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桐桐 肖夢啟 閆曉明 曹志華
(1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廣東廣州 510623;2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安徽合肥 230041;3安徽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安徽合肥 230088)
柳編是中國傳統手工藝術品之一,其在發展過程中曾瀕臨失傳[1],隨著我國對民間藝術保護意識的逐漸覺醒,傳統柳編重獲發展空間,逐漸發展成為綠色產業并廣受人們喜愛[2-3]。在鄉村振興及人們對手工藝品需求量增大的背景下,柳編作為一種民間藝術品與市場完美對接,帶動百姓就業、提高生活水平,迸發出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4],也逐漸走出國門,成為中國部分地區出口創匯的支柱產業。
沿淮傳統柳編是以簸箕柳、杞柳等木本植物枝條為主要原材料的一項傳統編結手工藝。杞柳為楊柳科柳屬灌木,常生長于河邊或濕草地等地[5],在我國主要分布在黃淮流域及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山地、河堤、濕草地、沼澤、河灘等地。簸箕柳品種多樣,主要有大白皮、紅皮柳和青皮柳,可一次種植后多年收條,例如安徽省阜南縣種植品種主要為青皮杞柳,其優點為生長快、發條率高、柳條細長有韌性、產量高,適宜編織等。
目前,我國柳編制品主要分布在黃淮流域和漢江流域,如安徽、湖北、山東、內蒙古及河南等地區,其中安徽、山東和河南是我國柳編的主要生產基地[6]。山東柳編主要分布在臨沭縣、萊州區和博興縣等地,其中臨沭柳編享有“世界柳編看中國,中國柳編看山東,山東柳編看臨沭”的美譽,柳編成為當地靚麗的縣域品牌。在國家大力支持下,臨沭縣建有3 個柳編產業園區,將臨沭縣打造為我國最大的柳編文化產業基地,并將柳編產業與文化和旅游相融合,通過柳編產業帶動臨沭縣文化和旅游產業發展[7]。河南省柳編產業主要分布在固始和開封等地。安徽柳編產業主要集中在阜南縣、霍邱縣和潁上縣等地。阜南柳編起源于黃崗鎮,目前其產業呈現出以黃崗為中心,以張寨、王家壩、曹集、郜臺鄉、中崗等鄉鎮為輻射圈的分布特征;霍邱縣柳編產業主要分布在周集鎮、城西湖鄉、臨淮崗鄉和臨水鎮等地區[8];潁上縣柳編產業主要分布在半崗鎮。
我國柳編具有7 000 多年歷史,早在舊石器晚期,人們就已經收集莖條等物使用擰、纏、繞等簡單手法去制作筐籃等器物。戰國時期《左傳》中記載的筐及漢代《齊民要術》中記載的柳樹罐均為柳編器物;在清明上河圖中,北宋畫家張擇端亦繪制出了許多柳編制品[6];元代《王禎農書》中描述了元朝百姓所用的“挑籃”“簸”“籠”等柳編制品[9],這些柳編制品至今仍廣為使用。近代自明清以來,柳編工藝愈加細致并趨于成熟,20世紀初期中國傳統手工藝受國內外環境影響發展受阻,清末民初時在國家政策影響下柳編得到一定發展,但發展依然有限。新中國成立后,在國家政策支持下,柳編制品生產逐漸恢復活力,在滿足本土需要的基礎上,逐漸走出國門[10]。2008年6月7日,柳編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近年來,隨著柳編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柳編制品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熟知,并且越來越多的知名品牌開始使用柳編元素,使柳編產品進入大眾視野,帶動了柳編產業的迅速發展。柳編產業是融合產業,其包含了杞柳種植業、鄉村旅游業和柳編的其他上下游產業等,產業發展既給農戶帶來收益又促進了鄉村經濟發展。例如,河南固始縣部分農戶通過柳編產業實現致富[11-12]。
目前,我國多個柳編公司在品牌定位上將環保、原生態和輕奢等元素相結合,建立的品牌更加受消費者的喜愛。山東臨沭縣申報的柳編品牌“晴朗”被評為優質農產品知名品牌,目前已注冊了“白云”“歐朵拉”“歐拉”“魯美達”“生態樹屋”“金柳”等30多個國內品牌,同時“臨沭柳編”自身就是一個商標代表,其讓山東臨沭有了“中國柳編之都”的稱號。河南固始推廣統一使用“三河尖工藝”品牌,以便于提升其地域和柳編知名度。安徽沿淮地區打造的品牌主要有阜陽金木工藝品有限公司建立的“JM WOODEN PRODUCTS”“JM”和“ANDLE”,安徽GY 公司的“佳爾美”“徽藤”“HUITENG”和“大自然藤藝”,阜南富昌恒業工藝品有限公司的“宜云”和“FURNCHAN”,安徽華宇工藝的“中皖華宇”,這些品牌已進行了相關認證并且申請了自主知識產權[13]。柳編公司自有的品牌可以讓企業迅速擴大生產,例如“佳爾美”品牌作為省級著名商標在2014 年被授予“安徽省名牌產品”稱號,使該品牌知名度大大提升,吸引了更多消費者的關注,帶動了市場消費,提高了企業經濟效益,也提升了該品牌企業的知名度和競爭力。
開拓市場是柳編產品銷售的前提和基礎,在跨境電商新媒體平臺的推廣下,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柳編產品已遠銷國外,進入國際市場,促進了我國非遺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14]。目前,我國柳編外銷市場主要為歐美,市場較集中容易遭受風險,因此必須拓寬市場。一是需要開拓空白片區市場,打破市場集中在歐美地區的情況;二是需要進行合理定價,在保障公平競爭的前提下拓寬市場;三是需要加強與國外消費者之間的聯系,以便了解國外消費者的喜好及需求;四是需要在穩住國外市場的前提下加強穩固國內市場,并拓寬銷售渠道;五是需要不斷完善健全柳編產品進出口機制,爭取做到信息暢通,以快速應對柳編市場的變化[15]。傳統柳編產業的長久發展必須進行詳細的市場分析,拓寬銷售市場,快速應對市場動蕩因素,保障柳編產品供需平衡。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的發展,柳編作為文化產業備受重視。例如,臨沂柳編產品在國際市場中的認可度逐年提升,據統計,山東省柳編年出口量占全國柳編出口總量的80%,臨沂柳編銷售國家有150 多個,其中歐美和亞洲銷售量占4/5 以上,年出口創匯4億多美元[16]。河南固始縣柳編市場主要為國外市場,年出口創匯4 000多萬美元。我國柳編產業在打通國際市場的同時也在積極開拓本土銷售市場,目前臨沂正利用電子商務積極開拓國內市場,通過線上銷售帶動柳編產業發展,擴大知名度。
阜南縣地處淮河流域北部,為沿淮地區,擁有約1.33 萬hm2河灘洼地,易發生洪水。為防治洪水當地多種植杞柳加固岸堤,因此擁有大量的杞柳資源[17]。阜南杞柳種植歷史已有上千年,當下杞柳已成為阜南最具特色的傳統產業之一[18],在農耕時代為滿足生活所需,當地人折柳制作生活用品[19],隨之慢慢演變出柳編,隨時間積累,阜南縣柳編技法日益成熟,從農戶編織慢慢發展為規模化和產業化產業。
新中國成立后,阜南縣柳編產業發展步伐加快,2001年被國家林業局授予“中國杞柳之鄉”,2009年獲得“中國柳編之鄉”頭銜,2012年阜南柳編手工藝術家王文忠成為非物質文化傳承人[20]。目前,阜南柳編生產規模化、專業化和產業化程度較高。手工藝人在阜南柳編產業化發展過程中將傳統工藝與生活需要相結合,設計出多種適用于現代化生活的新產品,賦予了阜南柳編更多的意義[21]。阜南柳編工藝經過歷史積累和手工藝人的長期探索已日益成熟,柳編工藝流程包括選料、蒸煮、上色、浸泡、編織、熏烤、晾曬、刷漆和包裝等,其中核心步驟為編織,編織手法有平、扭、立、經、勒編等[23]。阜南柳編在造型上呈現出緊隨時代的藝術特征,廣受國內外銷售者喜愛,目前阜南柳編產品已售往歐美及日本等56個國家[22]。阜南柳編藝術已成為我國沿淮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3],帶動了沿淮地區經濟的發展。
霍邱縣位于淮河南岸,縣域內淮河穿插流過,水資源豐富,氣候宜人,適合杞柳種植[24]。霍邱柳編歷史悠久,目前已形成2 000多品類,柳編產業也發展成為霍邱農村的重要產業之一[25]。
柳編產業作為霍邱縣重要的經濟發展支撐,在2008年成功申報了國家地理標志產品,2010年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自20 世紀80 年代霍邱縣柳編制品開始向國外銷售,到20世紀90年代已探索出十幾種柳編編織工藝,柳編產品暢銷50 多個國家[26]。2012年霍邱縣柳編總產值達49.33億,占據全縣總產值的30%[27],成為霍邱縣城的龍頭產業。
近年來,沿淮政府積極引導農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杞柳種植,并鼓勵沿淮地區發展柳條精深加工,柳編產業發展得到了一定發展[28]。隨著沿淮地區柳編產業的迅速發展,帶動了沿淮周邊的經濟發展,當地農民收入明顯提高。隨著柳編產業的不斷發展,傳統柳編產業已逐漸轉型成為現代柳編產業[29]。但由于杞柳種質資源單一、蟲害危害、柳條資源不足、產能較低等問題,沿淮傳統柳編產業的發展和轉型受到了一定的制約。
品牌影響力是指開拓、占領市場和獲取收益的能力。由于沿淮地區柳編出口企業存在數量少、規模小、創新度低等問題,未形成規模效應,使其在國際市場中很難形成自己的品牌[30]。目前,沿淮地區柳編多為訂單式外銷,即根據客戶要求做出相應產品,相當于貼牌或者代加工,不僅限制了柳編品牌的打造,還造成了知識產權的外溢。要想打造專屬沿淮流域的柳編品牌,需要融合政府、基地、企業、手藝人于一體,形成產供銷完整的柳編產業鏈,實現工廠化管理、產品批量規范化生產和市場化運作。同時,在產品生產過程中要不斷創新,添加本土標志性特征,打造出專屬的沿淮柳編品牌。
柳編產業為沿淮等地區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但柳編的編織工藝及原料種植等方面的研究還比較匱乏,可能會造成柳編產業發展后勁不足等問題。柳編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發展前景廣闊。首先柳編產業具有民族性和歷史性,受到國家的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其次,柳編工藝正不斷提高,如安徽阜南天億公司通過打造高質量人才技術團隊、增加研發投入,在傳統手工藝基礎上不斷創新提高了傳統柳編手工藝技術[31]。再次,柳編被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后受到了大力的保護,提升了其在國內外消費者心中的地位,一定程度上拓寬了銷售市場,帶動了傳統柳編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