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岳

人民日報出版社“我與中國的美麗邂逅”系列叢書,將來華留學生精彩的經歷和生動的中國故事結集成冊。在此基礎上,今年,人民日報媒體技術公司數據新聞與可視化實驗室將“我與中國的美麗邂逅”系列圖書進行二次創作和轉化,制作成40集短視頻,更加直觀地展現留學生在中國的故事。每集2分鐘的雙語短視頻由多位不同背景的留學生出鏡,故事緊湊、內容豐富,讓觀眾看得津津有味。
畫面精美、內容動人的短視頻背后,是主創團隊的反復打磨和諸多心血——素材整理、分工剪輯、字幕譯制、初審終審、上線運營,整個制作周期長達3個多月。每一幀內容背后都凝結著剪輯師、設計師和產品經理的巧思,最終才呈現出亮點十足的精彩視頻。近日,筆者訪問人民日報媒體技術公司數據新聞與可視化實驗室制作團隊,分享視頻制作背后的故事與收獲。
媒體融合帶來的豐富觀賞性、內容上強烈的代入感和傳播上的多元手段是“我與中國的美麗邂逅”短視頻的三大亮點。
在形式上,媒體融合融入了觀賞性。“我與中國的美麗邂逅”系列視頻,是人民日報出版社協同人民日報媒體技術公司進行的一次成功的社內融合案例。出版社擁有優質的圖書資源,媒體技術公司在可視化產品創作上擁有豐富的經驗,兩部門的合作是產品形態、人員、紙質媒體和自媒體形式的融合,雙方制作團隊互相借鑒、共同進步,豐富了素材的形式和觀賞性。
在內容上,留學生們“留”下了中華情深。他們深深感受到中華文化的魅力、中國人民的友好、有活力又安全的城市生活,中國觀眾也感受到外國人眼里的家鄉美好。馬來西亞華裔女孩在成都求學,第一次去杜甫草堂時,感嘆此地就是她想象中的“古代中國”,從心靈深處發出了“這里就是最美的地方,是夢中的第二故鄉”。這里的竹林清風、田園風光、秀美山川、尋常巷陌,都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讓長居于此的人們驚嘆于家鄉的美。
在傳播手段上,講出了中國故事。視頻作品在優兔、臉書等國外社交媒體平臺重磅推出,以獨特的視角傳播中國故事;同步在B站、抖音、微博等國內短視頻平臺上線,網友頻頻點贊。7月10日,“我與中國的美麗邂逅”第一期短視頻上線,瞬間點擊量突破3萬次。評論區一片“棒!”“好棒!”“用心、用情”的留言,給創作團隊以極大的精神鼓舞。這期短視頻的傳播效果讓制作團隊深深感受到融媒體的傳播力、影響力和公信力。
《外國留學生談中國古詩詞》表現出主創團隊在構思上的精思妙想。短視頻切入點是孟加拉國留學生那佐翻譯“求索”一詞。他說,“求索”不應僅僅譯成“search”,要找到信、達、雅的譯法。經過長時間的感悟和收集,他發現自己已經走上了“求索”的求學大道。為了拓寬“求索”故事,團隊邀請一位伊朗姑娘講述在中國學習語言的經歷。她說學習語言一定要到街頭巷尾,才能體會到語言內在的意蘊。這個過程雖然困難,但她感受到了語言文化的魅力,嘗到了“求索”的甜頭。短片最后呈現的是一位越南同學在遵義的故事。從遵義會議到脫貧攻堅,中國一直走在“求索”的道路上,以人民為中心,讓老百姓過上幸福的生活,是中國共產黨的不懈追求。短視頻主題再次得到升華,短時間內點擊量超過22萬次。
事非經過不知難。兩分鐘的短視頻,要達到預期的視覺效果,擺在制作人員面前的是一個又一個困難。作為可視化內容生產者,團隊對于視覺效果的呈現一貫高標準嚴要求。可是,留學生的很多視頻素材居然沒有一張適合放在封面的照片,這可讓團隊犯了難。設計師先經過無數次摳圖、設計,再由剪輯師嚴格把關。剪輯過程需要不斷進行頭腦風暴,融合眾人的智慧。
經過幾個月合作,“美麗邂逅”成為同事間的“暗語”和“熱詞”,是短小精悍、內容豐富、深接地氣的代名詞。
主創人員從炎炎夏日奮戰到涼爽金秋,驀然回首,“成功”卻在燈火闌珊處。
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美麗邂逅”之所以贏得頻頻點贊,得益于多年來面向全國征集的原始素材真實、全面、立體地反映了外國留學生眼中的當代中國生活。創作團隊獨樹一幟地進行了重新匯編,制作成具有專業水準的國際傳播作品。這樣的嘗試具有領先意義,也為制作團隊開拓了視野。
互聯網時代,傳播手段多樣,用戶選擇多元,只有融合才能收到更好的傳播效果。“美麗邂逅”融傳統圖書和新興媒體于一體,輻射青年人群,助力構建海外對中國的認知,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