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皓明
遺產稅屬于財產稅類,是在大多數發達國家中普遍開征的一種稅。截至2020年,全世界范圍內有74個國家和地區開征此稅。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個人財富代際之間傳遞,富者越富,貧者越貧,兩極分化問題嚴重,偏離了我國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因此應充分利用稅收這個重要的調節工具。
一、我國開征遺產稅的背景及意義
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突飛猛進。截至2022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 (GDP)突破120萬億元,達到了121.02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社會財富積累日益增加,居民個人資產已經達到一定規模。然而,我國的基尼系數卻在持續上升,并且已經突破了0.4的國際警戒線。社會收入分配不均、貧富差距懸殊已成為阻礙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亟待解決的問題。
我國目前基本上是以間接稅和直接稅為雙主體的稅制結構,但我國直接稅比重較低,財產稅比重更是可以忽略不計,這也使得稅收不能充分發揮其調節功能,再加上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后我國提出要進一步深化稅制改革,提高直接稅在我國稅收收入中的比重。
我國開征遺產稅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第一,遺產稅的開征首要目的就是國家通過稅收的形式參與利益再分配,縮小貧富差距,實現共同富裕。此稅如果開征,可以較好地契合我國“初次分配實現效率與公平,加大再分配調節力度”的方針政策,有利于解決我國社會當前主要矛盾。第二,新一輪的財政稅收體制改革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被提出,而遺產稅的開征可以逐步提高我國直接稅的比重,填補現行稅制的空白,進一步構建現代稅收制度。
二、我國遺產稅的發展歷程
我國的稅收制度起源于夏禹時期,至今有4000多年的歷史,不過,對于遺產稅,我國直到近代接受西方文化后,才慢慢得到重視,尤其是在國民政府時期經歷了多次探索。
(一)北洋政府時期
孫中山先生的“節制資本”思想可以說是我國開征遺產稅的啟蒙思想,北洋政府成立后,本著籌集軍事費用的目的,擬訂了《遺產稅條例(草案)》,實際上借鑒的是西方的繼承稅,采取兩檔的超額累進稅率,對納稅人、稅收減免及納稅方式也做出了相應的規定。由于當時的政局不穩定,國內戰爭頻發,此稅當時并沒有成功開征,不過這次嘗試對我國后來試圖開征此稅提供了一定的借鑒意義。
(二)南京國民政府時期
國民政府成立后,國民經濟和稅制亟待整頓,在繼承北洋政府的草案的基礎上,從繼承稅的征收形式轉變為遺產稅并上交了遺產稅暫行條例。由于當時稅制并不完善且與之相配套的法律制度尚未設計,如繼承法、戶籍法、財產登記法等,此稅的開征肯定困難重重,所以此稅也未能成功實施。抗日戰爭爆發之際,出于籌集軍事費用的目的,此稅又被國民政府兩次提出,且在國民黨中央政治局會議中通過,但是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此稅暫時被擱置。
(三)新中國時期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急需尋找能夠增加財政收入的稅種,但是對于遺產稅,專家學者大多持反對態度,認為當時的中國剛剛起步,并不具備開征此稅的經濟條件與社會條件,因此此稅被暫時擱置,靜待開征契機。雖然到目前為止此稅并沒有正式開征,但在其他稅收法律制度中我們還是能看到此稅的身影,如個人所得稅中提到的贈予所得等。近些年來,呼吁開征遺產稅的聲音愈來愈高,國家也在相關文件中提出在適當時機開征此稅。
三、我國開征遺產稅面臨的問題
(一)遺產稅稅制的缺位
我國目前基本上是以間接稅和直接稅為雙主體的稅制結構,在我國已開征的稅收體系中,個人所得稅和財產稅是直接對個人所得和財產進行征稅的且稅負不便或無法轉嫁給他人,因此對其社會財富分配的調控力度是其他稅種無法比擬的,但我國個人所得稅及財產稅較國外仍有較大差距,無法最大程度體現出稅收的量能負擔原則,難以發揮其調控作用。關于遺產稅,我國至今尚無《遺產稅法》,財產稅體系較發達國家也有較大差距,所以財產稅制亟待建立和完善,雖然只是單個財產稅體系沒有建立,但由于各個稅種之間不能很好地相互配合,造成稅制結構從整體上看是有缺陷的,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稅收功能的正常發揮。
(二)相關配套制度不完善
在我國,與遺產稅密切關聯的配套制度也不盡完善,如財產登記申報制度很少或者幾乎不涉及除工資性收入外的其他財產和收入,因此難以真正發揮財產申報登記的稽核職能;還有就是我國缺乏對資產評估工作的重視,這導致資產評估工作在我國起步較晚且仍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涉及個人財產評估的制度也不完善,且針對個人財產的評估范圍也相對狹小,不夠全面;死亡報告制度也存在較大改善空間,這就導致難以及時得到被繼承人遺產的具體數額和課稅范圍。
(三)征管及監督機制不健全
由于經濟發展程度和技術方面的原因,我國的征管水平與開征此稅的發達國家相比是處于劣勢地位的,整個征管過程現代化程度也不高,稅務機關對居民申報登記的財產進行監控相對容易,但對其動產和其他未被登記的財產權益的監控則存在很大漏洞,而且無法充分利用現代化手段實現對居民個人財產有效監控。監督機制也是較多依托人工,不能做到有的放矢的有效監控,稽查工作質量低下。
(四)社會成員思想障礙
近些年來,人們的綜合素質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一部分人開始注重履行納稅義務,但是人們對于遺產稅還是頗有怨言,這是因為中國傳統思想講究的是“子承父業”“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許多人省吃儉用、儲蓄存錢只為了給子女留下一些財產,這種情形在富人群體中更為常見。同時,許多中國人對金錢問題比較敏感,他們忌諱別人詢問自己的個人資產,導致很多人并不愿意透露自己真實的經濟狀況,政府也無法對其進行有效的監管,致使遺產稅的開征缺乏應有的微觀個人基礎。
四、我國開征遺產稅的建議
(一)做好遺產稅立法工作
立稅先立法,任何稅種的開征都離不開法律的支持,我國目前征收的18種稅均有其相對應的法律,針對遺產稅,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多次關于開征遺產稅的暫行條例和草案都未獲通過,以致我國至今尚無遺產稅法律或條例。為更快更好地開征此稅,必須嚴格落實“一稅一法”原則,做好遺產稅立法工作,建構開征此稅的良好法律環境。
(二)完善遺產稅相關配套制度
通過橫向對比西方發達國家的情況,能夠很明顯地感知到,我們國家與遺產稅相關的制度是比較薄弱的,如財產申報和登記制度、資產評估制度、死亡報告制度,這些制度雖與遺產稅有密切聯系,但其完善程度不佳,直接影響遺產稅征收的整個過程,如果我國要開征遺產稅,必須完善這些制度并加強稅務部門與有關部門的聯系,同時,遺產稅的立法工作也應同步進行。
(三)加強稅收征管
當今社會,信息技術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新高度,在大數據的時代,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充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稅收的征管也要順應時代趨勢,響應國家推進稅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號召,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手段,如利用大數據互通繼承人各部分財產信息,以便于對個人財產進行及時有效的管控。同時,嚴格監管財產評估機構的評估結果,嚴厲打擊徇私舞弊、弄虛作假的行為,確保評估結果公正合理。順應國家倡導的金稅工程,吸收國際先進經驗,運用高科技手段,并借鑒我國相對成熟的增值稅征管經驗,設計符合我國國情的高科技管理系統,強化稅收征管。若開征遺產稅,則必須明確規定繼承人的納稅義務,不論其遺產是否達到起征點,均須向被繼承人原居住地的稅務機關申報,故我們大力提倡以個人自行申報為主,稅務機關查定為輔的征收方式。
(四)加強宣傳,增強居民納稅意識
與西方國家公民相比,我國公民納稅意識稍顯薄弱,因此開征此稅前我們要大力宣傳,營造一定的輿論氛圍,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開征的阻力,消除民眾普遍對遺產稅存在的認識誤區和抵觸情緒,為納稅人自覺履行遺產稅納稅義務打下良好的基礎,做到讓社會不同階層對遺產稅有一個比較客觀的認識。通過宣傳,一是稅務機關可以得到社會對開征此稅的態度和反映,進而將這種反饋在下一次的稅制改革中表現出來,以取得更多的支持,化解一部分政治壓力;二是讓民眾了解政府開征的意圖,意識到納稅的必要性,這不僅對遺產稅的開征有積極影響,而且給其他稅種的征收可以帶來意想不到的功效,也能最大限度地發揮遺產稅的社會效應。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的經濟情況已經和從前大不相同,社會環境也隨之改變,但這種發展已漸漸偏離改革開放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初衷,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貧富差距將持續擴大,社會不公平現象越發嚴峻,能否通過遺產稅的開征,及時解決收入分配不公和實現共同富裕問題,對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至關重要。同時,開征遺產稅也是順應我國稅制改革的積極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