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靜,范羽飛
(南京醫科大學附屬南京醫院,南京市第一醫院心內科,江蘇 南京 210000)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種急性缺血性心臟疾病[1]。該病好發于老年人群,發病迅速,病情嚴重。目前臨床上主要是采用介入術治療該病,患者出院后需要進行長期持續的、科學的心臟康復[2]。研究表明,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與患者的后期康復效果有著直接聯系。隨著醫療技術的飛速發展,臨床護理模式也越來越完善,回授法是指護理人員進行專業的健康教育后,再讓患者及其家屬按照自己的理解對知識進行復述的一種方法,是近年來護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熱點。部分學者已將回授法健康教育應用于臨床中,并取得顯著效果[3]。基于此,本次研究探討回授法健康教育對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質量的影響,具體如下。
選取南京醫科大學附屬南京醫院2021 年10 月—2022 年5 月期間收治的100 例急性心肌梗死介入術后患者,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常規健康教育組和回授法健康教育組,各50 例。常規健康教育組:男29 例,女21 例;年齡39 ~75 歲,平均年齡(56.56±3.61)歲。回授法健康教育組:男30 例,女20 例;年齡38 ~74 歲,平均年齡(57.60±3.50)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1)符合《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中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標準[4];(2)首次發生急性心肌梗死;(3)患者經過急救后病情已穩定,可正常溝通。排除標準:(1)合并有其他嚴重心肺疾病者;(2)存在嚴重精神疾病或惡性腫瘤者;(3)資料不全者。
常規健康教育組行常規健康教育,方法是:指導患者控制飲食、遵醫囑服藥,術后進行康復鍛煉。給予患者出院指導,定期隨訪監測。
回授法健康教育組行回授法健康教育干預,方法是:(1)對患者進行自身疾病認知調查,隨后護士整理好急性心肌梗死介入術后患者對于急性心肌梗死相關知識存在的誤區,結合疾病管理的要求,確定急性心肌梗死健康宣教的具體內容,制作成宣傳手冊、視頻等向患者宣教。(2)責任護士定期向患者傳授急性心肌梗死方面的知識,每天教學1 次,每次教學時間為10 ~15 min,每次教學的知識點或技能不超過3 個,實現持續性教學。教學過程中護士需要表達流暢,用詞準確,在講授技能時,可以進行實時演示。(3)每次教學結束后,要求患者復述剛學過的知識,記錄患者沒有掌握的知識,評估患者對急性心肌梗死相關知識點的掌握情況。(4)鼓勵患者做好筆記,以便理解和記憶。護士用開放式提問的方式引導患者再次復述剛學習的內容,再次評估患者的掌握情況,如有錯誤再次糾正,直到患者完全掌握急性心肌梗死的相關知識。(5)患者出院后的持續護理。由專項小組的專業人員建立微信群,納入患者及其家屬(不會操作手機微信的患者,建議由家屬代為操作)。①講解:向患者講解PCI 術后的用藥指導、飲食指導、起居指導、康復訓練方法、心理管理和防范措施等知識,并將這些信息制作成圖片與視頻發送給患者。②評價:每星期在群里提出2 個問題,患者可以在群里回答,也可以通過私信的形式回答。由護士負責對回答是否正確、是否完整進行評價。③說明:如果患者能正確地回答問題,護士應該給予他們鼓勵與認可;對于回答錯誤或不完整的患者,應該用私信的方式為其講解。如果存在多個患者對同一個問題都有錯誤理解的情況,可以在微信群中進行統一宣教。④復評:護士針對患者答錯的題目進行復測和復評,若患者答對或示范正確,可選擇繼續講授其他知識要點,或選擇與此錯誤題目有關的其他題目進行測試。若患者仍不能答出正確的答案,應繼續對其進行相應的宣教,以確保其做到對這個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兩組患者均持續干預2 個月。
(1)自我管理能力:在干預前、干預2 個月后,使用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量表[5]對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進行評估,具體內容有:疾病知識管理(25 分)、急救管理(15 分)、情緒認知管理(20 分)、不良嗜好管理(15 分)、癥狀管理(20 分)、日常生活管理(20分)、治療依從性管理(20 分),得分越高,說明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越強。(2)生活質量:干預前、干預2 個月后采用SF-36 評分標準[6]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價,包括對生理功能、活力、生理職能等八個方面進行評分。每項分值為0 ~100 分,分數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
采用SPSS 19.0 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 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 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患者各項自我管理能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常規健康教育組的疾病知識管理、急救管理、不良嗜好管理、癥狀管理、日常生活管理、情緒認知管理、治療依從性管理評分分別為(15.85±2.75)分、(13.26±0.77)分、(12.34±3.28)分、(14.36±2.64)分、(15.63±2.63)分、(15.74±2.65) 分、(11.66±1.87) 分, 回授法健康教育組的疾病知識管理、急救管理、不良嗜好管理、癥狀管理、日常生活管理、情緒認知管理、治療依從性管理評分分別為(22.31±2.74)分、(15.22±0.72)分、(16.59±2.62)分、(17.54±2.66)分、(17.49±2.15) 分、(17.77±2.63) 分、(13.64±1.67)分;兩組患者各項自我管理能力評分均提高,且回授法健康教育組明顯高于常規健康教育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評分比較(分,±s)
組別例數疾病知識管理急救管理不良嗜好管理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常規健康教育組 5011.64±2.63 15.85±2.758.54±1.3413.26±0.779.77±2.1812.34±3.28回授法健康教育組5011.66±2.62 22.31±2.748.53±1.4015.22±0.729.68±2.2316.59±2.62 t 值0.03811.7670.03613.1470.2047.159 P 值0.9700.0000.9710.0000.8390.000續表1組別例數癥狀管理日常生活管理情緒認知管理治療依從性管理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常規健康教育組5010.26±2.62 14.36±2.64 11.26±2.54 15.63±2.63 11.24±2.53 15.74±2.65 9.48±1.27 11.66±1.87回授法健康教育組 5010.24±2.53 17.54±2.66 11.30±2.64 17.49±2.15 11.32±2.49 17.77±2.63 9.50±1.24 13.64±1.67 t 值0.0396.0000.0773.8720.1594.0440.07975.584 P 值0.9700.0000.9390.0000.8740.0000.9370.000
干預前,兩組患者各項SF-36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常規健康教育組的總體健康、社會功能、精神健康、情感職能、軀體疼痛、生理功能、活力、生理職能評分分別為(75.55±8.76)分、(74.63±9.63)分、(76.74±9.65)分、(75.66±9.87)分、(75.36±10.64)分、(75.63±8.63)分、(76.74±8.65)分、(75.66±9.87)分,回授法健康教育組的總體健康、社會功能、精神健康、情感職能、軀體疼痛、生理功能、活力、生理職能評分分別為(86.26±9.64)分、(86.49±10.15)分、(84.77±11.66)分、(84.64±10.67)分、(84.54±12.66)分、(86.49±11.15)分、(86.77±10.63)分、(86.64±11.67)分;兩組患者各項SF-36 評分均提高,且回授法健康教育組明顯高于常規健康教育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SF-36 評分的比較(分,±s)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SF-36 評分的比較(分,±s)
組別例數總體健康社會功能精神健康情感職能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常規健康教育組5065.34±7.14 75.55±8.76 65.21±8.54 74.63±9.63 63.24±8.53 76.74±9.65 65.48±8.27 75.66±9.87回授法健康教育組 5065.54±7.13 86.26±9.64 65.26±8.64 86.49±10.15 63.32±8.49 84.77±11.66 65.50±8.24 84.64±10.67 t 值0.1406.2330.0295.9940.0473.7520.0124.369 P 值0.8880.0000.9770.0000.9630.0000.9900.000續表2組別例數軀體疼痛生理功能活力生理職能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常規健康教育組5065.26±7.62 75.36±10.64 64.26±8.54 75.63±8.63 66.24±7.53 76.74±8.65 65.48±8.27 75.66±9.87回授法健康教育組 5065.24±7.53 84.54±12.66 64.30±8.64 86.49±11.15 66.32±7.49 86.77±10.63 65.50±8.24 86.64±11.67 t 值0.0133.9250.0235.4460.0535.1750.0125.080 P 值0.9900.0000.9810.0000.9580.0000.9900.000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狀動脈的病變、供血不足等原因導致的急性心血管疾病。該病發作時,患者的心肌酶與心電圖可有異常變化[7]。該病的早期干預及后期護理都極為重要[8]。患者出院后需要接受長期的延續護理。本研究的結果顯示,干預前,兩組患者各項自我管理能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各項自我管理能力評分均提高,且回授法健康教育組明顯高于常規健康教育組(P<0.05)。干預前,兩組患者各項SF-36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各項SF-36 評分均提高,且回授法健康教育組明顯高于常規健康教育組(P<0.05)。這說明通過進行回授法健康教育,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得到了明顯的提升。通過雙向性的回授法健康教育,患者能在護理人員引導下用自己的語言及時反饋教學成果,提升對健康知識的掌握程度,并清醒地意識到疾病對自身的危害。回授法健康教育指的是醫務人員對患者進行一系列健康知識的教學,并讓患者及其家屬按照自己的理解對知識進行復述的一種方法[9-10]。進行回授法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的用藥依從性。以往的健康教育都是灌輸式教育模式,學習過程比較枯燥,患者容易對這種單線式健康教育產生厭倦,導致患者學習積極性不高。回授法下的健康教育能夠提升教學的效率,有效提高患者的知識掌握程度及自我管理質量。該模式是通過醫患之間的交流來提高患者對疾病的了解程度,增強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從而達到提高療效和患者生活質量的目的[11-12]。
綜上所述,回授法健康教育有助于增強急性心肌梗死介入術后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