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林華
習主席深刻指出,不論形勢如何發展,人民戰爭這個法寶永遠不能丟;民兵是我們黨領導下的群眾武裝組織,是解放軍的助手和后備力量,要堅持民兵基本制度。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奮進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十四五”規劃落地的攻堅階段,對民兵建設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軍分區系統尤其是駐邊疆單位,必須探索創新打好“四張牌”,讓民兵政治工作在新時代的沃土中煥發強大生命力。
一、打好黨管武裝“制度牌”,讓生命線激發興武之責。當前,法規文件舊、制度剛性軟、建設協調難等問題仍不同程度存在。要完善新時代黨管武裝工作制度,形成軍地齊抓共管的整體合力。一是以規范增效。將那些經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經驗做法,上升到制度層面固化下來,加快形成主干性政策、配套性規范、地域性措施相統一的法規支撐體系,推動黨管武裝由“經驗式”向“法治式”轉變,強化各級依法履行管武責任。二是以考核閉環。制定黨管武裝工作考評標準和細則,將履行黨管武裝工作職責作為領導干部政績考核重要內容,將黨管武裝工作納入各級黨政領導班子年度績效考評。軍地組成聯合考評組,每年對下一級武裝工作進行檢查,倒逼責任落實、工作落實。三是以激勵帶動。適應新的功勛榮譽表彰要求,盡快打通軍地聯合表彰堵點,開展“黨管武裝好書記”“武委會好主任”等評選活動,大力宣傳先進典型,讓武裝戰線吹響崇尚榮譽、爭當先進的集結號。加強民兵待遇保障,完善值班補助、崗位津貼、意外保險等優待措施,讓民兵既有榮譽感也有獲得感。
二、打好守正創新“融合牌”,讓生命線鑄牢強軍之魂。民兵聚則為兵、散則為民,無論國防教育職能軍地誰來牽頭,都要主動把民兵教育“小板塊”融入國防教育“大格局”,借鑒“紅藍融合”理念,用數據鏈強固生命線,用信息力提升戰斗力。一是發掘傳統陣地。將駐地資源優勢轉化為教育優勢,深入挖掘總結駐地武裝斗爭史和民兵建設發展史,建設好軍史展陳室、榮譽室和青年民兵之家,利用好國防教育基地、紅色打卡地和紅色旅游教育路線,不斷開辟民兵教育新陣地。二是用活網絡平臺。積極適應“指尖上的生活”,靈活利用“中國軍號”“中國民兵”“長白兵歌”等平臺,引導民兵關注國防知識、政策法規、工作動態等信息,加強自主式、啟發式、互動式學習教育,探索學分制教育考勤模式,實現人員不見面、教育不斷線。三是創新主題活動。軍地協力深化“愛我國防”網絡有獎競答、“云訪家鄉”網絡直播等駐地品牌活動,組織民兵積極參與“強軍風采”群眾性文化活動,通過創意短視頻、強軍故事會等活動,進一步拓寬紅藍融合新路子。
三、打好穩邊固防“實踐牌”,讓生命線催生勝戰之力。政治工作為戰而生、因戰生威。要從打造戰時支援保障、平時穩邊固防的過硬力量出發,不斷提升民兵政治工作對戰斗力的貢獻率。一是黨建領戰。加強基干民兵預建黨組織建設,將民兵預建黨組織與編兵單位黨組織捆在一起抓,確保黨的領導不斷線、黨建責任不落空。針對常態邊防協勤、隨時遂行任務的實際,廣泛開展“讓黨旗在邊防一線高高飄揚”活動,以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影響和帶領民兵完成任務。二是服務備戰。認真研究俄烏沖突等戰例,緊跟信息化智能化戰爭發展方向,深入研究應急應戰中的民兵政治工作,修訂完善民兵政治工作預案,加強新域新質民兵力量建設,切實提高實戰運用能力。三是礪兵為戰。緊盯周邊態勢,瞄準強敵對手,加強形勢戰備和職能使命教育,著力講清穩邊固防的特殊地位和任務。堅持把政治工作融入到演訓場、延伸到邊防線,廣泛開展群眾性練兵比武活動,引導民兵錘煉戰斗作風、砥礪戰斗精神。
四、打好民族團結“優勢牌”,讓生命線盛開團結之花。邊疆地區既是維護祖國安全的前沿陣地,也往往是多民族融合聚居的地方。如,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五連冠”,是全省唯一“雙擁模范城(縣)”全覆蓋地區。做好民兵政治工作,要繼承和發揚“民族團結一家親”的優良傳統,帶領廣大民兵為邊疆發展、民族團結作出新貢獻。一是文明創建作表率。積極參與爭創全國文明城、雙擁模范城(縣)活動,每個縣(市)建立民兵參建示范點,組織民兵投身植樹造林、環境整治、平安創建等民生實事。針對邊境地區實際,廣泛開展“振興邊村、穩固邊防”活動,助力畫出民族團結同心圓。二是鄉村振興顯身手。堅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深入開展“軍民攜手奔小康”活動,安排專項資金提升“民兵號”幫扶品牌質量,大力扶持農牧林漁等產業致富帶頭人,努力為駐地振興發展集聚內生動能。三是搶險救災打頭陣。強化生力軍、突擊隊作用,主動承擔抗洪搶險、撲救山火、維穩處突等急難險重任務,確保關鍵時刻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贏,為維護社會穩定和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