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志存
(廣東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廣東 佛山 528200)
呼吸道感染是臨床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分為上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兩類[1]。最近幾年,呼吸道感染的患者數量有所增多,其發病率呈現出上升的趨勢,對患者的健康產生了很大的影響[2]。呼吸道感染可由細菌、病毒、真菌、支原體、衣原體等多種微生物引起。臨床常見的上呼吸道感染包括流行性感冒(流感)、咽炎、喉炎、鼻炎等,下呼吸道感染包括氣管炎、支氣管炎、肺炎[3]。臨床通過觀察患者的臨床表現(如打噴嚏、流鼻涕、咳嗽、咳痰、咽喉腫痛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明確患者有無呼吸道感染。除臨床表現外,影像學檢查和實驗室檢查也可以確定患者是否發生呼吸道感染以及感染的具體種類,尤其是實驗室檢查,多采用痰液、咽拭子、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等作為標本,采樣方便,報告周期短,是臨床常用的檢查手段。本文就血清降鈣素原(Serum procalcitonin,PCT)、C 反應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血清淀粉樣蛋白A(Serum amyloid protein A,SAA)在呼吸道感染診斷中的應用價值進行探討分析,現報道如下。
隨機選取2023 年1 月至8 月在廣東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就診的125 例感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確診感染性疾病;病歷資料完整;認知功能正常。排除標準:患有多種感染性疾病;由感染以外的因素導致PCT、CRP、SAA、白細胞(WBC)等實驗室指標異常;中途退出本研究;病歷資料缺失;存在認知功能障礙或溝通障礙。根據疾病類型將患者分為試驗組(呼吸道感染,n=66)與對照組(其他感染,n=59)。試驗組中,有男45 例,女21 例,年齡11 ~98 歲,平均(60.15±8.45)歲。對照組中,有男34 例,女25 例,年齡10 ~91 歲,平均(61.15±7.55)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采集所有患者的非抗凝靜脈血(3 mL)和EDTA抗凝靜脈血(2 mL)。EDTA 抗凝靜脈血:離心處理后,采用血常規分析儀對WBC 進行檢測。非抗凝靜脈血液:離心處理后,采用化學發光分析儀和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對PCT、CRP 進行檢測,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檢測;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對SAA 進行檢測。
比較兩組的PCT、CRP、SAA 陽性率。比較兩組的PCT、CRP、WBC 水平。PCT >0.5 ng/mL 為陽性,CRP ≥10 mg/L 為陽性,WBC ≥11×109/L 為陽性。
通過SPSS 22.0 軟件開展統計學分析,檢驗項目以計量資料和計數資料兩項內容為主,其中計量資料通過t 進行檢驗,并以均數± 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通過χ2 進行檢驗,并以百分比(%)表示,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的PCT、CRP、SAA 陽性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PCT、CRP、SAA 陽性率的比較[例(%)]
試驗組的PCT、CRP、WBC 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PCT、CRP、WBC 水平的比較(±s)

表2 兩組PCT、CRP、WBC 水平的比較(±s)
組別PCT(μg/L) CRP(mg/L)WBC(×109/L)對照組(n=59)0.26±0.0428.12±2.21 8.08±2.71試驗組(n=66)3.41±1.0148.32±9.34 12.32±3.47 t 值23.92932.2347.549 P 值<0.001<0.001<0.001
感染性疾病的發生是由病原微生物導致,如細菌、病毒、真菌、支原體、衣原體等。根據WHO 的監測資料,自2022 年起,全世界的流感發病率顯著升高,與前兩年相比,流感的報道數量明顯增多。根據國家流感中心的監測,我國南部省份2023 年這個夏天的流行強度已經超出了近5 年的平均水平[4]。呼吸道感染以咽喉為界可以分為上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兩種類型[5]。病原體極易進入呼吸道,導致呼吸道感染的發生,其中病毒和細菌是引起呼吸道感染的常見病原體[6]。現階段,關于肺炎支原體感染的診斷方法主要有血清學檢查、病原菌培養、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核酸檢測等。盡管病原體培養為“金標準”[7],但由于肺炎支原體培養時間較長,條件要求高,因此并不能在短時間內實現診斷。PCR 核酸檢測因具有較高的假陽性率,故限制了臨床應用范圍[8]。
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的PCT、CRP、SAA 陽性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試驗組的PCT、CRP、WBC 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可見,PCT、SAA、CRP 檢測在呼吸道感染診斷中的應用價值較高。PCT 主要來源于細菌及炎性細胞因子的刺激,如果機體未發生感染,則PCT 水平通常不會升高;若發生感染,就會導致PCT 水平顯著升高,經過針對性治療后,其水平則會下降。PCT 作為一種1996 年才被發現的重要感染生物標志物,對于臨床判斷患者有無感染具有重要的價值[9]。正常情況下,PCT 是由甲狀腺C 細胞產生,在健康人群的血清或腦脊液中很少能被檢出,而發生感染后,血液中的PCT 含量會顯著增加。這一現象進一步奠定了PCT 在感染性疾病診斷及治療中的意義。CRP 與免疫反應有關,是診斷細菌感染的主要指標。1930 年Tillet 和Rancis 在美國的一家研究所里發現了一種能與肺炎球菌C 多糖體反應形成復合物的急性時相反應蛋白[10]。1941 年科學家們對這種蛋白進行仔細研究后發現它是一種出現于急性感染時的蛋白,并被正式命名為CRP。CRP 是一種環狀五聚體蛋白,由五個亞單位組成,每個亞單位包含206 個氨基酸殘基,分子量為23 017,半衰期為19H。CRP 表現出多種生物學活性,包括對炎癥反應的防御、調節作用等。另外,CRP 還可與細胞核抗原、凋亡細胞相結合,調節免疫反應。有研究表明,超敏CRP(hs-CRP)有趨化單核細胞的作用,以此來產生組織因子,從而使補體系統激活,因此,CRP 在診斷免疫系統疾病方面也有著極其重要的參考價值[11]。現代研究認為,CRP 是一種在炎癥、感染、心肌梗死、癌癥等多種疾病中存在的一種蛋白[12]。生理狀態下,血液中的CRP 含量很低,當炎癥出現后6 h 內血液中的CRP 含量就會升高。研究指出,感染性疾病(尤其是細菌感染)患者的CRP 水平與其病情嚴重程度呈正相關。一直以來,臨床上都將WBC 計數和分型方法用于臨床檢驗,但其不足之處在于:大量兒童的WBC 計數和分型并不顯著。隨著研究的深入和檢測方法的改進,更為敏感的CRP 出現了,從而為感染的快速診斷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參考指標,一定程度上填補了WBC 及分類指標的不足。因為在急性炎癥狀態下,CRP 濃度上升很快,可達上限的500 倍,作為一個極靈敏的指標,很容易被檢測出來。但是,如果是慢性炎癥,則CRP 濃度的變化很小。于是,更為敏感的檢測指標出現了,即hs-CRP。相較于CRP,hs-CRP 更為敏感,診斷感染性疾病的敏感度更高。
近年來隨著醫學研究的深入,SAA 檢測逐漸被應用于臨床,并在呼吸道感染的診斷中取得了顯著效果。SAA 是一組高度保守的蛋白家族,包括SAA1、SAA2、SAA3 和SAA4 四種同源體的高度異質性蛋白。SAA1 基因和SAA2 基因分別編碼產生SAAl 和SAA2,統稱為急性期SAA(A-SAA),由104 個氨基酸組成,在急性炎癥反應期會顯著上調;SAA3 基因是一個假基因,不能轉錄和表達;SAA4 基因編碼組成型SAA(C-SAA),由112 個氨基酸構成,其表達水平基本穩定,炎癥刺激下血清水平變化不大[13]。SAA 的一級結構為alpha 型、beta 型,包含Ca2+與Ca2+的相互作用位點。它的每個多肽片段都與其生理功能相關,例如,其N 末端1 ~11 個氨基酸殘基所形成的alpha 型螺旋結構是它與脂蛋白相互作用的部位,24 ~76 位多肽片段是與Laminin 結合的多肽,78 ~104 位多肽片段是與HSC 中的硫酸乙酰肝素結合的多肽,二者均參與了SAA 所引起的發病過程;29 ~42 位多肽片段是SAA 的重要作用靶點,可有效地阻止血小板與細胞外基質(ECM)之間的相互作用。SAA 主要由靜態和活化的多核白細胞與單核細胞經其膜上的彈性蛋白酶分解,而巨噬細胞則將SAA 內吞,從而快速抑制體內的炎癥反應。SAA 含量與炎性損傷密切相關,且在慢性炎性疾病中顯著增高。無論是病毒還是細菌感染,SAA 含量都會顯著增加,且其對輕微的炎性刺激十分敏感。然而,SAA 對炎性細胞因子的調控作用和作用機理目前仍不清楚。
綜上所述,PCT、SAA、CRP 檢測在呼吸道感染診斷中的應用價值較高,可為呼吸道感染和其他類型感染的鑒別診斷提供參考,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