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元
在以“共同復蘇、強勁復蘇”為主題的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七次峰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題為《共迎時代挑戰 共建美好未來》的重要講話[1]。重要講話中的主張、理念與倡議,以全世界共同發展的視野直面現實存在的挑戰和威脅,提出解決的理念和思路,對建設一個更加公平合理、相互尊重、平等互信、穩定有效的國際秩序具有深遠的影響和現實的指導意義。世界的發展需要不斷適應世界人口的多元化需求。在馬克思需要理論視角下,基于世界發展現狀中面臨的各種挑戰和威脅,理解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中提出的中國倡議,以滿足世界人口的多元化需求,對應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交織疊加的影響,建設一個公平、公正、有效的國際關系和秩序至關重要。
民以食為天,食物對于世界上每一個人的生存發展都至關重要。尤其是對于一些經常飽受饑餓的人口來說,他們甚至受身體條件差、文化程度低、地區資源匱乏、收入來源單一、戰爭困擾等各種原因,沒有足夠的能力去保障自身最基本的生存溫飽問題。根據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2022 年全世界已經有6.91~7.83 億的人口飽受饑餓。長久以來,中東和非洲地區絕大部分人生活在饑餓中。在俄烏沖突的不利影響下,國際糧食市場和糧食安全產生震蕩,甚至有一些國家出現了排隊搶糧的嚴重現象。真正滿足世界人口的“生理需求”,解決世界人口的生存溫飽問題,是不容忽視的大問題。
對于一個國家而言,有責任和義務確保每一個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尤其是對于一些身體素質和身體能力較差的人口來說,他們甚至受先天疾病、先天缺陷、日常飲食營養、難以承擔醫療費用支出等各種原因,沒有足夠的能力保障自身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一系列衛生危機挑戰和威脅不僅對公眾生命安全、心理健康造成了不可彌補的損害,而且需要國家為此花費大量的物質成本和人力成本,對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造成了重大創傷。真正幫助世界人口早日預防疾病,提供優質、便利的醫療資源,滿足貧困人口的“安全需求”,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大問題。
全球發展不平等、不平衡,一直是困擾全世界的大問題,尤其是對于發展中國家。對于一個國家而言,主要可以將其概括為四種不平衡。第一,是指國家間發展的不平衡,一些中小發展中國家一直被排擠、被忽視;第二,是指行業間發展的不平衡,傳統產業日益顯現出衰落的趨勢;第三,是指收入分配的不平衡,無論是在發達國家,還是在發展中國家,進一步加大了貧富差距;第四種就是指環境保護和發展的不平衡,全球氣候變化、生態環境破壞等問題都是不可避免的危機。合理利用地球資源、保護地球環境已經成為需要刻不容緩解決的大問題。
人人生而平等。對于一個國家而言,在全世界地區范疇內,每一個國家和地區都應該相互尊重,求同存異;在國家內部范疇內,應該保障人人享有平等的人權。尤其是對于一些自我認知上產生偏差的人口來說,他們甚至受自然地理環境、傳統教育觀念、物質貧困、種族歧視、精神貧乏等各種原因,沒有足夠的能力去保障自身享有平等的機會,享受公平的對待。面對復雜的國際形勢和國內環境,尊重與友好、和平與發展對于每一個國家而言都至關重要。
面對數字鴻溝的挑戰和威脅,對于每一個國家而言,都大致存在以下不利影響:第一種,數字鴻溝擴大了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貧困者的貧富差距,產生兩極分化;第二種,對于一部分群體而言,不能通過數字媒介等方式進行政治參與,進而擴大了和其他群體之間的政治認識程度;第三種,對于每一個國家而言,國家的教育信息化發展和國民受教育程度都有著不同程度的差距,數字鴻溝會對一些低等教育基礎設施的國家和地區產生進一步的創傷,進而使低等教育水平者的能力無法得到進一步的提高。消除“數字鴻溝”,才能把握數字時代的發展機遇,提升世界人口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糧食安全已經是全球發展領域中最緊迫的一個挑戰和威脅。中國提出國際糧食安全合作倡議,并且堅決反對將糧食安全問題附加上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等形式。雖然中國是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但是僅僅用了不足全球9%的耕地去解決眾多人口的糧食問題。同時在全球多地糧食供應緊張、糧價攀升的形勢下,針對有糧食需要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已經提供非常多的緊急人道主義的糧食救援。中國提出國際糧食安全合作倡議,可以為全球消除饑餓與貧困貢獻方案,滿足世界人口的“生理需求”。
新冠疫情等對全世界人口的生命來說是重大的挑戰和威脅。中國提出一定要繼續深化抗疫國際合作,對一些發展中國家提供相關疫苗、藥物、診療手段的援助,為他們減輕負擔和壓力。長期以來,中國對國際抗疫合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國通過無條件提供疫苗、抗疫物資等方式,盡己所能開展抗疫援助,為全球團結抗疫作出了無私的貢獻。中國提出深化抗疫國際合作倡議,可以為全球團結抗疫貢獻一個方案,滿足世界人口的“安全需求”。
受多種因素的影響,經濟全球化遭遇到了逆風現象,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是一次不堪重負的挑戰和威脅。中國時刻關心發展中國家遇到的困難,時刻照顧發展中國家渴望的關切。長期以來,中國一直都對幫助發展中國家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中國一直密切關注發展中國家在糧食安全、綠色發展、數字經濟、團結抗疫等方面的特殊需求,對發展中國家施以援手。中國提出支持發展中國家發展倡議,可以為幫助發展中國家貢獻一個方案,滿足世界人口的“愛和歸屬感”。
中國提出各個國家應該相互尊重,在發展中求同存異,團結共生。長期以來,中國一直都對推動更加包容的全球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中國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首倡者,并始終致力于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提供中國智慧,用實際行動踐行風雨同舟、榮辱與共,為促進共同發展作出積極貢獻。中國提出推動更加包容的全球發展倡議,為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貢獻一個方案,滿足世界人口的“尊重”。
數字經濟是促進世界各國發展的重要因素。中國提出數字創新合作行動計劃,用以拉近各個國家之間的互動交流。中國一直都致力于營造出一種公平、開放、非歧視的數字經濟發展環境。近些年來,中國的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技術加速創新,進入5G 時代以來,正在實現從跟跑、并跑向領跑的轉變,數字經濟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2]。中國提出數字創新合作行動計劃,可以為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貢獻中國方案,滿足世界人口的“自我實現”。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一直以來,中國能夠不斷創造出打贏脫貧攻堅戰等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發展奇跡,正是因為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要始終堅持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團結帶領人民群眾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形成共同致力于民族復興和不斷提升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的強大力量。
走和平發展道路,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顯著標識。中國正是因為始終堅持一貫的外交政策宗旨,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才能一直為全世界提供中國智慧、貢獻中國力量。中國要始終把和平與發展緊密聯系,不僅要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也要繼續為全世界的共同發展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國方案。
歷史是前人的實踐和智慧之書。中國正是因為始終不忘歷史,始終尊重歷史,堅決抵制有意的抹黑、攻擊、污蔑、造謠,才能保持清醒,不斷取得新的偉大成就。中國要始終堅決抵制歷史虛無主義,堅持用唯物史觀來認識和把握歷史,實事求是地汲取經驗,繼續為全世界提供好中國方案,做好全球發展的貢獻者。
中國式現代化具有世界意義。和西方現代化相比較,中國式現代化具有突出的特征。百年變局下,中國要始終堅持扎實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既要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也要為解決全世界共同面臨的挑戰和威脅提供中國智慧,為世界的和平發展貢獻中國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