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峰,魯晉秀,楊 峰,閆秋艷,賈亞琴,董 飛,申艷婷,任永康
(1.山西農業大學小麥研究所,山西臨汾 041000;2. 山西農業大學農學院,山西太原 030031)
臨黑187是山西農業大學(山西省農業科學院)小麥研究所黑小麥育種及栽培課題組于2007年利用引進的NSA98-0146為母本、太633/紫3為父本,采用系譜法經連續多代選育的水地黑小麥新品種。2019-2021年度連續兩年參加山西省南部中熟冬麥區(黑、糯小麥)水地組區域試驗,于2022年通過山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晉審麥20210014)。
臨黑187冬性,生育期235 d,成熟期與對照品種運黑28相當。幼苗直立,葉片細長,葉色深綠,分蘗力中等。株高75 cm,株型緊湊。莖葉有蠟質,旗葉直立。穗層整齊,熟相好。穗長方形,平均穗長7.7 cm,小穗密度中,長芒,芒色淺黃色,殼色白殼。護穎卵形,穎肩丘肩,穎嘴中彎。籽粒橢圓形、紫色,粒質角質。每公頃成穗數475.5萬,穗粒數41.3個,千粒重40.4 g。莖稈彈性和韌性優,抗倒伏力強,抗青干,成熟落黃好。
2019-2020年度參加山西省南部中熟冬麥區(黑、糯小麥)水地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產量5 239.5 kg·hm-2,比對照運黑28增產7.3%;2020-2021年度續試,平均產量5 659.5 kg·hm-2,比對照運黑28增產8.9%。兩年平均產量5 449.5 kg·hm-2,比對照運黑28增產8.1%。
2019-2020、2020-2021年度經山西農業科學院植保所人工接菌鑒定,中感條銹病、葉銹病和白粉病。
經農業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檢測,2020和2021年籽粒容重分別為810和818 g·L-1,粗蛋白含量(干基)分別為15.61%和13.87%,濕面筋含量(以14%水分計)分別為38.0%和30.1%,穩定時間分別為1.1和0.9 min,鋅含量分別為47.2和30.3 mg·kg-1,硒含量分別為0.13和0.029 mg·kg-1。
該品種適宜在山西南部中熟冬麥區水地種植。適宜播種期為10月上中旬,結合整地,在施用腐熟農家肥30 000~37 500 kg·hm-2的基礎上,通過化肥或復合肥,基施純氮120~150 kg·hm-2、P2O590~120 kg·hm-2和K2O 45~75 kg·hm-2。播量225~262.5 kg·hm-2,每公頃保基本苗450萬~525萬株。澆足冬水。冬前注意防治麥田禾本科惡性雜草,兼治闊葉雜草。在雜草2~4葉期,對麥田惡性雜草野燕麥、節節麥、看麥娘等,可選用3%世瑪乳油375~450 mL·hm-2加助劑,兌水225~300 kg進行莖葉噴霧防治;防治麥田闊葉雜草可選用10%苯磺隆150 g·hm-2兌水450~600 kg噴霧。混生型麥田選用闊世瑪防治。施藥要選擇氣溫在10 ℃以上(上午11 h至下午4 h)的無風晴天進行。返青期至拔節期,應視天氣、土壤墑情、苗情進行澆水及追肥,追氮量控制在34.5~51.8 kg·hm-2之間較為適宜。后期做好“一噴三防”,達到防干熱風、防病蟲、防早衰、提高灌漿強度、增加粒重的目的。在小麥蠟熟末期適時收獲,收獲時應注意做到單收、單曬、單儲,防止混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