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仰蓉 呂建秋
摘要 在新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中,明確規定了嚴格規范撤并村莊的問題。村莊撤并,關系到鄉村振興,也關系到國家的發展與未來,只有做好這一環節,新時代的偉大復興才能指日可待。從撤并村莊的背景意義、存在問題、解決對策3個角度進行探討,試圖在當下在困境中摸索出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破解之道,以推動鄉村振興有條不紊地進行。
關鍵詞 鄉村振興;撤并村莊;村民自治;農民權益
中圖分類號 TU 982.2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3)23-0255-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23.058
On the Predicament and Countermeasures of Village Amalgam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CHEN Yang-rong1,2, L Jian-qiu2,3
(1.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Law School of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0;2.Guangdong Center for Rural Policy Studies,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0;3.Guangdo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and Planning,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0)
Abstract In the newly issued Rural Revitalization Promotion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it is clearly stipulated to strictly regulate the issue of merging villages.The merger of villages is related to rural revitalization, as well as to the development and future of the country. Only by doing this step well can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new era be within reach.Exploring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the background significance, existing problems, and solutions of merging villages,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explore a set of solutions that are suitable for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in the current predicamen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orderly progres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Merged villages;Villagers autonomy;Farmers rights and interests
作者簡介 陳仰蓉(1997—),女,廣東潮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宅基地改革、鄉村振興、農民權益。
*通信作者,研究員,從事農民權益、農業科技、三農法治研究。
收稿日期 2022-11-11
作為一個農業大國,鄉村是長久以來建設發展的堅實依靠和最強有力的后援。鄉村振興是鍥而不舍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征程中的重要一環,實現鄉村振興有著時代和家國的重大意義。2021年4月29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以下簡稱《鄉村振興促進法》)[1]。值得關注的是,在新出臺的《鄉村振興促進法》中,規定了嚴格規范村莊撤并,嚴禁違背農民意愿、違反法定程序撤并村莊[2]。在此,當遵循立法原意,探索鄉村振興背景下撤并村莊的困境及所面臨的問題,并根據這些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以破解當下存在的困局,讓撤并村莊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發揮其積極作用,來促進我國新時代建設征程的發展。鑒于此,從撤并村莊的背景及意義、存在問題、應對措施3個角度進行探討。
1 撤并村莊的背景及意義
1.1 全面建設小康的應有之義
邁進21世紀20年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高歌猛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難點在于廣大農村和農民,只有重視農村、農民問題,發展鄉村,才能破解這一難題。只有切身實際地去實踐、去知曉農民的實際需求,重視農村問題,才能破除城鄉發展不均衡這一壁壘。
1.2 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
鄉村的搬遷撤并被很多專家學者喻為鄉村治理方面的“最后一公里”,村莊撤并問題自然也是決勝的關鍵。鄉村的撤并搬遷,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調動不同的生產要素在城鄉、不同鄉村之間合理流動,也可以促進資源的合理利用與配置。同時,村莊的撤并搬遷也有利于減少城鄉差距,解決當前中國村落“空心化”和“過疏化”,推動城鄉一體發展[3]。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村莊的搬遷、撤并必然是不可或缺的,必須摸索出切合自身實際的撤并村莊的經驗來服務于鄉村振興,走好鄉村振興這條路。
2 鄉村振興背景下撤并村莊的困境
2.1 撤并村莊前的困境
2.1.1 村民自治下搬遷撤并村莊的困局。
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立足于人民,服務于人民。長久以來,在我國廣大農村實行的村民自治制度[4],使村民切切實實地參與到治理中來,有了“主人翁”的實際體驗。在社會主義制度中,村民自治將自我管理的權限賦予村民,使村民有了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服務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監督自己的權力和自由。但也是由于長久以來的村民自治,使得在撤并村莊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困局。
在農村,特別是偏遠地區的農村,許多村民仍過著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生活。他們世代居住在農村,靠著土地生產生活,用雙手積累財富。也有隨著城鄉發展而居住到城市,但仍靠著鄉村的土地來獲得經濟收益,比如利用當地特有資源進行旅游開發、特色農作物種植等的村民。也有因為經濟條件有限,仍居住在農村,但在城市工作、學習的村民。這3類村民,通常會在搬遷的過程中成為令人“棘手”的一節。鄉村賦予他們成長、成熟的一切,賦予他們財富,賦予他們精神寄托,因而,要勸動村民搬遷常常要大費周章。
2.1.2 缺乏專門的法律保障村莊的撤并搬遷。
不同于《民法典》所規定的宅基地使用權和土地承包經營權,也不同于《憲法》以根本法形式保障的公民各項權利,《鄉村振興促進法》作為一門促進法,主要是以授權和授益的形式來促進鄉村的振興,但是它并未設置禁止性規定,也沒有規定人們所必須遵守的義務性規則。在撤并村莊的問題上,《鄉村振興促進法》只用了寥寥數語。而長期總結下來的經驗表明,現實生活是復雜的,這寥寥數語并不能適用于現實生活的所有情況。作為撤村并居中極可能出現的宅基地有償退出環節,其在《土地管理法》中的規定也并不詳盡。其中對有償退出的主體限制較大,沒有分門別類地討論在三權分置背景下宅基地資格權人、使用權人退出宅基地的情形,也沒有規定農戶申請宅基地有償退出的受理主體及糾紛解決機制。因此,缺乏專門的法律來保障村莊的撤并搬遷也是當下在鄉村振興中所要面臨的一大難題。
2.1.3 補償金額與村民實際需求有較大差距。
在征地搬遷、撤并村莊中,群眾矛盾的根源很多都在于補償金額不能達到村民的預期。法律所規定的對征地所造成的農民財產損失是進行“補償”,而非賠償。補償金額并非每次都能大于或等于村民的損失。因此,得不到合理補償的村民可能會拒絕搬遷,由此成為撤并村莊中所要面臨的一個現實且棘手的因素。以湖南省為例,2018年湖南省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4 092.5元[5]。在湖南省自然資源廳官方網站上可以找到文件,湖南省邵陽市轄區自購商品房補貼標準為符合安置條件的被征拆人按50 m2/人×2 500元/m2計算[6]。而2018年的邵陽市房屋均價接近5 000元/m2。如此算下來,一個3口之家拿到自購商品房補貼之后,要再自費一部分才能購置到符合心理預期的房屋。對于許多村民來說,這是一件傷神勞力的事情。當補貼價格與村民預期形成較大落差時,村民顯然不會成為村莊搬遷撤并的支持力量。
2.2 撤并村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困境
2.2.1 撤并村莊過程中的程序合法合規問題。
2001年6月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對《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的修改,修改后的條例,其運作模式依然是建設單位向政府申請拆遷許可,獲批后實施拆遷,發生糾紛由政府裁決;被拆遷人拒絕拆遷的,實行強制拆遷[7]。強制拆遷模式可能會使村民對搬遷撤并產生抗拒心理。強拆問題一度成為輿論和法律聚焦的熱點。所以,征拆搬遷中的程序合法性問題也是需要重視的一大難題。
其次,由于征拆一般需要較多的人力,那么在執行過程中就難免出現執行人員綜合素質參差不齊的問題。因此在政策的執行上,就有可能出現偏差。
此外,在撤并村莊的過程中,由于涉及征拆補償問題,有權力的地方就容易滋生腐敗。近年來,因為征地搬遷、撤并村莊過程中貪污受賄而落馬的官員不在少數,廉潔問題在金錢和權力面前受到了極大的挑戰。因此,撤并村莊中的權力腐敗問題也值得關注。
撤并村莊過程中的程序合法合規問題,是這一環節的重中之重,唯有實現了程序上的正義,其他環節才能緊接著有條不紊地施行。
2.2.2 搬遷戶建新留舊問題。
在經歷了公告、征地、搬遷、安置等一系列環節之后,還有些現象值得關注。其一,有部分村民在搬進新房子后,仍然保留舊房子,這首先違背了宅基地的“一戶一宅”原則,其次也阻礙了撤并村莊的整體進程。其二,更有甚者,獲得安置房后,仍居住在原有的房子里,并且將安置房出租甚至出售,這與“安置”的應有之義顯然是背道而馳了。在搬遷戶建新留舊這一問題上,村民的選擇和做法往往違背了項目開啟的初衷,使得撤并村莊進程難以向前。
2.3 撤并村莊后將面臨的困境與問題
2.3.1 村民自治權力的行使不便利。
撤并村莊后,村民的去向選擇較多,有與其他村落合并的,有搬至城鎮居住的,有搬進安置房的。在這些選擇下,村民的分布逐漸分散,而不再是像以前一樣,村頭開個廣播就能召集到全村人。在雜居、混居的模式下,村民的自治權力的行使顯然不再如從前一樣便利。由于空間、時間上的問題,很多村中事務不能夠及時地通知到每一位村民,村民也無法像撤并之前一樣及時參加村民大會、村民代表大會。這使得村民在行使自治權力上容易出現瑕疵,自治的力度會大不如前。
2.3.2 公共設施不足,基礎配套缺乏。
從實際生活中不難發現,在購房時,許多人更愿意選擇價格相對較高的現房而不是期房。其中有一個較為重要的原因是,現房周圍配套設施較為成熟,在配套成熟的社區生活,用戶體驗優于新開發的地區,便捷的生活使人們愿意承擔多出來的這一部分房價。在村莊的撤并搬遷中,同樣也面臨這樣的情況,村民不愿意搬遷,是因為搬遷后的生活條件不夠便利,沒有配套的公共設施和相對應的基礎服務,許多安置回遷房都處于郊區,不論是醫院、學校還是其他市政服務配套都是處于極不完善甚至是“零”的狀況。因此,公共設施不足、基礎配套缺乏也是撤并村莊后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2.3.3 村民集體成員權的享有不全面。
村民的集體成員權[8],該研究主要討論的是村民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在原集體中應當享有的宅基地使用權以及他們在自己所屬的集體中的一個集體經濟組織收益分配權的問題。
撤并村莊后要面臨的是,部分村民將進入到搬遷安置房,原有集體的土地被開發利用,按照《民法典》的規定,村民作為集體中的一員應當享有“一戶一宅”的宅基地使用權[9]。但此時村民的宅基地一方面可能被開發利用了,另一方面是搬進安置房后,如何繼續行使其宅基地使用權也成了一個問題。
另外,在土地承包法中也有規定,在承包合同生效以后,不得因集體經濟組織的分立或合并而變更或解除[10]。但是在實際生活中,部分村莊在搬遷撤并后,原來集體所有土地的使用權問題出現爭議,使得原本享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村民在權利的形式上出現問題,不能圓滿地享有自己權利。
最后,作為集體經濟組織中的一員,村莊搬遷撤并后,由于不能再及時地知曉集體組織的經營狀況,這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集體成員對自己的應當享有的收益權的行使。
2.3.4 村民內部凝聚力下降,集體認同感減弱。
村莊撤并搬遷后,不得不面對的就是村民內部凝聚力下降的問題。長期以來的村民自治模式下,村民之間形成了自己獨有的人際圈和相處方式。隨著村莊撤并和搬遷,原有的維持村民間感情的這一地域基礎就減弱甚至消失了。村莊撤并后,不可避免地,村民要構建起新的人際關系和相處模式,原有的村民集體之間的內部凝聚力不免下降,由此帶來村民集體認同感的減弱。這一點不僅是當下撤并村莊面臨的問題,也是在城鎮化過程中不得不正視的一個問題。如何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維系集體內部的凝聚力和認同感,也是需要面對的問題。
3 鄉村振興背景下撤并村莊的對策
3.1 堅持黨的領導,用法律規范村莊的搬遷撤并
堅持黨的領導,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運所系[11]。在面對當下撤并村莊的困境時,黨的領導[12]無疑是在鄉村振興過程中必須堅持的首要原則。如何用法律規范村莊的搬遷撤并,加強鄉村法制建設,該研究認為,首先,在立法上,要制定專門的法律規范。前文提到,迄今為止,我國尚未出臺專門規范撤并村莊的法律,這一缺失,導致在撤并村莊的過程中,村民的合法權益經常無法得到保障。鑒于此,我國急需一部專門的法律來規范村莊撤并,從制度上保障撤并過程的權益問題。其次,在執法過程中,由于部分執法人員自身的問題,例如素質低、水平低下、執法監督并不規范等情況,執法過程經常會有沖突出現。因此,應當對執法人員的綜合素質和能力進行考察,對執法人員實行終身追責制,以防范在執法過程中出現諸如暴力執法、暴力強拆之類的事件。同時,一個公平公正的司法環境也是保護村民權益的重要一環,只有當村民的合法權益受到保障了,撤并村莊的進程才能得到最廣大群眾的支持與理解。
基于我國自古以來群眾“厭訟惡爭”的特殊感情,筆者認為還應當將目前民事領域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也運用到撤并村莊中來,照顧到村民感情的同時也能夠推動撤并的進展,用調解、仲裁等方式來避免撤并過程中與村民對簿公堂的情況發生。
3.2 以人為本,考慮撤并村莊中村民的實際需求
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制勝一切困難的法寶。在鄉村建設行動時,有很多值得借鑒的百年鄉村建設的經驗,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以人為本[13]。現在,在鄉村振興中也應當以人為本,考慮撤并村莊中村民的實際需求。因地制宜是發展鄉村的一個重要方式,因人而異是工作的切入點。例如,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主的這一部分村民,更多地要考慮到其農業種植用地的需求;而進城務工、升學的這一類村民,大多會更注重安置房和拆遷補貼問題??紤]村民的實際需求,是面對當下困境的重要思路。只有把人的因素調動起來了,讓村民成為撤并村莊的實際受益者,才能使鄉村振興這項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真真正正地服務、造福群眾。
3.3 以“互聯網+”為基礎,為村民自治提供便利
考慮到村莊搬遷撤并后,村民在行使自治權上可能會出現不便。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進步,在村莊撤并的過程中也應當與時俱進,利用互聯網平臺,為村民自治提供便利。以“互聯網+”為基礎模型,建立“互聯網+村民自治”“互聯網+鄉村振興”等形式,便于村民享受屬于自己的權利和履行義務,同時也拓寬了鄉村振興的渠道。村民大會和村民代表大會是村民自治的重要渠道,以“互聯網+”的形式有利于村莊撤并后村民繼續保持對集體事務的參與感。同時,村集體應當積極拓寬網絡溝通渠道,及時通過互聯網將村集體的信息推送給村民。此外,還可以利用互聯網平臺,拓寬村民增收渠道,從鄉村振興中得到實質性收益。
3.4 借鑒先進村莊經驗,配套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
在全國撤并村莊的過程中,不乏優秀的例子。例如,萊西市日莊鎮通過撤并村莊的實踐,使農村基層組織的戰斗力和組織力得到明顯提升,部分軟弱渙散村莊問題得以徹底解決,農村各項工作順利開展,為農村產業振興提供了動力,減輕了村集體的負擔,實現了資源的優化利用[14]。在萊西市日莊鎮的這一實踐中,值得參考的是其將配套設施與公共服務首當其沖地列入村莊撤并中難題的對應措施,不讓村民在村莊撤并中有所損失,這一點極大程度上地穩固了群眾基礎?;A設施和公共服務的配套完善是許多村民在搬遷時所考慮的要點,配套設施完善、基礎服務到位的安置地更能吸引村民。
3.5 爭取使社會資本成為撤并村莊的支持力量
張廣輝等[15]指出:為減輕地方政府的財政壓力,應積極制定稅收、土地使用等相關優惠政策,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村莊的搬遷撤并。在實踐中也不乏社會資本支撐撤村并居的情形。社會資本參與到撤并村莊中來,一方面可以減輕地方政府的財政壓力,使地方財政更好地服務于人民;另一方面,也可以促進各類民企落地鄉村,推動鄉村經濟發展,實現互利雙贏。
4 結語
鄉村振興不是農民單一振興,也不是政府單方面振興。撤并村莊也不是單方行為,只有調動了各方面因素一起積極參與到村莊的搬遷撤并中,使作為鄉村振興重要一環的撤并村莊成為一股積極的力量,推動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和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強國新征程。在撤并村莊的過程中,必須一切從實際出發,立足于不同村莊的不同情況來制定相對應的方案,不能急于求成;同時也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使撤并村莊在真正意義上造福群眾,造福人民;同時,也要制定正確的方針路線,使一切在正確的道路上前進。
參考文獻
[1] 鄉村振興促進法通過,6月1日起實施[EB/OL].(2021-05-02)[2022-05-25].https:∥www.sohu.com/a/464295158_649188.
[2] 李俊男.農村農業部:把鄉村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EB/OL].(2021-02-22)[2022-05-25].https:∥m.gmw.cn/baigia/2021-02/22/34633302.html.
[3] 戴小冬.搬遷撤并類村莊“三治結合”秩序現狀與重構:以湘西小溪片區為例[J].中國西部,2021(3):52-61.
[4] 林依歡,夏恩強.新鄉賢:新時代鄉村傳統治理資源的角色再造研究[J].山西農經,2020(18):14-15.
[5] 中國農業年鑒編輯委員會.中國農業年鑒2019[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9.
[6] 邵陽市人民政府.《邵陽市集體土地征收及房屋拆遷補償安置辦法》的通知:邵市政發〔2018〕11號[EB/OL].(2018-07-31)[2022-05-26].https:∥www.shaoyang.gov.cn/shaoyang/sszfwj/201807/a150d7b45af141f 0af1805aa530ca2db.shtml.
[7] 李立.“官商一體”拆遷模式將壽終正寢,野蠻暴力強制搬遷者可追刑責[N].法制日報,2010-01-29(006).
[8] 邰惠蓉,崔為寧.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勢在必行[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8(6):28.
[9] 李鳳章.宅基地資格權的判定和實現:以上海實踐為基礎的考察[J].廣東社會科學,2019(1):231-238.
[10]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承包法[EB/OL].(2019-01-07)[2022-05-26].http:∥www.npc.gov.cn/zgrdw/npc/xinwen/2019-01/07/content_2070250.htm.
[11] 張長豐.堅持黨的領導? 謀劃城鄉一體化發展[N].海南日報,2021-08-11(A08).
[12] 蒙慧,謝一丁.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理論基礎、現實困境及優化路徑[J].黨政干部學刊,2022(2):41-46.
[13] 溫鐵軍.關于鄉村振興的10個最新觀點[EB/OL].(2021-04-17)[2022-05-27].http:∥zixun.mushroommarket.net/202104/17/196350.html.
[14] 張平.撤并村莊是鄉村組織振興的有效途徑:來自萊西市日莊鎮的實踐探索[J].中共青島市委黨校 青島行政學院學報,2019(5):97-101.
[15] 張廣輝,葉子祺.鄉村振興視角下不同類型村莊發展困境與實現路徑研究[J].農村經濟,2019(8):1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