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小燕
(江門市新會區人民醫院兒科,廣東 江門 529100)
纖維支氣管鏡(纖支鏡)是一種集診療為一體的醫療技術。近年來,其診療指征不斷拓寬,目前已被廣泛應用于各種小兒氣道疾病的診療工作中[1-2]。但患兒及家屬對該檢查技術普遍缺乏認識,加上兒童氣道狹窄、纖支鏡檢查屬于侵入性操作等原因,患兒實際檢查過程中的心理負擔往往較大,易降低其檢查依從性,甚至增加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嚴重影響檢查效果。因此,對于行纖支鏡檢查的患兒,輔以適當的護理措施干預具有重要意義。舒適護理是臺灣學者蕭豐富[3]于1998 年提出的一種臨床干預模式,其以創造舒適的最佳狀態為護理目標,能夠從多個方面調節患者的舒適度,最終達到促進疾病康復的目的。本研究以2022 年7 月至2023 年9 月在我院行纖支鏡檢查的80 例小兒患者為例,就舒適護理模式在小兒纖支鏡檢查中的應用價值進行分析,具體報告如下:
選取2022 年7 月至2023 年9 月在我院行纖支鏡檢查的80 例小兒患者入組研究,本次研究已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的審批。納入標準:(1)年齡1 ~14歲;(2)證實為肺炎患兒;(3)有纖維支氣管鏡檢查指征[4];(4)精神狀況良好;(5)患兒家屬同意參與試驗。排除標準:(1)伴嚴重心肺功能異常者;(2)存在活動性大咯血或有出血傾向者;(3)嚴重營養不良,對檢查手術無法耐受者;(4)存在嚴重心律失常(包括心房、心室顫動及撲動,Ⅲ度房室傳導阻滯)者;(5)伴嚴重先天性疾病者;(6)中途退出研究試驗者。將80 例患兒按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 例。對照組:男12 例,女28 例,年齡1 ~13(7.35±2.23)歲。觀察組:男20 例,女20 例,年齡3 ~12(7.85±2.28)歲。兩組資料差異不明顯(P>0.05)。
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包括術前予以簡單的疾病知識科普,協助患兒完善各項常規檢查項目,讓患兒常規禁食、禁飲,行靜脈輸液、霧化吸入,檢查留置針通暢情況,適當安撫患兒情緒,將其安全護送至內鏡檢查中心,為患兒家屬介紹檢查術后的飲食和相關注意事項等內容。
觀察組基于對照組干預條件開展舒適護理,包括:(1)組建專護小組:成立由科主任、護士長及資深護士組成的專護小組,組員定期進行業務學習及考核,并不斷規范護理操作流程。通過小組討論制定具體干預計劃,安排專員定期檢查計劃落實情況,并定期召開小組會議討論整改。(2)術前舒適護理:①安排護理專員為患兒及家屬開展個體化心理疏導,主動與患兒及其家屬交談,明確掌握患兒的生活習慣、病情狀況等信息,并結合其個體情緒狀況、心理特點等,有針對性地予以鼓勵和安撫。盡量滿足其提出的合理訴求,并通過播放動畫片、圖片等方式介紹疾病相關知識以及檢查步驟,以加深患兒對自身病情及相關檢查設備的了解,引導其放松心態,加強臨床檢查配合。②加強對患兒家屬的纖維支氣管鏡檢查知識宣教工作,重點告知家屬采用該檢查技術的必要性以及安全性,同時告知其可能出現的風險以及處理方法,以獲得患兒家屬的理解與支持。③檢查前詳細核對患兒各項信息內容,檢查術前用品是否準備充分,儀器有無運行異常,并提前準備好相關急救物品等。(3)術中舒適護理:將患兒轉送至檢查室期間,繼續與其保持交談,采用引導暗示法幫助其減輕心理負擔;入室后,握住患兒的手,給予語言鼓勵,讓患兒有安全感,提高其配合度。待其熟睡后為其擺好體位,固定其肢體。將其肩部墊高,抬高下頜,置入鼻氧管吸氧(2 ~3 L/min)。連接好心電監護裝置,協助醫生進行纖維支氣管鏡檢查。注意為患兒保暖,密切觀察患兒各項基礎體征指標,包括面色、呼吸以及血氧飽和度(Pulse oximetry,SpO2)等,若有異常情況出現,需要第一時間告知醫師中斷檢查,且檢查時需要密切關注進展,隨時配合醫師操作,以盡量縮短檢查用時。(4)術后舒適護理:①將患兒安全送至觀察室,繼續為其提供氧療,頭部偏側擺放,以免造成誤吸。待其徹底蘇醒且生命體征穩定后,詢問其感受,給予適當鼓勵,以穩定其情緒。②患兒安全返回病房后,在家屬面前對患兒的表現給予肯定及表揚,告知家屬患兒術后可能出現的情況。讓其做好飲食管理,術后2 h 嚴格禁食、禁水。若患兒哭鬧,可協同家屬予以安撫,嚴密監測患兒的各項基礎體征指標,及時處理術后并發癥。
(1)檢查依從性:采用自擬依從性調查量表(Cronbach’a 系數為0.822)調查兩組患兒對纖維支氣管鏡檢查的依從情況,總分100 分,分為完全依從、部分依從、不依從,對應分數依次為80 ~100分、60 ~79 分以及0 ~59 分,檢查依從率=(完全依從例數+ 部分依從例數)/ 總例數×100%。(2)基礎體征指標:在干預前后,借助心電監護儀監測兩組患兒的基礎體征指標,包括心率(Heart rate,HR)、SpO2、收縮壓(Systolic pressure,SBP)以及舒張壓(Diastolic pressure,DBP)。(3)術后并發癥:觀察并統計兩組患兒發生黏膜出血、喉痙攣、發熱以及喉部水腫等并發癥的情況,并計算其發生總占比。(4)家屬滿意度:向家屬分發自擬調查問卷(Cronbach’a系數為0.817),并指導其填寫,問卷內容涉及心理支持、主動服務、護理技能以及健康教育等多個方面,總分100 分,滿意度分為非常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對應分數依次為85 ~100 分、70 ~84 分、0 ~69分,家屬總滿意率=(非常滿意例數+ 基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1.0 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檢查依從率為95.00%(38/4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7.50%(31/40)(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檢查依從性調查結果[例(%)]
兩組間干預前各基礎體征指標對比,差異均不明顯(P>0.05);干預后,觀察組HR、SBP 及DBP 測定值均低于對照組,SpO2測定值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基礎體征指標測定結果(±s)

表2 兩組基礎體征指標測定結果(±s)
組別時間HR(次/min)SBP(mmHg)DBP(mmHg)SpO2(%)觀察組(n=40)干預前89.47±6.72128.14±8.2379.18±5.2595.64±0.98干預后79.33±5.4893.47±3.8262.18±3.0497.12±0.56對照組(n=40)干預前90.12±7.38126.57±9.1280.27±6.2095.79±0.83干預后85.36±6.2598.59±5.2167.38±4.4296.52±0.70 t 值(組間干預前)0.4110.8080.8480.738 P 值(組間干預前)0.6810.4210.3980.462 t 值(組間干預后)4.5885.0126.1304.233 P 值(組間干預后)<0.001<0.001<0.001<0.001
觀察組檢查后發生并發癥患兒的總占比為5.00%(2/40),明顯較對照組的20.00%(8/40)低(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并發癥統計結果[例(%)]
家屬護理總滿意率統計顯示,觀察組為97.50%(39/40),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0.00%(32/40)(P<0.05)。詳見表4。

表4 兩組患兒家屬滿意度統計結果[例(%)]
纖維支氣管鏡檢查是一種重要的微創檢查手段,不僅可直觀了解病變部位的具體情況(病灶體積、形態及累及范圍等),為臨床醫生診斷病因提供依據,同時還兼具創傷小、操作簡便、適用范圍廣以及安全性高等多種優點,因此自臨床應用以來深得患者青睞[5]。但小兒患者的情況比較特殊,由于年齡較小,其臨床配合度通常較差,易增加檢查難度;同時,因氣道尚未完全發育,纖維支氣管鏡有一定的侵入性刺激,也容易導致患兒的黏膜受損出血,或造成喉痙攣、水腫等問題的發生[6]。常規護理雖能夠為行纖維支氣管鏡檢查的患兒提供基本的指導和服務保障,然而內容較基礎、單一,且缺乏對患兒心理、生理的關注,干預效果往往不夠理想[7]。
舒適護理是一種具備較強人文屬性的干預策略,其能夠從心理、精神及生理等多方面展開調節,減少或消除患者的不愉快經歷,使患者身心感到舒適,從而促進其病情的康復[8]。研究表明,對小兒患者實施舒適護理模式干預能夠有效提高其檢查依從性,穩定患兒的生命體征,效果優于常規護理[9]。本研究結果顯示,經此模式干預后觀察組患兒的檢查依從率、家屬總滿意率相比對照組均有明顯提升,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總占比較對照組明顯降低,且各項基礎體征指標(HR、SBP、DBP 以及SpO2)較對照組也有明顯改善(P均<0.05);提示在小兒纖維支氣管鏡檢查中開展舒適護理干預可行,相比常規護理更有助于提高其檢查依從性,改善其基礎生命體征,減少檢查相關并發癥的發生,并提高患兒家屬的滿意度。這與沈如霞等[10]的報道一致。舒適護理模式以專護小組的形式開展,可確保各項措施落實到位,保障護理的連續性、完整性;其開展過程中相對注重患兒及家屬的心理、認知以及生理等各個方面,能夠給予其情感關懷和信息支持,利于穩定患兒的情緒,加強患兒的配合,并減少各種應激因素刺激,進而改善患兒的基礎體征,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風險,獲得家屬對專科護理工作的認可。
綜上所述,舒適護理能夠提高小兒纖維支氣管鏡檢查的依從性,改善其基礎體征,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并獲得患兒家屬的認可,值得臨床借鑒以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