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靖峰
(楚雄州林草種苗工作站,云南 楚雄 675000)
種質資源是指生物體親代傳遞給子代的遺傳物質,泛指已用于或可用于育種的各種栽培、半野生、野生植物的總稱,它往往存在于特定品種中。林草植物種質資源的利用是通過種子采集、育種育苗、栽植培育等方式來實現,其中良種選育是種質資源保存延續的重要途徑。
楚雄州林草資源較為豐富,但近20年均未開展過全面的植物種類調查,據原林業、水利及環保部門的各種科學考察報告表明,至2007年止,境內已知植物6000多種,其中種子植物近4600多種,分屬208科1282屬。在種子植物中,有裸子植物38種,分屬9科18屬,被子植物4561種,分屬199科1264屬。其中:蕨類植物127種,菌類500多種,藻類植物隸屬于44科92種。楚雄州林業部門結合自身技術優勢,積極開展了一系列林業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工作:一是在上級支撐專家的指導下開展了楚雄州特有的竹類快速育苗技術研究,總結推廣了慈竹、甜龍竹、實習竹等多種竹類的埋干快速育苗技術;二是組織專家先后開展了茶花、野生菌、核桃、油茶、花椒等種質資源(含資源現狀、選優)調查,完成了云南省哀牢山自然保護區典型樹種原地保存抽樣調查與登記工作;三是積極開展了部分特色鄉土樹種的選育、試驗示范推廣,先后在全州各地建設了核桃、板栗、云南松、華山松等種質資源保存庫10多 hm2,收集保存種質資源100份以上,建立了完善的核桃種質資源信息檔案,通過實踐總結,培育出多個適種植、能綠化、效益高、群眾喜歡的優良新樹種,總結出多項科研推廣適用技術,為加速造林綠化,促進林農增收作出重要貢獻。
經過長期堅持努力,楚雄州已建成并保有林木種質資源基地16個,面積2429.47 hm2,分別為:楚雄市紫金山國家華山松采種基地51 hm2,楚雄市原白依河林場叫陰山漾濞核桃采穗圃13.33 hm2,楚雄市原舊關林場云新系列核桃采穗圃6.67 hm2;雙柏縣鄂嘉鎮華山松采種基地200 hm2,雙柏縣原鄂嘉林場云南松采種基地866.67 hm2、核桃采穗圃20hm2,雙柏縣原獨田林場云南松采種基地266.67 hm2、核桃采穗圃53 hm2,雙柏縣原馬龍河林場麻瘋樹采種基地33.33 hm2、云南松采種基地20 hm2;牟定縣颯馬場史密斯桉采種基地7.13 hm2;大姚縣林業局三臺核桃采種基地13.33 hm2;永仁縣原白馬河林場云南松母樹林669.93 hm2;元謀縣原大哨林場車桑子、余甘子采種基地133.33hm2,祿豐縣原一平浪林場滇中良繁中心75.07 hm2(其中:云南松、藍桉、干香柏種子園30.87 hm2,紅豆杉采穗圃6666.67 m2,史密斯桉、旱冬瓜母樹林21.27hm2,云南松、藍桉、五針白皮松種質資源基因保存基地7.87 hm2,史密斯桉、直干桉、墨西哥柏、云南松子代測定試驗林8.2 hm2,良種繁育圃6.2 hm2)。在保存的2429.47 hm2種質資源基地中,良種基地8個,總面積814.73 hm2,分別為:楚雄市紫溪山國家級華山松采種基地51 hm2,楚雄市原白依河林場叫陰山漾濞核桃采穗圃13.33 hm2,楚雄市原舊關林場云新系列核桃采穗圃100畝;雙柏縣原馬龍河林場麻瘋樹采種基地33.33 hm2(國家林草局種質資源庫)、云南松采種基地20 hm2;牟定縣颯馬場史密斯桉采種基地7.13 hm2;大姚縣林業局三臺核桃采種基地13.33 hm2;永仁縣原白馬河林場國家級云南松母樹林669.93 hm2。
目前,楚雄州仍保留的省級認定、審定林木良種分別為永仁縣白馬河云南松、楚雄市紫溪山華山松、大姚縣三臺泡核桃、楚雄市云新高原系列核桃、雙柏縣國有林場愛尼山云南松、雙柏縣榿木(拉丁學名:Alnus cremastogyne Burk.別名水冬瓜樹、水青風)等6個品種。2020年全州造林良種使用率由2018年的63%提高到2020年的71%,良種意識得到進一步加強,種苗品質和造林質量進一步提高。
截至2020年底,楚雄注冊辦理了林木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的生產經營戶(苗圃)373戶,實際生產育苗苗圃258個(國有苗圃19個,私營苗圃239個)。2020年,全州共使用林木種子50392 kg,主要是核桃、板栗、花椒、麻櫟、黃檀、芒果、華山松等種子。全州育苗面積共814.8hm2,育苗量3176.61萬株,主要培育品種為云南松、華山松、核桃、花椒、云南紅梨、滇樸、黃連木、清香木、榕樹、桂花、香樟、茶花、馬櫻花、雪松、肋果茶、石楠、云南櫻花、楊梅、銀杏、鳳凰木、四照花、三角梅、蠟梅、天竺桂、女貞、迎春花、紅花檵木、棕櫚、柏樹、黃連翹、楓香、藍花楹、紅椿、榿[qī]木等60多個品種,其中滇樸、清香木、黃連木、香樟、馬櫻花、鳳凰木、紅椿、榿[qī]木(拉丁學名:Alnus cremastogyne Burk.)等是楚雄州主要鄉土樹種。
楚雄州尚未大規模開展草種種質資源調查和保護利用相關工作,草種管理工作剛由農業部門移交林草部門管理,草種種質資源相關情況不清楚,退耕還草、草山獎補政策等項目使用的種植品種主要為黑麥草、黑三葉、白三葉、木素草等草種,州內沒有自產育種,均為外調,用量較少。
長期以來,楚雄州高度重視林草種質資源培育、經營、保護工作,州、縣市林業主管部門,克服困難,創造條件,一任接著一任干,因地制宜,堅持良種良法,強化種苗質量監管,不斷提高綠化造林成效,持續加大生物多樣性保護力度,確保了彝州大地青山常在、綠水長流,極大地促進了地方經濟和“三農”工作的開展。
楚雄州上下堅持以項目帶動發展,以投入筑牢根基理念,20世紀90年代以來,已爭取中央和省、州各級財政投入種質資源基地建設和良種繁育資金5000余萬元,建成了16個各具特色的林木良種基地,林木種質資源基地經營管理水平不斷提高,林木種苗事業得到長足發展,有力推動了楚雄州林業生態和產業建設高質量發展。
林草部門積極和科研院校聯手,加強林木良種基地建設的科技支撐力度,加強新品種、新技術應用的培訓力度。目前,全州已有836名林業科技人員,先后建立多個專家工作站,設立了云南元謀干熱河谷荒漠綜合治理國家長期科研基地、楚雄州林業和草原科學研究所、永仁縣橄欖研究所和大姚核桃研究所等科研機構,開展了多個地方植物品種種質資源調查,積極挖掘探索楚雄州境內的良種種質資源,研究總結推廣了大批林木良種種植技術,強化科技支撐,產研結合,不斷提高林草種質資源發展水平和科技含量。
全州以國有林場為骨干建成的16個林木良種基地為基礎,充分利用國有林場林地資源、人才技術和信息優勢,保護和利用林木種質資源,發揮基地建設的“龍頭”輻射帶動作用,不斷提高基地良種保障能力,為全州林業建設提供“數量充足、質量優良、品種對路、結構合理”的林木良種和種苗,引領帶動全州種苗產業調結構,提質量,有力推動了全州林木種苗良種化、產業化建設。
高度重視種良種審認定和選育工作,始終把林木良種建設作為“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基礎工作常抓不懈,特別是把優良鄉土樹種選育推廣作為提升造林質量的關鍵,在實踐中不斷總結提煉,不斷提高林木良種技術服務水平,結合綠化荒山和脫貧攻堅,選育和推廣了大姚三臺核桃、楚雄云新高原系列核桃、紫溪山華山松、永仁縣云南松、牟定史密斯桉等優良樹種良種并推廣到林業重點工程造林工程中,提高了特色林木良種的知名度,為培育新的林業經濟增長點,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和林業產業發展發揮了重要的支撐引領作用。
種苗事業的發展,需要良好的市場秩序和社會氛圍,各級林業執法部門在人少事多的情況下,克服困難,加大林草種苗法律法規的宣傳,加強執法協作,對全州林草種苗生產、經營實行動態監督,專項整治和日常監管相結合,積極做好種苗檢疫、檢驗工作,嚴防林業有害生物的傳播,有力地打擊和遏制侵犯林木良種權和制售假冒偽劣種苗犯罪行為,為規范種苗生產市場經營秩序,維護林草種苗事業健康有序發展提供了堅強保障。
在綠色產業發展中,楚雄州以國有林場為先導,充分發揮國有林場的輻射作用,始終堅持做到發展不停歇、工作不止步,圍繞“發展抓改革、改革促發展”的要求,堅持因地制宜,積極發展林木種苗、核桃、茶葉、中草藥等產業項目,延伸產業鏈。一是全州8個國有林場等共有苗圃基地17個,育苗基地總面積達92.01hm2,主要培育以云南松、青香木、香樟、鳳凰木、滇樸、榿木、紅椿、栓皮櫟等鄉土樹種為主的優質造林苗、城鎮綠化苗、經濟林果苗、花卉等工程用苗,育苗品種近60多個,數量達666.27萬株以上,產值1544萬元;二是在建成了省級特色鄉土樹種保障性苗圃基地建設示范2個,苗圃基地面積20余hm2;三是各縣市都發展了干果、茶葉和中藥材基地;四是依托國有林場豐富的種植資源,建設了一批良種基地,全州以國有林場為骨干建成的16個林木良種采種和母樹林基地,充分利用國有林場林地資源、人才技術和信息優勢,保護和利用林木種質資源,發揮基地建設的輻射帶動作用,不斷提高基地良種保障能力,為全州林業建設提供“數量充足、質量優良、品種對路、結構合理”的林木良種和種苗,引領帶動全州種苗產業調結構,提質量,有力推動了全州林木種苗良種化、產業化建設。
目前,云南省林草種質資源調查相對滯后,國家林草局自從2016年開始在部分省區開展了普查試點工作,而云南省林草種質資源調查未全面啟動,加之林草種質資源普查工作專業技術性強,投入財力人力較大,單靠全州力量困難多,難度大,導致楚雄州此項工作除楚雄市、永仁縣開始啟動(未完成)外,尚未開展,現有的林草種質資源本底情況不清。
全州鄉土樹種選育、新品種認定推廣力度不夠,造林綠化常規苗木多,優、特、新品種大規格商品苗木少,未形成主打產品,鄉土樹種資源優勢沒有轉變為經濟優勢和競爭優勢。
近年來,楚雄州核桃、華山松等良種品種造林面積大幅減少,而城鄉綠化造林增加,由于已有綠化樹種品種雜,綠化樹種良種認定相對滯后,影響全州良種使用率。
種質資源項目多為公益性項目,全州現保留的16個林木種質資源基地多在國有林場范圍,除建設期有項目資金投入外,后期管護、科研監測、種質資源整理收集均無投入,未形成良性投入機制,部分良種基地的升級建設也受到影響,基地功能和效益遠未發揮,制約著種質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
新形勢下種質資源建設專業技術隊伍老化,人才缺乏,嚴重影響后續發展。
按照省林草局的工作部署,對全州林草種質資源底數進行調查,在試點總結的基礎上逐步推開,建立全州林草種質資源名錄,建立檔案和數據庫,為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奠定基礎。
健全州級林草種子檢驗檢測機構,與相關部門配合,整合技術力量和資源,加強專業技術培訓,加強林草種苗流通領域監管,加大侵犯植物新品種權違法整治力度,實現跨行業聯動機制,不斷提高種苗行業監管和技術服務水平,保障林草種苗事業持續健康發展。
加大鄉土樹種良種認定和培育工作,在已有林木良種的基礎上,加大林木良種的申報審認定工作力度,注重鄉土樹種和優質經濟林樹種品種的品種良種認定工作,在“十四五”期間繼續完成楚雄州特有的3~5個鄉土樹種優良品種認定工作,不斷提高綠化造林良種使用率。加大新品種的試驗示范和推廣,全州每年引進2個造林樹種新品種,提高綠化造林質量,強化科技支撐,不斷提升林草種苗高質量發展水平。
充分利用國有林場資源和技術優勢,爭取后續投入,鞏固已建成的種質資源基地成效,加強種質資源收集整理,爭取實施楚雄市、雙柏縣、永仁縣、元謀縣、祿豐縣國有林場鄉土樹種保障性苗圃建設項目,發揮國有林場種質資源基地和鄉土樹種保障性苗圃的引領示范、調劑保障作用,推動鄉村振興和城鄉綠化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