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騫棋 楊鵬 王琦 單永體 尹靜 李威 劉科成 漆鵬



摘要 [目的]系統分析久馬高速公路沿線影響植物多樣性指數的主要環境因子,并探明其變化規律,為公路沿線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恢復提供理論參考。[方法]在公路沿線選取21個點作為研究對象,統計調查樣方內的草本植物物種數,分析研究了不同環境因子下高寒草原草本植物多樣性的變化規律。[結果]①植物多樣性隨環境因子的變化呈現出一定的規律性;②土壤有機碳(SOC)、坡度對植物多樣性的影響程度遠高于海拔、土壤含水率及坡向對植物多樣性的影響;③SOC對物種豐富度、種群豐富度和物種多樣性的影響最為明顯,呈反比關系。坡度對物種豐富度、物種多樣性、種群豐富度的影響呈反比關系,對物種優勢度、物種均勻度的影響呈正比關系。[結論]綜合來看,5種環境因子對植物多樣性的影響程度不同,SOC和坡度直接影響植物多樣性,坡向、含水率和海拔通過間接作用影響植物多樣性。
關鍵詞 川西高原;高速公路;植物多樣性;環境因子
中圖分類號 X 1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3)23-0048-06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23.011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rbaceous Plant Diversity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Highway Corridor of Western Sichuan Plateau
ZHANG Qian-qi1,2, YANG Peng3,4, WANG Qi3,4 et al
(1.Sichuan Jiuma Expressway Co.,Ltd.,Aba, Sichuan 624699;2.Sichuan Tibetan Area Expressway Co.,Ltd.,Chengdu,Sichuan 610041;3.CCCC First Highway Consultants Co., Ltd., Xian, Shaanxi 710075;4. Xian Zhongjiao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o., Ltd., Xian, Shaanxi 710075)
Abstract [Objective] The main environmental factors affecting plant diversity index along the Jiuma Expressway were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and their variation rules were explore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biodiversity protection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long the expressway. [Method] In this paper, 21 points along the highway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the number of herbaceous plant species in the sample was investigated, and the variation rule of herbaceous plant diversity in alpine grassland under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factors was analyzed. [Result] ① Plant diversity showed a certain regularity with the change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② The effects of SOC and slope on plant diversity were much higher than those of altitude, soil moisture content and slope aspect;③The effects of SOC on species richness, population richness and species diversity were the most significant, showing an inverse correlation. The effects of slope on species richness, species diversity and population richness were inversely proportional, while the effects on species dominance and species evenness were positively proportional. [Conclusion] In summary, five environmental factors have different effects on plant diversity. SOC and slope directly affect plant diversity, while slope aspect, water content and altitude indirectly affect plant diversity.
Key words Western Sichuan Plateau;Highway;Plant diversity;Environmental factors
基金項目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2021YFB2600103);四川省交通運輸科技項目(2019-ZL-19)。
作者簡介 張騫棋(1992—),男,甘肅天水人,工程師,碩士,從事高速公路建設管理。
*通信作者,高級工程師,碩士,從事公路生態環境保護及修復。
收稿日期 2022-11-15;修回日期 2023-01-04
高速公路是發展現代交通業的必經之路[1]。然而,在川西高原生態環境敏感區,修建一條新的高速公路會影響草地原生植物群落的生存環境,破壞小氣候,改變微地形[2]。植物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一個分支,它是指以植物為主體,植物與環境之間形成的復合體及與其有關的生態過程的總和。長期以來,環境因子對植物多樣性、植物分布以及導致植物多樣性格局變化的影響是生態學研究的主要問題[3]。影響植物多樣性的主要環境因子有海拔、土壤、坡度、坡向、氣候、經緯度等[4]。
植被的物種組成和物種多樣性隨海拔梯度的變化格局反映了群落環境的變化以及植物群落與海拔梯度的關系[5]。多樣性隨環境因子發生變化,其中海拔作為一個重要的生態因子,會對物種多樣性產生重要影響[6]。土壤是草原生態系統主要的環境因子,土壤化學性質影響著植物生長和多樣性指數[7],與此同時植物又反作用于土壤生態系統。因此,植物群落的多樣性與土壤環境因子之間相互作用共同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能夠反映植物群落和種群的生態適應能力及其環境可塑性機制[8],較高的土壤含水率可以顯著增加植物種類、提高植物生長速度和植物多樣性指數[9];坡度坡向特征能夠綜合表征生境條件,其與光照、濕度、溫度、水分、土壤等因子密切相關,直接決定了植物生長條件[10],坡度坡向是衡量地形分異的主要屬性特征,其對植物多樣性的影響是間接的[11]。
該研究調查久治至馬爾康(以下簡稱“久馬”)高速公路沿線植被生長狀況和植物種的分布情況,通過對調查樣方5種多樣性指數的計算分析,并結合海拔、土壤、地形等主要環境因子與植物多樣性指數之間的關系,綜合判定影響沿線植物多樣性指數的主要環境因子,為后期久馬高速公路沿線植被重建提供技術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區概況
久馬高速公路位于川西北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內,地理位置東經102°14′05″~103°00′47″、北緯 29°54′51″~29°58′50″。東鄰黑水、松潘縣,南臨金川縣,西與壤塘縣毗鄰,北接青海省久治縣、甘肅省瑪曲縣。青藏高原的東南緣,川西北山地向高原的過渡地帶。地面海拔在 2 180~5 301 m,平均海拔在3 000 m以上,以東南部梭磨鄉砍竹溝尾部的道溝山最高(5 301 m),以南部黨壩鄉克爾苦河壩最低(2 180 m)。境內山岳縱橫、地勢高聳,山河相間,山峰林立,嶺谷高差懸殊達 1 800~2 300 m,山川走向為南北向和東西向,構成丘原、山原、高山為一體的高原山地和高山峽谷地貌。
1.2 取樣方法及樣地設置
2021年8月,在川西北高原沿著久馬高速公路沿線設置21個樣地,每隔10 km選擇靠近公路一側設置一個樣方。采用系統取樣法對草本植被進行樣方調查,記錄每個樣方草本植物的物種名、物種高度、頻度、總蓋度、經緯度、海拔等特征。調查樣點共計21個,樣點海拔為3 180~3 650 m,樣方的平均蓋度為93.6%。具體樣點信息見表1。
1.3 環境因子
海拔:該環境因子數據來自野外采樣記錄;
土壤含水率:土壤含水率的測定采用烘干法;土壤有機碳(SOC):土壤有機碳含量的測定采用重鉻酸鉀容量法-外加熱法[12]。坡度和坡向:根據野外采樣記錄的經緯度坐標,在ArcGIS 10.6中根據SRTM高程數據計算坡度和坡向。采樣點高程數據來自美國國家地理空間情報局(National Geospatial-Intelligence Agency,NGA)和2003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NASA)聯合發布的SRTM(Shuttle Radar Topography Mission),空間分辨率為90 m。
1.4 數據處理
應用SPSS 19.0對植物多樣性指數間的相關關系進行數據分析,應用Origin9.0繪制了環境因子與植物多樣性指數關系的圖表。分別選用Patrick豐富度指數、種群豐富度指數、Shannon-Wiener多樣性指數、Simpson優勢度指數和Pielou均勻度指數對不同草本植物群叢物種多樣性特征進行分析和描述。具體計算過程如下:
S為物種豐富度(Richness),即物種的數目;
種群豐富度(SR),SR=(S-1)/lnN;
H′為物種多樣性,采用Shannon-Wiener指數,H′=-∑Pi(lnPi)(i=1,2,3,…,S);
λ為物種優勢度,采用Simpson優勢度指數,λ=∑Pi2(i=1,2,3,…,S);
E為物種均勻度,采用Pielou指數,E=[-∑Pi(lnPi)]/lnS(i=1,2,3,…,S)。
S為物種的數目;Pi為第i個種類的個體數量和總個體數N之比。
2 結果與分析
2.1 環境因子對植物多樣性的影響
2.1.1 海拔對植物多樣性的影響。
由圖1可知,物種豐富度的整體變化與海拔的變化趨勢呈正比,在海拔3 200 m和3 590 m最小,在3 360 m最大;種群豐富度與海拔的變化趨勢呈正比,在海拔3 590 m達到最小值,在3 360 m達到最大值;物種多樣性與海拔的變化趨勢呈正比,在海拔3 200 m達到最小值,在3 360 m達到最大值;物種優勢度與海拔的變化趨勢整體呈反比,在海拔3 360 m達到最小值,在3 240 m達到最大值;物種均勻度與海拔的變化趨勢整體呈反比,在海拔3 240 m達到最小值,在3 646 m達到最大值。說明,海拔變化與物種豐富度、種群豐富度和物種多樣性的變化呈正比且影響較大,海拔在3 200~3 300 m范圍內3種多樣性指數總體偏小,在3 400和3 600 m 3種多樣性指標總體偏大;海拔不是影響物種優勢度、物種均勻度2種多樣性指數的主要因素。
2.1.2 含水率對植物多樣性的影響。由圖2可知:物種豐富度、種群豐富度、物種多樣性和物種均勻度與土壤含水率的變化整體呈正比,且擬合曲線變化趨勢明顯,4種多樣性指數主要集中在含水率40%~60% 范圍內,占總樣方的72%;物種優勢度與土壤含水率的變化整體呈反比,擬合曲線變化趨勢明顯,含水率在40%~60% 范圍內的樣方占總樣方數的72%。說明在川西高寒草原雨水充足,土壤含水率在40%~60%范圍內的樣方占總樣方的72%,土壤含水率保持在40%~60%最有利于研究區域草本植被生長,也可促進區域植物多樣性演替。
2.1.3
SOC對植物多樣性的影響。由圖3 可知:物種豐富度、種群豐富度和物種多樣性隨著SOC的變大呈現減小的趨勢,SOC含量為14.70 g/kg時,物種豐富度、種群豐富度、物種多樣性達到最大值,SOC含量在60~80 g/kg范圍內,物種豐富度出現最小值,且SOC含量在50~70 g/kg范圍內的樣方數占比達到61%。物種優勢度、物種均勻度隨著SOC含量的變大呈現變大的趨勢,絕大多數樣方主要集中在50~70 g/kg范圍內,SOC含量為14.70 g/kg時,物種優勢度最小,SOC含量為51.96 g/kg時,物種優勢度最大;物種均勻度隨著SOC的變大呈現整體略微增大的趨勢,且擬合曲線變化趨勢明顯。說明SOC含量對物種豐富度、種群豐富度、物種多樣性、物種優勢度的影響較大,且在50~70 g/kg范圍內出現的樣方數較多,SOC含量不是影響物種均勻度的主要因子。
2.1.4 坡度對植物多樣性的影響。
由圖4可知:物種豐富度、物種多樣性隨著坡度的增大呈現減小的趨勢。坡度在11.57°和33.57°時,物種豐富度達到最小值,坡度在8.13°時,物種豐富度達到最大值,坡度大小對物種豐富度的影響較大,12°以內的樣方占比71.4%;種群豐富度隨著坡度的增大呈現減小的趨勢,坡度在11.57°時,種群豐富度達到最小值,坡度在8.13°時,物種豐富度達到最大值,坡度變化對種群豐富度的影響相對較大,絕大多數樣方的坡度范圍為8°~12°;物種優勢度隨著海拔的增加呈現增加的趨勢,坡度在8.13°時,物種優勢度為最小值;坡度在10.98°時,物種優勢度達到最大值。物種均勻度隨著海拔的增加呈現增加的趨勢,坡度在10.98°時,物種均勻度為最小值;坡度在6.97°時,物種均勻度達最大值。說明,坡度是川西高寒草原植物多樣性變化的主要影響因素,物種豐富度、種群豐富度、物種多樣性與坡度的變化呈反比,物種優勢度、物種均勻度與坡度的變化呈正比。
2.1.5 坡向對植物多樣性的影響。
由圖5可知:坡向在54.62°時,物種豐富度、種群豐富度出現最大值,坡向在67.44°時,物種豐富度、種群豐富度出現最小值,坡向在150°以內的樣方數占比71.4%;物種多樣性、物種均勻度隨著坡向的增加而減小,坡向在342.93°時,物種多樣性出現最小值;坡向在54.62°時,物種多樣性出現最大值;坡向在61.63°時,物種均勻度出現最大值,坡向在203.11°時,物種均勻度出現最小值。物種優勢度隨著坡向的增加而變大,坡向在54.62°時,物種優勢度出現最小值;坡向在203.11°時,物種優勢度出現最大值。說明,坡向主要對物種多樣性、物種優勢度、物種均勻度有較大的影響,所有調查樣地中坡向在150°以內的樣方數占比71.4%,根據坡向分類標準,有71.4%的樣地位于半陰坡和陽坡。
2.2 植物多樣性指數間的相關關系
由表2可看出:種群豐富度(SR)與物種豐富度(S)、物種多樣性(H′)呈極顯著正相關(P<0.01),與物種優勢度(λ)呈極顯著負相關(P<0.01),與物種均勻度(E)相關性不顯著;物種豐富度(S)與物種多樣性(H′)呈極顯著正相關(P<0.01),與物種優勢度(λ)呈極顯著負相關(P<0.01);物種多樣性(H′)與物種優勢度(λ)呈極顯著負相關(P<0.01),與其他因子相關性不顯著;物種均勻度(E)與物種優勢度(λ)呈顯著負相關(P<0.05)。說明種群豐富度與物種豐富度和物種多樣性、物種豐富度與物種多樣性呈現極顯著正相關關系;物種優勢度與種群豐富度、物種豐富度和物種多樣性呈極顯著負相關關系,與物種均勻度呈顯著負相關關系。
3 討論
久馬高速公路沿線植物多樣性的分布呈現一定規律性的變化,物種豐富度、種群豐富度和物種多樣性隨著海拔的增加而變大;物種豐富度、種群豐富度、物種多樣性和物種均勻度隨著土壤含水率的變大而變大,物種優勢度隨著土壤含水率變大而變小;物種豐富度、種群豐富度和物種多樣性隨著SOC含量的增加而降低,物種優勢度、物種均勻度隨著SOC含量的增加而變大;種群豐富度、物種豐富度、物種多樣性隨著坡度的增大而減小,物種均勻度、物種優勢度隨著坡度的增加而增加;坡向主要對物種多樣性、物種優勢度、物種均勻度有較大的影響,所有調查樣地中坡向在150°以內的樣方數占比71.4%,根據坡向分類標準,有71.4%的樣地位于半陰坡和陽坡。環境因子與植物多樣性指數間的關系較為復雜,不同研究人員在不同地區得出的研究結論也不一致。吳紅寶等[13]在藏北高寒草地的研究結果表明:在一定海拔范圍內,物種多樣性、物種豐富度隨海拔增加而增加,物種均勻度隨海拔降低而降低,這些研究結果與該研究所得結論相一致。但是,曲廣鵬等[14-15]在青藏高原地區得出的植物多樣性指數與海拔的變化通常呈單峰曲線變化,與該研究的結果略有差異,產生的原因主要有:海拔梯度跨度不夠大,所選樣點均在公路兩側50 m范圍內,高速公路的建設已經對植物多樣性產生了影響。肖平等[16]在撫順西露天礦區的研究表明:物種豐富度、物種均勻度、物種多樣性隨著土壤含水率的增大而增大;孫啟越等[9]對油松人工林下植物多樣性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林下植物多樣性指數隨著土壤含水率的增加而增加;以上研究結果與該研究所得結論類似。王長庭等[17]的研究結果表明,物種多樣性、物種豐富度隨SOC含量的增加而減少,這與該研究結果中的部分結論相一致;王琳等[18-19]的研究結果顯示,SOC對植物多樣性指數的影響顯著,且SOC對植物的正常生長也有一定的制約作用;坡度對植物的生長條件、水土保持和植物群落結構等都有重要影響[20]。用坡度來研究植被生長狀況及植物多樣性分布規律,已成為揭示坡度與植物多樣性指數關系的前提條件;張起鵬[21]研究表明,坡度越大,物種的多樣性越低,坡度的變化主要影響土壤水分、土壤養分等的流失;劉旻霞等[22]的研究結果表明,從北坡到南坡的變化過程中,物種豐富度、物種優勢度、物種多樣性均呈逐漸減小的趨勢,坡向對物種均勻度影響不明顯,該結果與該研究結果中物種豐富度和物種多樣性的變化趨勢相一致,產生差異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公路建設大面積開挖,對原生植物群落結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導致物種均勻度和物種優勢度與前人的研究結論有所差異。該研究結果顯示,有71.4%的樣方位于半陰坡和陽坡,且絕大多數位于半陰坡,這與邱波等[23-24]的研究結果相一致,坡向不同,高寒草地的植被類型也不一樣。其次,坡向通過影響植物的光合作用、土壤的呼吸作用等間接影響植物的生長和植物群落結構的穩定。
4 結論
該研究主要針對久馬(久治至馬爾康)高速公路沿線不同環境因子與植物多樣性指數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分析研究,結果發現:環境因子對植物多樣性的影響程度各不相同,海拔、土壤含水率、SOC、坡度對部分植物多樣性指數的影響較大,各種環境因子之間也是相互制約、相互影響,對于久馬高速公路沿線環境因子之間的關系需要進一步進行試驗驗證。該研究結果可用于久馬高速公路工程創面的生態恢復及生境的重建,也可為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恢復提供可借鑒的資料。
參考文獻
[1] 曹娓.高速公路邊坡植物群落特征變化與穩定性研究[D].鄭州:河南農業大學,2017.
[2] 田小光.植物在高速公路邊坡防護中的應用[J].建筑技術開發,2017,44(4):126-127.
[3] WEIGEL R,GILLES J,KLISZ M,et al.Forest understory vegetation is more related to soil than to climate towards the cold distribution margin of European beech [J].Journal of vegetation science,2019,30(4):746-755.
[4] 汪殿蓓,暨淑儀,陳飛鵬.植物群落物種多樣性研究綜述[J].生態學雜志,2001,20(4):55-60.
[5] 鄧清月,張曉龍,牛俊杰,等.晉西北飲馬池山植物群落物種多樣性沿海拔梯度的變化[J].生態環境學報,2019,28(5):865-872.
[6] 王威,唐蛟,靳沙沙,等.南太行八里溝景區草本植物多樣性對海拔梯度的響應[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21,49(4):9-18.
[7] 趙自超,夏振堯,熊詩源,等.擾動邊坡植被恢復過程中的土壤性質演變[J].水土保持通報,2013,33(5):82-86.
[8]? WIEGAND T,MOLONEY K A.Rings,circles,and null-models for point pattern analysis in ecology[J].Oikos,2004,104(2):209-229.
[9] 孫啟越,張衛強,趙連清,等.皆伐前后油松人工林下植物多樣性變化及與土壤水分的關系[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2020,40(3):119-129.
[10] 譚珊珊,葉珍林,袁留斌,等.百山祖自然保護區植物群落 beta多樣性[J].生態學報,2013,33(21):6944-6956.
[11] 張峰,張金屯,張峰.歷山自然保護區豬尾溝森林群落植被格局及環境解釋[J].生態學報,2003,23(3):421-427.
[12] 魯如坤.土壤農業化學分析方法[M]. 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00.
[13] 吳紅寶,水宏偉,胡國錚,等.海拔對藏北高寒草地物種多樣性和生物量的影響[J].生態環境學報,2019,28(6):1071-1079.
[14] 曲廣鵬,參木友,趙景學,等.念青唐古拉山東南坡植被群落數量生態分析及群落多樣性[J].生態環境學報,2015,24(10):1618-1624.
[15] 王長庭,王啟基,龍瑞軍,等.高寒草甸群落植物多樣性和初級生產力沿海拔梯度變化的研究[J].植物生態學報,2004,28(2):240-245.
[16] 肖平,陳皓,馮萍,等.撫順西露天礦區植物群落多樣性與土壤理化性質的關系研究[J].露天采礦技術,2021,36(6):5-8.
[17] 王長庭,龍瑞軍,劉偉,等.高寒草甸不同群落類型土壤碳分布與物種多樣性、生物量關系[J].資源科學,2010,32(10):2022-2029.
[18] 王琳,張金屯,上官鐵梁,等.歷山山地草甸的物種多樣性及其與土壤理化性質的關系[J].應用與環境生物學報,2004,10(1):18-22.
[19] 王凱博,陳美玲,秦娟,等.子午嶺植被自然演替中植物多樣性變化及其與土壤理化性質的關系[J].西北植物學報,2007,27(10):2089-2096.
[20] KAPOLKA N M,DOLLHOPF D J.Effect of slope gradient and plant growth on soil loss on reconstructed steep slop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face mining,reclamation and environment,2001,15(2):86-99.
[21] 張起鵬.地形對高寒草甸植物多樣性影響的多層次分析:以合作市為例[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9.
[22] 劉旻霞,南笑寧,張國娟,等.高寒草甸不同坡向植物群落物種多樣性與功能多樣性的關系[J].生態學報,2021,41(13):5398-5407.
[23] 邱波,任青吉,羅燕江,等.高寒草甸不同生境類型植物群落的α及β多樣性研究[J].西北植物學報,2004,24(4):655-661.
[24] 鄒文濤,姜艷,尹光天,等.石門森林公園不同海拔或坡向林地物種多樣性的比較[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2014,34(4):7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