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淵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要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提出了新階段職業教育改革的“一體、兩翼、五重點”系列舉措。圍繞“五重點”,分別推出專項工程計劃,針對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職業教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等難點,在國家層面出臺政策,向社會傳遞信號、給地方提供支持。強調社會力量參與,鼓勵支持地方和重點行業結合自身特點和優勢,在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上先行先試、率先突破、示范引領。本文提出高職院校混合所有制“五行共生”的辦學思路,以五種類別用哲學“五行”相輔相生為核心機制的辦學模式,形成“五行共生”的高職院校混合所有制辦學模型,有力提升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初步探索出我國高職院校混合制改革的路徑。
一、高職院校混合所有制“五行共生”的辦學思路
混合所有制這一概念最初來自經濟領域,混合所有制高職院校是指由國有資本與集體資本及其他非公有資本,在舉辦職業教育中通過交叉持股、相互融合而形成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公共教育服務機構,股份制是混合所有制高職院校的主要實現形式。在高職院校試點并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建立吸引社會資源參與職業教育的運行機制,是解決教育資源短缺、激發辦學活力、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選擇路徑之一。
“五行共生”理論是哲學提出的五行分類方法,將萬事萬物分為五種類型,之間有相互滋生的作用。為此我們將其理論應用于混改實踐,指導混合所有制高職院校建設發展的思路和總體布局規劃,闡釋多元主體融合的發展架構、機制和實踐路徑。
二、構建“五行共生”的高職院校混合所有制辦學模型
我們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引入非公有資本拓寬融資渠道、創建混合所有制產教融合雙主體育人模式、創新管理體系、成立董事會和理事會;改革運行機制,設計多元股權結構,對重點難點問題深入剖析,挖掘本質,制定有效策略,成功構建了包含辦學方向、管理架構、運行機制、人才培養、經費保障要素,從而構成“五行共生”的混合所有制高職院校辦學模型。
(一)堅持黨的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黨的領導,全面貫徹黨和國家教育方針,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混合所有制高職院校辦學的根基堡壘之“土”,為五行系統之“土”,化生萬物。
在構建公有資本占主導權的產權結構的基礎上,貫徹落實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充分發揮學校黨委統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參照阿里巴巴合伙人制度,提出確保學校黨委擁有董事會內多數董事的提名權,建立國有股東“金股”制度。這就是通過約定對重大事項的決策權,黨的領導是混合所有制高職院校辦學的根基堡壘之“土”,為五行系統之“土”,化生萬物。
(二)創新辦學體系。建立黨委領導、校長負責、董事會決策、校企專家治教、監事會監督的治理結構,形成多元共建、共管、共享的和諧共同體,構成辦學體系之大“樹”,為五行系統之“木”,枝繁葉茂。
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以“互利共贏、共謀發展”為宗旨,由利益相關者組建董事會及監事會,應用科學的管理體制、制度和模式推動學校發展,形成高職院校多元共治“五行共生”格局。一是構建董事會。董事會由參與舉辦獨立學院的普通高等學校代表、社會組織或者個人代表、獨立學院院長、教職工代表等人員組成。構建黨委、董事會、行政負責人雙向進入、交叉任職機制。黨委書記按法定程序進入董事會,擔任副董事長,參與最高決策;校長擔任董事,參與頂層設計。二是構建監事會。教育主管部門、學校黨組織監察機構、出資人、教職工及熟悉財務、會計、審計、法律工作的社會熱心人士等參與其組成和機制落實。維護高職院校利益相關者的權益,確保學校沿著公益性、非營利性的道路發展,真正實現教育的公益性。
(三)拓寬融資渠道。將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不同產權資本流融通匯合,實現教育資產多元制、產權股權多元化,成為混合所有制高職院校辦學資金海洋,為五行系統之“水”,海納百川。
“混改”在深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基礎上,通過市場化途徑引入民營企業、外資跨國企業等,引入社會資本,整合產業資源。關鍵是開展以多元股權投資,國有企業、集體企業及科研院所、媒體等事業單位,以資本、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投資入股,組成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集體企業、科研院所、媒體機構等多元投資主體持股的股份制學校,有力推動混合制高職院校的長足發展。這就是多元投資成為混合所有制高職院校辦學資金海洋,為五行系統之“水”,海納百川。
(四)創建“五行共生”的融合運行機制,通過股權設計,形成基于股權配置的權力、責任和利益的各種產權主體有效制衡的格局,構成職教混改的利器,為五行系統之“金”,雙刃利劍。
一是根據科斯產權理論的基本觀點,設計科學的股權結構,有效制衡各種產權主體,形成混合所有制高職院校股權制管理機制。設計混合所有制高職院校股份結構為,政府、學校公有資產占49%的股權,行業企業、非公有資產占45%的股權,教職工以管理入股占3%的股權,企業、學校專家以技術入股占3%的股權,成功構建確保公有資本控股、公有資本占主導權的股權結構。
二是基于科學的股權結構,配置權力、責任和利益,建立適合高職教育混合所有制辦學的產權制度,明確高職院校各類產權的歸屬,通過股權設計,形成各種產權主體有效制衡的治理結構,通過董事會監事會機制將各方投資主體加入高職院校的決策與監督管理行列,形成由各利益相關者共同參與的、多元化的共同治理辦學模型。確保了公益目標的實現、服務質量的提高。
(五)產教融合,引入企業資本、技術、場地等,解決教育資源短缺、激發辦學活力、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打造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產業與職業教育對接,共同培育出高質量人才的苗子,為五行系統之“火”,蒸蒸日上。
混合所有制高職院校建設責權利共存、企業全面參與教育教學全過程的模式。校企雙方人事互聘、員工互派,校企融通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建設師資隊伍,開發生產性教學項目、課程資源,建設教材、課程、標準,將企業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融入課程,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為企業培養亟須的技術技能人才。
以“人才培養方案與企業人才需求對接、師資隊伍與企業技術骨干對接、專業課程建設與企業崗位標準對接、課程教法改革與企業生產環節對接”的校企合作多主體教育模式為基準,引入企業資本、技術、實訓場地,構建校企“共建、共管、共享、共進、共贏”的產教融合育人模式,企業與高職學校在人才培養、技術技能培訓方面同向同行,教學質量顯著提升,并擴大企業品牌與無形資產的影響,最終實現校企共贏。
三、結 語
綜上所述,高職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迄今未能引起人們足夠重視,國內學者研究多集中在混合所有制高職院校改革存在的問題和二級學院改革層面,認為改革存在問題為相關法律的缺失與沖突;多元主體的疑慮與抵觸;治理結構與治理機制的不匹配;產權結構的設計與利益分配機制相對滯后。深化新時期高職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策略研究,構建高職院校混合所有制管理架構刻不容緩。
基金項目:2024年度河南省高等學校重點科研項目《哲學“五行”思維指導下的高等職業教育混合所有制辦學模型構建研究》;河南省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2024JKZD47);河南省科技攻關項目(232102320086);河南省高等學校重點科研項目(23B46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