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佳燕 金成瑞 朱義仁
(浙江工商大學杭州商學院 浙江杭州 311508)
桐廬縣始建于三國吳黃武四年(225年),曾于隋開皇九年(589年)廢桐廬入錢塘縣,至仁壽二年(602年)復置;唐武德四年(621年)析桐廬西北七鄉置分水縣,同時于桐廬置嚴州;三年后廢嚴州及分水縣;如意元年(692年)復置分水,更縣名為武盛;神龍元年(705年)復名分水縣;寶應元年(762年)析分水西部地置昭德縣,大歷六年(771年)廢昭德還屬分水;天佑三年(906年)劃分水東北五鄉入臨安;1949年4—5月,分兩縣解放,1958年11月廢新登、分水兩縣入桐廬;1960年5月又廢富陽入桐廬,并隸屬于杭州市。1961年10月復置富陽縣,今桐廬縣政區,基本上為原桐廬、分水兩縣轄地。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堅定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用好紅色資源,繼續推進紅色基因傳承,賡續紅色血脈。”而紅色旅游作為一門集政治、教育、觀賞為一體的具有鮮明中華民族特色的旅游產業,是革命教育的延續,也是紅色精神的培育,更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
桐廬縣擁有眾多紅色旅游資源,全縣境內共有省、市、縣三級15家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本文以浙江省桐廬縣為研究對象,深入探尋桐廬縣紅色旅游的發展現狀,并分析目前所存在的包含管理體制不暢通、配套設施設備不足、展現形式單一、開發項目單一等問題,通過桐廬縣政府文旅部門組建專門的項目團隊對點解決的方式,提出與之相對應的解決方案,共同推進桐廬紅色旅游的創造性發展。
本項目通過實地走訪、問卷調查、親身體驗等多種方式,全面了解桐廬縣境內可持續發展的旅游資源、深入探尋現行旅游發展模式下的不足,進而組建相關項目團隊進行對點解決、推進、發展、提高。并聯合桐廬縣相關發展部門和景區單位,以高質量紅色旅游模式和互聯網傳媒各項聯動數字化發展為建設重點,對多產業進行投資開發,攜手推動桐廬縣發展沉浸式紅色旅游。
桐廬縣是一所具有濃厚紅色革命歷史背景的縣城,擁有眾多紅色旅游資源,截至目前,共接待游客1萬多人次。其中,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嚴子陵釣臺碑園和桐廬金蕭支隊紀念館、桐廬縣葉淺予藝術館等4家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成為假期備受游客青睞的“打卡”地。2021年4月15日,桐廬縣正式發布桐廬紅色精神譜系和8條紅色研學線路,深受游客歡迎,足以看出桐廬縣是一座具有發掘潛力的紅色旅游資源旅游地。
2.1.1 政府大力支持
“先保護、后發展、再創新”,在做好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工作的基礎上,桐廬縣對當地的紅色文化資源以沉浸式紅色旅游的方式進行了一定程度的開發,制定了《桐廬縣旅游業“十一五”發展規劃》和《桐廬縣振興旅游休閑產業五年行動計劃》,激發了當地文旅產業的活力,促進了該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桐廬縣人民政府除了營造有利的政策環境,還投入了大量資金來發展紅色旅游,2023年3月10日,桐廬縣發布了《桐廬縣人民政府關于推進文旅體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等相關政策,政策指出,必須圍繞三大戰略,加大財政扶持力度,每年統籌安排文旅體產業扶持資金不少于1600萬元,用于支持文旅體產業高質量發展;通過財政扶持,全力推進文化、旅游、體育產業迭代升級;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細化財政分類扶持政策,提升財政扶持資金使用績效;嚴格財政扶持決策程序,明晰工作職責,強化財政扶持資金績效的評價和審計,規范財政扶持資金有序使用。這些資金的投入,有效加快了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進程,使革命傳統教育與旅游產業的發展很好地結合起來,推動桐廬縣紅色旅游產業整體發展。
2.1.2 景點分布小而散
桐廬縣旅游資源共有69處,其中,自然資源13處,人文資源56處,包括省、市、縣三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5家。由于桐廬縣全縣地勢自西北和東南向富春江沿岸降低,以丘陵山區為主,平原稀少,而龍門山主峰牛背脊之觀音尖,海拔1246.5米,為境內高峰,故全縣境內紅色旅游景點如嚴子陵釣臺碑園、桐廬金蕭支隊紀念館和葉淺予藝術館等由地形地勢割裂而分布小而散,難以建立系統坐標聯系,收到最大旅游觀景效用。
2021年以來,桐廬縣新合鄉抓住建黨百年契機,在強力推進“紅色新合難忘金蕭”黨史學習教育基地建設的同時,還著力研究紅色資源數字化展陳,重點打造“線上線下”完整的紅色文化數字化產業鏈條,因地制宜探索紅色旅游數字化改革發展新模式,完成了5G信號覆蓋及“一館十舊址”數字化展陳提升和影視化場景還原,還創新研發了“趣新合”應用場景。借助“趣新合”應用場景,新合鄉將建立起全域旅游經濟監測與預警系統,實現旅游數據實時掌握、安全風險精準研判、旅游服務功能優化、產業聯動平臺搭建,進而拉長旅游產業鏈,持續擴大旅游綜合效應,探索革命老區實現農村美、農民富的有效途徑,助力美麗鄉村3.0建設。下一步,新合鄉還將不斷完善平臺服務功能,填充更豐富的信息資源,整合更全面的數據資源,為游客、商家、政府提供更優質、更貼心、更精準的服務內容,探索“數字+紅色文化”賦能助推革命老區共同富裕的實踐路徑。
梳理桐廬紅色精神譜系,重走桐廬8條紅色研學線路,涉及金蕭支隊革命歷史、桐廬第一個黨組織誕生地、鐘山“吳宅之戰”等多個革命遺址、舊址,涵蓋“梅蓉精神”“南堡精神”“快遞精神”等多個學習主題,參與“進行一次現場宣誓、聆聽一個歷史故事、誦讀一段文獻史料、觀看一部紀錄影片、參加一次場景體驗、進行一項互動教學”活動,提供實地學習和現場教育陣地保障。
桐廬縣不僅擁有豐富的紅色旅游資源,而且還擁有優質的生態環境。近年來,桐廬縣抓住機遇,立足當地生態優勢,躋身全省60個重要紅色景區名單。在金蕭大隊紀念館旁修建“雪水云綠”茶藝館,打造出了一條別具一格的“茶鄉旅游”路線。從金蕭支隊紀念館到茶葉藝術館,已經成為當地紅色旅游路線的重要樞紐,促進了紅色文化資源和旅游業的發展,提高了其吸引力、競爭力和市場可持續性,帶來了明顯的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
政府大力推進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傳承紅色精神的同時,將紅色精神與旅游產業高度結合,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桐廬景區有著多個主管部門,部門之間互不隸屬、各自為政,景點也分布在不同的村鎮,政府主體往往忽視景區間的差異,對風景區的開發思路、建設標準不一致,阻礙了生產要素跨景區流動,難以在桐廬縣境內形成一股合力,旅游整體合作開發程度較低,這些因素不僅限制了桐廬縣紅色旅游的發展,還影響了整個景區的發展。
桐廬縣雖然是一個擁有眾多紅色旅游資源的革命老區,但區位條件較差,經濟外向依存度較低,交通及其他相應的基礎配套設施建設落后,可進入性較差,集群性弱;再加上缺乏廣告宣傳和項目資金,市場知名度較低;單一的文化、教育、衛生事業導致桐廬縣紅色革命老區的自我發展機制和自我更新能力缺乏。隨著新時代紅色旅游產業的迅速崛起和游客數量的大幅增加,各個紅色景點觀覽區綜合配套服務體系建設不足的問題逐漸凸顯出來,極大制約了桐廬縣紅色旅游經濟的發展和創新。
桐廬縣的紅色旅游資源基本是以傳統平面、靜態形式的展示為主,如革命活動遺址、名人故居、紀念館、博物館等,講解員缺乏應有的知識儲備和講解技巧,存在講解枯燥乏味、語言生硬、死記硬背和講解內容不完善等問題,對游客特別是年輕游客的吸引力不大,難以滿足新時代游客對精神文化層面標準提高的需求。加之許多紅色旅游景點沒有很好地與當地的自然資源和風俗習慣相結合,千篇一律,降低了其經濟利用價值和人文觀賞價值。
隨著紅色旅游發展進程加快,在各地方政府的支持下,爭相開發紅色旅游項目,缺乏區域性的統籌規劃與開發概念導致缺乏地方特色和產品內涵,重復度高,紅色旅游形式簡單,內容枯燥,降低了紅色旅游的吸引力,經濟價值沒有得到有效挖掘。
桐廬縣對紅色旅游景區的資源開發僅停留在表面,紅色旅游的游覽項目不豐富,產品結構不合理,游覽內容過于單調,未能深入挖掘紅色文化和地方文化的內涵,未能傳承歷史文化遺產和展示地方文化的獨特性,難以滿足游客的多樣化需求,沒有將桐廬地區的傳統民俗文化和特色環境資源相結合,缺少以自然資源開發為主的景觀旅游、休閑避暑等旅游項目,導致游客在游覽桐廬縣的主要紅色景點時參與度不夠、停留時間短,無法形成綿長的旅游產業鏈,也無法促進桐廬紅色旅游產業縱深發展。
桐廬縣紅色旅游景點小而散,游客在每一小景點的觀景時間較短,沒有有效建立起各個景點之間的聯系、促進旅游景點后續延伸產業發展,例如,在2016年前的蘆茨灣,江浙滬來游玩的旅客通常只能停留1~1.5天,而現在蘆茨慢生活產業體驗群成功建立了游客、登山、觀景,以及和其他景點的聯動,游客通常能夠停留3天以上,給當地的民宿產業帶來了大量收入,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桐廬縣以現代科學技術為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在充分調研、充分協商的基礎上致力于打造新的旅游模式。招募科技型專業人才駐桐融桐,開發并運用新時代科學技術高科技產品,讓游客從感覺和認知邏輯的角度體驗當地的紅色文化,支持5G和數字虛擬技術(VR)的歷史全景和實時圖像直播,讓游客隨時隨地回到互聯網上最真實、最生動的歷史場景,加深對觸摸系統和認知邏輯革命精神的理解。桐廬縣在新技術的支持下,為學習、交流、教學開發了新的平臺,也為紅色革命精神的傳播和教學提供了新途徑,在增加游客體驗的同時更好地宣傳了紅色文化。
桐廬地域資源優勢明顯,位于長江中下游經濟帶、更位于江浙滬產業集群內,市場人群較為廣泛,加之現代交通和桐廬縣內交通設施等的完善,更便利了其他區域的消費群體來桐旅游。此外,隨著科技手段的不斷進步,桐廬縣升級資源展現形式,利用現代聲、光、電手段呈現現實與虛擬交匯的科技影像匯,通過視覺影像營造出立體影像,在體驗感上賦予消費者超值體驗。同時,還在視覺效果傳播與畫面宣傳傳播上,遠遠超出傳統旅游項目的傳播半徑,提升了桐廬景區的消費吸引力,市場前景良好。
桐廬縣可通過組織大學生紅色研學體驗,開展多項紅色專項體驗活動,以大學生為主體在各項活動中實地走訪、問卷調查,探訪紅色資源載體,如瞻仰革命遺址、參觀革命紀念館、學習先烈事跡等,深入挖掘并整理桐廬紅色資源信息上交至桐廬縣,桐廬專家團隊整合桐廬當地紅色資源的同時,探尋現行旅游發展模式的不足,進而團隊點對點解決、推進、發展、創新桐廬旅游模式,并針對桐廬縣不同的紅色背景和當地資源配置,與相應景點負責人充分溝通,共同打造適合當地的沉浸式、體驗式紅色文化旅游項目。
隨著紅色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越來越受重視,紅色旅游成為老城經濟的重要增長點和國內旅游業的新亮點。在黨中央和國家的大力支持下,紅色旅游發展持續向好,產品供給質量持續提升,市場規模不斷擴大。
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全國紅色旅游接待人數從2004年的1.4億人次增長到2019年的14.1億人次,實現了10倍增長。新冠疫情的爆發對旅游業造成了巨大沖擊和影響,但在國家和地方政府的積極推動下,紅色旅游表現出較強韌性,出游人數超過1億人次,中國紅色旅游收入逼近4000億美元。2021年一季度全國紅色旅游總人次同比2019年增長1028%,2021年上半年全國紅色旅游總人次同比2019年增長268.8%,“紅色旅游”搜索熱度較上年同期增長176%。
可以發現,盡管受到疫情影響,紅色旅游依然強勢不減,呈現穩中向好趨勢。2022年紅色旅游人數同比增長15.4%,達13.24億人次,景區綜合收入增長18.3%。預計2023年,紅色旅游累計收入將超過1萬億元。紅色旅游在全國范圍內廣泛存在,具有良好的群眾基礎和廣闊的發展空間。
截至目前,我國已經形成12個重點紅色旅游景區、30條紅色旅游精品線路以及100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的紅色旅游發展大格局。疫情放開后,國內外旅游更是呈爆破發展態勢,市場需求強勁。
中央財政對紅色旅游專項資金投入持續增加,我國紅色文化旅游業發展迅猛,已成為文旅融合的新焦點、文旅產業的重要板塊。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財政支持紅色旅游景區建設資金高達60億元。桐廬縣人民政府也對桐廬旅游發展給予大量資金支持。2023年3月10日發布的《桐廬縣人民政府關于推進文旅體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旅游景點根據項目引進、創新發展、傳媒營銷等情況分等級給予1萬~100萬元的補助或獎勵,為桐廬紅色旅游發展提供強勁的政策和經濟支撐,激活桐廬縣紅色旅游市場主體的自主自覺性、創造創新性,為其打造紅色旅游新發展模式提供不竭人才來源和經濟支撐。
桐廬紅色旅游資源豐富,通過走訪發現,桐廬縣的分水鎮、富春江鎮、鐘山鄉及新合鄉共有6項重要事件、4項重大戰斗、4項重大精神、6位重要人物、12處紅色場館等,共同描繪了桐廬縣紅色革命精神譜系。桐廬縣應發揮資源豐富優勢,構建桐廬旅游產業與延伸產業及鄉村振興之間的坐標體系,找準最佳選擇,加強各大旅游資源間的流動,通過深入研究紅色旅游資源的內涵,將其內容相近、地理位置相同的紅色景點進行資源創新,成立新的旅游品牌,從而進一步推廣桐廬縣紅色旅游品牌,提高其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并在高校研學、精神培育等文旅領域深入建立戰略合作關系,致力于打造桐廬新的紅色旅游模式。
桐廬不僅有紅色資源,還包括眾多擁有優美自然風光的古村落、古建筑,如梅蓉村、深澳古村和瑤琳鎮等,桐廬縣可以整合縣內旅游資源,深入挖掘景點內涵、展示地方特色文化,將紅色旅游的主題融入桐廬本地,并與其他旅游資源進行有機整合,打造新的紅色文旅集群。發揮紅色旅游的引領作用,充分開發和利用鄉村旅游資源,如將紅色資源與綠色自然生態、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等相結合,游學合一,由此鏈接各旅游景點、豐富旅游項目,科學合理地將地域相近的旅游景點囊括進一個新的紅色旅游集群,避免旅游發展的庸俗化、單一化,構建起桐廬整體的紅色文旅產業發展的坐標協調體系,形成各集群的獨特標識,集群式地發展能夠激發各旅游景點的活力,促進景點個體創新,使集群整體受益。
桐廬紅色旅游還應積極融入新時代科技元素,吸引新時代青年人才、專家團隊、旅游招商項目等入駐,促進本區域內的人才資源升級,為桐廬紅色旅游發展決策、推進、創新提供強勁的人才支撐[2]。還要善于使用現代信息技術,運用專家團隊研發的數字手段,將旅游資源背后的內涵可視化,如革命歷史VR重現、地方文化講解等,創新其展現形式,達到觀覽效果最大化。此外,桐廬縣政府應抓住旅游產業發展契機,積極號召村民共同打造紅色旅游產品、擴大旅游產品鏈、延長景點停留時間,同時帶動景點沿線和周邊消費,促進鄉村振興進程。同時,還要完善桐廬縣內交通、住宿和通信等旅游基礎設施,極大改善區位條件,為桐廬紅色旅游發展賦能加注。
在桐廬縣內建立一個統一的旅游管理系統,將桐廬縣內所有旅游資源分類整合、編碼入庫,例如,以產業集群為區分,分別以A、B、C等編碼,集群內所包含的小景點、可發展的延伸產業再以數字或其他字母進行編碼,又在集群A中形成可抱團發展的小團體,以該方法一法同治,促進桐廬縣紅色旅游集群的發展和旅游資源的利用最大化,還能在發展中帶動周邊地區和居民發展致富。同時,加強部門之間的協調,建立跨部門的聯席會議或工作組,定期召開會議,促進各相關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和溝通。通過協調解決問題和制定共同的政策,提高管理效率,促進各旅游集群在同一決策部門的指引下創新發展,同時保持自己的特色,推進桐廬地域發展。
本文在筆者實地走訪調研的基礎上,發現桐廬縣紅色旅游發展存在的問題,并立足實際提出解決措施,解決桐廬紅色旅游發展管理體制不暢通、配套設施設備不足、項目單一、產業集群規模較小等問題,探尋出一個桐廬縣新的紅色文旅發展模式,為桐廬縣發展紅色文旅產業提供一條可參考的目標路徑,同時為革命精神傳承、時代精神培育、中國文化構筑升華提供一個新的路徑選擇,對其他地域推進旅游行業發展、紅色精神傳承創新有其現實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