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奇
(赤峰學院 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內蒙古 赤峰 024000)
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首次提出要 “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命題。黨的二十大報告從愛國統一戰線的角度提出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在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中,民族地區高校發揮著舉足輕重的角色[1]。高校不僅是知識和技能的傳授中心,更是培養和塑造學生民族認識的場所。高校有責任提供一個促進各民族交流和理解的環境,弘揚民族優秀文化,促進民族交流和理解,從而增強民族團結,為構建一個更和諧的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方面,在多元文化社會中,社會穩定成為國家持續發展的先決條件。民族地區高校有責任培育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同。通過深化學生對各民族共同價值和歷史的認識,可以建立一個基于共同目標和共享責任的社會體系。社會穩定是建立在共同理解和共同尊重的基礎上,強調的是集體的和諧而不是個體的差異[2]。另一方面,民族團結不僅僅是社會穩定的要求,還是民族地區高校教育的核心目標之一。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實現民族團結的重要途徑,要求我們超越簡單的民族認同,向更高層次的認同邁進,即認識到所有民族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這一事實。這種認同可以讓學生意識到自己不僅僅是自己民族的代表,而且也是整個中華民族的一分子[3]。
民族地區高校對于保持中華多元文化的連續性和完整性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從宏觀社會結構來看,這不僅是一個歷史和文化的必要性,更是一個社會學的需求。這種基于文化傳承的社會結構可以增強社會穩定性,通過提供一個共同的文化和歷史參考框架來加強民族間的聯系和理解。與此同時,在民族地區高校環境中,深化民族認同不僅僅是一個教育目標,更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這涉及一個更深層次的心理認同,這種認同不僅僅是基于共享的歷史和文化,更是一個更深層次的自我認同和歸屬感。這種認同形成了一種社會凝聚力,超越了簡單的民族認同,使得個體能夠認識到自己是一個更大的共同體,即中華民族共同體的一部分。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僅僅是一個經濟目標,更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歷史使命。在這一觀點下,人才不僅是實現技術和經濟進步的驅動力,更是塑造和保持國家身份和凝聚力的基礎。在此背景下,民族地區高校具有特殊的責任和機遇,因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一個集中的、共同的價值體系和目標方向,為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提供了指引,它指示著我們的方向,匯聚著我們的力量[4]。民族地區高校應當深刻認識到這一點,并將其融入教育和培養學生的全過程中,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出能夠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人才,更可以培養出有能力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的人才。
在當前社會背景下,民族地區高校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中面臨著來自外部環境的多種挑戰和風險,其中很大一部分源自民族問題的多維度和復雜性。首先,民族地區高校擁有多元的民族組成,這讓其在培養學生的民族認同時必須注意不同民族的特性和需求。如何在尊重和保留語言、宗教、習俗等多方面差異的同時,又能鑄造一個超越民族分歧的、統一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具有理論深度和實踐價值的問題。其次,民族地區的特殊歷史背景與當前社會環境的交匯也對民族地區高校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出了挑戰。這一點不僅僅體現在高校的教育教學中,更體現在學生的身份認同、價值觀構建等方面。高校需要在復雜多元的社會背景下找到一條能夠促進民族和諧、社會穩定的教育路徑。再次,民族地區高校還面臨著外來文化沖擊和民族文化保護的雙重壓力。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外來文化的涌入不可避免,這對民族地區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開放包容,又要堅持本民族文化的根基,確保在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學生的同時,也能夠傳承和保護本民族的優秀文化。最后,由于歷史、地理等多方面的因素,民族地區高校往往面臨教育資源匱乏的問題。如何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實現對各民族學生公平、高質量的教育,以及如何通過教育來促進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是民族地區高校需要深入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首先,民族地區高校聚集了來自多元文化背景的師生,如何在保護各自民族文化的同時,實現文化交流和融合是民族地區高校面臨的問題。高校需要建立一個可以促進各民族文化交流和理解的平臺,這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還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更為開闊的視野,加深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其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僅僅是一個個體心理層面的問題,還與整個社會的民族關系和社會穩定有著密切關系。學校需要創建一個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健康身份認同的環境。在這個過程中,學校需要處理好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身份認同問題,這是一個非常復雜但至關重要的任務。最后,在信息高度發達的時代,輿情管理尤為重要。對于民族地區高校來說,如何正確引導輿情,避免因為錯誤信息的傳播引發不必要的社會恐慌和沖突成為一個挑戰。特別是在民族地區,信息的真偽對群體的影響尤為明顯,這就要求高校及時、準確、透明地發布信息,確保輿情的穩定。除此之外,多元文化的背景提供了豐富的學術和文化資源,但也帶來了社群分裂的風險。民族地區高校在推動民族交流和融合的同時,也需要警惕可能出現的社群對立和分裂現象,引導學生形成一個更加和諧、團結的社群視角。
意識形態不僅是一個理論體系,還深刻影響著每一個人的價值觀、行為準則和社會關系。對此,高校應當承擔起培育學生正確意識形態的重任,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首先是意識形態教育的深化。民族地區高校應該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將其理論精髓與民族地區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形成一套具有引領意義的意識形態體系。在這一過程中,高校可以利用各種現代化的教育手段,如網絡論壇、線上講座等,引導學生在多元的信息環境中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價值取向。其次是加強理論創新。在當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代背景下,民族地區高校應該鼓勵學術界對現有理論進行創新和發展,使之更加符合當前的社會發展狀況。最后是實踐引領。民族地區高校可以通過組織各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來引導學生將理論學習與實際相結合,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如組織學生參與社區服務和農村扶貧項目,讓學生親身體驗服務社會的過程,加深對社會責任的認識;通過舉辦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題的研討會和工作坊,為學生提供一個討論和學習的平臺,讓其更深入地了解這一主題等。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認識和理解所處的文化和歷史背景,高校應該深化和拓展課程設置,充分挖掘和利用當地的歷史文化資源。這不僅包括針對特定民族的歷史和民族古籍進行深入的研究,還包括深化學生對民間故事、民俗和工藝的認識,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和民族認同感,加深他們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識和認同。可以設置與民族相關的文學、藝術等課程,通過文學作品和藝術作品展示民族的歷史和文化,使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和全面地理解民族的精神世界和文化內涵。高校還可以通過開展豐富多樣的校外實習和實地考察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民族文化的魅力,加深他們的認識和理解。同時高校可以通過設計和開設雙語或多語教育課程,提供一個可以讓學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各民族語言和文化的平臺。
首先,實現學術的多元化和深度合作。通過搭建一個多學科、多民族的研究平臺,有效拉近各民族間的距離。此平臺不僅可以容納來自不同民族的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和研究,而且可以通過深化對各民族歷史文化的研究,激發更多原創性的學術見解和理論創新。例如,可以以研究團隊的形式,深入挖掘和研究民族文化的深層次元素,促進學術交流和民族理解。其次,地方社區與高校的協同合作應更加深化和具體化。高校可以利用其資源優勢,與地方社區進行深度合作,共同開發一系列基于民族文化的項目,從而實現資源共享和互利共贏。可以設計一系列以民族文化為背景的公共藝術項目,邀請社區居民和學生共同參與。這種合作還可以以其他形式進行,如共同開發教育課程或公共服務項目,使高校成為推動社區發展的重要力量。
首先,從深化校園傳統文化活動著手。在校園內創造和呈現一個真正反映當地民族文化的環境,其中包括對歷史遺跡的保護,對傳統節日的慶祝。可以利用高校內的歷史建筑或景觀這樣的 “活”教材,讓學生參與到這些傳統活動中來,從而更為直觀和深刻地理解民族文化的內涵。其次,著眼于高校的精神文化建設,包括但不限于宣傳民族地區高校師生在學術、藝術、科研方面的優秀成就,以及深入研究和傳承當地的民間智慧和哲學思想,展示民族高校的獨特視角。最后,通過提升校園公共空間的功能和文化價值來實現校園文化的凝練和塑造。創設一個以民族特色為主題的公共藝術項目,不僅可以美化校園環境,而且可以作為一個促進文化交流和學術交流的場所,從而加深師生對民族文化的認識和認同。在深化校園文化的凝練與塑造過程中,必須確保真正利用民族地區高校的核心特征和優勢,實現更為具體和有影響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