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龍潭實驗學校 孫 偉
理解能力是小學生必備的一種關鍵思維品質,對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推動數學課程改革、深化知識認知等有著重要意義。數學知識具有較強的抽象性,且課堂學習包含文字、數字、符號等多種意象,若學生不具備一定的理解能力,在理解概念、公式、定理等知識時容易遇到更多困難和阻礙?;诖?,教師需明確培養學生理解能力的重要性,并在課堂中實施多樣化培養措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助力其構建認知體系,促進數學課程的縱深發展。
學習本質上是一種積極的思維活動,通過調動思維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本質、掌握事件的結構層次,對事物的本質特征和內在聯系進行直接的把握。這對學生整體思考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能助力學生思考能力的提升,使學生可以立足大局觀,從細節處入手挖掘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
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只有不斷思考、分析,才能在解題過程中發現新的問題,進而提升洞察力,以更好地理解學習內容。這是構建高效數學課堂的基礎,也是提高學習效率的關鍵。
課堂始終是培養學生各項能力的主陣地,教師采用相應的教學方式,能促進學生洞察問題能力的提升,原因是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始終在處于分析和判斷的狀態。對此,教師應借助多元化教學方法指導學生,使其在分析問題之時深入挖掘本質,透過現象看到本質,進而敏銳地判斷出解題的關鍵,以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實現綜合能力的進步。
何謂類比,指將同類事物放在一起進行比較的過程,通過分析其中的異同,達到深入理解知識的目的。小學生的想象力豐富,但類比能力有明顯的差異,教師在教學中應利用學生熟悉的事物揭示其中的數學道理,讓學生的理解能力在思考和分析中得到培養,進而明白所學知識的差異,助力想象類比能力的發展。
數學課堂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本質是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認知,使淺層次的感性認知變為深度的理性認識,從而在引導下形成抽象思維和建模能力。但學生理解能力的發展與主觀能動性有密切關系,換而言之,在課堂中培養學生理解能力時,教師應先借助多樣化教學手段激活學生學習思維,再充分利用學生好奇心強的天性設計趣味橫生的問題,啟發其思維,以激活學生的探究欲望,助力學生擺脫灌輸式教學束縛的同時提升理解能力。
以青島出版社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摸球游戲——可能性”教學為例,為了讓學生體會哪些事件是確定的,哪些事件是不確定的,并能判斷事件發生可能性的大小,教師可以開展趣味教學。
首先,在課堂導入環節引入“阿凡提要工錢”的故事——財主為了克扣阿凡提的工錢,想出一個辦法,準備了一箱金幣,讓阿凡提將金幣向上拋,落下后如果各個正面朝上,則金幣可以完全拿走。于是,阿凡提將箱子中的金幣全部倒出來,陷入了思考……此時教師提出問題:“阿凡提能將金幣全部拿走嗎?拋擲金幣時能否保證每一次都正面朝上?”學生結合故事展開思考,對可能性相關知識產生感性認識。
其次,教師向學生講解“可能性”概念,引導學生探索,并用電子課件展示以下事件:①地球繞著太陽轉;②明天會下雨;③一顆標記為“1 ~6”數字的骰子,投擲之后出現數字“8”。
學生通過對事件①的分析,認識到這是必然發生的事件;通過對事件②的分析,認識到這是不一定發生的事件;通過對事件③的分析,認識到這是一定不會發生的事件。基于此,教師和學生一起進行歸納和總結,向學生講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隨機事件的概念。
最后,教師借助教材中的情境圖設計問題——甲袋子中裝有6 個紅球,乙袋子中裝有3 個紅球、3 個黃球,丙袋子中裝有6 個黃球。①從甲袋子中摸球,摸出的一定是紅球;②從乙袋子中摸出的是黃球;③從丙袋子中摸出紅球,請問這三種情況分別為什么事件?用問題引導學生對這些事件展開討論,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诖?,教師以趣為引構建趣味性課堂,引導學生分析具體事件,使其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數學知識具有基礎性、抽象性等特點,尤其是概念、公式、定理等內容,多是學生學習中的難點。小學生處于用形象思維認識事物的階段,覺得抽象的數學知識難以理解。針對這一情況,教師應及時轉變教學思路,利用信息技術呈現知識,將靜態文字信息轉化為動態圖像信息,提高教學的直觀性。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難度會降低,課堂教學形式能得到有效豐富,進而實現培養理解能力的目標。
以青島出版社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熱鬧的民俗節——對稱”教學為例,為了讓學生掌握軸對稱圖形的特征,欣賞民族特色文化,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構建直觀課堂。
首先,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剪紙、風箏、臉譜等民俗文化中的對稱圖形,讓學生在觀察和欣賞中認識這些圖形的上下或左右兩部分相同,進而認識到生活中存在大量的軸對稱圖形。
其次,教師鼓勵學生總結這些圖形的共同特征,以教材附頁中的圖形為教具,要求學生將其中的圖形剪下來,嘗試對折、重疊,進而發現這些圖形中都有的這一條“線”,沿著線折疊后兩側的圖形處于重合狀態。而后,教師還需鼓勵學生從自身經驗出發,聯系生活實際,列舉軸對稱相關的例子,并與同學交流軸對稱現象在生活中的應用途徑。
最后,教師設計“動手做一做”實踐活動,要求學生每人準備一張白紙,選擇任意方式對折后在上面作畫,用剪刀將圖案剪下來后平鋪開來。而后借助問題啟發學生思維“仔細觀察折痕,說一說折痕兩側的圖案有什么特點?”讓學生通過親身實踐,加深對軸對稱概念和特征的理解。
新課程改革強調教學不能脫離生活,要將學生生活經歷中的趣味案例開發出來,再加以整合、滲透,以情境創設的形式展示在學生面前,驅動學生沉浸在情境中去探索、去理解。換言之,教師需積極構建生活化數學課堂,以理解探究為目標,充分發揮生活化情境的優勢,讓學生的思維保持活躍的同時降低對知識的理解難度,認識到生活現象與學科知識的關聯。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積極開發生活資源,讓學生在情境中探究數學問題,進行有序推導、判斷,使其在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理解、內化知識,實現綜合能力的發展。
以青島出版社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走進動物園——簡易方程”教學為例,為了讓學生理解方程的意義,從而運用方程表示簡單的等量關系,教師可以創設生活化情境,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
首先,在課堂導入環節創設情境,利用教材內容啟發學生思維——同學們,你們喜歡熊貓嗎?熊貓是我國的國寶,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我們要愛護動物、保護動物。請看情境圖,飼養員叔叔在照管它們的時候多么認真。可是現在有一定量的米粉,該怎么合理分配喂養呢?此時,教師圍繞教材設計相關問題,利用學生喜愛大熊貓的心理激發其探究興趣,如米粉重多少克?如何才能明白米粉重量?以問題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提出利用天平稱重米粉重量,進而初步認識等式的概念。
其次,當學生對等式概念有一定了解后,教師再設計相應問題,繼續引導學生思考:“動物園中共有200 克米粉,一只熊貓一次可以吃20 克米粉,問動物園中的米粉夠多少只熊貓食用?”引導學生結合學習經驗找出其中的等量關系,將熊貓數量設為x,即20×x=200,求出最終答案。
最后,教師組織學生回顧課堂所學知識,總結等式的概念及列方程的步驟,以此鞏固所學知識?;诖?,教師借助生活化問題創設相關情境,組織學生討論,讓學生在探究中增強對知識的理解。
陶行知先生提出“做思共生”理念,主張在教育學生時應積極推動“實踐”與“思考”的融合,讓學生在實踐中豐富學習體驗,在思考中增強知識理解,這為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提供了有力的基礎。教師應秉持開拓、優化的教學精神,在課堂教學中以思為引、以作為導,拓寬培養學生理解能力的路徑,使學生在理解知識的同時提升高階思維能力。
從傳統教學模式來看,教師往往通過例題分析、概念講解等方式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這不僅會降低學生的學習熱情,還容易讓其走進思維誤區。數學實驗能為課堂注入新的活力,可以借助任務促使學生動手操作,使其通過親身經歷實驗過程的途徑實現理解能力的發展,從而對數學知識形成全面認知,突破學習中的重點難點,這也是理解能力形成的重要標志。
以青島出版社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冰激凌盒有多大——圓柱和圓錐”教學為例,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圓柱、圓錐相關公式,教師可以開展數學實驗教學,助力學生攻克學習重點難點。
首先,提出問題,啟發學生思維。教師組織學生做圓柱形的“茶葉罐”并提問:“若‘茶葉罐’高3 分米,直徑是2 分米,請問制作過程中至少需要多少紙板?”學生通過思考和探究發現,題目求的其實是圓柱表面積,求制作需要多少紙板,其實是求“茶葉罐”上下底及罐身的面積。由此,教師通過設問激趣的方式,激活了學生的探究動力。
其次,教師組織學生參與制作小實驗,引導學生動手制作“茶葉罐”,并用剪刀沿著“茶葉罐”的高剪開,發現可以分為2 個圓形和1 個長方形,并圍繞“圓柱表面積”設計相應問題:“不同部分的面積是多少?茶葉罐的表面積是多少?”學生分析剪開后的茶葉罐,結合圓的直徑2 分米,得出圓的半徑為1 分米,算出底面積為3.14×12=3.14 平方分米,兩個圓的面積為3.14×2=6.28 平方分米。側面積就是長方形的面積,即底面周長×高,底面周長長度為3.14×2=6.28 分米,側面積為6.28×3=18.84 平方分米。由此,將求出的得數相加得出“ 茶葉罐” 的側面積,為6.28+18.84=25.12 平方分米。
最后,教師將學生的解題過程記錄在板書上,引導學生歸納圓柱表面積的組成結構,得出圓柱表面積=側面積+兩個底面積的結論。同時,教師再為學生設計拓展問題“某圓柱形筆筒高為15 厘米,底面直徑為8 厘米,求它的表面積是多少?”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新課標提倡在數學課堂中利用練習的契機滲透對比數學思想,讓學生在分析和判斷中形成理解能力,并找到解題答案,以此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教師應在課堂中利用比較分析法開展專題教學,引導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實現思維舉一反三、實現思維體系的完善。久而久之,學生會養成運用數學思想的習慣,通過對比完成推導、知識遷移等活動,使其解決問題能力得到提升。
以青島出版社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動物趣聞——克、千克、噸的認識”教學為例,為了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利用對比思想設計教學活動。
首先,考慮到學生對千克、克等質量單位不熟悉,教師可以采取新舊知識銜接的方式引入長度單位“米和厘米”,借助情境圖,以對比的方式幫助學生準確理解“克與千克”。比如,一根甘蔗長1.5 米,重4 千克,一節甘蔗長0.2 米,重500 克,讓學生通過分析對質量單位形成初步的認識,更輕松地借助舊知理解并掌握新知,達到以舊帶新的目的。
其次,教師在課堂中設計“有多重”活動,提前準備一個秤,請學生站在秤上測量體重,得出體重為30千克,再利用天平稱量橡皮,量出重量為60 克。教師將測量結果記錄在黑板上,要求學生結合測量結果說一說其中有什么規律,使其結合經驗認識到生活中常用千克、克單位表示物體的重量。由此,讓學生通過實踐認識到稱量較重的物體需要用千克這一單位,而稱量較輕的物體則需要用克這一單位。
最后,教師展示教材中的情境圖,利用小男孩與大象的對話提出問題:“猜一猜大象的體重是多少?”學生多會往大數上猜。此時教師引導學生結合情境圖中“太重了,換秤”描述,得出大象的體重要遠遠超出生活中的常見范圍,應該比千克大很多。換秤后,情境圖中又說“3 噸”學生進而產生疑問“1 噸是多少”。至此,教師需將“千克”與“噸”的概念聯系起來,以學生體重為例,若學生的平均體重是25千克,40 個人的體重加在一起約重1 噸?;诖?,教師通過對比教學的方式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認識到不同的質量單位。
數學學科在小學階段中占據至關重要的地位。學生作為學習主體,自身能力水平關系到對知識的探究深度。教師需指導學生感知數學知識的趣味性,以達到優化課堂教學的目的,應開展多樣化教學活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為學生準確、高效理解知識奠定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