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蕊
《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是馬克思思想的秘密和誕生地,是馬克思理論發展史上一部重要的根基性著作。《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沒有馬克思對美好生活這一概念的直觀表述,但他對資本主義制度阻礙工人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進行了批判,并提出個體和社會只有通過揚棄異化后的勞動,才能真正實現工人階級以及人類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由此可體現出馬克思早期思想中對于“美好生活”的理解。內涵豐富而全面的美好生活理念也給予我們如何在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創造人民的美好生活以啟示。本文主要分析“美好生活”理念的主要內容、創造路徑以及現實意蘊。
在《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中,馬克思從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出發,進一步揭示了“美好生活”的基本內涵及其重要特征。
在市民社會,生產資料私有制和社會化大生產之間的矛盾導致工人的勞動異化,馬克思系統地闡述了這種勞動異化也進一步導致工人生產生活、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異化。物質生產活動及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勞動者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人們本應通過自由自覺自主的勞動創造出滿足自己生存需要和發展需要的物質財富。但是,資本家過度追逐資本增值而摧殘和壓迫工人階級,導致吃、喝、住、行等低級生理需求成為工人進行勞動和生活的唯一目標。工人不再以人的身份存活,在運用自己吃、喝、生殖等與動物無異的生理性機能時,才認為自己在生活,而真正進行人類的勞動時,卻覺得自己只是動物。異化勞動將人的自由自覺的主體活動貶低為生存手段,導致人類追求物質需求、生理滿足的動物性需求不斷放大,人們貪得無厭地追求物質上的刺激感和體驗感,過度依賴于物而沉淪于虛假的物質需求,將自己沉溺于商品世界,形成了商品拜物教。
美好生活是個體和社會以自覺地實踐為路徑,在構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身之間辯證和諧關系的動態過程中創造的人民物質豐富、精神豐盈的生活。
1.物質豐富。滿足所有人生存和發展需求的特定社會歷史客觀物質條件是人類美好生活的實現的基礎,在《手稿》中,馬克思強調了物質生活條件的重要性,并指出物質豐富是美好生活實現的前提條件。通過對工人貧困潦倒生活狀態和資本家沉溺于物質追求的批判,馬克思深刻闡明,基于揚棄后的異化勞動而達到的生產力高度發展和物質極大豐富是追求美好生活的物質前提,豐裕的物質條件可基于以往發展的全部財富基礎之上。
2.精神豐盈。美好生活的創造有賴于人的精神生活的不斷豐富以及精神境界的不斷提高。提高人民群眾的精神水平是美好生活的內在價值要求。精神世界豐盈是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保證,生活是否“美好”是基于一定物質基礎上的人的主觀感受,由于生活環境、成長歷程和價值取向的不同以及教育文化水平差異,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理解也具有差異性,但如果脫離正確的精神引領,無法獲得真正的美好生活,因此,精神生活的豐富和精神境界的提升為美好生活指明方向。在這個意義上,美好生活的實現過程與人們精神生活及精神境界不斷提升的過程是辯證統一的。
實踐是實現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徑,個體和社會需要通過實踐自覺地建構人與自然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自身之間的辯證和諧關系,實現“人向自身、向社會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復歸”[1],從而塑造物質豐富、精神豐盈的美好生活。
人與自然是對象性關系。人是自然界的組成部分,作為自然存在物人是具有生命的有機體,從自然界獲取生產和生活資料來維系生命的存續發展以及人類的延續。人在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確認自己的本質力量,也生成人的精神世界,人無法脫離自然界存活。人與自然獲得雙重解放,以廢除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人占有和異化勞動的揚棄為基礎,通過科學的實踐,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把握人與自然本質聯系,從而構建人與自然的辯證和諧關系實現美好生活。
在《手稿》中,馬克思指出,“人的普遍意識的活動只是作為人的社會存在物的理論存在,而不是與現實生活相敵對的抽象”[2]。現實的人在從事各項實踐活動中形成一定的社會關系,人與社會之間的辯證和諧關系是實現美好生活的基礎保障。馬克思認為,人的生命表現形式體現為其社會生活的表現和確證,個人具有社會性。“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3],現實的人通過實踐實現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人的社會本質就是人的自身實踐的社會產物,單個人無法完全脫離共同體實現個體美好生活,真正的美好生活只有在共同體中才能逐步實現。
馬克思通過分析資本主義社會下的異化生活,揭示了異化產生的根源,并提出要想實現人性的復歸,實現美好生活,就必須完成對私有財產的揚棄,即對異化產生的根源的積極揚棄,解放受制于地方、民族、階級的社會分工對人的發展的束縛。實現對人自身生命的完全占有,實現人向人自身的復歸,就必須揚棄自我異化。實踐是實現個人真正的自由的根本途徑,通過實踐,揚棄自我異化,實現向人的本質的全面復歸,使實踐成為人的目的,勞動不再是自我實現的一種手段,而是自我實現本身。實踐為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創造條件,實踐是構建人與自身之間和諧關系的基本路徑,也是創造美好生活的根本路徑。
《手稿》中的馬克思的美好生活理念將在堅持和發展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進程中,繼續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五個方面逐步實現美好生活,提供思想引領和價值引領。
《手稿》中的美好生活理念指引我們在當代中國必須堅持生產資料公有制、社會財富公平分配,從而為我們美好生活的實現提供經濟保障。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決定了大力發揮公有制經濟在促進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即公有制經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重要的政治基礎和物質基礎,是中國共產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堅持生產資料公有制,在堅持和完善國有企業的基礎上,促進國有企業的改革,使在重點領域的國有資本不斷提升控制力和影響力,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最大化。公平分配社會財富,要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穩步邁進。
《手稿》中的美好生活理念指引我們在當代中國必須堅持全面從嚴治黨、全面依法治國,從而為我們美好生活的實現提供了公平公正。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法治是一致的,必須毫不動搖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毫不動搖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全面從嚴治黨是中國共產黨自十八大以來的重要主張,是國家政治生活的鮮明主題。全面從嚴治黨和全面依法治國是一致的,它既相互銜接、相互聯系,同時又是相互支撐、相互保障。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保持懲治腐敗高壓態勢,完善自我革命與人民監督相結合的反腐敗的體制、機制和法治。全面依法治國是黨改進執政方式、提高執政能力的重要表現,必須堅持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促進黨的領導制度化、法治化。
實現美好生活僅依靠物質文明的進步是遠遠不夠的,越來越需要以人們精神生活的豐富以及精神境界的提升作為支撐。文化在國家的建設和發展中的影響越來越明顯,軟實力成為衡量文化建設的標準,逐漸成為國家核心競爭力的主要方面之一。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軟實力,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黨的領導是開展一切工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障。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相結合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結合自身實際不斷豐富和發展文化特色,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
美好生活是主體是現實的人的美好生活,應始終堅持人民至上。在制度層面,站穩人民立場、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創造、集中人民智慧去建構去提供制度支持從而能建設人民所喜愛、所認同、能擁有的美好生活。在個人層面,立足于我們每個個體的根本性立場,從我們根本性的本質的生命愿望出發,充分發揮我們的創造力,以一定的物質財富為基礎上,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是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美好生活的主體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