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數字鄉村建設既是鄉村振興的戰略方向,也是建設數字中國的重要內容。無錫數字鄉村建設正處在初級探索階段,如何將數字鄉村建設工作走深走實,創建無錫市數字鄉村建設高質量發展模式,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基于此,調研立足于無錫數字鄉村的建設現狀,深入分析數字鄉村建設推進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無錫數字鄉村建設的實現路徑,以期對無錫數字鄉村建設提供一定的借鑒參考。
關鍵詞 數字鄉村;數字治理;農業數字化轉型;數字素養
中圖分類號 F 4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3)23-0231-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23.051
The Realization Path of Wuxis Digital Rural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MENG Xiang-feng
(Wuxi Municipal Party School, Wuxi, Jiangsu 214086)
Abstract Digital rural construction is not only the strategic direc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but also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building digital China. The digital rural construction in Wuxi is in the initial stage of exploration. How to make the work of digital rural construction go deep into reality and create a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model of Wuxi digital rural? construction is an urgent problem to be solved at present.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digital rural construction in Wuxi,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rural construc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realization path of digital rural construction in Wuxi, in order to provide a certain reference for Wuxi digital rural construction.
Key words Digital village;Digital governance;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e;Digital literacy
作者簡介 孟祥豐(1982—),女,滿族,內蒙古奇峰人,副教授,碩士,從事農業經濟、農村經濟研究。
收稿日期 2022-11-21
習近平同志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要加快建設數字中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隨著新一代數字技術的蓬勃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推進,數字鄉村戰略是鄉村振興在數字時代的政策回應,是鄉村振興的時代答卷,是破解當前農業農村發展桎梏的良好藥方。無錫作為全國數字經濟發展的先行者,更應當把握時代大局,利用現有優勢,積極探索具有無錫特色的數字鄉村建設新模式,引領鄉村振興全面推進,助力“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
1 無錫市數字鄉村建設現狀
2022年,無錫市以數字化發展為契機,乘勢而上,開拓創新,大膽實踐,將數字鄉村建設貫穿于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始終,全力探索數字鄉村創新發展的“無錫模式”,目前數字鄉村建設已初見成效。
1.1 積極探索,完善政策體系促發展
無錫市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省關于數字鄉村的決策部署,積極探索與無錫鄉村發展相契合的數字鄉村建設模式,制定科學有效的政策,并逐步完善其體系。2022年以來,相繼制定并下發《無錫市數字鄉村建設行動方案》《無錫市數字鄉村發展統籌協調機制》《2022年無錫市數字鄉村建設工作要點》等系列政策文件。無錫數字鄉村建設尚處于初級探索階段,亦是全面“布局”和重點“破局”的關鍵時期,無錫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順應時代發展趨勢,準確把握數字化改革新機遇新要求,為無錫數字鄉村建設定方向、明策略,建立數字鄉村建設發展的政策支持體系。
1.2 試點先行,樹立優秀典型立標桿
一是積極開展數字鄉村建設試點。2022年,以惠山區桃源村作為數字鄉村建設的試點,以人本化、數字化、生態化為核心理念,結合無錫鄉村特質,積極探索適合無錫實際的數字鄉村建設模式。二是選送數字鄉村建設成果申報“2022數字江蘇建設優秀實踐成果”,江蘇故鄉情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數字化葡萄產銷管理模式”成功入選。三是組織申報市級數字鄉村試點示范和優秀成果。四是積極推進江陰、惠山開展“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示范縣建設。
1.3 技術共享,優化服務供給提效能
一是成立無錫市數字鄉村發展聯盟。該聯盟聚集數字鄉村產業中堅力量及相關機構,注重數字鄉村產業核心技術、關鍵設備、行業應用及產業人才的培育。二是構建無錫市數字鄉村服務資源池。該資源池覆蓋綜合類服務商、數字基建服務商、數字治理服務商等6個類別,今年首批確定44家單位為首批資源池入池單位。第三,組織農產品直播銷售活動,拓寬銷售渠道。開展“興興向農”無錫農業品牌直播活動、“e起致富”助農公益直播活動及大學生助農直播公益行等活動,為當地農產品的電商銷售激發了新活力。
1.4 條線創新,整合數據資源搭平臺
一是搭建市級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2022年,市農業農村局正式啟動市級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建設。目前,市級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建設已進入實施階段。二是建立綜合指揮平臺。鎮一級建立集“指揮調度、考核監管、分析研判、智能管理”等多功能于一體的鄉村治理綜合指揮平臺。三是建立集體資產監管平臺。實現對農村集體“三資”全區域、全流程、全業務“智慧監管”。除此之外,政法委的鄉村治理平臺;水利局的美麗河湖平臺;組織部的智慧黨建平臺均涉獵數字鄉村數字資源。
1.5 板塊發力,探索數字建設顯成效
各市縣區結合本區域發展情況,因地制宜,高效推進鄉村數字化建設,每個市縣區均有籌建、在建、已建項目,種類眾多,主要包括鄉村數字治理、鄉村數字經濟、數字新基建、數字農業產業、數字電商平臺等方面。目前主要成果包括:江陰市農村三務公開“戶戶通”平臺、宜興市丁蜀鎮紫砂電子商務(恒隆紫砂電子商務園區)、錫山區農業數字化綜合運營服務管理平臺、惠山區陽山水蜜桃智慧果園物聯網、濱湖區世外源生態農莊物聯網應用系統及新吳區智慧化農業大數據平臺等。由此可見,各板塊均在積極探索并實踐,成果相繼顯現。
2 無錫市數字鄉村建設存在的問題
總體上,無錫市數字鄉村建設工作實現良好開局,但數字鄉村建設處于初級探索階段,仍存在一些問題。
2.1 鄉村數字治理體系缺失,治理效能未能全面激發
一是數字治理能力不足。一方面數字治理強調共建共享共治的格局,但調研發現,社會組織及鄉村居民參與性較低,共建共享共治的格局難以形成。另一方面鄉村基層政府工作人員數據意識淡薄,數字思維缺乏,工作主動性不夠等問題,導致鄉村整體的信息平臺建設滯后且利用率不高。二是鄉村數字治理成本偏高。從“基礎設施投建—線上政務平臺—常態化運行”的每一步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財力物力[1]。三是相關制度保障缺失。目前,無錫鄉村數字治理缺少較為系統的規章制度,數據公開及使用權程度不夠清晰,導致部門之間存在數據缺位現象。
2.2 農業數字化轉型困難,再生產體系循環不暢
一是涉農生產要素供給受限。由于涉農技術供給有限,對數據的收集、分析、利用造成極大的困難,即便收集到相關的數據,也是“不能說話的數據”和“無用數據”。二是農業生產過程數字化轉型存在梗阻。無錫大部分職業農民受教育水平偏低,數字技能匱乏,更是缺少主動學習數字化的意識,認為數字化沒有必要。在農業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投資大、回報周期長、后期維護成本高,農民參與的意愿低,投資動力不強[2]。三是農產品流通領域數字化轉型遇瓶頸。無錫農村現有的電商,在銷售方式、銷售內容、銷售渠道等方面存在同質化現象,農村電商人才匱乏、重銷售輕售后、低價競爭等問題凸顯。
2.3 復合型人才匱乏,阻礙數字鄉村建設的進程
一是基層工作人員懂技術的人員極少,數字化平臺的日常運營管理主要是技術開發方負責,這對數字鄉村建設的推進作用是短暫的,雖然第三方技術人員能夠有效地解決平臺使用中的各種問題,但很難融入鄉村,這不利于鄉村數字化建設的長效發展。二是鑒于數字鄉村建設的時效性和迫切性,基層政府都會讓年輕、工作時間不長的工作人員參與數字鄉村推進工作,這會導致原有村莊的“治理精英”逐漸退出數字化治理舞臺。三是農村空心化、老齡化嚴重,目前無錫鄉村面臨“未來鄉村誰來建,未來土地誰來種”的問題,現有農村居民多為老人、兒童和低學歷人群,這是因為農村各種要素及資源相對匱乏,人才缺口較大。
2.4 農村居民數字素養相對缺乏,參與鄉村建設動力不足
農村居民數字素養是指在鄉村居民獲取、整理和應用數字信息的綜合能力。農村居民數字素養的高低,直接關系到鄉村數字資源的持續使用意愿和效果。調研發現,當前無錫鄉村居民數字素養總體偏低,參與數字鄉村建設動力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2方面:一是在數字鴻溝上,無錫農村居民互聯網接觸率雖高,但在觸網的過程中仍存在各種障礙。如不會靈活使用、不會安裝升級、無法求助等諸多問題。二是在人口結構上,鄉村大量壯年勞動力流出,鄉村出現“空巢化”“老齡化”的情況,留在村里的多為老人、兒童和低學歷人群,缺乏數字化理念及應用技能,鄉村數字建設參與度偏低。
3 國內外數字鄉村建設典型模式及經驗借鑒
3.1 國外數字鄉村建設典型模式及案例
國外數字鄉村建設起步較早,積累了豐富的建設經驗,典型模式主要包括6種。①美國是基于優質農村信息服務體系的建設模式。基于物聯網、衛星網、互聯網等,搭建以農業部門為核心,多種服務形式的農村信息服務體系[3]。②日本是基于資本與技術密集型集約式的建設模式。日本重視相關規章制度的制定;完善農業農村信息服務體系的構建;農業從業者的數字技術培訓;研發推廣各類農業機器人。③法國是基于多服務主體融合的建設模式。由政府、公益組織和私營企業構成了“三位一體”的信息服務框架,各個服務主體互補互促。重視鄉村家庭聯盟,為農民開設免費的互聯網與數字技術培訓以提升其數字素養。④加拿大是基于高效信息資源整合與共享的建設模式。鼓勵多元主體加入涉農信息資源整合與共享中,完善相關法律制度,消除部門和行業數字技術壁壘;借助數字媒體,為農村地區免費提供農業技術方面的技術支持、咨詢與服務。⑤印度是基于信息化推廣應用網絡的建設模式。把農民的實際需求作為政府制定相關短中長期規劃的重要參考,搭建覆蓋印度全國的信息化推廣與應用網絡;借助其軟件業開發優勢,推行“知識信息計劃”,為農民提供數字化服務。
3.2 國內數字鄉村建設典型模式及案例
國內各地在數字鄉村建設中積極探索,并結合本地發展情況,因地制宜,在示范引領中已取得一定的成效。
浙江德清縣“數字經濟+數字治理互動”模式,具體做法:①浙江省、湖州市及德清縣3級政府對推進數字鄉村建設予以大力支持,出臺了多項政策文件,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開展數字鄉村建設,重點打造數字治理綜合平臺和數字農業加工綜合體,全面推進數字鄉村建設的升級發展。②德清縣將數字鄉村治理平臺與農業數字經濟平臺進行糅合,提升了商業應用模式、政策制度體系、技術創新模式的結合水平,構建了適合農村產業發展的數字鄉村綜合模式。
廣東高州市“智能生產+數字營銷”模式,主要做法:①各級政府極為重視數字鄉村試點工作,出臺了系列政策支持措施。②依托于5G發展機遇,率先在3個試點鎮構建了5G農業示范區,聯合中國聯通建立市場運作、企業主導的5G智慧農業應用項目。③引進大型農業企業進駐5G農業示范區,鼓勵農業企業加大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的應用,實現了農業種養的精準化和智能化。
蘇州張家港“智慧鄉村+數字田園”模式,主要做法:高標準推進數字鄉村建設“142”工程,即編制一個數字鄉村建設規劃,完善鄉村新基建、產業、治理、服務“四大體系”,以及數字鄉村資源共享和可持續發展“兩項機制”,大力推廣農業農村數字化新技術、新裝備、新模式,培育發展數字鄉村產業經濟。
除此之外,云南開遠市“數字技術+高原特色農業”模式、杭州市“鄉村智腦+數字技術全領域融合”模式、南雄市“整體規劃+數字資源共享”模式等模式也是較為典型的模式,均有可鑒可學的參考價值。
3.3 國內外數字鄉村建設經驗啟示
通過對國內外典型的案例及模式的梳理,從中可獲取的經驗有以下幾方面:一是重視數字鄉村戰略,完善頂層設計與政策體系。二是重視新技術研發,積極強化數字技術應用與推廣。三是重視法規與機制建設,大力營造優質創業環境。通過提供融資渠道和創業培訓機構來扶植農村企業家;制定一系列的技術孵化計劃支持農業科技創業。四是重視資源與服務融合發展,推進移動應用服務體系建設。五是增強數字鄉村基礎設施提質增效力度,消除城鄉數字壁壘。六是激勵“卡脖子”技術的創新研發,強化部門聯動,推動農業全產業鏈數字生態建設。七是強化數字鄉村資源全鏈條監管,助力個人權益保護。
4 無錫市數字鄉村建設實現路徑
4.1 積極完善數字鄉村頂層設計,優化數字鄉村實現路徑
第一,積極出臺相關政策文件,明確數字鄉村建設分步實施計劃及目標。第二,在政策法規上,出臺數字鄉村數據資源管理規范和細則,明確哪些數據資源可以參與分享,參與分享的主體有哪些,如何進行數據分享等內容[4]。第三,在具體項目投建時,規劃先行,運營前置,充分調研,確保技術開發與產業發展同時參與,避免發生技術與產業脫節,后期平臺不可用、不好用,不能解決生產中的關鍵問題,最終成為“盆景”[5]。第四,完善激勵措施,為積極調動基層工作人員工作主動性,應完善相應的獎懲措施,明確獎勵標準及要求。第五,設立基金,如設立數字鄉村產業基金、服務基金、治理基金等,有效引導企業積極參與數字鄉村建設。
借鑒國內外先進建設經驗,初步構建無錫數字鄉村建設基本路徑。按照“頂層設計—試點探索—全面推廣”的基本路徑,立足無錫資源稟賦和鄉村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逐步推進。注意要點:示范縣的建設重點主要集中在數字鄉村的搭建平臺、技術應用、運營模式等方面,探索與本地鄉村產業發展、政務服務水平、民眾實際需求相匹配的數字鄉村建設模式[6]。示范鎮、示范村的建設主要圍繞本地實際情況,凸顯特色,集中創建1~2個優勢項目或產業。
4.2 構建多元協同治理體系,提升鄉村數字化治理水平
數字鄉村建設是一個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協同推進的發展過程,要充分調動多元主體積極性,提高參與性,形成協同共治機制。多元主體主要包括政府、企業、行業協會、村集體、村民、高校及科研機構等,為確保各主體有效協同。第一,強化部門聯動,增強工作合力。在項目具體規劃建設過程中,各部門應統一建設思路,建立定期聯席會議機制,以便相關工作的推進[7]。第二,應不斷提升基層政府工作人員的數字素養,提高其數字化政務服務水平。第三,在確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協同各部門數字資源共享,避免出現平臺重復建設、資源浪費、各自為政等問題。第四,政府以購買服務的方式加強數字平臺的建設、后期的維護運營等,其過程需強化監管機制。第五,合理引入社會資本,完善多元融資體系,推進無錫數字鄉村建設。第六,借助第三方力量,如科研院所、專業評估機構、高校等,規范數字鄉村治理考核評價體系,強化數字鄉村治理的監督管理。以有效規避“盆景工程”“形式主義”等。
4.3 立足數字化和美鄉村建設,推動農業數字化轉型
一是重視數字鄉村可視化建設。在推動農業數字化轉型中,重視可視化技術的應用,向政府、涉農企業、農戶等主體提供可視化平臺、服務及產品。對于政府層面而言,可視化可以提高治理效能,對于民眾而言,可視化更加契合其需求,可以帶動更多的農村居民參與數字化建設[8]。二是政府層面通過加大對涉農主體的扶持力度,積極引導涉農主體與科研院所、高校合作,推動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充分運用農情大數據平臺,結合新型技術,為各地智慧化農業產業建設提供技術支撐。三是進一步推動農村電商平臺的高質量發展,營銷策略推陳出新,各地結合特色產品,構建電商品牌,促成差異化競爭模式。
4.4 重視復合人才隊伍建設,構建多層次人才培育機制
鄉村復合型人才短缺也是數字鄉村建設亟待解決的難題之一。首先,要完善引進人才機制。①針對數字人才,在每年的公務員、選調生招錄中適度增加名額,積極鼓勵公務員、選調生下沉農村,為數字化鄉村建設獻計獻策。②采取專兼職結合方式,與其他地區共享數字技術人才及數字管理人才,聘請“共享人才”,充分發揮其優勢,為無錫數字鄉村建設貢獻力量[9]。③采取優惠政策,鼓勵鄉賢、大學生、創業團隊等回村發展,充實數字鄉村建設人才資源庫。其次是加強政產學研協同育人。由地方政府與科研院所、互聯網企業、高校等開展深入合作,采取專題講座、專題培訓、現場指導等多種方式,為參與數字鄉村建設的“一線”工作人員開展培訓,以提升“一線”工作人員的數字化技能及數字化素養。
4.5 提高鄉村居民數字素養,激發數字鄉村建設動力
提升鄉村居民的數字素養關鍵在于提高農民的認知、意愿和能力。一是重視群體細分,開展分層級培訓。針對基層政府工作人員,加強數字治理技能培訓,使其充分發揮好領頭雁作用;針對青年群體,強化對手機智能應用、智慧農業以及農村電商平臺的使用,使其成為鄉村振興的主力軍[10]。針對老年人及低學歷群體,開展數字智能設備的基礎媒介使用素養培訓;針對農村兒童群體,注重培育他們理性上網、信息辨別等素養。二是鼓勵家庭數字反哺,加強代際交流。持續反復的數字反哺,是彌補數字素養差異鴻溝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之一。三是重視媒體傳播引導,加強應用場景宣傳和示范。媒體的作用在農村居民數字素養提升方面不容忽視,特
別是市縣區各媒體,適當增加數字素養教育的內容,通過媒介長時間的報道,潛移默化地提升鄉村居民的數字素養水平。
參考文獻
[1] 趙成偉,許竹青.高質量發展視閾下數字鄉村建設的機理、問題與策略[J].求是學刊,2021,48(5):44-52.
[2] 吳浜源.江蘇數字鄉村建設的現狀·困境及路徑探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9,47(24):259-261.
[3] 高峰,王劍.數字鄉村建設的國際經驗及啟示[J].江蘇農業科學,2021,49(23):1-8.
[4] 趙敬丹,李志明.從基于經驗到基于數據:大數據時代鄉村治理的現代化轉型[J].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20,24(1):130-135.
[5] 崔寧波.智慧農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意義、挑戰與實現路徑[J].人民論壇,2022(5):26-28.
[6] 郭順義,楊子真.數字鄉村:數字經濟時代的農業農村發展新范式[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21:190-191.
[7] 常凌翀.數字鄉村戰略下農民數字化素養的價值內涵與提升路徑[J].湖南社會科學,2021(6):114-119.
[8] 董志勇,李成明,程勝.鄉村振興背景下數字金融發展的關鍵問題與路徑選擇[J].農村金融研究,2021(11):38-43.
[9] 彭超.數字鄉村戰略推進的邏輯[J].人民論壇,2019(33):72-73.
[10] 馬麗,楊艷梅.農民數字素養賦能鄉村振興的理論機制與路徑研究[J].農業經濟與管理,2022(6):4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