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薯是全球重要的經濟作物、糧食作物和能源作物,東南亞地區是世界木薯主產區之一,約占全球總產量的1/4。本文通過分析東南亞國家木薯種植面積、生產量、國際貿易情況,得出東南亞國家木薯產業具有資源稟賦優勢、政策支持、市場需求旺盛等發展機遇,同時面臨物流成本高、環境污染加劇、市場競爭激烈等挑戰,以期為中國木薯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相關的啟示與借鑒。度高,進口來源國集中,為保障木薯供給安全,應在“一帶一路”戰略推進的背景下,拓寬海外木薯資源利用廣度,加大農業海外投資,妥善選擇投資區域,擴大國際合作,建立多元平衡對外開放合作的戰略基地。
木薯又稱木番薯,和紅薯、土豆是全球的三大薯類作物,是105 個國家和10 億人口的主食。木薯塊根富含淀粉,被稱為“淀粉之王”,作為糖類、酒精、調味料、醬料、制藥、飼料等產業的原材料,對于全球糧食、能源安全及工業發展具有深遠意義。非洲是世界上最大的木薯生產區,占比64.67%,其次是亞洲,占比26.67%,北美洲和大洋洲僅少量生產,僅占比7.86%和0.08%。其中,尼日利亞是世界最大的木薯生產國,2020年,產量達到5906.31 萬t,占全球木薯總產量的19.44%;東南亞木薯產量為7151.32 萬t,占全球木薯總產量的23.54%,泰國是東南亞最大的木薯生產國,產量為2899.91 萬t,占東南亞木薯總產量的40.55%。
2020年,中國木薯產量排名世界第十五位,產量為495.18 萬t,占全球木薯總產量的1.63%。此外,中國還是全球最大的木薯進口國,木薯干進口位居世界榜首,達到335.49 萬t,占全球木薯干總進口量的48.08%。泰國是中國木薯干的最大進口國,進口量為266.33 萬t,占中國木薯干總進口量的79.39%。中國木薯對外依存
2.1.1 種植面積
東南亞地區自然稟賦優越,是世界木薯的重要產區。2020年,東南亞地區種植木薯325.49 萬hm2。其中,泰國屬于熱帶季風氣候,具有種植木薯的自然優勢,2020年種植面積為142.69 萬hm2,種植規模位于東南亞首位。印度尼西亞是木薯種植大國,在東南亞種植面積僅次于泰國。2011年,木薯種植面積的達到近十年峰值,為118.47 萬hm2。此后,總體種植面積呈現下降趨勢,但近年來有所緩和,趨于穩定,2020年木薯種植面積為70.16 萬hm2。在越南,木薯已成為繼稻谷、玉米之后的第三位國家重點生產的糧食作物,其種植區域主要集中在南部地區,近十年種植面積均在50 萬hm2左右,2020年其種植面積達到52.36 萬hm2。另外,柬埔寨、菲律賓和老撾等東南亞國家也大量種植木薯,2020年木薯種植面積分別為24.48 萬hm2、21.93 萬hm2和8.74 萬hm2。
2.1.2 生產量
泰國是世界第二大木薯生產國,木薯種類繁多,品質優良,價格相對低廉,生產效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20年,泰國木薯總產量為2899.91 萬t,占東南亞木薯生產總量的40.55%。印度尼西亞是世界木薯主產國之一,其木薯品種豐富,2020年產量為1830.2 萬t,占東南亞木薯生產總量的25.59%。越南木薯產量總體呈增長態勢,政府利用“企業+農戶”模式,鼓勵農戶種植木薯,2020年木薯總產量為1048.78 萬t,占東南亞木薯生產總量的14.67%。柬埔寨木薯產量在東南亞位居第四,柬埔寨土地和人力成本低,是中國木薯企業“走出去”的主要目的地,2020年生產木薯766.35 萬t,占東南亞木薯生產總量的10.72%。
2.1.3 國際貿易
泰國是世界上木薯干出口量最大的國家,其國內75%以上的木薯都用于出口,是泰國第三大出口農產品。木薯全產業鏈從業人員占泰國人口的1/6,出口貿易為泰國帶來可觀的外匯收入。2020年,泰國木薯干出口額占東南亞地區總出口額的65.4%。木薯作為越南的第四大經濟作物,其生產規模逐年擴大,和泰國木薯干出口量的差距逐漸縮小。2020年,越南木薯干出口額占東南亞地區總出口額的13.44%。近年來,老撾、柬埔寨木薯干產品貿易發展迅速,2020年,分別占東南亞地區總出口額的17.2%和2.85%,正成為新興的木薯產品出口國。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木薯進口國,木薯原料大部分依賴進口,貿易依存度為70%。中國木薯貿易以木薯干為主,2020年中國木薯干總進口額為7.83 億美元,從泰國、越南、柬埔寨、老撾、印尼五國的進口額占中國總進口額的99.97%。泰國、越南是中國主要的木薯進口來源國,占比超過90%。泰國是中國木薯干進口的第一大國,2020年中國在泰國的木薯進口額約占東南亞地區五大主要進口來源國的80%。其次是越南。同期,中國從越南進口木薯干的數額約占東南亞地區五大主要進口來源國的12.26%。柬埔寨、老撾出口中國市場的木薯逐年增多,印度尼西亞對中國木薯出口呈現穩定態勢。2020年,中國從印尼、老撾、柬埔寨進口木薯干數額分別占中國從東南亞地區主要木薯干進口來源國進口總額的4.44%、3.11% 和0.16%。
在資源稟賦方面,東南亞地處熱帶,雨熱同期,自然環境優越,適宜木薯生長。土地和勞動力資源豐富且廉價,生產成本具有比較優勢;在生產經營方面,東南亞木薯主產國泰國、印度尼西亞、越南等重視科技支撐作用,木薯種植已形成標準化、集約化經營局面,栽培研發育種技術較成熟,實現良種化生產,加工設備及技藝更新進程較快,生產加工環節機械化應用率較高,木薯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提升空間廣闊;在產業政策發展方面,木薯是東南亞國家發展的優勢產業,國家高度重視木薯產業發展,加大優惠政策傾斜力度,支持木薯生產,木薯產業提升空間較大。2021年,泰國商業部出臺2021~2024年木薯戰略,研發培育高產抗病優質木薯品種,提高木薯產量,擴大出口規模,積極拓寬海外市場,增強國際競爭力;在市場需求方面,世界石油價格上漲,使用生物燃料作為化石能源替代品的木薯需求增加,疊加中國對飼料和酒精生產原料的巨大需求,木薯和木薯制品的出口迅速增長,國際市場前景廣闊;在價格驅動方面,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國家出臺政策提高木薯價格,木薯出口價格高位發展,木薯市場維持震蕩偏強走勢,為東南亞木薯產業帶來發展機遇。
在產品質量方面,缺乏嚴格的質量監管體系,泰國作為世界第三大木薯出口國,木薯質量整體低于鄰國且存在造假現象,曾在木薯片里摻入泥沙、根莖等雜質引發食品安全事件,企業信譽受損,影響木薯出口量,導致進口國家嚴格管控東南亞木薯進口;在儲存運輸方面,東南亞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冷鏈交通運輸系統不健全,木薯屬于易腐爛產品,庫存管理水平低,損失較大。木薯出口中間環節較多,運輸成本、庫存管理成本、包裝費、質檢費和出口費用較高,物流成本高,獲益空間有限;在氣候及病蟲害影響方面,極端天氣拉尼娜和厄爾尼諾現象出現,引發干旱和洪水等自然災害,疊加木薯褐條病和花葉病蔓延,致使木薯產量大幅縮減;在生產管理方面,木薯生產過程缺乏環境保護意識,濫用農藥化肥,運輸過程中產生大量粉塵,導致環境污染加劇,削弱當地自然資源優勢,木薯生產力和品質下降,國際市場競爭力減弱;在對外合作方面,非洲是全球最大的木薯生產區,自然資源稟賦優勢更突出,土地和勞動力成本更低廉,國外企業對投資非洲地區的意愿更強,將搶占國際市場份額,東南亞面臨激烈的國際競爭和嚴峻的挑戰;在世界公共衛生方面,動物疫病流行,如禽流感和非洲豬瘟暴發,對飼料行業帶來嚴重打擊,木薯供應鏈受阻。
建立全程綠色標準化木薯生產示范基地,統一種植標準和管理模式,實現專業化、規模化、良種化生產,提高木薯生產力;加強產品原產地追溯和質量監管部門建設,規范綠色優質特色農產品產地環境、生產資料、技術規程、產品等級等標準,推廣產地標識管理、產品條碼制度、綠色有機農產品認證等質量安全溯源體系建設,完善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標準,嚴格產品從源頭到終端的質量安全把控,提高木薯質量,增強市場競爭優勢。
國家加強政策導向引領,根據木薯主產區實際情況,制定木薯長期發展規劃,出臺相關扶持政策,推行中央統籌、省區負責、縣域落實的工作機制,共同推動木薯產業高質量發展;立足木薯各主產區資源稟賦優勢,整合內部資源,加大金融機構信貸優惠力度,鼓勵工商資本、小微企業參與木薯產品全產業鏈建設,激發產業發展內生動力,形成木薯優勢產業集群,發揮產業協同帶動作用,壯大主產區經濟發展實力,凸顯國內木薯產業發展優勢。
加大科研資金支持,構建科研單位引領、高等院校支撐、龍頭企業帶動、創新主體協同的創新聯合機制,發揮科研單位科技攻關、高等院校人才培養、龍頭企業資金支持、創新主體思想匯聚的優勢,推進良種苗木培育、生產加工、病蟲害防控、副產品綜合利用、綠色環保等產業共性關鍵技術研發;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及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形成產業、基地、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完善重大風險防控體系,提高企業風險應對能力,使損失最小化,提升木薯產業科技化、現代化水平。
在中國—東盟自貿區合作機制框架下,利用大宗農產品零關稅政策,國內木薯企業應積極響應“一帶一路”戰略號召,加快企業走出去步伐,深化同東南亞國家間的農業合作,積極對東盟國家輸出產業資本、生產加工技術,立足地區資源稟賦,結合東盟國家產業發展需求,整合木薯資源,形成跨區域一體化開發格局,不斷拓展與東盟國家的經濟合作領域,確保國內木薯的有效供應,保障國內木薯資源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