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臘梅
玉石一直深受國人的喜愛,尤其是北京奧運會金鑲玉獎牌的亮相更是帶動了新一輪的玉石熱,推動了國內對玉石的推崇,玉石消費也再創新高。翻閱中華文明史和中國玉文化發展史,有關玉的記述比比皆是,玉文化的魅力傾倒了無數華夏兒女。本文淺析藝術設計之于玉雕藝術的重要性,并結合自身對玉雕技藝的了解,探討藝術設計在玉雕藝術中的地位。
一、非遺技藝研習從業者之我觀
作為一名工藝美術類高校畢業生,加入玉石雕刻行業中來感受頗深。近些年,業內把從事玉雕藝術創作的工藝美術類高校畢業生稱為學院派,把他們的產品稱之為非遺技藝研習。在玉石雕刻這一傳統行業,僅以從事者的出身就旗幟鮮明地劃分派別,這種做法不免武斷。不過如此劃分與社會的發展、藝術的思辨不無關系。筆者作為一名非遺技藝研習的親歷者,對于非遺技藝研習的稱謂持不置可否的態度。本文中筆者還以非遺技藝研習的稱謂做論述,純屬學術探討的語境需要。
一般來說,從專業學校畢業的玉雕人都接受過較為完整的美術史和美學教育,掌握了素描、線描、雕塑、圖案和藝術設計等專業教育的專業技能,美學理論素養和美術專業技能突出是這類人的優勢。玉石雕刻這一技藝是一個純手工勞作的勞動,如果沒有經過數十年系統、繁重的玉雕實踐,就難以打開玉石雕刻高超境界的大門。筆者和絕大多數玉雕從業者一樣,人生經歷和玉雕行業似乎自然地聯系在一起,這些聯系包括所處的生活環境、家庭成員關系網等等。他們所能觸及的專業知識、成熟的經驗和強烈的個性是非遺技藝研習從業者所不能比擬的。只有非遺技藝研習從業者在經歷一段長時間的玉雕技藝手工勞動后,才有可能發揮其專業美學素養,配合成熟的玉雕技能,詮釋出玉雕藝術的個性和魅力,在經歷了十年磨一劍這個過程之后,或許非遺技藝研習從業者能實現從玉雕的主題、樣式、內容、工藝等各個方面探索出不一樣的藝術設計,從而繼承傳統、創新實踐,創造出一大批富有鮮明藝術特質的玉雕作品。
作為非遺技藝研習從業者,我們探討問題自然要講邏輯。探討藝術設計之于玉雕藝術的概觀,首先要弄懂相關名詞的概念。藝術設計,就是將藝術的形式、美感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使之不但具有審美功能,還具有實用功能。換句話說,藝術設計的目的是為人服務,是人類發展過程中物質功能與精神功能的完整結合,是現代化社會發展進程中的必然產物,具體到玉雕藝術行業,玉雕的藝術設計也要兼顧玉雕的美術性和實用性。
二、非遺技藝研習從業者看待玉雕的新視角
作為一名非遺技藝研習人,筆者除了專注于手工技藝之外,也試圖去借助智能技術完成玉雕造型的藝術設計。當電腦雕刻剛出現的時候,業內出現了不小的爭議。有人忌憚電腦雕刻沖擊傳統的玉石手工技藝特性,也有人擔心現代工具帶來的工業化生產會沖擊傳統的玉雕手工勞作。時間過去三五年,大家圍繞雕刻有了趨同的認知。現代工具生產的玉雕也找到了其應該處的位置,傳統手工勞作從業者明顯減少了,但減少不代表傳統手工生產玉雕方式的消亡,而是找到了自己的新位置。
借助電腦設計也罷,機器雕刻也罷,本質上是科技發展的結果。生產工具的進步是好事,我們沒有必要忌憚和排斥它。生產工具的進步是文明進步的表現,電腦設計和機器雕刻脫離人了,一切還是枉然。玉雕工業化的生產也是體現著人的意志,本質上玉雕的工業化生產也是完成了人對于玉雕設計者的設計輸出。筆者所從事的工作就是借助電腦和軟件完成玉雕造型設計。和筆者有一樣經歷的非遺技藝研習人不在少數,近些年來我們也逐漸成為業內比較受歡迎的玉雕設計師。
對于玉雕技藝而言,玉石雕刻是中國一項傳統且古老的手工技藝。既然是手工技藝,玉石雕刻就有了兩方面的文化:一種是物質文化,一種是非物質文化。顯而易見,玉雕文化既包括玉石材質本身的文化,也包括玉雕技藝本身的文化。非遺技藝研習從業者在借助現代工具進行玉雕創意設計時,一定要兼顧玉雕技藝傳統手工技藝的特性,唯有如此,才能使其成為玉雕藝術設計和玉雕藝術蓬勃發展的厚實根基和內在驅動力。
三、非遺技藝研習從業者努力的方向
玉雕技藝既然是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除了非遺技藝勞作之外,自然也牽扯到玉雕創意設計部分的內容,包括傳統審美、文化傳承和價值觀的因素。玉雕技藝已經入選了國家非遺名錄,玉雕行業內已成為國家非遺項目的玉石雕刻技藝有鎮平玉雕、青田石雕、壽山石雕和北京玉雕等,筆者所在的單位也成為鎮平碧玉雕刻技藝的非遺項目保護單位。為確保非遺技藝研習從業者高質量開展玉雕技藝工作,筆者認為非遺技藝研習從業者應從以下方向開始努力:
(一)認知玉雕技藝的物質文化價值
作為一種造型藝術,玉石雕刻文化首先是物質性的。作為玉文化載體的物質材料,其物質屬性初期來源于就地取材,后期來源于專門的供應體系。畢竟在“禮玉時代”和“王玉時代”,玉石雕刻的開展依賴于統治階級的力量。無論如何,它都承載著人類對自然的認知和改造各種經驗的總和。這種認知和經驗決定了玉雕創意生產最基礎的內容。為此,非遺技藝研習從業者要充分認知玉雕技藝物質文化價值。
(二)關注玉雕技藝傳統手工技藝特性
日本著名工藝設計大師喜多俊之先生在《給設計以靈魂》一書中說:未來設計源于傳統工藝。中國工藝美術理論家、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呂品田在其所著的《動手有功——文化哲學視野中的手工勞動》中詳細論述了傳統手工技藝及手工勞作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意義,也在提醒非遺技藝研習從業者傳統工藝和傳統手工技藝在玉雕藝術創作過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玉雕技藝是中國傳統民間美術的一部分,承載著中國傳統手工技藝的觀念。玉雕作品既是中國農業文明社會中民眾世俗生活的道德觀念與社會秩序的藝術體現,也是不同歷史時期審美傾向和時代文化特征構筑的精神基礎。
(三)加強玉石雕刻實踐能力的培養
通常來說,非遺技藝研習從業者的美術理論和美術素養不足,不少人擅長雕塑,但對于玉雕的傳統造型、玉雕技藝的傳統手法和玉雕工藝的特點以及現代化玉雕的藝術特性等方面了解不夠。要了解玉雕技藝的特點和特性,需要依靠玉雕創作者長時間的實踐積累,只有經歷了長時間的玉雕實踐,才能準確地了解和掌握玉雕傳統手工技藝的特點和特性。反過來講,如果不從玉雕手工實踐上去理解玉石雕刻的形式,玉雕真正的人文內涵就無法被發現和激活。此種情形之下,借助現代工具、機雕生產等工業化生產的優勢,只會使得玉雕的實踐南轅北轍,致使玉雕產品僅僅是以玉石為材質的造型工藝品,缺少靈魂和人文文化內涵。
四、結 語
綜上,非遺技藝研習從業者加入玉石雕刻這一傳統行業是一件好事,是對玉雕這一傳統行業的有益補充。越來越多的非遺技藝研習從業者,尤其是經歷過高等美術教育的玉雕從業者加入玉雕行業,一定會從觀念、造像、學術和生產工具等方面促使玉石雕刻藝術水準的提高。針對大量工業化生產的現代設計力量和美術勢力,在未來一定會大規模且大范圍深度地影響到玉石雕刻領域。但這個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這中間主要考驗著非遺技藝研習從業者如何加快真正融入玉石雕刻行業的進程,也考驗著既有的玉雕生產適應現代工業化生產帶來的變革和機遇。無論如何,對于非遺技藝研習從業者而言,正確認識藝術設計在玉雕藝術中的重要地位是關鍵,當然在此之前,現代藝術設計伴隨人工智能化的工業制造還有很長的一段路程要走。