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紅梅 尹丹妮
摘要 要推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在精準扶貧階段成立的農村產業合作社與農村社會聯系密切,可為實現鄉村振興的“產業興旺”發揮特有的銜接功能。M合作社存在由“產業扶貧”向產業興旺轉型中出現了過渡性問題,即產業轉型基礎薄弱、生產要素支撐不足,產業轉型人才資源缺失等。造成上述現象的原因主要是新舊政策的銜接不流暢、資金投入不足、現代化的科技支撐不強。從增加資金投入增強合作社產業發展基礎,整合多種資源完善合作社產業發展的各種生產要素,立足本土資源培育合作社產業發展人才3個方面創新種養殖合作社轉型路徑,為促進合作社在鄉村振興中更好地發揮作用提供經驗支持。
關鍵詞 鄉村振興;合作社;產業轉型
中圖分類號 F 32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3)23-0251-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23.057
The Dilemma and Path Innovation of Cooperative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nnecting from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to Rural Revitalization
KANG Hong-mei,YIN Dan-ni
(School of Sociology,Guizhou Minzu University,Guiyang,Guizhou 550025)
Abstrac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effective connection between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the rural industrial cooperatives established in the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stage are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e rural society and can play a unique connecting function for realizing the “industrial prosperit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M cooperatives have transitional problem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to industrial prosperity,that is,weak foundation for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insufficient support for production factors,and lack of human resources for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above phenomenon are not smooth connection between old and new policies,insufficient capital investment,and weak support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is paper attempts to innovate the transformation path of breeding and breeding cooperatives from three aspects: Enhancing capital investment to strengthen the development basis of cooperative industry,integrating various resources to improve various production factors of cooperative industry development,basing on local resources,and cultivating talents for cooperative industry development,so as to provide empirical support for promoting cooperatives to play a better role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Cooperatives;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基金項目 貴州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21GZYIB50)。
作者簡介 康紅梅(1974—),女,湖南漣源人,教授,博士,從事城鄉社會學、社會治理與社會政策研究。
收稿日期 2022-12-12
我國精準扶貧在2020年完美“收官”后,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后續關于農村發展的系列文件中提出了“促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要求,“增強脫貧效果及其內生發展能力,總結并推廣脫貧攻堅中探索形成的成功的工作機制接續到鄉村振興工作中”[1]。農民合作社作為一個集合體能有效組織農民應對自然風險、市場風險和社會風險,防止企業形成市場壟斷,提高農民尤其是脫貧農民的風險能力[2]。農民合作社在精準扶貧時期能幫助我國西南農村貧困地區村民應對“農民小生產”和“大市場”之間的矛盾,為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水平,擺脫絕對貧困作出貢獻,在鄉村振興時期,仍然要發揮合作社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正功能,以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產業興旺”目標的實現。
筆者以M合作社為調查對象,重點關注其從精準扶貧時期的扶貧產業向鄉村振興時期產業興旺目標的轉變所面臨的一系列困境,分析其中的障礙因素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為農村合作社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發揮銜接作用、實現產業轉型提供經驗參考和政策借鑒。該研究的數據資料來自筆者于2022年5—6月對貴州省鎮寧自治縣扁擔山鄉鎮M合作社所進行的實地調查。
1 M合作社及其產業轉型概述
作為一個典型的山區縣,鎮寧自治縣依靠不同的地理環境,縣政府一直在號召全縣農民大力發展現代山地特色種植產業,推進農村產業革命,實現脫貧致富和實現鄉村振興。M養殖有限公司就是在鎮寧縣政府的扶持下2014年成立的一家縣內最大的種羊養殖公司,主要發展黑山羊養殖產業,共有33.33 hm2的養殖基地,養殖黑山羊350只。由政府統一供銷,養殖有限公司以此可帶動周邊村寨的農民就地就業,增加收入,從而脫貧致富。2017—2019年共盈余100.7萬元,在幫助貧困戶擺脫絕對貧困方面作出了一定的貢獻。2019年4月24日,貴州省人民政府正式批準鎮寧縣退出貧困縣序后,鄉村振興成為當地重要的戰略任務,M養殖有限公司也隨之進行了產業轉型與升級,更名為M合作社,23戶農民以土地入股分紅的方式加入該合作社,經營產業包括了果蔬種植、家禽、牲畜、水產品養殖銷售、農產品銷售和旅游觀光等。其中新增的是種植果樹與養殖雞鴨等產業,主要種植各種品種的桃子和山地家禽,種養殖面積達到13.33 hm2,遠銷全國各地。
M合作社從精準扶貧階段向鄉村振興階段轉型并不順利,面臨著一系列的過渡性問題難以解決,嚴重影響了其在鄉村振興階段的貢獻度。由于M合作社屬于產業扶貧的衍生物,主要項目是由政府來推動發展的,其處于有限公司階段的時候,機構和管理人員無須操心供銷環節。在其轉為合作社,開始產業轉型后,如何理順管理體制,快速適應現代市場,是一個需要集中解決的核心問題。
2 M合作社產業轉型面臨的困境
2.1 產業轉型基礎薄弱
2.1.1 產業缺乏布局,發展優勢不明顯。
就目前M合作社產業發展狀況而言,其發展計劃不但沒有整體的統籌和調整,在對于自身的發展藍圖的展示上也有所欠缺,從而導致了對種養殖產業的協作共贏,對先導性產業融合產生了阻礙,合作社在產業方面制定的生產經營計劃效果不佳,如果以此作為產業之間協作的行動指南,將會缺乏種養殖生產功能發展所需要的有機動力。且對于M合作社而言,其選擇了養殖和種植果樹的產業扶貧方式,但這些產業在脫貧期間貴州省內各地均出現雷同的分布狀態,同質性偏重,埋沒了自身的發展優勢。此外之前這些扶貧產業主要依賴政府出力,通過現有資源進行宣傳推銷,主導了當地的產業,且部分投資項目因無法抵御新冠疫情的風險而夭折和中斷。
M合作社在向鄉村振興“產業興旺”轉型過程中,需要其改變原來的產業布局狀況,主抓優勢產業,發展其他產業,如蔬菜種植和銷售、黑山羊等的養殖和銷售一直是該合作社的主導產業,要繼續發揚,同時要發展周期短、盈利高的水產業,以及較少受生產周期影響的農產品加工業和旅游觀光等產業,盡量做到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從而使合作社的產業布局日趨合理。同時,在產業發展中需要合作社轉變產業經營理念,從“服務社員”轉型為“服務市場”,從而使優勢型主導產業能迅速占領市場份額,贏得市場競爭的主體性地位。
2.1.2 市場信息獲取能力和合作能力較弱。
M合作社處于前期“有限公司”階段時,是政府扶持和主導階段,其產品和銷售都由政府來指導和承擔,M公司就是一個市場交易的中介和平臺,不要擔心產品的收集和銷售問題,所有的風險由政府來承擔。在其轉型為合作社后,作為一個完整的市場主體,M合作社需要準確把握市場的規律,要分析所種植和經營的農產品的市場現狀,尋找農產品的市場空間。這就需要M合作社具備一定的市場調研能力、需要進一步完善機構,了解各類農產品的價格、銷售渠道、消費者的體驗和意見反饋。而目前M合作社的管理人員只有 5人,這些成員既要管經營、銷售,還要管理財務、溝通,根本沒有多余的時間去進行系統的市場調研,其獲取市場信息的能力較弱。
此外,M合作社不僅存在市場信息收集和分析能力弱問題,而且存在和其他主體的合作能力不強的問題。首先,M合作社缺乏與相應企業的合作能力。M合作社獨自應對產品市場,沒有與類似企業簽訂穩定的購銷合同,導致農產品價格在市場交易中的不穩定性,導致合作社的收益不穩定,間接影響了農民的收益和分紅。同時,合作社也缺乏吸納村莊精英群體進入管理層,提高專業管理的能力。M合作社一直保持5位管理人員,沒有新增,參加合作社的社員也保持著32戶的規模,也沒有新增,這些導致M合作社在轉型過程中所面臨的產業基礎薄弱的情況得不到緩解。
2.2 生產要素支撐不足
2.2.1 配套基礎設施落后。
M合作社所處地域以丘陵山區為主,多為巖溶石山,并且是重要的生態功能區,生態地位重要。因其自然環境脆弱以及資源發展與環境問題的凸顯,土地用地審批受限,項目征地落地困難,其經營規模就受到限制。除此之外,M合作社受本地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運輸系統、排污系統、種植養殖條件等基礎設施跟不上產業發展實際需要。其中交通設施建設滯后,道路崎嶇,使貨車的運載能力被大大削弱,導致農產品流通成本高,對產業轉型升級所需要的原材料運輸以及產品的外運都有一定的限制。
2.2.2 產業規模小,品牌效應不強。
M合作社雖曾為縣內最大的龍頭種養殖企業,但其總體規模不太大,難以帶動周圍其他產業的發展。其所經營的大部分產業還停留在農產品現貨銷售和初級產品的加工階段,高附加值產品的后續加工及精深加工發展嚴重不足。大量農產品的銷售僅進入當地市場,且附加值低、品牌價值不足。M合作社的營銷范圍較小、知名度不高、在市場交易的份額占比較小,目前處于劣勢地位。由于購買黑山羊或桃子的農戶或經銷商較少,導致種養殖規模始終不能擴大,工人的積極性較低,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合作社的盈虧,導致合作社無法快速建立起卓有成效的種養殖品牌營銷策略。此外,M合作社管理層雖然認識到品牌的重要性,但對如何構建品牌的認知不足,這直接導致了合作社面對市場競爭的抗風險能力和競爭性的較弱。
2.2.3 沒有建立現代化銷售模式。
M合作社側重于傳統的交易模式,交易規模有限,因而很難輻射到周邊產業。家禽養殖類與紅桃的銷售渠道仍是通過線下批發零售,且沒有與穩定而統一的供銷商長期合作入駐。合作社更沒有緊跟互聯網時代的發展,如沒有拓展網絡直播帶貨、線上商城等多種網絡銷售模式,沒有利用新興的媒體技術手段,建立網絡品牌效應,拓展營銷途徑,擴大商品銷售市場。M合作社發展還停留在依賴政府提供的銷售配套和支持階段,缺乏經營的主體性視角和意識,更缺乏品牌化經營意識。這些導致了M合作社很難跟上時代步伐,面臨發展困境。
2.3 懂產業發展的人才隊伍缺乏
我國中西部農村由于大量人口外流導致的空心化和人才資源儲備不足的現象特別明顯。M合作社所在鄉鎮農村空心化和老齡化問題也尤其突出,村莊90%以上的年輕人在外務工,留守農村的多是老人、婦女和兒童。青壯年勞動力匱乏,無法成為支撐產業轉型升級和發展的后備軍。M合作社所在的鎮寧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當地的農民以少數民族為主,且受教育程度偏低,由于勞動力文化層次較低,其獲取新知識較慢,對新事物的接受也比較慢。其中部分農民過于依靠政府的經濟扶持,形成“等、靠、要”的思想,其主動學習科技、發展產業的意愿不足。M合作社有5名管理人員,社長是高中學歷,曾經從事水利水電基礎工程項目,參加過市里和省里的畜牧局培訓和貴州大學組織的職業技術培訓,另外4名分別是獸醫師、農業種植技術人員以及2名總經理。成員的文化程度大多是初中或職高學歷。管理人員的管理經驗來自工作總結,缺乏專業性的管理技能。除了2名懂種養的專業技術人員外,缺乏對水產養殖、觀光旅游等產業發展了解的專業人員,能夠對市場經營有專業知識的能人就更少。上述問題會直接或間接地導致合作社種養殖的標準化和規范化不高,導致一些新型的產業發展技術難以推廣。
3 影響M合作社產業轉型升級困境的原因分析
3.1 新舊政策銜接不緊密
脫貧攻堅階段的政策目標主要是破解農村絕對貧困的藩籬,因而很難做到徹底地解決農村發展不充分的問題。鄉村振興是從整體性視角對鄉村建設和發展所做的一個規劃,能更為有效地解決和消除城鄉之間的發展失衡問題。在前期扶貧過程中,政府為了幫助貧困地區經濟發展采用了一些超常規幫扶舉措,給予M公司的優惠政策傾斜,這些幫扶舉措讓M公司能夠有效地解決當時貧困戶經濟發展困境問題。但自鎮寧縣脫貧摘帽以后,有關鄉村振興的具體產業政策還處于探索階段,沒有一套完整的頂層設計和切實可行的銜接措施、方案來幫助M合作社完成產業的轉型。政策滯后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M合作社產業項目轉型速度。由于此前的優惠政策十不存一,M合作社前期因政策優惠而投入的項目因政策及資金斷裂而停工,新的融資方案、政策的缺位使其出現了轉型困境。
3.2 資金投入不足
首先M合作社成立之初屬于扶貧企業,享受了政府財政的紅利補貼,擁有政府的項目扶持,有專項經費進行兜底,如今已沒有專項經費,全由合作社先行墊付資金;其次,由于產業資源配置效率低下、生產成本高昂,資源要素也無法資本化,當地并不能建立較大型的銷售市場,而相關的地方政府資金的支持也相對很少,使得產業發展的資金非常緊張;最后,融資渠道不暢導致合作社拿不出更多的資金擴大生產,改造技術和開拓市場,加上稅費種類多、負擔重,農業企業利潤微薄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使得產業興起和轉型資金缺乏,產業轉型進程緩慢。
3.3 科技支撐不足,現代化程度較低
科技已然成為現代產業發展的主力軍,M合作社種養殖產業要由傳統向現代轉型,其轉型是否能成功,都離不開科技的支持。現代農業需要新品種、新技術、新肥料等,這都離不開科技的支持。但是目前合作社M種養殖產業智能化技術、智慧農業的應用率和推廣率較低,而且合作社的管理者和農戶等的科技水平較低,其對科學的認知深度和廣度也存在差別,如對高效栽培養殖技術模式不夠重視,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等應用于種養殖產業各環節的普及程度不強等。這與“合作社是促進農業科技創新及轉化的有效載體”[3]、“合作社所提供的技術服務有助于農戶增收”[4]的功能定位不符,M合作社目前仍然采用傳統的種養殖手段,簡單依靠人力、老式的農用機械和經驗來進行產業生產和加工,這些都不利于M合作社的轉型發展。
4 種養殖合作社產業轉型升級的路徑創新
通過上文研究發現,M合作社產業轉型過程出現了系列困境,可以從政府、合作社兩個角度去提出應對策略。
4.1 政策方面
4.1.1 完善相關的政策支持。
2021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的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完成后,對擺脫貧困的縣,從脫貧之日起設立5年銜接過渡期,在過渡期內保持現有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并逐項分類優化調整,合理把握節奏、力度和時限,逐步實現由集中資源支持脫貧攻堅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平穩過渡[5]。鄉村振興內涵豐富,產業轉型需要不斷提升政府公共服務水平,優化環境,縣政府應根據指示,抓緊出臺各項政策完善優化的具體實施辦法,制定出臺操作指引,做好高質量項目儲備工作,將之前有關的扶貧產業項目管理、資金投入、產業資產資源管理等政策納入總體產業轉型振興政策體系中[6]。
4.1.2 健全財稅扶持政策。
當前,國家財政政策框架體系采取政府融資整合、稅費優惠、抵免返還等方法,通過政府直接支付、補助間接采購、貼息投資、獎補彌補、企業融資參股等優惠政策,繼續推進農村產業轉型升級。一是可以在政策上對農村一般公共預算的投入進行適當傾斜,并且針對涉農資金的使用,需要有長期、完善的統籌機制;二是要進一步加強對農業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的力度,著重支持與農業生產、農村生活息息相關的水利、電力、交通、通信等建設,提高農村農業生產生活的條件水平;三是要不斷加大對農村產業發展的投入力度,當地政府可引導有條件的地區按市場化方法建立農村產業發展基金,并著重進行對農村主導產業的技術研究。更重要的是,通過財政政策對重點產業和項目的支持,以“多點開花”促進鄉村產業全面發展。
4.2 合作社方面
4.2.1 建設“知名品牌”,提升核心競爭力。
農產品的品牌化成為農業生產者贏得市場競爭力的重要指標之一,有學者指出,“樹立高端品牌、完美企業形象,懂得運用戰略規劃來參與市場經濟”[7]是對未來農業企業的新要求。對于農民專業合作社來說,“建立品牌的合作化能贏得顧客的青睞,在市場競爭中更有優勢”[8]。
首先,對種養殖產業的農產品銷售進行品牌規劃與設計,努力提高產品的品牌質量,可先在全市、全省范圍內打造出一個有影響力、消費者認可的種養殖產業的品牌商標;其次,以發展現代化智慧型的種養殖企業為目標導向,使用標準、科學化的管理模式,可聘請技術專家駐村指導,保證科學種植與養殖,提供現代化有機農產品的安全認證,全方位提高品牌的知名度,提升產業的競爭力。
4.2.2 強化科技支撐力度。
M合作社可加大對有關產業的科技投入、推動初級生產和精深加工、提升產品的價值,拓展市場空間,要重視科技在種養殖產業轉型中的重要性,加強科技支撐產業的觀念,充分發揮科技對扶貧產業轉型的支撐作用,采用現代化的科學技術和先進的管理方式,積極推進產業網絡化、智能化和信息化發展,實現綠色轉型。合作社可依托產業專家服務團隊,從培育、種植、養殖等方面推廣現代農業機械化科技,應用高端智能的丘陵山區農機裝備。也可借鑒品牌樹立的方法,通過包裝技術的應用,建設特色綠色農產品網店,把當地生產產品與旅游業生成名片,通過直播帶貨和電商平臺把M合作社的產品帶進用戶的生活中。同時加快科技運用于合作社的“電子化”和“數字化”改造,把M合作社升級為“電商合作社”,發揮其為“原子化”農民提供組織載體,把處于“市場邊緣”的農村區域變成“市場場域營銷中心”的功能[9]。
4.2.3 完善“城鄉一體”,打造轉型示范區。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優先大力發展農業農村的時期,合作社的種養殖產業也應乘勢而上,盡力縮小農業經濟和城市發展的不均衡與不完善之間的距離,以彌補傳統農業經濟的缺陷,打破產業投資基地和設施的界限,樹立種養殖產業成功轉型的榜樣。可以以現代種養殖體系品牌化為指向,提升合作社招商引資的能力,拓寬產業銷售的渠道,提高合作社抵御風險的能力,打通農村生產、城市銷售的供銷一體化平臺。在合作社產業的特色種養殖區域,積極引入現代化配套種養殖設施,打造種養殖全產業鏈,并通過資源再開發途徑挖掘產品的市場優勢。大力發展綠色農業,把現代化自然環境保護的知識滲透到城鄉之間,建立獨具優勢特色的產業集群。
4.3.4 實施人才引進工程。
合作社要在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中發揮作用,就必須充分挖掘“知農業、愛農業、懂農民”[10]的鄉土人才。這些人才還有一個重要特點是掌握現代農業經營技術,懂得現代市場經濟運作規律,既能發揮其在種植、養殖、加工、營銷、科技服務等方面的特長,又有良好政策素養和捕捉政策有利條件的眼光,有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的能力和創新能力,能帶動合作社順利完成鄉村振興背景下的產業轉型。
因此,合作社應建立薪酬激勵機制和人才引進機制,制定相關條例充分保障回鄉就業青年及人才享受到一定的福利待遇,調動他們的回鄉積極性,發揮鄉賢人才回歸振興的作用。在政府完善農村教育體系,整合農村農民培訓計劃,加強對農業生產主體、產業經營主體的素質教育,加快形成全面儲備各項技能如知識、經驗等的鄉村產業經營管理隊伍的同時,合作社可通過薪酬吸引人才入企;鼓勵科研人員以科技成果入股合作社,通過強化激勵實現“人盡其才”。
5 結語
鄉村振興是脫貧勝利的延續,作為農業農村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在向更高質量方向發展,產業是增強鄉村經濟發展動力的著力點,通過產業振興帶動鄉村的經濟性、社會發展效果、生態建設效果的同時提高,回應了鄉村振興五大發展主題。對于M合作社現階段來說,以扶貧產業轉型為契機,做好產業規劃、轉型升級、科技創新等方面來提高產業的提質效應,充分釋放合作社在產業發展中的活力,使其成為鄉村振興產業發展的重要經營主體,進而推動鄉村振興各種目標的真正實現。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N].人民日報,2020-11-04(001).
[2] 向德平,劉風.農民合作社在反脆弱性發展中的作用和路徑分析[J].河南社會科學,2017,25(5):120-124.
[3] 梁紅衛.基于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農業科技創新及轉化[J].社會科學家,2009(2):69-72.
[4] 肖云,陳濤,朱治菊.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搭便車”現象探究:基于公共治理的視角[J].中國農村觀察,2012(5):47-53,95.
[5] 新華社.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EB/OL].(2021-02-21)[2021-11-28].http:www.gov.cn/xinwen/2021-02/21/content_5588098.htm.
[6] 牟秋菊.產業扶貧銜接鄉村產業振興探析[J].安徽農業科學,2022,50(5):237-239.
[7] MILES M P,WHITE J B,MUNILLA L S.Strategic planning and agribusiness:An exploratory study of the adoption of strategic planning techniques by co-operatives[J].British food journal,1997,99(11):401-408.
[8] BEVERLAND M.Can cooperatives brand? Exploring the interplay between cooperative structure and sustained brand marketing success[J].Food poli-cy,2007,32(4):480-495.
[9] 朱婷,夏英,孫東升.“數字下鄉”:農民合作社電商化轉型[J].當代經濟管理,2022,44(11):52-59.
[10] 周博,邱志斌.發揮“頭雁效應”,提升致富帶富能力:基于南寧市上林縣“兩培兩帶兩促”模式的思考[J].人民論壇,2021(1):11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