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雪瑩

張金友在做實驗數據分析
石油,被喻為“工業的血液”,油田的連續性開發是關系能源安全的大事。2018年大慶油田黨委決定向古龍頁巖油進軍,當時國內外專家普遍認為這種陸相高粘土含量的泥級頁巖,只能生油,不能大量產油。開采古龍頁巖油,屬于世界級的難題,不滿35 歲的張金友主動請纓,啃起了這個不被看好的“硬骨頭”。
搞科研就好比打仗,第一槍第一炮打在哪可能會決定戰局的走向。上萬平方公里的大地上,“第一口井該部署在哪里?”“要打泥巖裂縫”“要繼續在泥里找砂”……僅僅是這十幾厘米的井眼,張金友團隊7 個人就產生了諸多不同的意見。經過慎重研究,張金友大膽地在凹陷深部位的純頁巖區,部署了第一口直井,取心整整473 米,卻沒有看到一點油星。
面對國內國外質疑,張金友并未放棄,他帶領團隊用人類肉眼分辨的極限0.1毫米,開展精細的巖心描述,單是巖心記錄卡摞起來就有半米高。他背著巖心跑到北京、青島、成都,用十幾種型號的顯微鏡反復做實驗,終于在只有頭發絲1/500的納米級孔縫里找到了石油。回到大慶油田后,張金友快速部署了古頁油平1井,獲得了高產油氣流,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陸相非常規油氣資源新類型從“0”到“1”的歷史性突破。
“一口井高產能代表一個大油田的發現嗎?非常規油的場面到底有多大?怎樣實現規模效益開發?”張金友深知,沒有科學理論的支撐,意味著中國油田的連續性開發時刻會被質疑,甚至被“卡脖子”,張金友加快了理論創新的步伐,“跑起來”搞研究,白天在井場跟蹤鉆井,晚上扎進實驗室做分析。在長時間的摸索中,他們在不同地區部署了39 口取心井,取了8000 多米巖心,采集了龐大的數據證明,古龍非常規油含油性好、連續含油,幾納米的小孔隙也含油。經過246 個日夜的持續攻關,張金友團隊不但找到了古龍非常規油能夠富集高產的核心證據,還創新建立了完全不同于傳統常規砂巖油藏的原位成藏理論,落實百億噸以上石油資源量,提交了12.68億噸規模石油預測地質儲量。
在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指引下,新一代大慶石油人肩負著“建設百年油田”的重大責任。張金友帶領平均年齡35 歲的團隊,以超越權威、超越前人、超越自我的“三超”精神,將不可能的事情變為了可能,瞄準“發展接續力量”這件大事勇毅前行,向著年產油100萬噸的目標邁進。
在推動黑龍江高質量發展、可持續振興及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道路上,廣大科技工作者從未止步,為大慶油田注入了新的活力,百年油田的廣闊藍圖正在龍江大地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