計算得到樣品中目標物質的濃度,??墒褂没貧w分析、插值法來完成。③結果解讀?;跇悠分心繕宋镔|的濃度來進行結果解讀,同時結合檢測要求和限制來判斷樣品是否超過了安全標準[4]。具體實驗中,數據分析與結果解讀的可靠性與準確性非常關鍵。由此,相關實驗人員需要嚴格遵循正確的操作步驟,同時進行恰當的質量控制和驗證,以此得到可靠、準確的食品安全檢測結果。
細菌污染是造成細菌性食源性疾病的一種主要原因,而沙門氏菌與大腸桿菌是常見的致病菌。由此,使用ELISA 法檢測食物中的細菌具有重要意義。由于沙門氏菌感染可能引起腹瀉、發熱、胃腸道炎癥等不適,準確、快速地確定食品樣品中的沙門氏菌有助于及時預防食源性感染。實際沙門氏菌檢測時,可以使用抗沙門氏菌特異性抗體,如抗沙門氏菌抗原抗體或抗沙門氏菌脂多糖抗體等,與沙門氏菌特定抗原相結合來完成檢測。大腸桿菌作為常見腸道細菌,多存在于人和動物的腸道中。然而,食品中的大腸桿菌污染往往隱藏著一定的疾病風險。由此,檢測食品樣品中存在的大腸桿菌有助于確保食品安全。具體大腸桿菌檢測過程中,可以使用抗大腸桿菌特異性抗體,如抗大腸桿菌O 抗原抗體,將其與大腸桿菌特定抗原相結合來完成檢測[5]。
真菌毒素屬于有毒化合物,由真菌產生,廣泛存在于多種食品中,常見的真菌毒素有黃曲霉毒素與赭曲霉毒素等。黃曲霉毒素多存在于谷物、飼料、堅果及調味品中,其能造成免疫抑制、肝臟損傷及神經系統問題等。因此,準確檢測食品樣品中的黃曲霉毒素含量具有重要意義。利用ELISA 技術能將抗黃曲霉毒素特異性抗體與黃曲霉毒素相結合來完成檢測[6]。赭曲霉毒素多存在于谷物與堅果等食品中,對人體的免疫系統與肝臟具有一定的潛在危害,可以借助ELISA 技術,將抗赭曲霉毒素特異性抗體與赭曲霉毒素相結合來完成檢測。
食品介導病毒檢測旨在檢測食品中是否存在病毒感染源。其中,甲肝病毒與乙肝病毒是非常常見的食品介導病毒。甲肝病毒主要通過飲用水或食物傳播,會引起甲型肝炎;而乙肝病毒主要通過體液或血液傳播,可能導致乙型肝炎。因此,快速、準確地檢測食品樣品中是否存在乙肝病毒與甲肝病毒具有重要意義。利用ELISA 技術,借助相應特異性抗體,如抗甲肝病毒抗原抗體、抗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抗體等,將其與對應病毒抗原相結合來完成檢測,這對于預防食源性感染具有積極意義。
藥物材料檢測旨在檢測食品中是否存在禁用獸用殘留物與激素等物質,這些物質可能會對人體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禁用獸用殘留物是指食品中存在超過法定限量的藥物殘留物,而激素作為常用于畜牧業的化學物質,過度使用可能引發潛在的健康問題[7]。利用ELISA 技術,將相關特異性抗體與禁用獸用殘留物或激素相結合來完成檢測,這對于保障食品安全具有積極作用。
轉基因食品是指含有外源基因的食品,而轉基因食品檢測可用于檢測食品中是否含有目的蛋白質、基因序列等轉基因成分。利用ELISA 技術,使用抗轉基因DNA 序列抗體、抗轉基因蛋白質抗體等特異性抗體,與轉基因序列或轉基因目的蛋白質相結合,能夠完成轉基因食品的檢測,這對于準確、客觀評估食品安全具有積極意義[8]。ELISA 技術在食品安全領域中的應用廣泛且多樣化,能夠準確、快速地檢測出食品樣品中的細菌、真菌毒素、病毒、藥物材料以及轉基因成分,從而為食品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ELISA 法面臨的局限性如下。①交叉反應。檢測目標抗體可能與結構類似的分子發生非特異性結合,造成誤判。若要解決這一問題,需要選用更精確的驗證抗體,并研究更具特異性的檢測方法。②樣品在檢測過程中的限制。不恰當的處理操作可能造成抗原或抗體損失,影響結果的準確性。尤其是復雜樣品,如高脂食品等,需要額外的預處理操作來提高檢測的靈敏度與特異性。③ELISA 法的檢測范圍受限。傳統的ELISA 法過度依賴于抗體的識別能力,僅可以檢測已知的目標分子,而對于未知變種或新興食品污染物,缺乏特異性抗體,由此需要研究新的技術,以獲得更多具有特異性與高親和力的抗體。因此,ELISA 法的未來發展方向可以集中在以下方面。①ELISA 法與質譜分析相結合。質譜分析具有高分辨率、高靈敏度等優勢,適用于檢測與鑒定食品中的微量污染物,為ELISA 法提供更多的信息。②ELISA 法與基因測序技術結合。基因測序技術能夠實現對食品與轉基因食品的真實性驗證與溯源。引入質譜分析與基因測序,ELISA 有望在未來提高特異性、靈敏度及準確性,提供精準的檢測手段。
綜上所述,ELISA 作為一種靈敏、高效的檢測方法,在食品安全相關領域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快速、準確地檢測食品中的藥物殘留、真菌毒素、微生物及轉基因成分,能夠有效保障公眾的飲食安全。ELISA 雖然有助于及時發現與識別潛在的風險和問題,但也面臨一些挑戰和限制,如交叉反應與樣品處理等因素會影響檢測結果,不同食品樣品的多樣性與復雜性也會影響ELISA 的特異性與準確性等。因此,我國應持續研究與探索ELISA 技術,同時嘗試結合新興的檢測技術,如質譜分析、基因測序等,以提高食品安全檢測的準確性與適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