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潔
低年級語文課堂教學要貼近學生的認知、心理和生活,課堂才能更高效。本文從趣味識字、自由朗讀、激趣背誦、相機練筆、自選作業五個方面談談低年級語文課堂中,提升課堂教學兒童化的做法。
一、趣味識字:語文教學兒童化的“脊梁”
識字教學是課堂學習的基礎。一堂低年級的常規新課中,識字寫字的教學部分一般會占一節課四分之一的時間。但是不少教師在平時的生字課堂教學上,往往是按照固定的模式教學:先讀生字,然后給生字組詞,接著引導學生分析字形結構,再提出書寫注意點,最后教師范寫、學生描紅。學生對這樣的課堂教學缺乏興趣,課堂氛圍沉悶,難免導致部分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總是書寫錯誤,字跡不美觀。
對此,教師要為學生創造豐富的情境,把生字教學變得有效、有趣。如在進行字形教學時,教師可以試著讓學生分組討論自己的識記方式,和同學交流;可以讓學生在課前編個有趣的謎語,在課上讓同學們猜一猜;可以將生字與學過的一些字作比較,用上“加一加”“減一減”和“換一換”的方式進行記憶;等等。
如在教學生字“留”時,教師在課前編了一個小故事,在課上邊書寫“留”字邊把這個小故事講給學生聽:從前,有個農夫在自家的田里(在黑板上書寫“田”字)種了許多西瓜(在“田”字的左上方書寫“瓜”字)。收獲的季節到了,西瓜長得又大又圓,這時農夫拿來一把刀(在“田”字的右上方寫個“刀”字),把西瓜的藤蔓一個一個都去掉了(把“瓜”字的撇和捺擦掉),“留”下了一個個西瓜。故事講完了,“留”字也寫好了。學生邊聽故事邊看黑板,視覺和聽覺都被調動起來,對“留”字一定印象深刻。不同的字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讓識字教學充滿趣味。
二、自由朗讀:語文教學兒童化的“靈魂”
朗讀是語文閱讀教學中最常見的基本訓練,它能幫助學生正確理解課文,規范自己的語言,還能讓學生感受到語言的美好。
學生要想提高朗讀水平和朗讀能力,必須多訓練、多實踐。因此,語文課堂上,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朗讀的自主性和體驗能力,給學生足夠的時間來感悟文本,讀出屬于他們自己的體會。
部編版二年級下冊《雷鋒叔叔,你在哪里》是一篇感人至深的課文,很適合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教學時,教師先導入音樂,用優美又激昂的曲子奠定感情基調——對雷鋒叔叔的崇敬和懷念,然后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讀課文。學生大膽嘗試,融入自己的理解,加上自己的動作,讀出了自己對課文的理解。有的學生雖然讀得不太流利,但十分認真。接著教師又給學生講了一些關于雷鋒的故事,學生對雷鋒的事跡知道得越多,對課文的理解也就越深入。最后再次自由朗讀,并表達自己對課文的感悟以及對雷鋒的崇敬。
三、激趣背誦:語文教學兒童化的“舞臺”
部編版語文教材安排了不少需要學生背誦的段落、篇目,目的是豐富學生的語言文字儲備,幫助他們將規范優美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怎樣讓背誦不再索然無味,而是變得有趣高效,貼近學生心理呢?
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充分感悟課文,用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激起學生背誦的興趣。以一年級下冊《荷葉圓圓》一文為例,教師先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讓學生充分感知荷葉的特點和給小動物們帶來的歡樂,然后問學生:“這么有趣的畫面你們想不想把它留在腦海中?”如此一來,學生對文章感興趣,背誦起來效率自然高。
此外,部編版教材上的課文基本都會配有精美的插圖。這些插圖不僅能促進學生對課文的感知和理解,同時也為學生背誦課文創造了良好的情境。教師可以物盡其用,在指導學生背誦的時候,教給學生一些有趣的記憶方法。
如在指導學生背誦《村居》時,教師利用插圖,讓學生關注插圖上“草”“楊柳”“兒童”“紙鳶”這些意象,告訴學生在背誦時可以先記憶二月草長鶯飛和楊柳醉人的美景,然后記憶遠處幾位放學后的孩子在放紙鳶的景象。有了插圖的幫助,學生記憶起來速度較快,效率也提高了。
四、相機練筆:語文教學兒童化的“繪筆”
低年級學生處于寫作起步階段,教師要更加重視學生的寫話練習。教材中有的文章寫得含蓄,刻意留白讓學生去揣摩體會;有的文章出于表達的需要,故意留下空間讓學生發散思維去想象。教師要關注這些留白,引導學生補白。
如部編版《彩色的夢》一課,課文第二、三自然段給學生們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教師可以讓學生試著仿寫,說說自己想用彩色鉛筆描繪什么,展開想象,畫一畫、寫一寫。學生一個個饒有興趣,不再局限于課文給的小小范圍,描寫出的“彩色的夢”各不相同。
教師需要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并非只有留白處才可以練筆,學生在動情時也可以寫一寫,還有一些典型句式、段落、結構也值得學生模仿練筆。總之,教師要抓住課堂上每一個可以讓學生練一練的機會,讓課堂練筆充滿靈性。
五、自選作業:語文教學兒童化的“催化劑”
面對不同的學生,教師要做到因材施教,布置課后作業也應該遵循這一原則。不同的學生學習能力參差不齊,性格和生長環境也不同。為了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發展,教師給他們布置的作業也不應該完全一致。為了讓學生作業具有創造性和個性化,教師可以設計不同層次的作業,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喜歡的作業,或者自己設計合理的作業。在分層作業的幫助下,學生的能力能得到發展。
如在教學完部編版二年級下冊《寓言二則》后,教師給學生布置了三個難易程度不同的作業。作業一:把“亡羊補牢”和“揠苗助長”兩個成語故事講給同學們聽;作業二:搜集一個沒有學過的寓言故事,第二天上課的時候講給同學們聽;作業三:說說生活中有哪些類似“亡羊補牢”和“揠苗助長”的例子,說給同學們聽。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其中一個作業完成,如果能完成兩個或者三個作業,就能獲得“班級故事大王”的稱號。有的學生不僅完成了教師布置的作業,還設計了新的作業:合作演一演《亡羊補牢》和《揠苗助長》里的情節。學生利用課堂時間進行表演,其他學生也興致勃勃。就這樣,課堂成了學生展示自我的舞臺,作業也不再是學生的“包袱”,而成了提高他們語文學習效率的催化劑。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牢牢樹立以學生為主的觀念,更要積極地實踐起來,運用教學中的這“五大法寶”,讓低年級語文課堂教學更加兒童化,讓學生成為課堂的小主人,學得開心、學得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