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屈一平
“小時候爸爸常說,在那遙遠的東方有個叫作中國的國度,而在中國有個叫作‘客家之都’的地方,那里就是我們的根。”……
6 年前,北京語言大學的周燕青——一位來自印度尼西亞的留學生,在熱烈的掌聲中,朗讀著《與中國的不解之緣》,講述自己與中國的“美麗邂逅”。
2017年9月,由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主辦、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承辦的“我與中國”征文活動(“我與中國的美麗邂逅”來華留學生征文暨短視頻大賽前身)中,周燕青的文章從來自100多個國家留學生的200多篇投稿中脫穎而出,獲得一等獎。
“這些年我用腳步丈量壯美遼闊的中國,用眼睛觀察現代中國的鄉村振興,用耳朵聆聽中國夢的時代脈搏,用心感受古代文明與現代文明的交相輝映,這些所見所聞讓我逐漸看到一個真實而立體的中國,一個不斷創新的中國,一個‘人民至上’的中國。”在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的《我與中國的美麗邂逅——2022年來華留學生征文大賽優秀作品集》一書中,就讀于中南大學的阿富汗留學生沙溢見證了中國脫貧攻堅的勝利,用文字記錄下中國的精彩時代。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如何展現?“我與中國的美麗邂逅”來華留學生征文暨短視頻大賽就是答案之一。
值此活動開展7周年之際,本刊記者專訪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主任程家財,聽他講述“我與中國的美麗邂逅”來華留學生系列活動的緣起和發展過程。
記者:“我與中國的美麗邂逅”征文活動6年來成績斐然,請您介紹一下舉辦該活動的初衷。
程家財:2017年,為了展現黨的十八大以來的輝煌成就,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同時深入了解來華留學生對中國的認知,在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指導下,我中心第一次舉辦“我與中國”來華留學生征文活動。同學們用講故事的形式,暢談中國的發展變化。征文作品均以中文寫就,優秀獲獎作品結集出版,《我與中國的美麗邂逅——來華留學生講述中國故事》一書應運而生。

留學中國“云”合唱團代表在2023“我與中國的美麗邂逅”系列活動發布儀式現場演唱原創歌曲《春日來信》。 (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供圖)
來華留學生記錄的生動、鮮活的中國故事產生了良好的傳播價值,這激勵著我們將征文活動繼續舉辦下去,并逐步發展為集征文、短視頻、云合唱、社會實踐、海媒平臺賽為一體的“我與中國的美麗邂逅”品牌活動。這些活動增進了來華留學生及外籍人士對中國發展變化的深刻認知,挖掘并培養了一批懂中國、通世界的中國故事講述者和中國文化傳播者,是從教育、人文交流角度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生動案例和優秀成果。
記者:“我與中國的美麗邂逅”系列活動征文中如何體現中國的經濟發展以及在華留學生對中國的熱愛?
程家財:歷次活動中,出現了多篇留華畢業生的文章,有些是早年來華留學生的文章,通過他們的親身體會展現了中國在幾十年間飛速發展的成就,有的留華畢業生記錄了自己的創業、就業故事,體現了中國帶給他們的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更廣闊的商業空間。
還有部分來華留學生的征文故事講述了“一帶一路”倡議惠及本國人民的成果,例如一名肯尼亞學生談到,一條中國和肯尼亞合作修建的公路改變了她曾經顛簸的求學之路,同時帶動了沿路的經濟發展,這條路在她心里埋下了中國的種子;還有一些同學講述了自己畢業后回國入職或在中資企業駐本國機構任職的故事。諸如此類由來華留學生講述的“一帶一路”故事,是“一帶一路”倡議惠及共建國家人民的真實縮影,鼓勵了更多的外國青年選擇來華留學,并在結束學業后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記者:“我與中國的美麗邂逅”系列活動遇到了哪些困難?是如何克服困難并將這一活動推廣下去的?

《春日來信》帶來春的問候,春的祝福!
程家財:作為來華留學生活動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牌活動,大賽自舉辦之初,就獲得了中國高校、駐外使領館以及來華留學生的積極參與,給了我們將活動持續舉辦下去并不斷完善的莫大鼓舞。
新冠疫情期間,由于在華留學生數量銳減,大賽遭遇了報名人數走低的困局,面對困難我們積極應變,不斷擴大賽事活動的廣度、深度,創新賽事的形式。在新媒體和短視頻興起之際,我們加入了短視頻大賽的內容,并與抖音平臺合作對短視頻作品開展積極的宣傳推廣。2020年,活動整體參賽人數和作品數量與往年持平。短視頻大賽創新了中國故事的講述形式,讓大賽征集到的優秀作品和外宣素材更加生動、立體、鮮活。
在舉辦活動過程中,我們鼓勵學生自發組織了留學中國“云”合唱團,讓同學們在疫情期間,通過線上合唱的方式,豐富課余生活,用音樂傳遞跨越國界的友誼與情感。截至目前,合唱團已經完成了四首歌曲的創作,還有一首《夢想之路》在制作中,不久將與大家見面。
記者:2023年4月7日,第七屆“我與中國的美麗邂逅”來華留學生系列活動發布儀式在北京成功舉辦,請您談談今年活動開展的情況。
程家財:本次大賽繼續面向來華留學生、留華畢業生及外籍人士,2023年大賽報名時,我們鼓勵來華留學生講述自己的“一帶一路”故事,深入思考“一帶一路”倡議為自己的祖國和自身生活、成長帶來的變化,用真實、生動的故事展示“一帶一路”倡議為共建國家帶來的新發展機遇、給當地民眾帶來的實惠與便利。
同時,海外社交媒體平臺賽(簡稱“海媒平臺賽”)作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要求的創新性活動,發動來華留學生及“Z世代”青年,利用其個人賬戶,在臉書、推特、Ins、領英等海外社交媒體發布推文,利用海外社交媒體傳播速度快、互動多、靈活性強的特點,讓更多真實的中國故事直接觸達海外人群。
記者:今年6月,作為“我與中國的美麗邂逅”來華留學生校友系列活動的一項創新舉措——“邂逅中國鄉村·美麗貴州行”舉辦,請您談談活動開展情況和具體效果。
程家財:本次社會實踐是“我與中國的美麗邂逅”來華留學生系列活動的子活動,實踐團選拔歷屆“我與中國的美麗邂逅”大賽優秀獲獎選手、部分專業的來華留學生短視頻創作者、留學中國“云”合唱團成員以及貴州當地優秀的來華留學生,總計40名。這些學生來自24個國家和中國24所高校。
活動通過講座、教育交流、參觀實踐等形式,讓來華留學生親身感受中國鄉村振興的實踐成果、少數民族特色文化的獨特魅力和貴州交通建設的偉大成就。
活動得到了中央主要媒體和多家當地媒體全程跟蹤報道,播發對內對外中英文報道近百篇,學習強國APP首頁開設“邂逅中國鄉村·美麗貴州行”專欄,同學們還利用自己的寫作和視頻拍攝特長,在國內外新媒體平臺寫下此行的感悟,介紹貴州發展成果。形成了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平臺結合、國內主流媒體與海外社交媒體聯動、多語種報道共同發力的宣傳模式,有效擴大了“留學中國”品牌的吸引力,增強了我國教育的國際影響力。

2023年“邂逅中國鄉村·美麗貴州行”來華留學生實踐團在貴州省三都縣怎雷村。(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供圖)
記者:“十四五”時期,來華留學教育面臨新的歷史機遇,下一步將如何推動來華留學教育高質量發展,不斷提升國際傳播效能?
程家財:在數字中國和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的背景下,我們將協同相關部委整合各高校來華留學生數據資源,用數字化手段做好高校及來華留學生的服務工作,強化留華校友的凝聚力和對中國的認同感。
同時,在習近平總書記“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號召下,中心以“留學中國”品牌為抓手,對接企業用人需求和來華留學生就業意愿,目前已經舉辦了7屆來華留學人才招聘會,并多次組織國際人才走進中國企業,用心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和人才強國戰略。
做強“留學中國”品牌,助力中國高等教育“走出去”。自1999年以來,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先后在30多個國家的50多個城市舉辦了“留學中國”教育展。作為宣傳中國教育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我們將繼續擴大“留學中國”教育推廣活動的規模,加強教育國際交流,促進中外人文交流與民間友好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