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云徽 朱慧敏 丁巖松 崔小良(通訊作者)
(佳木斯大學 黑龍江佳木斯 154007)
近年來,國家政府部門著力推動體育事業和旅游產業發展,中國體育旅游產業迎來了新的契機,在體育、文化、旅游等諸多行業中開始嶄露頭角,也逐漸成為旅游產業提質增效與轉型升級的有力抓手。隨著體育旅游行業的蓬勃發展,面臨外延型數量發展走向內涵化提質成長階段。產業融合發展是產業動態發展的過程,屬于一種經濟現象,能夠有效催生新業態、提升產業價值鏈、推進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1]。體育產業作為支撐體育事業的重要部分,對體育事業高質量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體育產業的發展前景和可持續發展的潛力越來越凸顯。近些年,體育產業在旅游、房地產、交通、美食、酒店和展覽等行業發揮出強大的支撐作用。體育旅游拓寬了旅游和體育產業鏈,使旅游發展出現新高峰并促進了市場消費。在產業融合背景下,安徽省要充分發揮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體育資源,依托國家和政府的政策支持,充分整合體育和旅游活動,推動安徽省體育產業、新業態、新經濟增長點高質量發展。本文對體育旅游產業的發展現狀進行了分析,同時考慮了宏觀環境因素,為安徽省體育旅游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隨著大眾經濟生活水平和品質的不斷提升,其身體和心理健康意識日益增強、心理壓力增加,人們選擇使用健康、有活力的體育旅游方式進行壓力的釋放和緩解。體育旅游消費需求的不斷增長促進了體育旅游市場的發展。隨著全域旅游和健康中國戰略背景下北京冬奧會的不斷推進,體旅融合成為主旋律,體育旅游成為我國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新戰略駐地。體育旅游是體育與旅游相結合的新型服務業,完善和豐富了體育產業的組成部分。現階段,安徽省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對體育旅游行業的健康發展高度重視。疫情結束后,江淮兩地的體育旅游賽事如雨后春筍般遍地開展。2023年,在銅陵市體育中心舉辦的安徽省第十二屆“美麗鄉村”農民籃球大賽,全省各地市16支代表隊在為期兩天的比賽中展開“強強對話”,通過舉辦農民籃球大賽,豐富了農民群眾的體育文化生活。為了進一步推動“體育+旅游”的發展,構建多層次賽事體系,安徽省體育局創辦并發布了2023“皖美山水”騎行賽,本次賽事以融合發展為主線,以山水資源為依托,積極推動體育、文化和旅游的融合發展。共設8個站次,賽期歷經春夏秋冬。首站于安徽全椒開始,途經國家森林公園、休閑體育度假區和國家級體育旅游產業示范基地。體育賽事的廣泛開展成功地為當地體育旅游產業發展揭開了新的篇章,也為安徽省體育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做出了積極的實踐探索。
安徽省地處中國華東地區,屬于中國東部經濟區,地處長江、淮河中下游,長江三角洲腹地,承東啟西,連接南北,左右逢源,具有雙向多維的區位優勢,是我國重要的交通樞紐之一,安徽省內共有35條高速、8條國道、21條鐵路線路、6000多千米的河內航道、400多千米的長江黃金水道、一二類口岸11個、港口16個、民用機場機場6個,便利的交通,為安徽體育旅游資源挖掘和建設提供了便利條件。
安徽省區域為暖溫帶、亞熱帶過渡氣候,平原、臺地(崗地)、丘陵、山地等類型齊全,造就了風光秀麗、不勝枚舉的山岳、水域和巖洞旅游資源。皖中和皖南山體資源眾多,如大別山、黃山、九華山、天柱山等,其中,黃山和九華山是世界旅游勝地。可通過地域優勢開展攀巖、登山探險、定向越野、蹦極、卡丁車等體育旅游項目。安徽省地跨淮河、長江、新安江三個流域,湖泊眾多,有出名的氣勢宏偉的“人造湖”萬佛湖、全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和安徽省最大的水庫之一的太平湖等,大大小小的河流約有2000多條,可開發漂流、皮劃艇、劃船,劃龍舟、休閑垂釣等娛樂性強的水上體育旅游項目。安徽省有被譽為“天下四絕”之一的、華東地區最大的喀斯特溶洞群、江北第一洞——紫薇洞和已被發現的溶洞景觀中最為優秀的代表作——蓬萊仙洞等,領略喀斯特地貌,切身體驗溶洞群巖溶奇觀,根據可行性開展溶洞探險賽事、溶洞游覽等體育旅游項目。
安徽有著悠久的歷史、絢麗的文化和個性鮮明的徽州文化、皖江文化、淮河文化,文化發展源遠流長;擁有五禽戲、賽龍舟、抬武帝等傳統體育項目,同時,還具有民間優秀傳統劇種黃梅戲、泗州戲等;文化資源種類紛繁,戲劇、書畫、教育、民俗等多種文化百花齊放;還擁有3處世界文化遺存,3項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5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11個國家優秀旅游城市,徽州民間藝術節目“花棍舞”“抬閣”“仗鼓舞”等多次亮相中國國際民間藝術節等開幕式,進一步推動了皖南民俗體育文化旅游的欣欣向榮。蕪湖馬燈、全椒正月十六走太平、桐城福塘三合龍舟會、徽州板凳龍、奎湖龍舟節、《淮南子》養生操、當涂龍舟錦標賽、黃山軒轅車會等8個項目成為中華體育文化優秀項目,成功打造了推動地方體育旅游發展的核心組成元素。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行動是思想的體現。隨著體育旅游產業占據市場結構比重的增大,一系列相關政策相繼出臺,為體育旅游產業的發展打了“強心劑”。近幾年,國家將體育產業在促發展、保民生方面推向了新的高度,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動體育產業蓬勃發展。2009年國務院出臺的《關于加快旅游業發展的意見》和2010年出臺的《關于加快體育產業的指導意見》中均明確指出, 要加快旅游業與體育產業的融合,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安徽省頒布出臺了諸多扶持體育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為體育產業發展提供了充足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支持,促進了體育產業高效良好的資金運作[2]。安徽省響應國家政策,相應出臺了《安徽省體育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安徽省體育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安徽省體育產業“十四五”發展規劃》,都對體育產業的發展做了總體要求和部署。相關政策的扶持,展現了國家層面對體育旅游產業發展的重視和期許,外部環境提供推動力促使其向內涵化、品牌化、特色化的方向發展。
體育賽事作為體育旅游產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和提高投資吸引力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我省積極創立全國、國際賽事活動品牌,常態化舉辦社區運動會,突出“六球一舞”全民健身“四級聯賽”,形成“省有精品”“一市多品”“一縣一品”賽事特色。
體育比賽不僅是一種競技活動,還是一種能夠促進消費的經濟形式,具有巨大的推動力。安徽省致力于打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戶外徒步運動品牌賽事,以國際、國家級重大賽事為突破口,進一步推動了體育旅游產業多元化發展。同時,安徽省還擁有一項國家級體育旅游精品賽事,為地方賽事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平臺和機會。安徽省近年來舉辦了許多有影響力的體育賽事,包括世界傳統武術錦標賽、中國體育文化·體育旅游博覽會、黃山登山賽、亳州五禽戲養生健身節、全國綠色運動會和合肥國際馬拉松等。僅在2016年,全省就舉辦了超過1000場次的體育賽事,共吸引了超過100萬名運動員和800萬名觀眾參與,為當地經濟帶來了超過20億元的消費拉動。今年,全省將舉辦縣以上體育賽事活動3000次以上,參加賽事活動人數將達500萬人次以上。
區域資源發展不均衡,皖東南的旅游資源分布較為集中,開發速度較快,而皖西北旅游資源分布比較分散且旅游資源相對缺乏,體育旅游項目開發的深度和廣度都不夠,體育旅游產品多集中于“三山兩湖”地區,導致安徽省南北地區的體育旅游發展呈現出明顯的不均衡,這種不均衡不僅影響了安徽省體育旅游的整體性和協調性,也給其未來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挑戰。
隨著體育旅游的快速發展,體育旅游人才方面的問題也逐漸顯現出來,體育旅游指導人員不專業,體育旅游人才培養重理論、輕實踐,在許多體育旅游項目的實施過程中,需要具備豐富經驗的專業人員提供技術指導、培訓和安全保護等服務,以確保項目順利開展。在我國高校開設體育旅游專業可有效提高學生對相關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安徽省的高等院校在開設體育旅游專業方面存在數量不足的問題,同時該專業的學生總數相對較少,需培養具備復合型素質的人才,既要掌握體育專業知識,又要掌握旅游專業知識,如高爾夫旅游、野外探險旅游不僅需要豐富的專業知識與技能,還要有安全知識及基本醫療救援知識與技能。
相對于近年來體育旅游產業起步較早且經濟發達的長三角一市兩省,安徽省的體育旅游產業競爭力較弱,起步較晚。江浙滬地區經濟表現良好,人均GDP差距較小,吸引了更多人定居。有許多潛在的體育和旅游游客,交通、住宿和餐飲、購物和娛樂、休閑等基礎設施齊全,不僅可以容納更多游客,還可以提供優質的服務。江、浙、滬旅游局在國內率先開展“長三角區域旅游規劃”研究,安徽與長三角其他省市的經濟聯系強度最低,安徽不靠海,沒有港口,海上體育旅游產業項目開展困難,而江浙滬靠海,濱海體育旅游資源豐富,如浙江安吉大竹海運動休閑旅游精品線路,梅山灣特色濱海旅游等。因為體育旅游目的地通常也是著名景區,在對外形象方面,其體育旅游部分因游客感知度差、重游意愿不強而在游客心目中未能形成獨特形象,導致其整體競爭力不強[3]。
安徽體育旅游缺乏強大的品牌形象,體育旅游項目同質化程度高,缺乏鮮明的品牌優勢。更多依托自然生態資源,支持徒步、騎行、馬拉松、駕車等體育旅游項目的開展。與民間文化和體育、民間體育傳統和特色體育的融合不深,不同景區之間聯系松散。景觀資源范圍和水平較小,無法形成優勢互補,整體合作不足,品牌效應未形成,集聚效應無法體現,更依賴于企業宣傳。在有形產品中,體育用品與旅游紀念品需要相互融合,如將戶外用品、健身設備作為旅游商品開發銷售。從產品特征角度來看,體育與旅游具有高度的契合性,這種同時具有共性和特性的衍生物,為體育和旅游融合的產品設計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前景。
首先,為了促進安徽省體育旅游產業高效發展,必須建立完善的產業管理和監督規章制度,這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因此,加強對體育旅游產業進行監管與規范顯得尤為關鍵。目前來看,針對體育旅游產業的監督管理水平亟須進一步加強和深入,從而為體育旅游產業發展營造一個公平、公正、公開透明的市場環境。在體育產業發展方面,政府和企業要加強溝通對話,推動并實施聯席會議制度,匯集不同的人才和經驗,協調和解決問題,有效避免產業項目實施和相關產業統籌協調發展時出現管理機制不完善、責權分配混亂等問題。此外,體育旅游企業內部缺乏完善的監督機制,導致很多問題。
其次,目前安徽省的體育旅游市場缺乏有效的規范和管理,導致市場秩序難以得到有效維護。體育旅游企業之間競爭激烈,一些地方盲目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了社會效益。體育旅游產業的創新發展涉及多種業態,這些業態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產業群體。由于體育旅游產業具有較強的關聯性,因此需要通過一定的手段加大市場監管力度,才能保障整個體育旅游產業健康有序發展。對于這些產業,市場監督管理方面需進行細致的分類和統計,但實際執行情況并不盡如人意。例如,一些體育旅游中介服務業在開展業務時不能綜合全面權衡,忽視了消費者的利益和情感體驗。此外,在與消費者簽訂合同時存在隱瞞協議條款或進行捆綁銷售等現象,這些市場運作行為的細節監管機制至今仍未得到完善。
最后,體育旅游企業之間的競爭關系沒有得到合理的引導和整合。此舉將對安徽省的體育旅游品牌形象造成負面影響,同時也會阻礙該產業的標準化和創新化發展。
政府要在理解各個地區區域優勢的基礎上,采取合理措施促進其發展,最大限度地發揮區域效益,并與每個地區獨特的體育文化相結合,在每個地區發展體育旅游項目,形成一定的標桿,突出區域資源優勢,開發高質量的運動旅游線路,大力發展體育旅游產業,維護賽事和風景區,區域發展模式上要體現出重點開發、整體發展的思路,從而充分發揮地方風俗文化特色,帶動優勢項目合理開發[4],從而促進全省旅游的共同發展。樹立全省“一盤棋”的戰略發展思想,加強各區域間的有效銜接。依據資源稟賦進行合理布局,分類建設體育產業功能集聚區。優化體育產業布局,打造功能集聚區,促進體育產業的發展和繁榮。加強城市圈的體育資源整合與開發,培育壯大新興業態,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規模的體育服務企業集群,促進體育用品業向高端邁進,從而進一步提升產業結構水平。
體育旅游的繁榮離不開具備體育和旅游專業技能人才的積極參與,他們是推動體育旅游發展的中堅力量。政府要為高校培養體育旅游人才提供政策支持,開發設計有針對性的文化課程,以培養專業人才為目標,涵蓋體育旅游管理、開發、導游等領域,不僅需要學校培養體育旅游專業人才,也需要政府和企業培養相關人才,政府和企業提高對從事體育旅游的就業人才的資金和就業保障,也能吸引其他專業人才到體育旅游行業工作,通過實習實訓與教學培訓、開展校企合作等模式與體育旅游相關企業建立密切聯系,借用高校的教學資本為企業培養所需的體育旅游人才,促進人才培養與就業相結合。
在旅游業競爭由景區與線路向區域與城市競爭轉變的大環境下,應積極開發體育觀賞型、賽事參與型、康體養生型、探險刺激型等體育旅游新業態并培育體育旅游精品景區與精品項目,促進體育主題酒店餐飲、戶外運動裝備制造及其他相關行業的發展。強化省級體育旅游基地和體育旅游產業集聚區的規劃,打造以體育賽事為核心的休閑娛樂體驗帶。以長江和淮河流域具有特色旅游資源的江河湖泊為基礎,打造游艇碼頭并提供游艇租賃及其他旅游服務,努力打造2個國家公共游艇碼頭及水上運動中心。大力開發休閑度假、健身娛樂、水上游覽等專項體育旅游產品。打造合肥、黃山、宣城、蕪湖、蚌埠自駕游中心城市,加快發展體育休閑度假酒店、民宿業,打造融“吃”“住”“行”為一體的多功能綜合性旅游目的地,推出多樣化自駕游精品路線。加強與國內知名景區的合作,打造一批有影響力的水上休閑娛樂項目和主題活動,促進體育旅游業發展。深入發掘本省地方文化內涵、培育本省特色旅游品牌、打造傳統工藝美術精品。
安徽省要創建體育旅游特色品牌,提高體育旅游產品的核心競爭力與吸引力。體育旅游企業要將持續改進的理念融入產品內在文化情感和外在感官體驗,從而有效避免產品的同質化。如打造特色旅游體育景點紀念品,加大宣傳力度,積極培育體育旅游消費市場,一個景區紀念品開發狀況一定程度上標志著該旅游景區開發的成熟度[5]。可以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網絡平臺推廣安徽體育旅游產品。在宣傳上,必須堅持政府公益宣傳和企業市場宣傳相結合、景區景點宣傳和旅游目的地整體形象宣傳相結合[6]。
綜上所述,人們的出游需求、生活方式及休閑內容等方面的改變,使得體育消費與旅游消費成為時代潮流,開發出“體育+旅游”產品作為旅游發展模式中的一大亮點,依托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產業融合的市場需求,安徽省的體育旅游產業展現出了明顯優勢,但還處在發展初期,許多方面還不夠健全,面臨著皖南北發展不均衡,體育旅游專業人才缺乏,市場競爭力弱,品牌特色不明顯,宣傳薄弱,體育旅游產業監督管理水平有待提升等問題,所以要緊跟國家政策的扶持腳步,促進安徽省體育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