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胡印斌
鄉愁是游子永遠的牽掛。用不了多久,這種牽掛就會變成美好的奔赴了。
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九部門聯合印發《“我的家鄉我建設”活動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鼓勵引導退休干部、教師、醫生和技術人員回鄉定居,促進人才、資金、技術下鄉,匯聚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力量。
“告老還鄉”的話題迅速沖上熱搜,引發社會高度關切。也難怪,一直以來,城鄉差別都是社會的隱痛,乃至往往內化為某種精神層面的價值認知。而縮小這種差距的關鍵,其實就在于把鄉村建設得更好。這也是多少年來,一茬茬有志之士投身鄉村建設的根源所在。
進入新時代,這一議題更為切近。也因此,在城市化高歌猛進語境下,動員、鼓勵城里的能人、各類退休人員乃至大學生到鄉村服務,激發他們建功桑梓的動能,共同擔負起振興鄉村的責任與使命,不僅有意義,也有著一定的可操作性。
只是,茲事體大,有關各方當然要打“情懷牌”,但與堅硬的現實相比,情懷只是底色,當下需要做的是跳出情懷,完善參與機制、利益分配、公共服務等各項保障措施,讓還鄉的人回得去、留得住、有事做。
肯回去的人,自然是有情懷的。這其實也是支撐其人到暮年仍眷戀故鄉的最大動力。這些年來,已有很多可敬的老人把最后的年華奉獻給鄉村。像鄧拓的女兒鄧小嵐,退休后來到父母生活、戰斗過的河北阜平馬蘭村,義務教孩子們唱歌,直到阜平的孩子們在冬奧會驚艷綻放,人們才知道老人已在阜平生活了18年。
某媒體報道了江西進賢縣四位老人2010年退休后回村搞建設的事情,他們不忍看到鄉親們受窮,覺得自己還能再干點事,就下定決心回到了村里,與村里干部群眾共建美麗家園。
我們當然要贊美這些可敬可愛的人,但各地同時也要通盤考慮各項保障措施,多做一些準備工作。比如,“告老返鄉”的教師、醫生等,該如何楔入當下的鄉村教育、醫療體系?回鄉投資者的合法合理回報又該如何保障?大學生回鄉除了搞社會調查,還能參與哪些具體的事務?
此前很多地方提到要讓回鄉人員參與到鄉村規劃中來。這需要有關方面作出制度化的安排,探討他們參與村莊建設的機制,明確各方面的權界,為返鄉專業技術人員發揮余熱提供方便。
此外,鄉村的基礎設施,吃住行等公共服務等要有所響應。比如在宅基地交易不能放開的情況下,如何合理解決返鄉人員的居住問題,要有一些積極的安排。
說到底,對于鄉村而言,“告老還鄉”的人才,仍是“客”,也只能是“客”。他們回來,不是替代農民、鄉村干部、鄉土知識分子,而是回來幫忙的。他們的來去是自由的,不應該被任何人強迫。有關各方應最大限度求同存異,凝聚共識,一起把家鄉建設好。
鄉村是田園,但絕非出塵的世外桃源。我們所有的努力,是為了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鄉村,讓每個在外游子的鄉愁有著落,讓每個在鄉村民的生活有奔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