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思培
英語學科作為一個能夠通過比較中外文化差異來看世界的窗口,在塑造學生正確世界觀、價值觀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英語教學中開展傳統文化教育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教案,生成真實有效的課堂。在設計、實施和改進教學的過程中,要始終把育人目標放在重要位置。本文筆者以北京版小學一年級英語上冊第6單元第21課“Happy Holidays”為例,初步探索傳統文化教育在小學低年級英語教學中的滲透策略。
一、在語篇中提取傳統文化教育點
在進行單元備課的過程中,教師要始終保持對傳統文化教育的敏感度。本單元標題為“Happy Holidays”,其中三節新授課分別是中國新年——春節、元旦和圣誕節。當我們接觸到節日的話題時,大概率會出現中西節日文化的比較,西方節日對我們來說并不陌生,但其中的宗教意義和歷史印記仍是不容忽視的。因此,教師的引導就顯得非常重要。在關于節日的教學中要弘揚什么、關注什么、摒棄什么,學生通過學習應掌握什么、理解什么等,這都需要教師的精心設計和正確引導。
二、明確價值滲透的目標
對一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對這些節日的期許往往緣于禮物、聯歡活動以及假期等因素。我們將單元的主題確定為“歡樂的節日”,希望學生們能夠通過單元學習體會到節日的快樂氛圍。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這一課也是本單元的第一課,因此,我將本課作為本單元的引領課時,重點傳遞“拜年”的傳統習俗。在這一課中,我們希望通過課堂教學向學生傳遞一個重要的傳統文化價值觀——孝道,并通過課本人物的示范、教師的引領以及講解拜年的習俗等方式來實現價值滲透的目標。
三、構建語言情境
語言應建立在意義的基礎上,脫離使用背景和溝通價值的語言是沒有意義的。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滲透也需要有意義的情境來承托。
激活已有背景知識 在導入環節,通過歌曲及包含春節元素的畫面來激活學生有關春節的背景知識,引出“Chinese New Year”的話題,并借助歌曲中闔家團圓的圖片提出問題,激活學生有關春節的真實經歷,將其帶入主題情境:“Our friend Guoguo goes to see her grandma and grandpa in Chinese New Year. Look, they are having a big dinner.”滲透中國傳統春節闔家團圓的價值觀并不是反復陳述大道理,而是通過真實的情境來呈現。
在情境中學習語言 在語言學習環節,我們呈現兩幅主題圖,通過非文本信息讓學生進入語言發生的情境。“What do you see in the pic?” 引導學生關注主題圖中的傳統文化元素。接著筆者播放主題視頻并提問:“What did you hear?”請學生嘗試通過聽來提取反復出現的“(Happy)Chinese New Year”。
四、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本課的目標語言是拜年祝福語,在中華傳統禮儀中,拜年行拱手禮以示尊敬。我們希望將中華傳統文化通過多種形式傳承下來。畫面停留于主題圖,筆者雙手背后站立,進行提問:“Does Guoguo say Happy Chinese New Year like me?”“How does Guoguo say?”學生觀察后否定了筆者的姿態。于是,筆者順勢圈出Guoguo的手勢,并出示拜年“拱手禮”的正確手勢,以此肢體語言搭配目標語進行操練,帶領學生學習文本背后的文化內涵。
五、在生活中實現語言遷移
在語言遷移環節,設計與學生真實生活相關的情境,能幫助學生產出語言。例如,小朋友和父母一起帶著禮物去向自己的爺爺奶奶拜年;小朋友在冰天雪地、紅紅火火的春節氛圍中遇到了其他同學并相互拜年;小朋友和父母一起逛廟會并向糖葫蘆商人拜年;等等。學生在這些情境中,不僅需要提取使用從前學習過的問候語,還要結合拱手禮手勢,運用本節課學習的新年問候語來完成拜年。
小學階段的教育對象是6~12歲的學生,他們如何看待自己、如何認識世界,將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他們未來的行為發展。在英語學科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教育不僅十分重要,而且很有必要,能夠幫助他們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建立文化溝通和文化理解的意識,同時引導他們建立起正確的價值取向,最終實現學科育人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