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怡
缺鐵性貧血一般多發于嬰幼兒群體中, 此種疾病類屬營養缺乏性疾病, 不僅會讓患兒出現貧血癥狀, 且患兒的胃腸道功能也會受影響, 進而出現功能障礙, 免疫力以及細胞代謝功能逐步減弱[1]。而鐵劑屬于臨床治療小兒缺鐵性貧血的主要藥物, 但由于鐵劑的種類較多, 所以在藥物選擇上時常比較困難[2]。因此, 本研究旨在探索多種鐵劑對小兒缺鐵性貧血的臨床治療效果, 具體內容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1 月~2020 年11 月本院收治的90 例小兒缺鐵性貧血患兒, 采用抽簽法分為A 組、B 組、C 組, 每組30 例。A 組中男16 例, 女14 例;年齡1~4 歲, 平均年齡(2.05±0.65)歲。B 組中男15 例, 女15 例;年齡1~3 歲, 平均年齡(2.10±0.37)歲。C 組中男17 例, 女13 例;年齡2~4 歲, 平均年齡(2.31±0.57)歲。三組患兒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患兒均接受了鐵蛋白診斷;患兒的資料滿足此次研究的要求;患兒家屬了解此次研究的內容, 并已經簽署完成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存在肝腎功能障礙的患兒;對研究藥物存在過敏現象的患兒;家屬不同意參加研究的患兒。
1.3 方法 A 組患兒接受蛋白琥珀酸鐵(ITALFARMACO S.A., 國藥準字HJ20160143)治療, 采取口服用藥的方法, 根據患兒體重給予蛋白琥珀酸鐵1.5 ml/kg, 并遵循醫囑分2 次飯前服用。B 組患兒接受葡萄糖酸亞鐵糖漿(廣西方略藥業集團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65930)治療, 3 次/d, 5 ml/次, 采取口服用藥的方法。C 組患兒接受小兒硫酸亞鐵糖漿(哈爾濱仁皇藥業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3022798)治療, 采取口服治療的方法, <1 歲患兒, 1.5 ml/次, 3 次/d;1~5 歲患兒,3 ml/次, 3 次/d。三組均治療1 個療程, 1 個療程為4 周。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三組治療效果, 治療后血紅蛋白、血清鐵、血清鐵蛋白、紅細胞平均體積水平, 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治療效果判定標準參考文獻[1]分為顯效、有效、無效, 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不良反應包括惡心、腹部疼痛、便秘、腹瀉。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三組治療效果對比 治療后, A 組顯效17 例, 有效12 例, 無效1 例, 治療總有效率為96.67%;B 組顯效16 例, 有效12 例, 無效2 例, 治療總有效率為93.33%;C 組顯效15 例, 有效13 例, 無效2 例, 治療總有效率為93.33%;三組治療總有效率兩兩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組治療效果對比(n, %)
2.2 三組治療后血紅蛋白、血清鐵、血清鐵蛋白、紅細胞平均體積水平對比 治療后, A 組血紅蛋白、血清鐵、血清鐵蛋白、紅細胞平均體積水平均顯著高于B 組與C 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三組治療后血紅蛋白、血清鐵、血清鐵蛋白、紅細胞平均體積水平對比( ±s)

表2 三組治療后血紅蛋白、血清鐵、血清鐵蛋白、紅細胞平均體積水平對比( ±s)
注:與A 組對比, aP<0.05
組別例數血紅蛋白(g/L)血清鐵(μmol/L)血清鐵蛋白(μg/L)紅細胞平均體積(fl)A 組30123.98±7.0116.69±4.8940.98±9.0487.01±6.02 B 組30 112.01±7.02a 12.07±3.17a 30.99±8.97a 78.98±9.01a C 組30 110.23±7.01a 9.87±3.17a 30.01±9.98a 75.96±7.79a tA 組與C 組7.59686.41004.46216.1476 PA 組與C 組0.00000.00000.00000.0000 tA 組與B 組6.60864.34224.29664.0589 PA 組與B 組0.00000.00010.00010.0001
2.3 三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A 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33%, 明顯低于B 組的23.33%以及C 組的30.0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B 組和C 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三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n, n(%)]
目前, 伴隨著人們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 使得人民的膳食結構逐步發生了轉變[3]。但是, 由于部分年輕人不夠重視自身的健康問題, 營養知識較為匱乏, 特別是一些初為人父人母的年輕家長, 其兒童哺育經驗更為缺失, 這也導致部分嬰幼兒形成挑食、偏食的行為, 影響正常的營養攝入, 進而誘發貧血[4]。缺鐵性貧血屬于小兒的高發病, 其癥狀表現為食欲不振、注意力無法集中, 這時患兒的免疫力也會大幅度降低, 直接給患兒身心發育帶來不良影響[5]。另外, 缺鐵性貧血主要是因為患兒機體鐵的需要和供給發生了不對等,導致患兒的鐵存儲隨之耗盡, 其紅細胞處于缺血的狀態, 以此誘發疾病[6]。臨床上將缺鐵性貧血分成3 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儲存鐵減少期, 體內儲存鐵減少,血清鐵和血清鐵蛋白濃度下降, 無臨床癥狀;第二階段為紅細胞生成缺鐵期, 血清鐵濃度下降, 轉鐵蛋白濃度降低和游離原卟啉濃度升高, 但血紅蛋白濃度尚未降至貧血標準[7];第三階段為缺鐵性貧血期, 血紅蛋白和血細胞比容下降, 并伴有缺鐵性貧血的臨床癥狀[8,9]。而對于小兒缺鐵性貧血的診斷一般是在健康體檢時被發現, 并按照患兒的貧血程度確定治療方式,從而起到較好的治療效果, 如果患兒處于重度貧血或者是中度貧血, 則需接受鐵劑治療[10]。臨床上小兒經常應用的鐵劑治療藥物有蛋白琥珀酸鐵、葡萄糖酸亞鐵和硫酸亞鐵等, 這些藥物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臨床癥狀, 但治療后會出現不同的不良反應[11]。本文使用的三種鐵劑藥物中, 蛋白琥珀酸鐵屬于小兒缺鐵性貧血的最佳治療藥物, 不僅不會受到胃蛋白酶的影響,同時其含有豐富的蛋白酶, 還能補充有機鐵, 不會對患兒的胃黏膜造成損傷, 所以患兒用藥后出現不良反應的幾率比較小[12]。而另外兩種鐵劑的治療效果并無顯著差異, 但是其用藥后產生的不良反應較多, 因此可以將其作為小兒缺鐵性貧血的備選方案[13]。此次研究中,治療后, A 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67%, B 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3.33%, C 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3.33%;三組治療總有效率兩兩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A 組患者的血紅蛋白、血清鐵、血清鐵蛋白、紅細胞平均體積水平均顯著高于B 組與C 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 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33%,明顯低于B 組的23.33%以及C 組的30.0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B 組和C 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數據能夠證明,蛋白琥珀酸鐵可促進患兒鐵離子的吸收, 讓其血紅蛋白水平明顯提升。
綜上所述, 在小兒缺鐵性貧血患兒的治療中, 采取蛋白琥珀酸鐵治療的效果最佳, 不僅不良反應少, 且對貧血指標的改善更為顯著, 值得應用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