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玉梅,肖潔,李籃,易容
(湖南化工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株洲 412000)
“崗課賽證”是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育人模式,是順應時代潮流、回答時代課題、契合時代需要、合乎技術技能人才成長規律和職業教育教學規律的產物,是推進新時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1]。1991 年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決定》提出,要逐步實行“雙證書”制度,開啟了高職教育“育訓融合”的早期探索。2018 年教育部等37 部門聯合發布《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章程》,開啟“賽課融合”。2019 年教育部等四部門印發《關于在院校實施“學歷證書+ 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方案的通知》[2],“1+X”證書制度正式落地。2021 年孫春蘭副總理在全國職業教育大會上首次提出,要完善“崗課賽證”綜合育人,提升教育質量。自此,“崗課賽證”融通育人模式,作為職業教育高質量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新探索,成為職業教育領域新的研究的重點和熱點。
“崗”指崗位,“崗”為起點,職業教育的本質是職業性,崗位職業能力標準是高職課程的培養目標。崗位是高職課程體系構建的根本依據,高職教育應從“崗”出發,以崗定課、以崗促教,以崗促改。“課”指課程體系,“課”為核心,基于崗位典型的工作任務確定課程體系,“依崗建課、適崗授課”。“賽”指各級各類職業技能競賽,“賽”為引領,賽學生的實力,展教師的水平。技能競賽引領教學改革,實現促學與促教,引領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證”指職業資格證書和技能等級證書。“證”為落點,證書是對學生達到崗位工作所需知識和能力的檢驗,“1+X”證書制度保障職業教育的質量。所以,“崗課賽證”的邏輯關系遞進互融、四位一體[3]。
《中國制造 2025》給化工產業提出了新要求:“全面推綠色化工,加大產業智能化應用程度,推動化工產業向高端化發展[4]。”化工類專業人才培養的發展要求要緊跟化工產業的轉型升級,所以“崗課賽證”融通是動態、變化的,勢必造成校企協同的不適應性,由此產生了高職教育化工類專業“崗課賽證”融通的諸多困境。
校企協同育人有國家層面的政府引導與政策支持,但對接和落實不協調。企業是以生產產能與效益求生存的,現階段高職教育與企業的互利性不協調,企業不愿深入進行產教融合的建設工作。產教相融、工學結合落地難。
部分教師受制于時間精力績效等諸多原因,真正下企業鍛煉、掌握崗位標準、學習新技術的老師的數量、質量不夠,導致高職教育與產業轉型需求不協調。
由于一些校企協同的不暢通、師資隊伍的培育考核不到位,一些教師未能了解企業的崗位需求,不能及時跟進企業新技術、新工藝、新標準,建立的專業課程體系與崗位不適應,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課崗融通。
一些高職院校越來越重視“賽證”成績,有趨于功利化、精英化傾向。“賽證”內容和日常教學脫節,沒有實現“賽證教融合”,沒有做到普惠教育。
作為國家“雙高計劃”建設單位和湖南省“十四五”本科層次職業大學籌建單位,湖南化工職業技術學院在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中處于示范性和引領性的地位。該院化工類專業在“崗課賽證”融通方面的創新實踐,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化工類專業積極提升專業服務產業發展能力,對接本省石化產業轉型升級規劃,整合應用化工技術、精細化工技術、高分子材料工程技術、石油化工技術、化工智能制造技術,藥品生產技術、分析檢測等專業建設資源,實現一流特色專業建設與石化產業發展高度契合,提升和引領產業轉型發展。
為不斷激發企業參與學校教育的內生動力,推進實質性多主體協同育人,學校主動參與供需對接,推動專業建設與產業發展相適應,大力實施技術技能創新服務計劃、校企人才交流計劃、多主體協同育人計劃[5]。我院化工專業先后與寧波萬華、湖南海利、巴斯夫、湘江關西、中車集團等上百家省內企業深度合作。學校與企業協同頂層設計,對專業職業面向、培養目標、培養規格、畢業要求等專業人才培養關鍵要素進行全面梳理,科學定位,架構“六對接三遞進”人才培養方案[6]如表1 所示。
職業教育的本質是職業性,所以課程體系的構建一定是產教相融、工學結合實踐中的以崗定課,理實一體。
(1)“兩模塊”指的是課程體系(包含教材、資源庫和仿真實訓等)和實踐教學體系(包含基礎實驗、綜合實訓、生產性實習等)。
(2)“兩貫穿”指的是思政教育始終貫穿于專業教育中,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是“德技雙修”,“知識技能與素養并重”。
(3)“三層”指的是搭建基礎能力培養、核心能力培養及拓展能力培養三個層次課程體系平臺。
(4)“三遞進”指的是實踐教學實施“基礎技能實訓—認識實習、專項技能實訓—跟崗實習、綜合技能實訓—頂崗實習”的遞進式技能訓練課程,形成了我院化工類專業特色鮮明的“兩模塊兩貫穿三層三遞進”專業課程體系如表2 所示。

表2 “兩模塊兩貫穿三層三遞進”課程體系
高質量高水平“雙師”素質教學團隊是高職院校培育高技能人才、服務行(企)業和社會經濟產業的重要資源保障。學院多措并舉,內培外引,績效激勵。
(1)積極從企業引進“德技雙修”的行業專家、技能大師專兼職教師。
(2)從內部廣泛嚴格培育,從質量和數量上保障需求。作為湖南省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認定試點單位,學校制定了嚴格的工作實施方案,內部培育和考核時間為5 年,認定條件綱要8 條,考核細目達20 條。
(3)優化教師績效激勵。高職院校教師績效評價的有效性[7]、激勵性決定了學校師資隊伍的成長速度與發展規模,實現了一流師資隊伍可持續發展。《雙師型教師五年培育認定條件綱要》如表3 所示。

表3 雙師型教師五年培育認定條件綱要
目前,面向高職院校化工類專業的職業技能大賽有校賽、省賽、行賽、國賽、世賽五級職業技能競賽。學校對照賽事項目設計,解構職業技能競賽賽項內容與標準,將競賽技能與技能訓練結合起來,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技能。并定期舉辦校級技能競賽,積極申辦和參加各類競賽,通過技能大賽,實施“以賽促學”,以賽促改”[8]。在“1+X”證書制度下,開發和引入高質量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學校與行業組織、職業教育培訓評價組織,共同開發出充分滿足行業產業技能需求、企業行業產業生產實際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在此基礎上,職業學校要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標準和要求融入教育教學活動,從而優化調整課程教學內容,使學校教學體系與相關證書的引入、培訓、考核各環節相適應[9]。教學過程、賽訓過程與生產過程的相互對接,實施“課賽證結合”“訓考融通”。以化工類專業“五遞進育訓并舉”的崗課賽證融通模式如表4 所示。

表4 “五遞進育訓并舉”的崗課賽證融通
高職院校基于崗課賽證融通開展綜合育人,應實施多層面多維度多元評價,堅持以評促改。學院建立了五個維度(校企協同、課程體系、賽證成果、教師職業能力、畢業生職業適應性)的評價體系,評價“崗課賽證”融通育人模式的工作實效性如表5 所示。

表5 “崗課賽證”融通的評價體系
“崗課賽證融通”下湖南化工職業技術學院化工類專業在課程改革、技能競賽、1+X 證書認證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化工類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學校是教育部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優秀院校、國家級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首批全國示范性職教集團(聯盟)培育單位,連續7 次榮獲省就業創業工作“一把手工程”優秀單位,其中化工類畢業生協議履約率為96%。近5 年,教師在省級及以上教學能力競賽中獲國家級、省級獎項138 項,其中學生在省級以上競賽中獲得國家級、省級獎項400 余項。化工類專業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成績斐然。其中,化工生產技術賽項、有機合成工賽項、精細化工生產技術賽項、化學實驗技術賽項連續多次獲國家一等獎。化工生產實訓基地建設一流,每年承接中南大學等10 余所一流本科院校學生實習實訓千余人次;產教融合機制持續深化,面向企業開展各類培訓2.5 萬余人次,累計為化工企業開展工藝優化、技術升級等項目近200 項,為企業創造經濟效益1 億余元。
針對當前“崗課賽證”融通存在的問題和原因,尋求對策與措施,以期科學構建職業教育“崗課賽證”融通的現實路徑。主要思路如下:要秉持“三全”育人,“三教”改革的理念,構建“一生二主三教四融五評價”實施路徑,完善“崗課賽證”綜合育人機制[10]。
“一生”指一個學生的成才,每一個學生都是家庭、學校、社會的100%,育人者要有這樣的認識與責任。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才,學生是學校的產品,產品質量是核心競爭內容,教育要“以生為本,德技雙修”。
校企協同,做好頂層設計,職業教育的核心是“職業性”,產教相融,工學結合把關人才培養生態環境。
教師是指適合職業教育的師資隊伍;教材是指專業特色鮮明、知識技能與素養并重的課程體系;教法要“以生為本”“以學為本”,方法多樣。“三教”改革,把關人才培養“教”的質量。
“崗課賽證”融通具體實施要落實“以崗定課,以證融課,以賽促課”。“崗賽證”以“課”為橋梁,四位一體,全面融通[11],培養“學”的質量。
從校企協同、課程體系、賽證成果、教師職業能力、畢業生職業適應性五個維度多元評價“崗課賽證”融通育人模式的工作實效性,評估人才培養的質量。
“崗課賽證”融通的路徑構建思路如表6 所示。
基于化工產業轉型升級和化工企業人才需求的特點,湖南化工職業技術學院積極探索,全方位多舉措,通過制定化工類專業“六對接三遞進”的人才培養方案,建立“兩模塊兩貫穿三層三遞進”課程體系,建立內培外引、績效激勵的雙師型教師培育體系,開創 “五遞進育訓并舉”的“崗賽課證”融通模式和五個維度的多元評價體系,解決了 “崗課賽證”融通中的困難問題,成效顯著。證實了高職化工類專業“崗課賽證”融通,構建“一生二主三教四融五評價”實施路徑,對完善“崗課賽證”綜合育人具備科學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