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天瑞
(哈爾濱商業大學商務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28)
農村市場是拉動內需的主要市場,傳統的農產品交易方式已經難以適應現代社會高速發展的需要,發展農業會展經濟是推進農村經濟社會轉型的重要途徑和關鍵任務。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發展農業會展經濟,支持農產品營銷”,表明要大力鼓勵和支持農業會展經濟發展。2017年,農業農村部在《農業部展會工作管理辦法》中強調,“農業展會活動應切實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積極推進市場化進程”,為農業展會提供了發展方向。2022年3月,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于印發2022年農業農村部展會計劃的通知》強調要充分認識農業展會關于宣傳三農政策、農產品流通及促進農業貿易合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同年9月,《人民日報》刊發題為“會展經濟為城市發展增添動力”的文章,高度肯定了會展經濟的作用和價值。農業會展作為發展農村經濟、促進農產品貿易的重要手段,在優化產業結構、拉動地方經濟增長、高質量發展會展經濟等方面起到關鍵作用。基于此,本文研究農業會展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瓶頸,并提出相關解決路徑,對于促進農民增收、增強中國農業應對國際市場供給和需求沖擊能力及提升農業會展行業整體運營水平具有一定的意義。
中國展覽經濟發展報告(2022)數據顯示,2022年全年我國境內共舉辦經貿類展覽1807個,其中,農業類展覽106個,占比6.6%。農業類展覽的展出面積共計329萬平方米,占各行業展覽總面積的6.0%。

圖1 2022年展覽行業數量分布(單位:個)

圖2 2022年各行業展覽面積分布(單位:萬平方米)
2022年,在展覽的舉辦數量上,輕工業展覽>重工業展覽>服務業展覽>農業展覽;在展覽面積上,呈現與舉辦數量一致的趨勢,也就是輕工業展覽>重工業展覽>服務業展覽>農業展覽。展覽行業結構與2021年基本一致。
總體來看,農業會展經濟發展勢頭顯著,區域影響力也逐漸擴大。農業會展經濟的發展不僅為展會承辦地區帶來較為豐富的經濟價值,也為完善會展功能、深化地區合作提供了有效的貿易平臺,為農產品資訊傳遞、科技流通與商品交易、助力鄉村振興提供了新動能。
現階段來看,農業會展經濟仍需依靠政府進行發展建設,市場主體的作用不明顯。具體表現為:
第一,由于農業具有自身的先天弱質性,舉辦農業會展相較于其他類型展會風險較高,農業會展市場競爭力較弱,需要政府給予大量優惠政策和資金支持來吸引農業項目投資,從而擴大展會規模,提升地方知名度和展會影響力。
第二,許多農業發展協會的組織建設并不完善,政府缺乏完善的監督管理體系,在實際舉辦過程中往往重形式、輕內容,只重視招展,忽視服務質量。不僅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還經常出現信息不對稱、會展資源利用率低、資金匱乏等情況。
第三,就目前的發展形勢來看,通常采用的是政府辦展模式,政府直接進行展會的參與和管理工作,由于農業企業在市場中缺乏競爭力,往往需要政府幫扶來進行農產品宣傳與推廣。此外,農業類展會自身運作市場化程度相對較低,缺乏權威性的農業會展協會,即便是地方協會,也基本上以政府部門為主,依賴政府來進行行業建設,缺少獨立性。
雖然農業會展經濟的發展取得了很大進步,尤其是在辦展數量上,較前些年相比呈現明顯增長態勢。但行業發展仍存在不均衡現象。許多企業承辦的農業類展覽,雖然辦展時間和地點有所變更,但幾乎大同小異,無論從舉辦的主體、參展企業、專業觀眾還是舉辦的內容、展會結束后呈現的效果和影響力都與之前承辦的差別不大,造成供過于求的局面,主辦方缺少新穎的會展主題和策劃手段,企業辦展數量的增長也沒有和辦展質量形成相應的正比關系,展會服務質量也就很難得到保障。
會展專業人才的培養對于加快實施會展業多元化市場戰略、實現展會跨界融合發展、實現會展產業由粗放式向專業化、精準化轉變起到重要作用。但是會展專業人才,尤其是涉農領域方面仍大量匱乏,具體表現在:
第一,盡管現在部分高校開設了會展專業課程,但從辦學層次來看,仍以高職院校為主,許多會展專業的本科生畢業后從事會展工作的相對較少,會展專業的碩士和博士等高層次人才更加稀缺[1]。因此,即便在高校開設了會展專業課程,授課內容也比較淺顯,專業化程度相對較低,導致培養出的學生與企業實際需要的會展應用型人才存在一定的脫節,很難適應行業高層次人才需求。同時,從目前的發展現狀來看,缺少真正既熟知會展理論與實踐又能掌握農業經濟發展規律的復合型人才,大部分會展從業者還不足以運用現代網絡技術、信息技術來指導和從事農業會展經營活動。
第二,缺乏長效的人才培養機制。會展專業需要培養多種類型人才,如會展項目管理人才、會展策劃人才、專項服務人才和會展教育培訓人才等[2],因此在培訓方面需要有所側重和區別,必須充分重視長期的職業培訓,現有的培訓組織和機構往往培訓時間較短,缺乏長效性。
第三,農業會展行業人才流失嚴重。一方面,因為農業會展行業自身管理不規范導致人才流失。許多農業會展主辦方“重規模、輕管理”,制約了從業人員的職業水平和發展目標;另一方面,農業會展利潤、規模效益較低,薪資水平不高、職業發展不穩定、對青年畢業生吸引力不強等因素也是導致農業會展領域人才大量流失的關鍵因素。
許多農業展會展出的農產品缺少精細化品牌,同質化現象嚴重。即便部分農產品獲得了一定的市場認可度和知名度,但在提升農產品附加值方面仍顯欠缺。展出的農產品雖有特色但是缺乏品牌,而有品牌的農產品又處于“政府護而不用,企業用而不護”的狀態[3]。部分展出的農產品即使產品本身充滿特色,但包裝缺乏創新,難以令參加展會的消費者產生購買意愿。這種缺少精細化品牌的農產品,線下很難進入高端會展市場而實現農產品增值,線上也難以實現網絡營銷。
“政府主導+農業會展組織”的綜合服務模式為緩解農業會展經營規模小、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弱、缺乏自建平臺能力等問題提供了良好的思路。發展農業會展經濟,不能過度依賴政府,而是要與政府開展合作,共同搭建農業會展平臺。
第一,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應當積極鼓勵發展農業會展經濟、加大農業展會舉辦頻率和扶持力度,對現有展會進行合理規劃與管理,特別是專業精品農業展會和數量較大、有影響力的品牌展覽會。在區域內有效整合農產品資源,擴大展會規模,實現農產品價值增值。
第二,政府部門還應在信息化的更高視野上鼓勵支持農業會展組織、參展商積極“觸網”,利用好微信公眾號、直播平臺、VR技術等進行網絡宣傳營銷。以江蘇為例,為推動農業會展工作轉型升級,江蘇積極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農業會展新模式—“蘇韻鄉情”江蘇名特優農產品云上展銷會。充分運用“互聯網+ VR+電商”技術和Web 3D建模方式,展示虛擬展廳,對農產品進行語音講解,采取一鍵導購等新穎的網絡購物方式,打破線下傳統展會限制,讓消費體驗提檔升級。
第三,政府相關部門要逐漸轉變角色,降低對會展活動的直接干預程度。政府既不能完全把農業會展經濟交由市場管理,也不應過度參與到農業會展管理中[4]。政府、農業會展組織、企業三方之間需要相互配合、相互補充,形成強有力的發展合力,共同助力農業會展經濟高質量發展。
健全、完善農業會展配套服務體系,構建現代農業綜合服務網絡,是實現行業產業互聯互通,提升服務效率,保證會展行業持續健康發展,實現經濟增長的重要前提。具體表現為:
第一,農業會展協會要充分發揮調動作用,強化服務意識,運用科學技術和大數據為農業會展提供優質的技術支持,推動農業產業鏈建設。
第二,搭建信息互動平臺,定期公布最新展會消息,借助大數據分析技術,有效匹配參展商與消費者之間的市場信息,增進消費雙方信息交流,提高交易效率。
第三,完善農業會展監督體系和相關制度建設。在制度建設方面,要遵循農業展覽相關規律,對農業類展會進行合理規劃和分類,對于參展企業進行績效評價[5]。市場監督管理局牽頭加強對農業展會的監管,營造良好的展覽環境,避免重復辦展。
培養和引進農業會展專業人才是高質量發展農業會展經濟的重要手段。農業會展人才的培養,需注重以下幾方面:
第一,建立完善會展教育體系。針對會展教師,要不斷提升師資能力和專業化水平,嚴格規范會展專業教師資格考核、認證工作,保證會展專業教育質量;針對在校大學生,要積極鼓勵以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訓練項目、“互聯網+”創業創新大賽、全國會展商業精英挑戰賽等形式參與農業會展營銷、策劃等項目,打通就業“最后一公里”,為學生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第二,持續深入開展農業會展專業人才培訓工作,充分利用互聯網實現線上展會與線下展會相融合,選出部分基礎好的會展從業者進行重點培育。農業相關部門或企業要積極與高校開展合作,拓寬學習和交流渠道,培養更多農業高級知識分子,服務于農業會展行業。
第三,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應積極制定會展專業人才引進計劃,在學術、薪酬、住房等多方面給予政策傾斜,尤其在鼓勵大學生開展農業會展創業項目方面,引導和鼓勵高等院校的會展經濟與管理專業的畢業生進入大型會展企業實習。在全國范圍引進相關專家和優秀人才,為農業會展經濟建設提供指導,提升農業會展人才隊伍建設水平。
實施精細化農業品牌發展戰略是提高農民收入、推廣農產品的關鍵途徑,也是提高市場占有率、開拓農業銷售渠道、實現農業經濟提升的必然選擇。
在品牌打造方面,可通過舉辦“農博會”“綠博會”“農產品展銷會”等活動增強農業展會的宣傳,擴大農產品影響力,帶動農產品銷量的提升[6];也可以“助力精準扶貧服務鄉村振興”為主題,舉辦優質農產品博覽會,借助會展手段擴大特色農產品的知名度,打造一批拿得出、叫得響的具有品牌影響力的特色農業和特色農業產品,助力優質農產品獲得更好的營銷效果。
在品牌推廣方面,充分運用電臺、電視、新媒體等途徑在展區進行針對性廣告投放,擴大農業會展經濟覆蓋人群范圍,吸引更多資本和消費者支持。農業發展相關部門要充分發揮帶頭作用,與品牌農業主體達成深度合作關系,不斷完善推廣方案,進行優質農作物的推廣。注重新品種研發,特別是精品品種的種植。在同質農產品中尋找差異化價值,發展有特色的農產品,立足消費者角度,尋找獨特賣點,實現消費認知,進而提升消費者的購買意愿,增強客戶黏性,提升品牌競爭力,增強會展營銷能力。針對采購商和參展商,要積極主動與其開展交流合作,實現內容兼容和資源融通,使農業品牌得到深度推廣,助力農業會展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