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光展
(湖南現代物流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長沙 410131)
現代物流業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性、基礎性、先導性產業。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要推進產教融合。《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指出,要建設集實踐教學為一體的開放型區域產教融合實踐中心,鼓勵職業院校學生學習實訓;要充分利用院校,搭建產學研用的服務平臺,為行業發展提供人力、智力支持,其對物流人才的培養特別是物流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轉型提出了新要求,據統計,湖南有34所高職院校開設物流類專業,學生有近2萬余人,高職物流人才年培養規模約為8000人,湖南物流技能人才培養的數量及規格尚不能滿足目前的物流市場需求。物流類專業人才培養實踐教學適應物流業、制造業深度融合的體系還不完善,尤其是專業課程實踐、專業綜合實踐、畢業定崗實踐教學體系環節存在滯后、不匹配等問題。在此基礎上,立足梳理學校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實踐教學有關情況,為人才培養提供參考建議,對完善目前的人才培養方案,更好地培養行業所需的技能人才具有較強的實踐意義。
目前,基于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高職物流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精準對接現代物流倉儲、運輸、包裝、流通加工、配送、物流信息管理、國際物流等物流領域的基層作業及管理崗位需求,依據崗位技術新要求及時優化課程體系方面存在滯后,在目前出版的物流管理類系列“十二五規”劃教材15本及主出版的高職物流管理專業技能抽查標準及題庫不同程度地缺乏行業技能需求及同類院校參與編寫的少。學校建立的精品在線課程網絡平臺、課程資源展示平臺、湖南省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物流學院在線網絡交流平臺、物流仿真實訓平臺、教學管理與測評平臺6大網絡資源平臺使用率普遍較低,其中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標準、課程資源、職業培訓資源、素材資源與測評系統等內容需進一步完善。在實踐課程設置方面,公共課教學環節以理論為主,專業課程總體上理論教學課時偏多,實踐教學環節因循守舊,對行業需求的理論技能要求實踐少,行業技能融入課程、融入人才培養方案,體現在實踐教學還存在不足,在為職業院校師生、企業和學生學習提供立體、全方位、沉浸式操作的平臺存在短缺(見表1)。

表1 課程設置情況
近年來,學校公開招聘物流管理專業的教師,大部分是本科高校研究生畢業后直接從教,對專業知識理論停留在書本,既沒有行業工作經驗,又沒有教學工作經驗,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內容難以有效融入行業,從行業需求角度為現代企業培養所需的人才方面經驗不足,且男女比例存在不同程度的失衡。此外,部分專業任課教師專業背景偏文科多,理工科背景的研究生較少,專業大類符合要求的多,符合專業方向的少,專業基礎理論知識較為薄弱,專業理論講授、實踐課程實踐均無法達到預期效果,理論與實際要求存在脫軌現象。學校《湖南省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統計顯示,學校共有專業教師187人,其中“雙師型”教師比例65.24%。2023年關于學校“雙師型”教師擬認定共計95人,其中高級24人、中級59人、初級12人。從物流管理專業來看,高級9人、中級12人、初級0人。從此統計來看,和教育部有關文件占比要求,學校雙師型教學團隊存在師資占比不足、“雙師型”師資力量偏弱等情況(見表2)。

表2 湖南現代物流職業技術學院物流管理學院“雙師型”教師隊伍師資結構
目前,物流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環節主要分為實驗、實訓、實踐教學環節。專業綜合實訓以倉儲貨位安排、叉車上架、訂單處理、儀器設備使用為主,集中分布在大三第一學期或第二學期開展,24課時左右。學生短時間接受集中實踐,專業實踐內容與課程實踐內容存在重復,針對專業方向與行業需求的重點技能融入較少,學生成批量進入實踐場地,實踐工位少,大多以組為單位實踐,實踐難點重點無法滿足全部學生,導致實踐過程動手的少,觀看的多,實踐次數少、時間短。課程實踐一般應按理論與實踐各占50%,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理論教學占比達2/3。在課程實踐方面,軟件操作、仿真模擬等對高職學生吸收及操作較為困難,且購買維護成本較高,一些教師的教學方法、內容安于現狀,對于新的實踐內容淺嘗輒止,課程實踐仍按自己熟悉的方式方法進行,教師各自為主,沒有統一的標準、進度,導致人才培養方案停留在紙面。在使用ERP沙盤模擬軟件、商品化ERR軟件,沒有相應經費及時更新或購置其他軟件,導致實踐教學內容陳舊,課內實訓、實踐環節存在欠缺。畢業定崗實踐集中分布在高職第五個學期期末,涵蓋第六個學期,以企業就業實踐為主,以完成畢業設計、實訓日志等為考核內容。大多數畢業生在物流行業相關企業實踐較常見。畢業設計實訓方面,按照要求必須根據學生畢業實踐企業撰寫可操作的畢業設計,但多數學生畢業設計論文理論性觀點多,可操作的少,歸根結底主要是學生畢業綜合實訓環節與所學專業脫鉤。一方面,受行業需求影響;另一方面,學生主管不愿從事專業工作有一定原因,畢業綜合實踐崗位流動性較大,導致畢業綜合實踐管理難度大,考核指標單一,無法達到預期實踐人才的培養效果。歸結起來看,從學校維度來看,一方面學生受制于場地條件,所需的實踐場地遠遠高于同類院校,對實踐場地要求較高。另一方面,在實踐器材方面,實訓場地建設資金投入大、維護成本高,而先進實訓器材、仿真模擬實訓需要教師具備較高的技能水平,目前在此環節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多數以傳統理論知識教授替代實訓,或簡單的基礎技能訓練代替實訓全過程。從畢業綜合實踐角度來看,中高端崗位行業需求飽和,學校與行業聯系不緊密,學生從事專業實踐的意愿不強烈等。
圍繞核心專業,學校進一步夯實圍繞物流專業辦學方向,以國家職業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運輸管理實務》、湖南省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倉儲與配送實務》等課程建設項目為載體,建立模塊化實踐教學課程體系、圍繞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把物流管理專業內每一個單一的教學活動根據內容和功能組合成主題式的實踐教學模塊。建立以課程為主體的課程團隊,團隊負責人負責實踐教學內容、重點難點、選課安排等環節,定期開展教學研討,統一進度安排、統一實踐任務、統一重點難點。充分利用集團辦學平臺,注重與行業企業合作,共同開發專業課程,根據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參照相關職業資格標準,改革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強調以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為目標,以典型工作任務為主線設計課程架構,建立模塊化課程體系。圍繞現代物流業務流程重組課程內容,實現教學內容“模塊化”、教學過程“任務化”、實訓實習 “實戰化”。管理理論模塊是培養物流管理專業人才的基礎模塊。一是對管理學的基礎知識進行學習;二是對物流管理的專業基礎課,如倉儲與配送實務、運輸實務、物流設施與設備等的學習,兩者的學習都可以通過傳統的課堂講授來實現,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管理理論和管理思想,認識物流作業的流程和環節,為以后的實踐能力培養夯實基礎。在技術技能模塊該模塊,主要包括ERP作業實訓、WMS作業實訓、配送作業實訓。專業知識體系由知識領域、知識模塊和知識單元三個層次組成,每個知識領域代表了與物流管理專業密切相關的學科領域方向,知識模塊則是在這些科學領域范圍內對物流管理專業整體知識進行分解。每一個知識模塊由若干個知識單元組成,且每個知識模塊包涵對應的實踐技能模塊。知識單元是專業知識體系的基本教學單位,也是課程結構的基本組成要素。現代物流概論是一門綜合性的多科目交叉學科,具有系統科學的特征,不僅需要吸收應用科學領域的最新成果,還需要現代科學方法論的指導,表現在知識結構體系上,與物流管理專業直接相關的知識領域(見表3)。

表3 專業綜合實踐課程設置與課程描述一覽表
教學團隊應由從事專業教學的教師和具有物流實戰技術、行業實踐背景的實踐教學教師共同組成,教學團隊成員在年齡、專業上結構都要合理。學校出臺措施動員教師走進企業,主動承擔企業項目,與企業聯合攻關解決技術難題,及時掌握企業最新技術,提高物流管理實踐能力,將實踐經驗緊密嵌入教學過程中。有計劃地安排教學團隊中無企業實踐背景的青年教師到企業、行業進行鍛煉,同時定期組織安排具有企業實踐經歷的教師到企業、行業中加強新的物流工程知識與新技術的學習和應用,學校集中利用寒暑假等時間,分批次、分專業有序地進入生產型物流企業,開展教師實踐活動,建立考核機制,探索將科研、橫向項目以解決企業實際問題為考核的重要指標,經過培訓考試合格頒發行業培訓資格證書,使教師真正成為了解企業、學校需要、學生喜歡的“雙師型”教師。教學團隊建設期間,要不斷“輸入新鮮血液”,包括引進物流行業企業一線技術人員、資深物流工程師、物流企業精英、物流企業專家等組成校企聯盟,在教學團隊合作中取長補短,共建優化教學團隊。物流管理專業是一個專業性、操作性、實用性很強的專業,教學不僅要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還要注重學生操作。因此,搭建教學實踐平臺是培養應用創新型人才不可或缺的一環。在集團辦學基礎上共建實習實訓產業基地,將產業學院物流公司化、建設主體多元化的原則,緊密聯系物流行業企業,與企業共建、共管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不斷改善校內實訓基地的條件。將企業引入學校,并以企業為主組織生產性實訓,逐步提高校內生產性實訓的比例;引入物流行業企業的業務工作標準,以此作為培養學生技能的驗收標準;引入企業文化熏陶學生,增強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讓學生在校所學與企業實踐有機結合,讓學校和企業的設備、技術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以切實提高育人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養質量。
依托先進制造業高地建設基地、自由貿易試驗區、中歐班列等戰略平臺,將物流管理專業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進行重構,確保教學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在理論平臺學習,增強感性認識,在實驗平臺掌握應用操作,在實訓基地進行生產訓練,真正做到學用結合、學以致用。具體可從以下幾點加以改進:
一是基于導師制的創新實驗訓練,將教學、科研與實踐相結合,圍繞指導老師的科研項目與研究方向,組織學生形成自主創新的學習團隊,以“雙師型”教學團隊、企業導師為抓手,鼓勵教師在申報科研項目時以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方向為重點,以企業實際案例為研究對象,項目團隊由企業、學校、學生三方共同參與研究,以企業實際是否需要、是否解決問題為評判指標,探索科研、服務教學、服務行業所需新路徑。
二是基于各類物流競賽平臺,通過自主探索、老師指導、專家點評等環節,將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貫穿競賽全過程;深入挖掘行業競賽、技能競賽、第三方競賽平臺,深挖競賽細節、競賽內容、競賽重點難點,將競賽內容與企業是否需要的內容進行梳理、總結。以課程團隊為抓手,探索將競賽內容融入教學過程,編寫“活頁式”教材,并聘請企業導師參與教學,將競賽內容有效融入教材、融入課程,做到理實一體;三是基于典型案例互動式教學,其目的并不是陳述真知灼見,也不是提供唯一真理,而是通過營造一種開放輕松的環境,逐漸培養學生對企業經營事務分析與決策能力。案例教學倡導學生對任何合理的答案都抱合理的懷疑態度,敢于挑戰權威,各抒己見;四是以實驗室為平臺,讓學生不再“紙上談兵”,而是將課堂學習導寓于真實的物流模擬實務環節和職業訓練環節,學生相互討論和協助,促進學生思維發散能力、創新能力、系統整合能力及綜合素養的提高。
綜上所述,科學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如今物流行業發展對人才需求發生了結構性變化,本文通過對湖南現代物流職業技術學院物流管理學院雙師型教師、人才培養方案、實訓場地、教材建設等方面做了梳理和研究,提出了在產教深度融合的基礎上,探索建立以教材為載體的人才培養課程體系、校企融合的雙師團隊、協同培養的實踐場所,對物流管理專業實踐教學轉型具有一定參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