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凌紅
隨著價值觀念的多元發展和網絡媒體的異軍突起,耦合著享樂主義、消費主義等消極價值觀的泛娛樂化思潮逐漸流行,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公眾話語乃至社會生活。誠然,在泛娛樂化思潮之下,娛樂已經超越了自身所在的場域,娛樂話語日漸泛化至社會生活各領域,導致公眾話語也日漸娛樂化,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公眾對社會主流價值的認同。當今“00后”大學生正處于人生的“拔節孕穗期”,他們這一代又是“網絡原住民”,因而更容易受到泛娛樂化思潮的影響。探究泛娛樂化思潮對大學生價值認同的消極影響,進而采取針對性舉措強化大學生主流價值認同,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使命。
價值認知是一種感性體驗,是達到價值認同的基礎。大學生對各種新思想、新觀念的好奇心比較強,但往往缺乏理性辯證的認知能力,容易在多元化價值觀念碰撞面前陷入迷茫,導致不同程度的主流價值認同危機。作為市場經濟和商業運作的產物之一,泛娛樂化思潮與商業利益緊密勾連,其話語體系和表達方式對大學生價值認知產生了較大影響。從傳統的文字符號和影像符號,再到短片視頻,內容的表現形式日趨便捷化、從眾化,感官刺激成了賣點。為迎合大學生的娛樂化需求,網絡媒介依托大數據算法掌握用戶的偏好,精準推送“量身定制”的文案或短視頻,從而導致部分大學生逐漸喪失深度思考的意愿和能力,沉浸在空洞的信息中難以自拔,進而削弱其價值認知。
大學生仍處于學習與建構自身價值體系的重要階段,色彩斑斕的泛娛樂化信息或許可以讓他們感受到短時性的愉悅,但在娛樂化景觀中其整體價值認知容易趨于模糊、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相較于關乎社會未來的重要議題,他們會更傾向于關注個人得失、追求個人幸福,更感興趣于八卦新聞、明星網紅等庸俗話題,久而久之,理想信念將變得模糊,社會責任感也將會弱化。
價值取向是個體基于自身價值觀所持有的立場與態度,是價值認同得以實現的重要條件。健康的娛樂本是一種日常的精神消遣活動,也是大眾精神生活追求的組成部分。但不良價值觀與媒介的“互魅”,使娛樂出現了異化。部分大學生在學習上漠視甚至抵觸各類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在生活上追隨奢靡享樂之風,沉迷于過度的娛樂、游戲和物質消費等帶來的快感。“歷史成為娛樂的玩物,資本的陪襯”[1],明星家事要比英雄故事更有吸引力,網絡小說要比經典作品更有價值。大學生正處于三觀塑造階段,難以過濾泛娛樂化思潮帶來的負面影響。若他們將這種“泛娛樂”的影響視為常態,極有可能被逐漸腐蝕心智而不自知。長此以往,大學生生理與心理將逐漸走向亞健康狀態。同時,泛娛樂化所打造的“審美紅利”和“眼球經濟”,也容易導致大學生的審美取向出現畸形,產生容貌焦慮、身材焦慮,從而引起精神內耗。久而久之,審美者和被審美者的價值取向逐漸偏離正確軌道。
泛娛樂化將娛樂奉為圭臬,萬事萬物都具有娛樂的特點,其內容夾帶著價值誤導的信息,呈現出偏離價值主導的趨向。大學生作為網絡空間的“原住民”,長期接觸泛娛樂化內容,其價值取向極易受到影響,導致價值認同出現偏差。
價值追求是源于對某一特定目標的執著渴望,通過努力達到此目標,是價值認同的最終目的。隨著網絡的發展,泛娛樂化在資本支配下的消遣功能逐漸放大。大學生將購物作為空閑時間的消遣活動,在網絡平臺購物、觀看網絡直播、沉迷網絡游戲中的消遣時間日益增多。其隱藏在背后的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和個人主義等,極大地影響了大學生的價值觀。現實中,部分青少年推崇“讀書無用論”,將娛樂圈明星視為偶像,并受娛樂圈一些不良氛圍的影響。娛樂圈存在的天價片酬以及一些明星和主播私生活混亂、偷稅逃稅等亂象無形中干擾了大學生正確價值觀的樹立,也會消解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勤勞致富、遵紀守法等價值觀教育對他們的說服力。
在泛娛樂化信息的包圍之中,網紅和選秀明星的“爆火”誤導部分大學生向往成為網紅明星、C 位出道。甚至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期望“佛系”“躺平”就能獲得收益。在此過程中,泛娛樂化將個體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關聯割裂,大學生的理想趨于世俗,價值追求趨向功利化,不免會陷于“泛娛樂化”的現實沼澤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是高校教育的主陣地,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但隨著網絡空間的發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出現式微的態勢。在泛娛樂化的話語佯裝之下,錯誤的思想觀念極易價值入侵,無形中影響大學生的價值認知。從而引起大學生對于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有用性”的質疑,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引導效力也在此過程不斷消解。
在改革開放深入推進和網絡傳播發展的背景下,國內外各種社會思潮交織疊加、相互激蕩。有調查顯示,大學生對民族主義、歷史虛無主義、新自由主義、民粹主義、新儒家、普世價值論等思潮有較高的知曉度和熟悉度,部分大學生認同其某些錯誤觀點。網絡空間中,部分大學生漠視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轉而對錯誤的觀念和信息進行轉發、評論、點評。在這一情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與大學生所推崇的話語產生了鴻溝。再者,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形式吸引力不足,通過對受教育者的單向、強制性灌輸并要求內化為價值觀念的方式,受泛娛樂化思潮的影響,往往會產生了“逆反”“反抗”的情緒,很難達到“入耳入心”的思想引導作用。
網絡媒體的職責在于傳播有道德、有價值的文化,而資本的滲透使其成為“泛娛樂”的推動力。由于網絡空間的隱蔽性以及網絡平臺的開放性,不少媒體忽視自身的社會責任,以追逐利益為主要任務,在文化商品市場上放任或投放娛樂元素。在各大媒體平臺尤其是網絡空間,娛樂新聞泛濫,許多庸俗甚至低俗的娛樂信息充斥其中,久為公眾所詬病。例如,以趣味性關鍵詞作為新聞標題迎合受眾獵奇心理,以違背客觀、脫離生活常識的內容作為影視劇情節給予觀眾震撼的感官,以色情、暴力、消費為網絡直播賣點吸引受眾眼球。在此背景下,文化引導人、教化人、塑造人的價值向度也被娛樂價值所掩蓋。
自媒體“野蠻生長”的時代,也有不少正能量公眾形象的主播為實現名利雙收而劍走偏鋒,例如直播一姐“薇婭”曾為利益最大化而偷稅漏稅跌落神壇。這些不良的價值觀念使得網絡媒體唯利是圖而淡化了社會責任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的價值判斷與認同。
“泛娛樂”之“泛”不僅是指娛樂活動在其他方面的擴展與滲透,也是一種思潮對人們思維方式的影響[2]。大學生雖然有充分的行為能力,但涉世未深,思想尚未完全成熟,理性思考辨析的能力也有欠缺。在面對復雜多樣、錯誤的思想和價值觀念,很難運用辯證的眼光透過現象發現問題的實質。因此,大學生容易在情感共鳴的基礎上產生思想共鳴,盲目接受隱含的錯誤價值觀,進而將內涵豐富的文化掩蓋于泛娛樂化浪潮之下。
趨利避害是人之本能,當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感受到各種壓力時,會下意識地想要擺脫困境。而泛娛樂化的內容供給將現實虛幻化,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暫時性的輕松體驗。大學生通過尋找短暫的輕松快樂來寄托情感,逃避現實中的種種艱難。與嚴肅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類課程內容相比,大學生更傾向于去選擇一些勁爆性、趣味性、煽情性、奇異性的娛樂內容,以緩解由于社會“內卷化”所帶來的心理壓力。與此同時,那些真正具有深厚思想內涵和人文關懷的優秀作品將會日益邊緣化。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殷切期望廣大青年 “立志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讓青春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火熱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3]。泛娛樂化思潮對大學生主流價值認同的負面影響,需要引進社會各界的充分重視。從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來看,我們要進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加強網絡輿論正面引導、促進大學生自我教育三個維度來凝聚價值共識,引導大學生對主流價值認同的“入腦”“入心”“入行”。
泛娛樂化所打造的世俗世界里充斥著非主流意識形態內容,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截然相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將社會主流意識形態話語作為課堂教學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內容,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其一,調整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方式。高校理論教育要著眼于現實問題,回應大學生的現實關切,調整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方式,通過“以娛育人”強化大學生的主流價值認同。要以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的闡釋為指導,善于將思想政治理論小課堂演變為大思政課。教師要注重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將深奧抽象的話語轉換為鮮活具體的話語風格,把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中“想講的”變為大學生“想聽的”,實現從理論話語向生活話語的轉換。依托動畫、音頻、短視頻、直播等多種形式,把學術話語轉化為聲音和視覺圖像來表達,實現從傳統話語向時代話語的轉換。
其二,注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建設。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對意識形態的把控力、影響力、感染力直接關系大學生的價值判斷。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要用好網絡平臺,在滿足學生合理的娛樂需求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滲透“三觀”教育。在校園網絡網站開設時事政治、黨團建設、思政教學等專欄,通過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內容加強對大學生的價值引領。在校園公眾號、微博、抖音等平臺,發布正能量視頻和文案,宣傳校園的優秀教師和學生,以及校園周邊正能量的新聞事件。
由于娛樂文化以及某些腐朽落后的價值觀的大肆宣傳,網絡文化的整體生態環境被娛樂文化所充斥,形成一種不健康且被壟斷的惡性循環。網絡媒體應當切實履行社會責任,加強網絡輿論的正面引導。
其一,加強媒體人的職業道德教育。部分媒體為了博取觀眾眼球,獲得更多的流量而虛假炒作,甚至散布流言,逐漸喪失作為一個媒體人應有的理性和良知。在泛娛樂化思潮的影響下,每個媒體人都要增強自身的職業操守和社會責任感,堅持社會效益至上和“內容為王”的原則,打破娛樂節目低俗化和同質化的“怪圈”,創作出更多大眾喜愛的高品質的娛樂節目。同時,新時代宣傳思想工作要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4]的使命任務,充分發揮凝聚和引領作用。要堅持正確的政治導向,實現文化整合,推動媒體融合發展,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引導大學生構筑向上向善的主流價值觀。
其二,優化娛樂供給的技術支撐。在泛娛樂化思潮下技術也在扮演關鍵角色,但技術的應用應當遵循社會倫理道德規范,為主流價值傳播提供有力支撐作用。一方面,始終堅持主流價值導向,優化推薦算法,聚焦過濾庸俗、低俗、媚俗的三俗內容,營造風清正氣的網絡空間。另一方面,善于運用新興技術打造創新平臺,對非主流意識形態內容進行精密檢測、預防,筑起維護意識形態安全的“防火墻”,實現對網絡空間中泛娛樂化亂象的高效治理。
受教育者的主體性有多種表現,具有自我教育的意識和能力是其最高表現。從主流價值認同引導的角度來看,提升大學生的自我教育意識和能力,能使其在面臨泛娛樂化思潮的侵蝕時,理性辨識紛繁復雜的娛樂化信息,堅定思想政治立場,自覺抵御泛娛樂主義的消極影響。
其一,增強自身的文化辨別能力。在“娛樂至上”的社會氛圍中,大學生極易迷失在娛樂的價值追求中。之所以大學生在面對泛娛樂主義時容易被泛娛樂化內容所引誘,是由于缺乏科學的理論指導,導致文化鑒別力不強。正確的價值認同培育離不開自我教育,大學生要自覺增強自己的文化判斷能力,運用馬克思主義武裝頭腦,學深悟透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提升理論認識的深度。在泛娛樂化的浪潮中要時刻保持自信和理性,堅定自己的價值取向,才能夠有效抵御泛娛樂化帶來的消極影響。
其二,積極接受社會主流價值觀教育。從理論和現實來看,一個人要成為合格的社會成員并適應社會生活,就需要而且無法逃避社會主流價值觀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全社會的共同價值追求,大學生要積極接受社會主流價值觀教育,認真學習領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科學內涵,做到真學真懂。只有堅持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們才能將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發揚光大,引領社會進步思潮。
在“娛樂至死”的困境之下,娛樂不再是個體全面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已成為一種生活態度,乃至一種社會和文化的價值追求。面對泛娛樂化思潮的侵襲,高校、媒體、個人需要共同努力,強化大學生群體的主流價值認同,以有力的思想制度武器去抵御當代網絡“泛娛樂化”浪潮的負面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